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蝴蝶效應:全球化之前連飯都快不夠吃了

2021-01-08 慎獨財經

目錄

一、全球化到頭了嗎?你今天吃飽了嗎?

1.1 前11個月國內貿易數據漂亮,且無與倫比

1.2 中美之間不需要回到從前,區域合作貫徹未來百年

1.3 人越來越多,糧食怎麼解決?

1.4 你剛剛可能「倒掉了一條人命」

進入四季度,海外疫情好像進入「癲狂」狀態,大有在「集體免疫」這條不歸路走到黑的趨勢。

至今為止,沒有人能準確負責地指出疫情起源是什麼。或許,這是全球變暖日益加劇帶來的第一個警示,此後還會有「NN」個。因為西伯利亞永凍土層已經開始改名字了,變為「西伯利亞凍土層」,即永凍土層已經開始逐漸融化了。

今年2月份,南極氣溫首次超過20℃;6月22日,北極圈內更出現38℃的高溫。兩極氣溫一路飛天,反映在其他大洲就是亞馬遜大火,凸凹大火,而且凸凹的火最近又燒起來了,也不知道這幫貨是怎麼有心情在疫情肆虐、大火紛飛的時候還有心情向北咋呼,即便想舔得「漂亮」也得先保命再說啊。

按照目前氣溫上升勢頭來看,氣象學者普遍認為南北兩極的冰川會在未來100年內全部融化。照此發展下去,冰封數十萬年的微生物、病毒一旦釋放,新冠只是個弟弟。米方的災難片,可能就不只是電影而已了。地球持續發燒,那人類只能一起病。

事態發展到現在,似乎間接印證了恩格斯才是預言家——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我們最初的成果又消失了。(語出《自然辯證法》)

時間推到5年前,比爾蓋茨在2015年TED演講時曾稱,「傳染病大流行比核戰爭對世界的威脅更大」,因為「各國為此建立的防禦機制非常少」。從今年新冠疫情來看,比爾蓋茨所處的歐美各國確實缺乏及時有效的應對機制。

國內對新冠疫情的處理,已經不需要任何話語贅述了,畢竟才疏學淺的我,搜腸刮肚也找不出言簡意賅、並且貼切的語句形容今年6月份之前舉國抗疫的壯舉有多麼震撼人心。

但從另一方面來看,為了支持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國內資金流動性簡直到達頂峰。一旦新冠疫苗逐漸鋪貨經濟超預期復甦,那麼A股目前的「流動牛」將重新活在民眾的「回憶」裡。

一、全球化到頭了嗎?你今天吃飽了嗎?

1.1 前11個月國內貿易數據漂亮,且無與倫比

不管別人家什麼情況,我國2020年前11個月貿易數據持續高漲,漲到你難以相信。個人猜測是抗疫產業鏈內產品推動外貿數據漂亮,且無與倫比。

國內經濟是否能超預期復甦,一是看疫情控制程度,二是看全球貿易自由程度。

看今年前11個月的外貿統計數據,中國出口增速21.1%,貿易順差754億美元,創下自1981年來的最高水平。中美貿易總值為3.65萬億元,增長6.9%,其中對美出口2.82萬億元,增長6.9%,對美貿易順差2萬億元,增加6.8%。

外資流入情況,今年前11個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8993.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3%,8月當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98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5%,連續8個月實現同比增長。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最新調查顯示:有83%的美國企業將中國定位為其全球戰略的首要或優先地區;有98%的美國企業基於在中國發展的優勢不準備將生產線移除中國;有75%的企業表示未來一年內,在中國的資源投入將繼續加大,同時僱員數量和新產品的推出也將繼續增加。

為什麼在疫情席捲全球的背景下,我國外貿數據依然不降反增,且增量持續創新高?

簡單講,這是因為我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具有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也是第一個率先從疫情中恢復生產的國家。

看看美元兌換人民幣匯率,美元不出所料地持續走低。

大金毛折騰了4年,我國依然對美實現貿易順差,如今被新冠捅下去了,大金毛即便是想折騰也沒法折騰了。

金毛過去四年中,不斷退群,推翻其上任前既定的各項亞太策略,不管是出於什麼考慮,他的所作所為都沒有從實際上解決米方面臨的問題。因為他應該從開始就直接針對米方工業體系不完整做文章,而不是只想著怎麼攪亂別人家院子裡正常運行幾十年的工業體系。

比如專門做整車的比亞迪,今年3月份中旬,公司憑藉12個事業部超3000多位工程師用3天畫了400多張圖紙,用7天,製造出正常情況下15-30天才能產出的口罩機,並且用6天時間就完成了比亞迪醫用級免洗手消毒凝膠的產品研發,8天之後產品量產下線。比亞迪用兩周時間完成了正常需要2個月才能完成的工作。

這只是一家「普普通通」的民營企業,在自願的前提下就展現出如此驚人的產能,我孤陋寡聞,想像不出全速運轉的中國工業,一個月能製造多少產品,創造多少奇蹟。或者說,輸出多少坦克,多少飛機,送出多少東風快遞。

回到現實,以前段時間火爆全球的呼吸機來說,一臺機器大概1400個零部件中,大概1100個零部件只能在國內批量生產。所有人都在鼓吹棒子和島國的軍民融合工業體系時,恐怕都忘了我們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鋼鐵洪流全速運轉起來是什麼樣。這次疫情生產口罩或許會讓你有個淺顯的認知。

「Made In China」不是嘴皮子吹出來的,而是我國幾十年來一點點積累起來的。2019年全球製造業總產值中,中國佔比已超過35%,是第二名米方的2.6倍。我們憑什麼取得如此顯著的成就?

簡單講,這還是因為我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具有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也是第一個率先從疫情中恢復生產的國家。

所以如果貿易全球化到頭了,我們的全產業鏈岌岌可危,靠內需保持涵蓋41個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的完整工業體系正常運轉,簡直堪比徒步登天。

1.2 中美之間不需要回到從前,區域合作貫徹未來百年

結合近兩年米方持續退群並聯合一堆嘍囉試圖阻斷我國一直高漲的外貿數據,今年前11個月國內貿易數據持續走高是否說明米方對我國貿易活動影響可以忽略不計了?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畢竟現在通用結算貨幣還是以美元為主,他們要是哪天真要魚死網破,那麼一定是可以影響我們的貿易數據的,但是歷史經驗也告訴我們,多數情況下,魚死了,網沒有破。

我國疫情對比全球疫情其實就是個非常典型的時間差,也正是這個時間差,讓沒有完整體系的其他國家清醒認識到與我國脫鉤,短期內無異於玩火自焚。大金毛之前持續退群,與其說是作,不如說是急於求成,好在他現在下課了。

而且從英國脫歐過程來看,這年頭想要重新走向封閉,不僅是難以實現,而是痴人說夢。即便是「脫歐」的英國,也不過是形式上的「軟脫歐」而已,無論他自己對外如何宣布,只要他沒統一半個歐洲的領土或者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他脫衣服睡覺還差不多。

歐美今天叫囂的「脫鉤」、「退群」等幼兒園行為,其實就是一場零和博弈,直白點就是在賭。當他們如願拉攏一批人另立山頭,就能實現利益最大化,否則,就是今天的大金毛,眾叛親離,TPP就是典型的例子,從他退出TPP至今,當時米方頒賞許願拉攏的其他國家就已經和這貨面和心不合了。

我國RCEP協議一出,TPP更加分崩離析,因為TPP從設立之初就是一把沒有準星的槍,用著用著就架炮往裡轟了,說白了,TPP最開始就是損人不利己的協議,畢竟他想直接砍斷我們包括666個小類的完整工業體系,怎麼可能不經歷必須經歷的陣痛,而美國那幫資本至上的吸血鬼,又怎麼可能容忍陣痛,很難說大金毛當時有沒有拿退出TPP作為競選底牌之一。

希拉蕊這種老油條多數時候不會被資本左右,況且美國越來越封閉且XXX,很難容忍一個女領導人,你回顧她短暫的「歷史」,發現幾個女高官?希拉蕊算一個,還有呢?

如果按照這個邏輯往下聊,那就是全球貿易關係的融洽度很難回到貿易摩擦之前,而是越來越以區域合作為主。從這兩年WTO存在感越來越低,WHO在疫情期間跟個怨婦一樣,期待米方做個好孩子,別沒事咧個大嘴到處親,到處聚會,好好抗疫但屁用沒有的現實情況來看,你或許也能看出來全球性組織已經越來越無足輕重了。

目前唯一有點實際性作用的,就是那個安理會,但是看看非洲,中東,米方這些年幹的這些爛事兒,安理會……其實安理會自己也沒轍。

世界性組織集體蒸發、疫情爆發,雙重壓力下,歐美各國還想保持現有地位,不是做夢就是傻。他們頂多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抱團取暖,但是我們的666個小類所製造的產品應該賣給誰?再說,很多時候根本不用我們上門送貨,不知道多少人削尖了腦袋要從我們這拿貨,眼巴巴指著我國的產品續命。

從我國營商環境也能看出來,世界銀行2020年營商環境排名中,我國已經躍居全球第31位,較上年提升15位。而且我們還擁有高性價比的勞動力,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規模從1978年的5.537億升至2019年的8.964億人,這裡邊還有超過一億人受高等教育。

1.3 人越來越多,糧食怎麼解決?

提及國內的勞動人口,不免想到了「要想馬兒跑,得讓馬兒先吃飽」。怎麼吃飽對於我國甚至世界而言是個經久不衰的重點話題。全球貿易持續緊張的大環境下,能讓糧食運轉起來好像比666個小類產品賣得出去更重要,畢竟我們每年進口的糧食還真的是不少。

先不說什麼進口魚子醬、三文魚、蝦蟹等這些所謂高大上的食材,豬蹄以及豬牛羊的內臟我國每年的進口量也極為龐大。有點困,具體數據不一一羅列了,看個整體數據,我國2019年糧食進口量高達1.3億噸,大豆進口量穩居全球第一,佔全球貿易量的60%左右,以大豆油為主的各種豆製品充斥大小宴席、各家餐桌。

如果不是袁爺爺的雜交水稻能保證國內糧食的基本供應,全球糧食早就危機百年了,50、60年代更不可能出現我國的「嬰兒潮」,更無法推動改革開放以來GDP高速增長。

糧食基本供應解決了,就需要將注意力放到前文說的豬蹄等副食方面了。因為我們在糧食策略上,是保住主要糧食,從數據上看,一畝地主糧產量是大豆的3倍左右,隨著雜交水稻畝產持續提升,這個比例以後只會越來越高,所以在我國人均耕地僅為0.1公頃的背景下,騰出耕地種主糧顯然更為明智,畢竟14億人吃飽飯還是要靠大米和小麥。

副食方面,雖然我不愛吃豬蹄,但是樓下所有放有豬蹄的攤位,銷量還是很驚人的,有時候4、5點去一趟,發現已經「光碟」了。從近期爆出的進口貨物抽檢也能看出來,新冠病毒陽性樣本不光是那些「高大上」食材,牛羊肉、豬蹄等「常見食材」也時有報導案例。

有人說,肉、奶製品只為人類提供18%的卡路裡與37%的蛋白質,卻佔用人類83%的農田,排放了60%的農業溫室氣體,導致土地與水源過度使用、水體酸化和富營養化。

拿一頭牛平均每年因打嗝、放屁排放4噸甲烷來看,遠超同期一輛車每年的排放量(僅約2.7噸二氧化碳),就因為如此,愛爾蘭、丹麥、紐西蘭等養殖大國早已徵收放屁稅。愛爾蘭向每頭牛徵收18美元;丹麥的提案中這一稅額高達110美元。

所以應該利用人造食品替代或部分替代傳統畜牧業,更符合低碳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就是前段時間市場爆炒,養殖業、食品加工業企業紛紛蹭熱點的「人造肉」概念。

不得不說,人造肉生產成本確實低(莫名感覺美國電影又成真了)。美國初創企業Perfect Day出品的人造奶就預計將減少牛奶生產過程中98%的用水量,91%的土地需求,84%的溫室氣體排放,並節約65%的能源。

本月2日,新加坡食品署(SFA)正式批准來自美國食品公司Eat just製造的人造雞肉進入市場銷售。這種雞肉不是傳統養殖宰殺,而是來自於實驗室,新加坡成為全世界首個批准這種食物進入市場的國家,新加坡的消費者不久便能在商場中看見它們。

人造肉主要分為素肉和培植肉,素肉是指以植物原料製作,模仿動物肉品的口感、味道或外觀的食物製品;培植肉一類通過生物工程培養動物的肌肉細胞,先從動物體內抽取幹細胞,再放進試管或培養皿上讓其分裂生長,最後產生肌肉組織。

前者類似我國上世紀的人造肉,好像是現在吃的幹腐竹一類,沒見識的我到了高中第一次住宿時,發現學校食堂「肉菜」3.5元一份,而且食量大增,可是感覺明明吃飽了,卻不搪時候,沒有體育課也倆仨小時就餓,手上還總是起皮倒刺,跟家裡說,才發現一直在吃豆子。

而現在爆炒的「人造肉」概念,不是豆製品,而是「實實在在的肉」,但等質量的生產成本則遠低於一頭牛的養殖成本及衍生成本(咱也不知道做這個數據統計的公司算沒算工廠的前期建設成本、研發成本等前期費用,咱也不敢問啊)。

以2013年英國的初代「人造肉」來看,當時製作一個「人造肉漢堡」成本是25萬歐元,今天的人造肉肯定遠低於這個價格,更貼近尋常漢堡價格,但是又有多少人能自願接受出自於生物工程的「肉」,假如有一天市面上全是這種肉,我寧願成為素食主義者。

突然想起來一個恐怖故事:未來某一天,私殺活牲畜是違法的,那時的飲食結構是否還能支撐人類從事中體力勞動。或者,那個時候已經有藥物可以刺激人類從事重體力勞動,或許,那個時代已經進化到沒有重體力勞動,或許,在那個時代……就到這吧,大晚上怪嚇人的。

說到現在也沒提個管用的,可行的解決辦法。其實這根本不用我提,光碟行動是目前來說最簡單易行的辦法。

因為有一種隱性飢餓正在吞噬全球人民。

1.4 你剛剛可能「倒掉了一條人命」

今年7月,聯合國發布的《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顯示:因糧食短缺,2019年近6.9億人遭受飢餓,同比增加1000萬人,與5年前相比增加近6000萬人;且由於新冠疫情引發的經濟衰退,可能進一步導致2020年全球長期飢餓人口新增超過1.3億人。具體到我國近年來的糧食消費情況,2002年開始,我國就已經是糧食淨進口國了。

今年8月,社科院於2020年8月發布了《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0》,報告預計,到「十四五」期末,我國可能要面臨1.3億噸左右的糧食缺口。更讓人不安的是,糧食出口限制令不斷,哈薩克斯坦從2020年3月22日起對麵粉、小麥等11種農產品發布了出口限制,8天後調整為配額制。

而且世界第三大大米出口國越南宣布,自2020年3月24日起禁止大米出口,後於4月上旬調整為配額制;世界最大的小麥出口國俄羅斯在2020年3月31日決定對小麥、黑麥等多種糧食實施出口配額制,且一旦配額耗盡,將暫停向歐亞經濟聯盟以外的國家和地區出口多種糧食。

聯合國糧農組織經濟學家阿巴西安表示:「現在,國際糧食供應鏈進入了一個相對脆弱的階段。」照此來看,「民以食為天」,「糧慌」情緒似乎已經在全球蔓延,如何確保糧食安全及糧食供應鏈穩定等問題,成為國際社會急需解決的議題。WFP不知道會不會像WTO、WHO那樣,在這種時候直接隱身,其實從這些年發展情況來看,這貨早就隱身了。

但可笑的是,這個組織拿到了2020年諾貝爾和平獎,按照這種獲獎邏輯,袁隆平老爺爺最起碼能蟬聯2000年至2020年的所有諾貝爾和平獎。

因為袁老確保了14億人的糧食安全。

一起看看美國人這幾年幹了什麼。1973年,世界經歷了一場糧食危機,美國的嘉吉(Cargill)、艾地盟(ADM)等為代表的6家跨國公司控制了世界糧食儲備的95%。

這幾年,洛克菲勒基金會不斷向發展中國家輸出缺乏繁育能力的新型雜交種子,其附加的昂貴化肥和農業技術,使得接收國對美國的依賴越來越大。在此過程中,米方高層與糧食巨頭間的緊密聯繫成為美國糧食武器的核心。

企業直接聘用米方高層,藉助其人脈資源獲利,作為對等交換,企業高層也直接參與米方的戰略決策,擔任部分要職,推行公司的秘密計劃。由此可見,米方的糧食戰略就是典型的以跨國企業、大資本為載體,發揮其組織優勢,逐步壯大糧食的控制權。

我國由於具有先天優勢,以及通過後天努力,在這場席捲全球的糧食危機中毫髮無傷。

這期間,我國經歷了類似狙擊港幣做空般的糧食價格狙擊戰。當時我們動用儲備糧與國際遊資進行了大規模的消耗戰——遊資吃進,我國繼續拋出。起初是10天一拋,之後達到2天一拋,一度傳出「中國的戰略儲備糧有1億噸,夠全國打1年」的傳聞,終於讓遊資不得不鎩羽而歸。

這場狙擊戰發生在2005年12月-2008年7月,國際小麥價格從291美元/蒲式耳暴漲4.6倍,達到1334美元/蒲式耳,美資糧商暴力牟取的利益高達近千億美元。同期,中國國內市場小麥價格從1400元/噸漲到2000元/噸,漲幅大約為0.7倍。就問你服不服,不服還有儲備糧。

太晚了,更具體的糧食細分數據就不列了,總之如今的飯桌豐富度來之不易,你吃飽一頓飯剩下的殘羹,要倒掉的剩菜,可能是另外近10億挨餓的人一天、一周的口糧。而2020年新增的1.3億長期飢餓人口,則是有可能隨時面臨餓死困境的極端飢餓人群。

下一部分聊聊流動性,也就是錢的問題,據說各家銀行今年放的錢不少,等明年企業還債之後,銀行股的利潤增速有可能突破40%。什麼概念,這是把銀行股這種大象,愣逼成了獵豹般的成長股去炒。恐怖如斯,我不禁忍不住笑。因為銀行股這種大象一旦變成獵豹,滬指別說4000點,40000點也只是眼前的事兒(撐死了5000點,多一點都是吹出來的)。

相關焦點

  • 奇異的量子世界裡,連蝴蝶效應都不存在
    根據蝴蝶效應,即便是微小的擾動,也能對未來造成非常誇張的影響。不過,最近一項新實驗發現,讓量子比特回到過去後,即使對其進行加擾,它仍能在未來恢復所有原始信息。在Ray Bradbury的短篇小說《一聲驚雷》中,主人公穿越到遠古時代去狩獵恐龍,卻不小心在史前叢林中踩死了一隻蝴蝶,待他回到當下,世界已經大不一樣:從空氣的味道,英語單詞的拼寫,到美國總統的選舉結果都發生了變化。這裡的蝴蝶便是那個影響巨大的擾動因素,「它身形雖小,卻能在漫長流逝的時間裡,打破平衡,推倒整排小片多米諾骨牌,進而觸動大骨牌乃至巨型骨牌。」
  • 奇異的量子世界裡,連蝴蝶效應都不存在
    根據蝴蝶效應,即便是微小的擾動,也能對未來造成非常誇張的影響。不過,最近一項新實驗發現,讓量子比特回到過去後,即使對其進行加擾,它仍能在未來恢復所有原始信息。在Ray Bradbury的短篇小說《一聲驚雷》中,主人公穿越到遠古時代去狩獵恐龍,卻不小心在史前叢林中踩死了一隻蝴蝶,待他回到當下,世界已經大不一樣:從空氣的味道,英語單詞的拼寫,到美國總統的選舉結果都發生了變化。這裡的蝴蝶便是那個影響巨大的擾動因素,「它身形雖小,卻能在漫長流逝的時間裡,打破平衡,推倒整排小片多米諾骨牌,進而觸動大骨牌乃至巨型骨牌。」
  • 在奇異的量子世界裡,連蝴蝶效應都不存在
    不過,最近一項新實驗發現,讓量子比特回到過去後,即使對其進行加擾,它仍能在未來恢復所有原始信息。作者丨Sophie Putka翻譯丨張和持編輯丨楊心舟在Ray Bradbury的短篇小說《一聲驚雷》中,主人公穿越到遠古時代去狩獵恐龍,卻不小心在史前叢林中踩死了一隻蝴蝶,待他回到當下,世界已經大不一樣:從空氣的味道,英語單詞的拼寫,到美國總統的選舉結果都發生了變化。
  • 真正的「蝴蝶效應」和真的好看的《蝴蝶效應》
    後來洛倫茲正式發表演說,用蝴蝶煽動翅膀可以引起颶風的描述,說明一個微小的初始條件變化可能導致一連串逐漸放大的結果。一再表示複雜系統演化中對初始條件的極端敏感,一再表示複雜系統演化中對初始條件的極端敏感,這就是蝴蝶效應。
  • 別只看中國新冠疫情,波及全球的蝴蝶效應你知道嗎?
    此外,有1400多公裡的海岸線都在燃燒,相當從東北燒到了江浙滬。根據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統計,大約有12.5億隻野生動物直接或間接死於此次的森林山火中。這又比之前5億的數據翻了一倍。02 澳大利亞火災波及全球的蝴蝶效應
  • 蝴蝶效應,看懂它,就不會發脾氣了
    對於這個效應最常見的闡述是:「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當然,「蝴蝶效應」主要還是關於混沌學的一個比喻。也是蝴蝶效應的真實反應。
  • 捲心菜的做法,我只服這個,又香又下飯,每次做都不夠吃
    乾鍋捲心菜捲心菜不管怎樣吃,都有種特殊的味道,我不是太喜歡。但是乾鍋捲心菜,我卻是百吃不厭,用幹辣椒和花椒煸炒,口感麻辣,很是下飯,這種做法可以說是捲心菜最好吃的做法了,比吃肉還過癮,捲心菜的做法,我只服這個,又香又下飯,每次做都不夠吃。現在天氣也比較炎熱,在廚房炒菜確實是比較難受,但是這道菜五分鐘就能出鍋,做法太簡單了。
  • 在量子力學裡沒有蝴蝶效應
    研究人員使用量子計算機模擬時間旅行,證明在量子領域中沒有所謂的「蝴蝶效應」。在雷·布拉德伯裡(Ray Bradbury)1952年的科幻小說《雷聲》(A Sound of Thunder)中,一個角色使用時光機回到了恐龍時代,在那兒他不小心踩死一隻蝴蝶。等他返回現代,發現整個世界都變得異常陌生。
  • 生活和工作中的蝴蝶效應
    「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關於蝴蝶效應的解釋,他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
  • 「蝴蝶效應」是什麼?
    生活中我們總聽到「蝴蝶效應」這個詞,那「蝴蝶效應」是什麼呢?蝴蝶效應指在長時間和大範圍內,微小的空氣系統變化可能導致連鎖反應,並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產生極大變化。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著名氣象學家愛德華▪洛倫茲提出了蝴蝶效應這個概念,他通過電腦進行「天氣預報」的模擬,發現如果將輸入的數據進行微調,得出的計算結果差別會非常大。這個概念被形象的表述為: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發生的原因可能是一個月前一隻蝴蝶在巴西輕輕拍打翅膀。「蝴蝶效應」這個名稱也就此誕生。
  • 比中國還「貪吃」的國家:國寶都被吃到快滅絕,卻依舊不夠他們吃
    這些年來中國人一直都被冠以「吃貨」的名頭,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國人吃的食材種類非常多,很多外國人都以為這是中國人飢不擇食的原因。實際上中國人吃的食材種類多是因為們知道怎麼處理食材,這都是中國飲食文化千百年積攢下來的智慧。
  • 全球氣候變暖 臺灣蝴蝶生態秩序大亂
    中新網香港10月2日消息:全球氣候暖化,害得臺灣蝴蝶生態秩序大亂。熱帶東南亞蝴蝶拼命往北飛到臺灣來定居,最遠紀錄可到日本,慢慢入侵溫帶蝴蝶和寒帶蝴蝶地盤。  臺灣大學最近一兩年持續進行臺灣蝴蝶生態調查,原本希望藉此找出最理想的蝴蝶生態保護區,卻意外發現這生態界驚人的變化。
  • 新冠繼續,疫情蝴蝶效應或引發全球糧食危機
    iWeekly據多家外媒報導,受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影響,多國食品供應鏈出現問題,全球糧食危機迫在眉睫。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面對疫情帶來的糧食危機,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在艱難時期,「吃」的意義似乎變得尤為複雜。
  • 病毒在變異,新冠疫苗出現可怕的ADE效應咋辦?
    3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提到,新冠疫苗研發過程中,新冠病毒從分離到現在才半年多,疫苗的有效期有多長,全世界的數據都還不太多。 4新冠疫苗會不會出現可怕的ADE效應?
  • 適合上班族的懶人飯,30分鐘就開吃,飯菜肉都有,比外賣強多了
    疫情之前還好,天天去健身房活動活動,體重保持在2位數基本不變。疫情期間這段時間,天天在家不僅懶得動,還天天米飯饅頭照常吃,眼瞅著肉肉又爬上了身。米飯是澱粉類食物,含糖分很高,所以好多血糖高和怕長胖的人都不敢吃米飯,說實話以前我也不敢吃太多,主要怕長胖。最近入手一款臻米脫糖養生蒸汽電飯煲X6,我感覺甚合我意。
  • 來自2004年經典電影《蝴蝶效應》的忠告
    那麼今天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關於蝴蝶效應都會有怎樣的影響力。回顧經典電影作品「蝴蝶效應」直面解鎖蝴蝶效應所帶來的威力。一個細微的舉動將會改寫歷史,即使細微如蝴蝶鼓舞,也能煽動千裡之颶風。一個小小的病毒為何能引發一系列「蝴蝶效應」呢?新冠是如何從一個生物學問題開始慢慢影響到世界發展格局的?東西方的防疫手段為何差距如此之大?
  • 蝴蝶效應真實存在嗎?量子蝴蝶效應更令人困惑
    北京時間8月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2004年好萊塢電影《蝴蝶效應》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電影,人類認為蝴蝶效應具有神奇的效果,小規模的事件可以產生巨大、不可預見的後果,甚至導致戰爭、核災難等……事實上,蝴蝶效應僅是一個氣象術語,源於半個世紀前,它實際是什麼對於多數人是很難理解的,我們來看看物理學家、大氣科學家和心理學家,他們如何分析蝴蝶效應的真實作用及意義。
  • 什麼是蝴蝶效應,蝴蝶效應是什麼意思?
    蝴蝶效應是什麼意思蝴蝶效應(The Butterfly Effect)是指在一個動力系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
  • 「蝴蝶劇場」的「蝴蝶」效應
    「蝴蝶劇場」的「蝴蝶」效應(深觀察)天乃蝶之家,地乃蝶之靈,雲乃蝶之裳,花乃蝶之魂,但為君之故,翩翩舞到今……2021年元旦小長假,在越聲清韻中,杭州西湖邊的「蝴蝶劇場」連續上演了三晚新版越劇《梁祝
  • 【糖化植保】蝴蝶吃什麼???
    其中卵和蛹這兩個階段不取食,而幼蟲、蝴蝶必須吃東西,但是它們的食物卻各種各樣,有,卵殼、花蜜、鳥糞、蚜蟲、螞蟻等。 蝴蝶的一生是從卵開始的,不過它的第一餐卻是剛從卵裡孵化出來的時候享用的。要說蝴蝶老媽真是煞費苦心,不僅給卵寶寶穿了身「迷彩服」,還早早給它們準備好了「人生」的第一餐——營養豐富的卵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