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最佳溫度應對多變天氣
核心提示
春夏交替之際,天氣變幻無常。在這冷暖交替的時節,醫生提醒,人體有「最佳溫度表」,牢記它並融入生活習慣中不僅有助於日常保健養生,長久下去也能延年益壽。
□記者 吳志明 實習生 陳彬凌
最佳體溫:36℃~37℃
泉州醫高專附屬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副主任醫師廖立行介紹,人體正常體溫是腋溫36℃~37℃,清晨時體溫最低,午後達到最高。體溫會受多種因素影響,如老人因新陳代謝減慢,體溫會偏低,因此要注意保暖;當人精神緊張、情緒激動時,體溫也會有所上升;體溫在高溫環境也會略高,但波動幅度不超過1℃。
最佳吃飯溫度:35℃~50℃
由於口腔唾液酶存在的最佳溫度是36℃~37℃,所以如果食用過熱的食物會破壞口腔唾液酶,不利於人體消化及吸收。而人的消化道黏膜十分薄,最高只能耐受50℃~60℃的食物,過熱就會損傷黏膜,長久容易誘發潰瘍或癌變。常吃寒食則會使胃腸血管迅速收縮,誘發慢性胃炎、腹痛、腹瀉、營養不良等。
最佳飲水溫度:18℃~45℃
研究證實,長期喝燙水會損傷口腔黏膜、牙釉質、咽喉,增加食管癌發病率,並且過熱的水可能會破壞飲品本身的營養價值。茶水溫度高於68.8℃即算熱茶,長期飲用會增加8倍食道癌風險。所以冬天也建議市民最好不要喝超過50℃的水。
最佳刷牙溫度:35℃
35℃的溫水對口腔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不會給牙齒帶來驟冷的刺激,可避免牙齦出血、牙神經痙攣的發生。
最佳洗澡溫度:35℃~40℃
用略燙的39℃水洗澡,有助清潔皮膚、增強新陳代謝、消除疲勞。水溫過高,會破壞皮膚保護層,降低對細菌的抵抗力。有人喜歡洗冷水澡,認為可增強心肺功能和免疫力,但應注意冷水澡的水溫不宜低於20℃。尤其是身體虛弱的老人、小孩和特殊生理時期中的女性是不適合洗冷水澡的。
最佳室溫:20℃
最佳睡眠室溫是20℃,當室溫超過35℃,人的心跳就會加快,血液循環加速,容易頭昏腦漲、昏昏欲睡。室溫在24℃以上時,睡眠變淺,翻身、蹬被子的次數會增多。室溫在18℃以下,人不容易深度睡眠。夏季、冬季維持恆溫雖有些困難,但也應儘量做到夏季室溫維持在25℃~27℃,冬天室溫不低於16℃。
最佳泡腳溫度:38℃~45℃
泡腳可促使足部和下肢血管擴張,有助於緩解疲勞,利於睡眠。女性體質偏寒,以40℃左右的熱水泡腳為宜。皮膚感覺有障礙者,比如糖尿病合併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要格外注意,應避免各種外界不良刺激,泡腳水溫則不宜超過37℃,以防止燙傷。
最佳洗臉溫度:20℃~38℃
過熱的水溫易使面部皮膚乾燥緊繃,出現細紋。非油性皮膚和混合膚質的人可用高於30℃的溫水洗臉,有溫熱感不覺得燙即可,這不僅可以洗去浮塵,還可使毛孔張開,利於深層清潔。水溫低於20℃,雖對皮膚有收斂作用,使人精神振奮,但會引起皮膚血管收縮,膚色變得蒼白,彈性減弱。
最佳洗頭溫度:36℃~40℃
洗頭水溫越接近體溫越好,以36℃~40℃為最佳。用太熱的水洗頭容易加速血液流動,造成頭腦昏昏沉沉,還會把頭皮油脂洗掉,導致髮絲失去光澤、頭皮發癢、頭屑增多。水太涼會刺激頭皮毛孔和血管收縮,從而影響人大腦供血供氧,使血壓升高。長期用冷水洗頭還會導致氣血不暢,容易使人頭痛影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