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秋季有很多鳥可以拍,如果你是小白攝影師,也喜歡生態攝影,那麼本文就是值得一看的鳥類攝影教程,我將分享多年的「打鳥」經驗,讓你在秋季拍攝出好看的鳥類照片。
鳥類攝影技巧
我對鳥類攝影情有獨鍾,非常享受每一次的拍攝過程,即使是去同一個地方,拍攝同一類鳥,也會感到有新體驗,這種題材相比風景、人像更有挑戰性。
在人人都是攝影師的年代,使用手機拍照都開始講究專業,用單眼相機拍鳥就要更專業一點,攝影新手除了要掌握基礎的拍照技巧以外,還要懂得抓拍和等待。
拍攝人像和鳥類相比,人像攝影可以指導模特的表情和動作,但拍攝小鳥時卻無法控制它們的飛行速度和動作,充滿了隨機性,較為考驗攝影師的預判能力。
在野外想拍出滿意的小鳥作品,難度很大,甚至會「空軍」,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若要說拍,那肯定能挑出來很多,滿意不滿意是一回事兒,畢竟誰也不想要千篇一律的攝影作品。
我說說之前最難忘的拍攝經驗,那年是最寒冷的冬天,氣溫大概是零下20度左右,當時的風也非常大,我的雙手、雙腳和面部幾乎都凍到失去知覺,我就是為了拍攝烏林鴞,因為我覺得非常值,願意尋找它的蹤影,想要說的是,拍攝鳥類非常辛苦,有時候必須在苛刻但環境中拍攝,除了要掌握攝影技巧以外,還要懂得如何防護和保養器材,更要了解動物的習性,這就是死物與活物的區別。
拍攝小鳥我們不能破壞生態環境,此前就有攝影師為了拍攝出造型優美的小鳥,就會去捕捉它們,用膠水和魚線來固定,這樣的攝影師完全違背了生態攝影的初衷,長期以往,野鳥會視人類為敵人,拍攝就更加困難。
現如今, 野外的鳥明顯不願意靠近陌生人,因此,在拍攝時要將動作放慢,腳步放輕,不要製造出聲響和不必要的動作。
對此,最好的解決辦法是用長焦鏡頭搭配三腳架在遠處拍攝,與鳥保持一定距離。
攝影器材方面我最常用的鏡頭是500mm f4與100-400mm f4.5-5.6這兩支鏡頭,都是長焦距鏡頭,足以拍攝遠處活蹦亂跳的小鳥。
我在選擇長焦距鏡頭時為什麼不選擇大光圈長焦呢?
理由很簡單,大光圈雖然能滿足進光需求,但不適合野外攜帶,大光圈長焦鏡頭又沉又大,拍不了幾張就累得不行,而小光圈的長焦鏡頭即滿足焦距需求,又方便攜帶,沒有理由不選這種。
拍鳥成功秘訣在於細心觀察和預判,一定要提前預測它的飛行路線,並仔細觀察較佳的構圖位置,在合適的時機就按下相機的快門拍攝。
拍攝設定上,我建議新手首先將感光度設在ISO100-1600之間,其次快門速度可設定為1/1600秒以上,若拍攝蜂鳥這類速度較快的鳥,就以1/2000起步,保證可以凝固鳥的翅膀。
想保持主體清晰,推薦用最佳光圈拍攝,如果你不清楚鏡頭的最佳光圈就選擇F6.3-F9之間的光圈,可以讓鳥保持在最佳的景深範圍內。
拍攝飛行的小鳥時不要用單次對焦拍攝,基本拍不清楚,可以使用人工智慧伺服自動對焦來跟蹤對焦,同時打開連拍去捕捉鳥的動作,這一點與搖拍的技巧類似,主要用於拍攝飛行中的小鳥,能表現出動態模糊的效果,很有動感的畫面。
攝影新手初次嘗試拍攝鳥時,往往會遇到很多困難,不是模糊就是構圖難看,但我建議你不要放棄,多練習練習就能提高水平,如果問我如何練習拍攝小鳥,我覺得站在街頭去拍攝路人、事、物,能很好的鍛鍊你的反應能力和構圖能力,抓拍的能力有所提高後再去拍攝小鳥,就能拍攝出滿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