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賣黏菌菌核第一人:她飼養單細胞生物,拍出最美微生物大片

2020-12-03 電商在線官方

日本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用燕麥片替代各個城市,在培養皿裡讓黏菌繪製線路圖,這些「無腦生物」居然走出了最佳路徑。

黏菌並不罕見,枯枝落葉、腐木上常能找到。它不是植物,不是動物,也不是真菌,而是一類獨特的單細胞生物。各種動漫、遊戲裡的黏糊狀角色——史萊姆,就和黏菌非常相似。

據說,黏菌僅用26個小時繪製出的東京鐵路系統,可以和人類百年來反覆試錯修建出來的鐵路網相媲美。

這個譽為「世界上最小的道路規劃師」的黏菌是絕佳的生物實驗材料,但把黏菌當作寵物來養,還是第一次聽說。

在淘寶,有一位「黏菌藝術家」,愛給黏菌拍「藝術照」,喜歡找大自然「最隱秘的角落」。

這位黏菌科普博主周晴烽吸引了近百萬的粉絲,發布的科普視頻播放量超百萬,受到了好多粉絲的青睞,他們都紛紛「入坑」成了黏菌愛好者。店裡唯一的單品——絨泡菌 ,月銷高達到兩三百件。

一株黏菌的十分鐘

2013年,從中南大學藥學專業畢業的周晴烽,去了中科院上海分院工作。

說是研究助理,但在周晴烽眼裡,自己更像個「打雜」的。

除了負責一些基礎的實驗,就是申請基金、購買儀器之類的瑣事雜事。工作簡單,不用加班,請假自由,輕鬆無壓,周晴烽留給自己「折騰」的時間很多。「每天的工作上午就做完了。那時候院子裡有十多隻野貓,它們還經常生娃,空閒的時候,我挨個摸一遍。」

下班後,周晴烽回到園區。園區有兩條河流流經,河流交叉的一角有一個大花園,離她的宿舍很近。每天吃過晚飯,她「雷打不動」地拿著手電筒、帶上相機,到園子裡找各種各樣的東西,花、鳥、蟲、草都是她觀察拍攝的對象,經常到了晚上十點多還不盡興。

五月剛下過雨的一個傍晚,空氣中還瀰漫著霧氣。周晴烽在拍昆蟲的時候,跟著它們的足跡到了花園的一個小角落,堆著木材、枯枝和落葉。手電筒的光亮處,居然照到了好多小蘑菇。

她在落葉堆裡翻到了一片長滿黏菌的落葉,心想黏菌的子實體肯定就在附近。

果然,她發現了一根黑色的細細的長柄上拖著一個圓圓的白球。長柄有頭髮絲那麼細,白球像一顆小珍珠,晶瑩剔透。

她看得入迷,蹲在原地拍了十多分鐘,仿佛時間都暫停了,只聽得見河邊的狗叫聲。白球先是變成了棕色。又隔了一會兒,白球變成了純黑色,體積也縮小了一點點。她站起來,腿一陣發麻,才發現又過去了十來分鐘。周晴烽把那株黏菌帶回了家。

帶回家後,黏菌變得完全乾燥了。從照片上看,藍藍的底色上,有著像小鑽石一樣的小顆粒,「真的太美了!」周晴烽查了之後才知道,叫閃光亮皮菌。

與黏菌的這個偶遇,周晴烽被深深地震撼了。這撬開了她通往新世界的大門,周晴烽像個孩子一樣,走進了「奇妙仙境」。

燒錢的愛好

周晴烽喜歡爬山。

和爬山愛好者不同,她不是為了鍛鍊身體,而是想要發現大自然隱秘的角落。「有時候我根本沒時間爬,山腳氣溫高土壤溼潤,物種豐富,我在山腳下找,一天就過去了。」

只要有時間,她就出門爬山,上海郊區能走的地方都走過了,附近浙江、安徽的山也爬遍了。

小時候愛看武俠小說的她,最崇拜的不是武林高手,卻是神隱在山野裡的神醫。打小就迷上中醫中藥的她,特別喜歡觀察植物。但看多了,周圍能看到的植物就那麼幾樣,對照著照片認識一下,很容易就看完了。

直到發現了黏菌。微小的、肉眼不容易看的東西充滿著未知。「通過工具,我能看到普通人發現不了的。」她喜歡的東西越來越小,很多必須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到。就算是採集到一杯土,她也能看上很久,找出很多的生物。

黏菌愛好者,自帶燒錢屬性。粗略算下來,周晴烽已經在這上面花了二十多萬。

入門的卡片機早已滿足不了她的需求。為了拍出滿意的成片,相機、鏡頭都要不斷地更新換代。微距、超微距、廣角鏡頭,各種焦段,統統得有。

在中科院工作的第一年,她一個月工資不到四千,第二年還沒漲到五千。「工資漲的太慢了,就跑去藥企上班了。」

雖然工作忙了,但她意外地收穫了一項技能。本職做藥物研發的她,有一項工作是培養微生物,以此來檢測藥物中微生物的限度。借著工作的機會,她學會了培養微生物的基本操作,並試著養一些在野外採集到的菌物,效果出乎意料。

一開始在公司的實驗室養著玩,後來越養越多。為此,她特意租了一套郊區農家院,獨門獨棟,一年一萬多租金,離公司單程一個半小時。她在那裡弄了一個「模擬實驗室」,專門培養採集回來的各種菌類。培養箱、光照箱、超淨臺、加熱器、顯微鏡等等實驗室的基礎設備,一一配全。

每個周末,除了外出採集,她把所有的時間都泡在這個 「家庭版實驗室」裡,經常一拍就是一個通宵。她可以為了拍一個黏菌視頻,大晚上來回100多公裡去拿菌種,「為了提神還喝可樂,成本巨大」。

原本,家人們都不支持她的愛好,覺得「不務正業」。但看到周晴烽的名字和作品出現在自然科學雜誌後,他們才感到欣慰起來。

87萬粉絲的科普博主

最初拍下好看的黏菌照片,她只是「在朋友圈嘚瑟一下」。

她有一個「自然愛好者」的圈子。大家經常組織一起去爬山、去野外找新奇的動植物。圈子裡的交流很純粹。比如發現一種新植物、拍到一張好照片,都會讓他們高興好幾天。

「他們拍到好看的東西我非常羨慕,我也會把自己拍的發給大家看,讓他們也羨慕一下。」

2011年,她又在微博上開了帳號「曳尾菌」。

不同黏菌生長的延時視頻,野外採集菌種的遊記,最新的培養實驗,都會出現在「曳尾菌」的視頻中。至今,她已經擁有了87萬粉絲。

因為微博上發的視頻不能分享到朋友圈,她又加了一重「b站科普UP主」的身份。今年疫情期間,「曳尾菌」特別高產,每周都會在B站更新視頻,眼看著粉絲數蹭蹭上漲,短短一個月,就從一萬漲到了十萬。

和動植物相比,人們對菌物的探索,更像是一塊處女地。到目前為止,松茸這樣的菌類還都只能通過最原始的採摘完成,更別說是相對冷門的黏菌。「黏菌變化的過程幾乎沒人拍過,每一個視頻都是很重要的記錄,沒有人做過,才有做的意義嘛,是吧?」

2017年11月,她在微博發了一段多頭絨泡菌的延時視頻,播放量超過了100萬次。

「這種絨泡菌特別不一樣,其他的絨泡菌喜歡吃原生環境下真菌孢子、細菌,但它正好相反,特別好養,餵平菇之後會吃得乾乾淨淨。」

國內已知的絨泡菌屬的物種有90多種。這些年她採集過的絨泡菌屬的次數至少超過了100次,只有多頭絨泡菌是個特例,「它簡直是撲向食物的」。

很多人給她私信留言,「黏菌太可愛了,能不能出售一些黏菌」、「想在宿舍養一些」。

但黏菌怕熱怕冷怕乾燥,特別「難伺候」,這個問題不解決,根本無法運輸。

一次,她在查文獻的時候發現黏菌在惡劣的條件下會形成菌核,也就是休眠狀態,等環境變得溫暖溼潤了又會復活。資料中寫的菌核製作條件是飢餓、乾燥、黑暗,只有短短幾個字。她憑藉以往的經驗摸索,反覆實驗後,終於做出了質量比較穩定的菌核。

淘寶首個出售黏菌菌核的賣家

這幾年,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黏菌,在社交平臺上私信周晴烽,或交流請教,或詢問購買途徑。粉絲們覺得在淘寶店買東西更安心,喊著讓她開一個。

前年12月 4日,「小之微」淘寶店鋪正式開張,是淘寶第一位出售黏菌的賣家。整個店鋪只有一款商品,就是剛絲絨泡菌 。這是一種黃綠色的黏菌,在 2018年秋天,周晴烽從工作室附近的瀏島將其採集回來。店鋪營業以來,一個月的時間,剛絲絨泡菌就賣出了 70單,飼養成活率接近 100%。

實驗室培養黏菌是為了了解黏菌的生活史,記錄黏菌各個階段的樣子。和黏菌愛好者們養寵物的培養方式完全不同的。

她將測試藥物穩定性的方法用來測試黏菌菌核,看不同條件下分別能存活多長時間,得出數據來指導買家如何保存菌核以及解決極端天氣下的運輸問題,試驗整整持續了一年。她一邊玩一邊優化培養方法,寫了一份最利於玩家使用的說明書。收到貨只要看過說明書的買家,基本上一看即會。

周晴烽親身飼養過後發現,黏菌是一種又好養、又省地、又安全、又科幻的寵物。一個封閉式容器,適宜的溫度和溼度,一些燕麥或者平菇,就可以收穫蓬勃生長的黏菌。

本以為是無人問津自娛自樂的冷門產品,卻在黏菌愛好者的相互推薦下,銷量越來越可觀,有時候一個月能成交三百多單。並且,陸續接到了綜藝節目組、電視劇組的合作邀約。

小眾的愛好居然會受到這麼大的追捧,「我從來沒有想過這還能賺錢,直到有越來越多人找我買的時候,我才相信。」

如今,周晴烽辭去了藥企的工作,一個人在腐木之中探索微觀世界裡的一方天地,定格大千世界中生靈奇妙的美。

相關焦點

  • 全國賣黏菌菌核第一人:她飼養單細胞生物,拍出最美微生物大片
    日本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用燕麥片替代各個城市,在培養皿裡讓黏菌繪製線路圖,這些「無腦生物」居然走出了最佳路徑。黏菌並不罕見,枯枝落葉、腐木上常能找到。它不是植物,不是動物,也不是真菌,而是一類獨特的單細胞生物。各種動漫、遊戲裡的黏糊狀角色——史萊姆,就和黏菌非常相似。據說,黏菌僅用26個小時繪製出的東京鐵路系統,可以和人類百年來反覆試錯修建出來的鐵路網相媲美。
  • 一株菌100塊,她在淘寶賣單細胞生物
    日本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用燕麥片替代各個城市,在培養皿裡讓黏菌繪製線路圖,這些「無腦生物」居然走出了最佳路徑。黏菌並不罕見,枯枝落葉、腐木上常能找到。它不是植物,不是動物,也不是真菌,而是一類獨特的單細胞生物。各種動漫、遊戲裡的黏糊狀角色——史萊姆,就和黏菌非常相似。
  • 一個靠玩「黏菌」吸粉65萬的博主:玩出花樣的人生才更有趣
    「曳尾菌」到底是個什麼神奇的生物,又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愛好者呢?其實,「曳尾菌」周晴烽微博的名字,而她研究的,其實叫黏菌。黏菌是一種十分奇特的微生物,介於動物和真菌之間,極具培養和觀賞價值。從此周晴烽就深深地迷戀上這種奇妙的生物。學著朋友的樣子,周晴烽終於找到一種叫「鱗鈣皮菌」的黏菌,並用延時攝影技術,把「鱗鈣皮菌」變化的完整過程拍了下來。這段視頻成為她本人最得意的視頻作品,也是她後來成為「曳尾菌」這個菌類科普博主的開端。
  • 日本培養出神秘單細胞微生物 或將揭示複雜真核生物起源
    科技日報北京1月19日電(記者 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17日發表一項最新研究:日本科學家團隊經過十年探索,終於利用深海沉積物培養出一種神秘單細胞微生物,研究團隊隨後對其進行了表徵。這種不同尋常的微生物,將幫助人類揭示複雜的真核生物的起源。
  • 黏菌也能有市場?看這位女孩是如何開拓菌類市場的
    在湖南長沙有一個28歲的女孩,她叫周晴烽。她在淘寶店上賣起了類似傳說中的東西——黏菌,一種微小的原生生物,長得像鼻涕蟲,外觀就是一大團脈絡狀的粘液,通過爬行覓食。黏菌無毒無公害,主要作用是科學實驗,但是人們給她了一個稱呼:「淘寶賣菌第一人」。首先我們來一起看看黏菌是什麼吧。
  • 實名史萊姆,這種黏菌出現在巴黎動物園
    黏菌是什麼?我們常說的黏菌隸屬於真核生物域-變形蟲類-黏菌門-黏菌綱,一般來說黏菌有2個階段,營養階段是爬來爬去的多核單細胞且無細胞壁的原生質團,繁殖階段會產生具有細胞壁的孢子。它不是動物(真核生物域-後鞭生物總群-動物界),不是植物(真核生物域-植物界),不是真菌(真核生物域-後鞭生物總群-真菌界),黏菌英文名slime mold(slime mould),音譯史萊姆。為啥說黏菌有720個性別?
  • 日本培養出神秘單細胞微生物
    1月19日消息,英國《自然》雜誌17日發表一項最新研究:日本科學家團隊經過十年探索,終於利用深海沉積物培養出一種神秘單細胞微生物,研究團隊隨後對其進行了表徵。這種不同尋常的微生物,將幫助人類揭示複雜的真核生物的起源。
  • 日本培養出神秘單細胞微生物—新聞—科學網
  • 90後女孩拍攝微觀菌奇幻世界 像西米露又似鹹蛋黃?
    90後女孩拍攝微觀菌奇幻世界 像西米露又似鹹蛋黃?時間:2020-10-20 19:4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90後女孩拍攝微觀菌奇幻世界 像西米露又似鹹蛋黃? 光聽名字,你可能會以為黏菌是某種植物、真菌,或者蘑菇。
  • 黃色黏菌或助人類研製全新生物計算機
    單細胞生物黃色黏菌(資料圖)世上一些不起眼的微小生物因其獨特的生活方式,往往蘊含著我們人類想像不到的科學行為。近日,日本科學家發現單細胞生物黃色黏菌可能成為設計新一代生物計算機的關鍵參考,幫助解決電腦處理不了的導航問題。據英國《每日郵報》12月28日報導,黃色黏菌是一種長壽命的微生物,已經在地球上存活了數億年的時間,並且已經進化到具有處理危險環境的能力。
  • 黏菌具有智慧「思考能力」 可以巧妙穿越迷宮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變形黃色黏菌看上去不太像是構造未來「生物計算機」的基礎元素,但目前日本科學家最新研究顯示,黏菌能夠思考,在迷宮路徑中最直接有效地尋找到食物,它將顛覆我們所理解的傳統智慧生命體。  黏菌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微生物,其進化歷史可追溯至數億年前,在進化過程中逐步形成了處理危險環境的能力。其工作能力遠超出一些先進計算機和軟體包,它的「信息處理」水平使我們無法相信是由單細胞微生物能夠完成的。  日本函館市未來大學的中垣俊之(Toshiyuki Nakagaki)在接受法新社記者採訪時說:「簡單的微生物可以解決一些難題。
  • 「寧波市民科普課堂」日本培養出神秘單細胞微生物
    日本科學家團隊經過十年探索,終於利用深海沉積物培養出一種神秘單細胞微生物,研究團隊隨後對其進行了表徵。這種不同尋常的微生物,將幫助人類揭示複雜的真核生物的起源。古菌構成了一個單細胞原核生物域,新近發現的阿斯加德古菌,據信為更加複雜的真核生物的祖先。
  • 養「會認路」的黏菌呀
    日本科學家曾發表一篇研究,在培養皿裡讓黏菌繪製了東京鐵路系統的線路圖。科學家把東京部分等比例縮小到培養皿中,然後在培養皿上對應東京附近重要的地鐵站的36個位置放上食物,用黏菌避光的特性,用光斑模擬海岸線和地形,這樣黏菌能組合出不同路徑的路線來連接食物。
  • 神秘古菌「洛基」:來自深海底泥的微生物會是複雜生物的起源嗎?
    研究人員花了十二年的時間才培育出這些來自深海底泥微生物的純菌種。這項研究讓科學家第一次見到了這種生物,它們可能完成了從簡單的類細菌細胞到真核生物的跨越——真核生物的細胞中有細胞核及其它結構,植物、真菌、人類和其它動物都屬於此類。 「這是一篇意義非凡的論文,承載了大量的工作和堅持不懈的努力。」
  • 新「四不像」:巴黎動物園新添「神秘生物」——黏菌
    而近日,法國巴黎動物園也展出了一種「四不像」的生物,它像真菌又不是真菌,像動物又不是動物……更重要的是,連科學家都還沒搞清楚,它到底屬於哪個物種。那麼,這種「神秘生物」究竟是什麼呢?近日,在法國巴黎動物園,黏菌完成了它的「個人首秀」——公眾可以在這個器皿裡一睹它的「廬山真面目」。
  • 古菌的發現,既不是真核也不是原核生物,是生命的第三種形態
    在顯微鏡下可以看到,動物和植物的細胞都有細胞核,遺傳物質DNA就儲存在細胞核裡,而細菌沒有細胞核,DNA游離在細胞質之中。自此改變了亞里斯多德的生命二分類法,人們把生命之樹還是分為兩枝,一枝是含細胞核的「真核生物」,另一枝是不含細胞核的「原核生物」。動植物都屬於真核生物,而細菌屬於原核生物,但是事情到此並沒有完結。
  • 「黏菌算法」繪製「宇宙蛛網」
    然而,《天體物理學期刊通訊》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若對地球上的單細胞生物——黏菌,抽絲剝繭,層層深入,也許能在微觀世界中揭示宇宙奧秘。數百萬黏菌常組成黏菌群,通過一個結構複雜的纖維狀網絡集體移動,共同攝食。科學家們從這張聯結不同位置的蛛網入手,用算法模擬黏菌的行為,進而繪製出三維的宇宙星河網絡。項目負責人、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研究員約瑟夫·伯切特表示,從最簡單生命體的行為表現裡,竟然可以發現宇宙中最大結構的規律,簡直太神奇了!
  • 單細胞生物愛思考 黏菌有時也犯錯
    澳大利亞雪梨大學的Tanya Latty和Madeleine Beekman利用單細胞的黏菌進行了一項「食物試驗」:在簡單的測試中,這種類似於真菌的生物體必須在不能吃的瓊脂中選擇食用濃度為2%、6%或10%的燕麥片——這之間的差別是相當明顯的。在複雜的測試中,它們必須在濃度為6%、8%或10%的燕麥片中作出選擇——其中的差別則更加細微。
  • 黏菌竟有記憶力?
    黏菌竟有記憶力?黏菌是一類單細胞生物,沒有大腦,似乎不可能有記憶力。然而生物界總是大出我們的意外。澳大利亞科學家在用一種叫做多頭絨泡菌的黏菌進行實驗時,無意中發現這種生物會避免自己之前走過的路徑,這讓他們開始猜測,黏菌會不會具有某種外部空間記憶能力?為了揭開謎團,他們把這種黏菌放入一個U型容器,結果96%的黏菌能夠順利地爬過容器,找到另外一端的糖水——它們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