人體有「最佳溫度表」 記住它應對多變天氣

2020-11-29 東南網

記住最佳溫度應對多變天氣

核心提示

春夏交替之際,天氣變幻無常。在這冷暖交替的時節,醫生提醒,人體有「最佳溫度表」,牢記它並融入生活習慣中不僅有助於日常保健養生,長久下去也能延年益壽。

□記者 吳志明 實習生 陳彬凌

最佳體溫:36℃~37℃

泉州醫高專附屬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副主任醫師廖立行介紹,人體正常體溫是腋溫36℃~37℃,清晨時體溫最低,午後達到最高。體溫會受多種因素影響,如老人因新陳代謝減慢,體溫會偏低,因此要注意保暖;當人精神緊張、情緒激動時,體溫也會有所上升;體溫在高溫環境也會略高,但波動幅度不超過1℃。

最佳吃飯溫度:35℃~50℃

由於口腔唾液酶存在的最佳溫度是36℃~37℃,所以如果食用過熱的食物會破壞口腔唾液酶,不利於人體消化及吸收。而人的消化道黏膜十分薄,最高只能耐受50℃~60℃的食物,過熱就會損傷黏膜,長久容易誘發潰瘍或癌變。常吃寒食則會使胃腸血管迅速收縮,誘發慢性胃炎、腹痛、腹瀉、營養不良等。

最佳飲水溫度:18℃~45℃

研究證實,長期喝燙水會損傷口腔黏膜、牙釉質、咽喉,增加食管癌發病率,並且過熱的水可能會破壞飲品本身的營養價值。茶水溫度高於68.8℃即算熱茶,長期飲用會增加8倍食道癌風險。所以冬天也建議市民最好不要喝超過50℃的水。

最佳刷牙溫度:35℃

35℃的溫水對口腔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不會給牙齒帶來驟冷的刺激,可避免牙齦出血、牙神經痙攣的發生。

最佳洗澡溫度:35℃~40℃

用略燙的39℃水洗澡,有助清潔皮膚、增強新陳代謝、消除疲勞。水溫過高,會破壞皮膚保護層,降低對細菌的抵抗力。有人喜歡洗冷水澡,認為可增強心肺功能和免疫力,但應注意冷水澡的水溫不宜低於20℃。尤其是身體虛弱的老人、小孩和特殊生理時期中的女性是不適合洗冷水澡的。

最佳室溫:20℃

最佳睡眠室溫是20℃,當室溫超過35℃,人的心跳就會加快,血液循環加速,容易頭昏腦漲、昏昏欲睡。室溫在24℃以上時,睡眠變淺,翻身、蹬被子的次數會增多。室溫在18℃以下,人不容易深度睡眠。夏季、冬季維持恆溫雖有些困難,但也應儘量做到夏季室溫維持在25℃~27℃,冬天室溫不低於16℃。

最佳泡腳溫度:38℃~45℃

泡腳可促使足部和下肢血管擴張,有助於緩解疲勞,利於睡眠。女性體質偏寒,以40℃左右的熱水泡腳為宜。皮膚感覺有障礙者,比如糖尿病合併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要格外注意,應避免各種外界不良刺激,泡腳水溫則不宜超過37℃,以防止燙傷。

最佳洗臉溫度:20℃~38℃

過熱的水溫易使面部皮膚乾燥緊繃,出現細紋。非油性皮膚和混合膚質的人可用高於30℃的溫水洗臉,有溫熱感不覺得燙即可,這不僅可以洗去浮塵,還可使毛孔張開,利於深層清潔。水溫低於20℃,雖對皮膚有收斂作用,使人精神振奮,但會引起皮膚血管收縮,膚色變得蒼白,彈性減弱。

最佳洗頭溫度:36℃~40℃

洗頭水溫越接近體溫越好,以36℃~40℃為最佳。用太熱的水洗頭容易加速血液流動,造成頭腦昏昏沉沉,還會把頭皮油脂洗掉,導致髮絲失去光澤、頭皮發癢、頭屑增多。水太涼會刺激頭皮毛孔和血管收縮,從而影響人大腦供血供氧,使血壓升高。長期用冷水洗頭還會導致氣血不暢,容易使人頭痛影響健康。

相關焦點

  • 人體健康最佳溫度表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天氣已經進入炎夏,烈日高溫下,人們在大汗淋漓時就想,這時如果來上一杯冰鎮飲料或是能一頭扎進冷水裡就爽快了。可是有研究指出,我們的身體各部位能承受的溫度不一樣,所以在吃飯喝水、洗頭洗臉時都要注意,必須在適宜的溫度下才能做這些事。那麼,這究竟是怎樣一張溫度表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 人體信號:人體有「健康溫度表」過高過低都不好
    通俗來說,就是在這個溫度時,你開始覺得不太能忍耐了。雖然還沒生病,可你已經不舒服了。在耐受溫度上,成年人肯定要超過老人和孩子,特別是老人,因為容易在酷暑、嚴寒天氣出現重大疾病,所以最要小心這個。眼看著天一天冷似一天,我們在這裡提醒南京市民,一旦溫度計指向3℃,你就要特別注意,因為這是由江蘇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疾病防治科,經調查得出的南京老人低溫耐受值。
  • 應對多變的「薛丁格的天氣」,你需要「薛丁格的貓」
    如果按照「薛丁格的貓」 強行套(xiā)用(bāi) 秋天的天氣 在這穿衣糾結、路人排個隊都能穿出一年四季的季節,萬能的衛衣就是應對薛丁格的天氣之最佳選擇!
  • 微博上熱傳身體溫度表 室溫20℃人體最舒適
    我們都知道,37℃左右是人體的正常體溫,如果體溫過高或者過低,人一定就會不舒服,可能生病了,甚至還可能危及生命。氣溫也和我們的舒適度及健康關係密切,比如最近氣溫變化那麼大,一不小心,不是熱傷風就是冷感冒,真是煩死人了。近日,在微博上有一篇博文,號稱「解密身體最喜歡的溫度」。究竟它有沒有道理呢?
  • 人體最愛的7個溫度,越活越健康,可惜很多人不知道
    千百萬年的進化,人類已經訓練出「以不變應萬變」的體溫調節系統從而在多變的自然界中存活下來,繁衍生息為了能更健康、更長壽地生活。古今中外研究者對「人類活動的最佳溫度」進行過無數次探索和思考牢記住一套「最佳溫度表」這將有助於我們健康生活。
  • 最佳人體舒適溫度是多少?
    中國氣象報記者 宛霞  在北方集中供暖的採暖季,有不少人說家裡感覺很冷,但溫度已經達標了;也有人說家裡暖氣太熱了,感覺乾燥。這是由於不同地區、不同年齡和不同體質的人群對適宜溫度感受不同而引起的。「北方冬季取暖的室內最低溫度規定不低於18℃,這符合人體適宜溫度的標準。」中國氣象學會醫學氣象學委員會主任、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環境氣象與健康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式功告訴記者。  科學研究顯示,當環境溫度在18℃到25℃,相對溼度在40%到70%時,人體感覺最舒適;溫度在26℃到30℃,溼度小於60%時,人體感覺熱而不悶;溫度高於30℃,溼度大於70%時,人體感覺悶熱。
  • 天氣預報所說的溫度是指哪裡的溫度?
    首先說明一點,天氣預報中的溫度,與地表溫度、體感溫度是完全不一樣的。 氣象中所說的溫度,其實是指的大氣溫度,它是由離地面1.5米高的百葉箱裡測得的溫度。測溫必須在比較空曠的地方完成,溫度計又高於地面1.5米,而且放在百葉箱中,避免了太陽直射。
  • 體感溫度≠天氣預報溫度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有感覺,天氣預報明明是32℃,但體感溫度卻不止於此,這是為什麼呢?天氣預報中的氣溫是指1.5米高處百葉箱中空氣的溫度。而體感溫度是指人體感受到的空氣溫度。體感溫度受多種因素影響,比如環境、溼度、風速、日射、著裝顏色、體質、城市「熱島效應」等,但主要有四項:一是溫度,即天氣預報的溫度。二是溼度,通常溫度比較高,溼度比較小,人體不感覺到難受,因為人體表的水分被蒸發掉會感覺比較乾爽。
  • 霧霾對人體帶來哪些危害?如何應對霧霾天氣?
    據專家介紹,霧氣看似溫和,裡面卻含有各種對 人體有害的細顆粒、有毒物質達20多種,包括了酸、鹼、鹽、胺、酚等,以及塵埃、花粉、蟎蟲、流感病毒、結核桿菌、肺炎球菌等,其含量是普通大氣水滴的幾 十倍。大霧究竟對人體健康會帶來哪些影響?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霧霾天氣?
  • 春季天氣多變 六種常見天氣需防範注意
    春季天氣多變 六種常見天氣需防範注意 來源:中國天氣網   發布時間:2016年03月01日08:19   春季天氣複雜多變,小編提醒廣大網友及時收聽天氣預報
  • 體感溫度≠天氣預報溫度,這個很正常
    我省的天氣,被劃分到了「燒烤派」的區域。  預報的氣溫不等於體感溫度   然而,近期山西的小夥伴,卻分明感到了「清蒸派」的膚感。「天氣預報明明是32℃,怎麼卻有40℃的感覺。往年只有到八月份才開空調,這兩天卻忍不住開了空調。」這兩天,身處相對涼爽的太原,還是有小夥伴這樣吐槽。  其實,小夥伴們的感覺還真沒錯呢。
  • 極端天氣頻現 唯有合力應對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俄羅斯北極地區2018年的年平均溫度高出正常溫度2.48攝氏度。全球氣候和生態研究所的資料顯示,近40年來,俄羅斯北極地區變暖的速度比全球變暖的速度快4倍。   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報導,英國智庫公共政策研究所稱,自2005年以來,世界各地的洪水次數已經增加15倍,極端氣溫事件增加20倍,野火次數增加7倍。
  • 保持強健體魄必備:人體最佳溫度表
    原標題:了解人體最佳溫度表健康更舒適 吃飯、洗澡、刷牙……人們每天經常做的這些事,都有最適宜的溫度。有研究表明,適宜的溫度不僅讓人感覺舒適,還會影響人體健康,了解這張「人體最佳溫度表」,更有利於保持強健體魄。 ●最佳吃飯溫度:35℃—50℃。
  • 【溫馨提示】天氣多變,提醒您注意保暖哦!
    特別提醒根據市氣象臺的消息,近期太原都是晴好天氣,氣溫款款上行,最高溫度將一路攀升到23度!然而春天氣候多變,從周四起的後半段,天氣又將陰沉下來,尤其周四白天還有一場春雨,在冷空氣作用下,小雨甚至可能會轉化為小雪,同時氣溫也會有所降低,預計本周末,平均溫度將重新回到0到13度左右,天氣陰沉、春寒再起,提醒大家適當添衣。
  • 霧霾對人體的危害及應對措施
    冬季容易出現霧霾天氣,尤其是在我國的北方地區更是會出現重度霧霾天氣,而霧霾中的顆粒物含有各種有害化學物質及細菌傳染源對於人體的危害很大。那麼霧霾到底對於人體有哪些危害呢?又該如何應對呢?一無所知的小鳥為您分享。
  • 體感溫度和溫度間有啥關係
    美國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曾提出炎熱指數的概念,這個指數綜合考慮了溫度和溼度對人體感溫度的影響。儘管這是美國「標準」,或許和中國人的感受稍有差別(人種不同,體表的汗腺、體毛可能有一些差異,導致散熱的能力不同),但仍有一定參考價值。根據美國炎熱指數的標準,在相同的溫度下,相對溼度越大,體感溫度的增幅就越明顯。
  • 權威專家繪「健康溫度表」 20℃睡覺最舒服
    當體溫高於41℃或低於25℃時,將嚴重影響人體各系統,特別是神經系統的機能活動,甚至危害生命。「很多人把發燒當病來治,這是一種誤區。」衛生部首席健康教育專家洪昭光教授指出,發熱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種症狀,它是體內抵抗感染的機制之一。從某種程度來說,發燒甚至是「有益」的,它可以縮短疾病時間、增強抗生素的效果、使感染較不具傳染性等。
  • 多變天氣打斷澳網
    當本屆澳網進行到第四個比賽日時,墨爾本上空的太陽,就像發了瘋似的施展著自己的全部能量,下午2點整個墨爾本的氣溫已經高達了42攝氏度,最高氣溫甚至將達到44攝氏度,為了證明太陽是有多毒辣,有球迷甚至拿著平底鍋在球場裡做起了煎蛋(上圖)。面對著被烈日炙烤的墨爾本公園,澳網組委會終於在費德勒為首的球員抗議下,選擇啟動了高溫政策:羅德-拉沃爾球場與海信球場頂棚關閉,外場比賽全部暫停,至6點恢復。
  • 科學認識高溫天氣中的體感溫度
    >   記者:很多網友有這樣的疑惑:天氣預報的氣溫與人體實際感受到的溫度存在差異。式中,Ca為外衣吸熱能力,白色外衣約為20%,雜色外衣約為60%,黑色外衣約為90%;Mc為雲量係數,晴天為0.0,少云為0.3,多云為0.7,陰天為1.0;Ia為輻射增溫係數表。  天氣預報的氣溫作為體感溫度的參考依據之一有著重要意義。氣象部門為社會公眾提供了舒適度指數、穿衣指數、紫外線指數和中暑指數等一系列從各個方面體現體感溫度的服務措施。
  • 為啥你感覺的溫度,總比天氣預報的熱?
    高溫持續 於是,一個「老話題」又在網上流傳 天氣預報說是30℃ 但我感覺其實是35℃ 為什麼差這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