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用燕麥片替代各個城市,在培養皿裡讓黏菌繪製線路圖,這些「無腦生物」居然走出了最佳路徑。
黏菌並不罕見,枯枝落葉、腐木上常能找到。它不是植物,不是動物,也不是真菌,而是一類獨特的單細胞生物。各種動漫、遊戲裡的黏糊狀角色——史萊姆,就和黏菌非常相似。
據說,黏菌僅用26個小時繪製出的東京鐵路系統,可以和人類百年來反覆試錯修建出來的鐵路網相媲美。
這個譽為「世界上最小的道路規劃師」的黏菌是絕佳的生物實驗材料,但把黏菌當作寵物來養,還是第一次聽說。
在淘寶,有一位「黏菌藝術家」,愛給黏菌拍「藝術照」,喜歡找大自然「最隱秘的角落」。
這位黏菌科普博主周晴烽吸引了近百萬的粉絲,發布的科普視頻播放量超百萬,受到了好多粉絲的青睞,他們都紛紛「入坑」成了黏菌愛好者。店裡唯一的單品——絨泡菌 ,月銷高達到兩三百件。
一株黏菌的十分鐘
2013年,從中南大學藥學專業畢業的周晴烽,去了中科院上海分院工作。
說是研究助理,但在周晴烽眼裡,自己更像個「打雜」的。
除了負責一些基礎的實驗,就是申請基金、購買儀器之類的瑣事雜事。工作簡單,不用加班,請假自由,輕鬆無壓,周晴烽留給自己「折騰」的時間很多。「每天的工作上午就做完了。那時候院子裡有十多隻野貓,它們還經常生娃,空閒的時候,我挨個摸一遍。」
下班後,周晴烽回到園區。園區有兩條河流流經,河流交叉的一角有一個大花園,離她的宿舍很近。每天吃過晚飯,她「雷打不動」地拿著手電筒、帶上相機,到園子裡找各種各樣的東西,花、鳥、蟲、草都是她觀察拍攝的對象,經常到了晚上十點多還不盡興。
五月剛下過雨的一個傍晚,空氣中還瀰漫著霧氣。周晴烽在拍昆蟲的時候,跟著它們的足跡到了花園的一個小角落,堆著木材、枯枝和落葉。手電筒的光亮處,居然照到了好多小蘑菇。
她在落葉堆裡翻到了一片長滿黏菌的落葉,心想黏菌的子實體肯定就在附近。
果然,她發現了一根黑色的細細的長柄上拖著一個圓圓的白球。長柄有頭髮絲那麼細,白球像一顆小珍珠,晶瑩剔透。
她看得入迷,蹲在原地拍了十多分鐘,仿佛時間都暫停了,只聽得見河邊的狗叫聲。白球先是變成了棕色。又隔了一會兒,白球變成了純黑色,體積也縮小了一點點。她站起來,腿一陣發麻,才發現又過去了十來分鐘。周晴烽把那株黏菌帶回了家。
帶回家後,黏菌變得完全乾燥了。從照片上看,藍藍的底色上,有著像小鑽石一樣的小顆粒,「真的太美了!」周晴烽查了之後才知道,叫閃光亮皮菌。
與黏菌的這個偶遇,周晴烽被深深地震撼了。這撬開了她通往新世界的大門,周晴烽像個孩子一樣,走進了「奇妙仙境」。
燒錢的愛好
周晴烽喜歡爬山。
和爬山愛好者不同,她不是為了鍛鍊身體,而是想要發現大自然隱秘的角落。「有時候我根本沒時間爬,山腳氣溫高土壤溼潤,物種豐富,我在山腳下找,一天就過去了。」
只要有時間,她就出門爬山,上海郊區能走的地方都走過了,附近浙江、安徽的山也爬遍了。
小時候愛看武俠小說的她,最崇拜的不是武林高手,卻是神隱在山野裡的神醫。打小就迷上中醫中藥的她,特別喜歡觀察植物。但看多了,周圍能看到的植物就那麼幾樣,對照著照片認識一下,很容易就看完了。
直到發現了黏菌。微小的、肉眼不容易看的東西充滿著未知。「通過工具,我能看到普通人發現不了的。」她喜歡的東西越來越小,很多必須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到。就算是採集到一杯土,她也能看上很久,找出很多的生物。
黏菌愛好者,自帶燒錢屬性。粗略算下來,周晴烽已經在這上面花了二十多萬。
入門的卡片機早已滿足不了她的需求。為了拍出滿意的成片,相機、鏡頭都要不斷地更新換代。微距、超微距、廣角鏡頭,各種焦段,統統得有。
在中科院工作的第一年,她一個月工資不到四千,第二年還沒漲到五千。「工資漲的太慢了,就跑去藥企上班了。」
雖然工作忙了,但她意外地收穫了一項技能。本職做藥物研發的她,有一項工作是培養微生物,以此來檢測藥物中微生物的限度。借著工作的機會,她學會了培養微生物的基本操作,並試著養一些在野外採集到的菌物,效果出乎意料。
一開始在公司的實驗室養著玩,後來越養越多。為此,她特意租了一套郊區農家院,獨門獨棟,一年一萬多租金,離公司單程一個半小時。她在那裡弄了一個「模擬實驗室」,專門培養採集回來的各種菌類。培養箱、光照箱、超淨臺、加熱器、顯微鏡等等實驗室的基礎設備,一一配全。
每個周末,除了外出採集,她把所有的時間都泡在這個 「家庭版實驗室」裡,經常一拍就是一個通宵。她可以為了拍一個黏菌視頻,大晚上來回100多公裡去拿菌種,「為了提神還喝可樂,成本巨大」。
原本,家人們都不支持她的愛好,覺得「不務正業」。但看到周晴烽的名字和作品出現在自然科學雜誌後,他們才感到欣慰起來。
87萬粉絲的科普博主
最初拍下好看的黏菌照片,她只是「在朋友圈嘚瑟一下」。
她有一個「自然愛好者」的圈子。大家經常組織一起去爬山、去野外找新奇的動植物。圈子裡的交流很純粹。比如發現一種新植物、拍到一張好照片,都會讓他們高興好幾天。
「他們拍到好看的東西我非常羨慕,我也會把自己拍的發給大家看,讓他們也羨慕一下。」
2011年,她又在微博上開了帳號「曳尾菌」。
不同黏菌生長的延時視頻,野外採集菌種的遊記,最新的培養實驗,都會出現在「曳尾菌」的視頻中。至今,她已經擁有了87萬粉絲。
因為微博上發的視頻不能分享到朋友圈,她又加了一重「b站科普UP主」的身份。今年疫情期間,「曳尾菌」特別高產,每周都會在B站更新視頻,眼看著粉絲數蹭蹭上漲,短短一個月,就從一萬漲到了十萬。
和動植物相比,人們對菌物的探索,更像是一塊處女地。到目前為止,松茸這樣的菌類還都只能通過最原始的採摘完成,更別說是相對冷門的黏菌。「黏菌變化的過程幾乎沒人拍過,每一個視頻都是很重要的記錄,沒有人做過,才有做的意義嘛,是吧?」
2017年11月,她在微博發了一段多頭絨泡菌的延時視頻,播放量超過了100萬次。
「這種絨泡菌特別不一樣,其他的絨泡菌喜歡吃原生環境下真菌孢子、細菌,但它正好相反,特別好養,餵平菇之後會吃得乾乾淨淨。」
國內已知的絨泡菌屬的物種有90多種。這些年她採集過的絨泡菌屬的次數至少超過了100次,只有多頭絨泡菌是個特例,「它簡直是撲向食物的」。
很多人給她私信留言,「黏菌太可愛了,能不能出售一些黏菌」、「想在宿舍養一些」。
但黏菌怕熱怕冷怕乾燥,特別「難伺候」,這個問題不解決,根本無法運輸。
一次,她在查文獻的時候發現黏菌在惡劣的條件下會形成菌核,也就是休眠狀態,等環境變得溫暖溼潤了又會復活。資料中寫的菌核製作條件是飢餓、乾燥、黑暗,只有短短幾個字。她憑藉以往的經驗摸索,反覆實驗後,終於做出了質量比較穩定的菌核。
淘寶首個出售黏菌菌核的賣家
這幾年,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黏菌,在社交平臺上私信周晴烽,或交流請教,或詢問購買途徑。粉絲們覺得在淘寶店買東西更安心,喊著讓她開一個。
前年12月 4日,「小之微」淘寶店鋪正式開張,是淘寶第一位出售黏菌的賣家。整個店鋪只有一款商品,就是剛絲絨泡菌 。這是一種黃綠色的黏菌,在 2018年秋天,周晴烽從工作室附近的瀏島將其採集回來。店鋪營業以來,一個月的時間,剛絲絨泡菌就賣出了 70單,飼養成活率接近 100%。
實驗室培養黏菌是為了了解黏菌的生活史,記錄黏菌各個階段的樣子。和黏菌愛好者們養寵物的培養方式完全不同的。
她將測試藥物穩定性的方法用來測試黏菌菌核,看不同條件下分別能存活多長時間,得出數據來指導買家如何保存菌核以及解決極端天氣下的運輸問題,試驗整整持續了一年。她一邊玩一邊優化培養方法,寫了一份最利於玩家使用的說明書。收到貨只要看過說明書的買家,基本上一看即會。
周晴烽親身飼養過後發現,黏菌是一種又好養、又省地、又安全、又科幻的寵物。一個封閉式容器,適宜的溫度和溼度,一些燕麥或者平菇,就可以收穫蓬勃生長的黏菌。
本以為是無人問津自娛自樂的冷門產品,卻在黏菌愛好者的相互推薦下,銷量越來越可觀,有時候一個月能成交三百多單。並且,陸續接到了綜藝節目組、電視劇組的合作邀約。
小眾的愛好居然會受到這麼大的追捧,「我從來沒有想過這還能賺錢,直到有越來越多人找我買的時候,我才相信。」
如今,周晴烽辭去了藥企的工作,一個人在腐木之中探索微觀世界裡的一方天地,定格大千世界中生靈奇妙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