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神奇!「黏菌算法」繪製「宇宙蛛網」

2020-08-09 文匯網

浩瀚宇宙中存在約千億個星系。星系內部是恆星、行星與塵埃;星系之間則由暗物質織成的「宇宙蛛網」互聯互通。暗物質是什麼?由於未能直接觀測,科學界始終捉摸不透這隻無形的大手。

然而,《天體物理學期刊通訊》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若對地球上的單細胞生物——黏菌,抽絲剝繭,層層深入,也許能在微觀世界中揭示宇宙奧秘

數百萬黏菌常組成黏菌群,通過一個結構複雜的纖維狀網絡集體移動,共同攝食。科學家們從這張聯結不同位置的蛛網入手,用算法模擬黏菌的行為,進而繪製出三維的宇宙星河網絡。

項目負責人、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研究員約瑟夫·伯切特表示,從最簡單生命體的行為表現裡,竟然可以發現宇宙中最大結構的規律,簡直太神奇了!

黏菌與宇宙

雖然外形酷似科幻恐怖片裡的常見背景,但黏菌實際上完全無害。

黏菌以每小時1毫米的超慢速度爬行,四處尋覓枯死的植物,並以此為食。雖然它們只是單細胞生物,但「菌不可貌相」——黏菌具備超高智能,能夠在短時間內規劃出複雜的最優覓食路徑。

科學家們正是看中了黏菌的這種能力,並將其運用到天體物理學中。研究人員根據黏菌的行為特點和宇宙中3.7萬個星系的位置設計了一套蛛網算法。

根據現代天文學的預測,宇宙中現存的物質集結成一個巨大的纖維結構網絡,俗稱「宇宙蛛網」。這張網由充斥星系的暗物質和氣體纖維組成,系內恆星即孕育於此。氣體纖維綿延數百萬光年,與超空洞一起填充了「宇宙蛛網」。可以說,氣體纖維狀網絡是宇宙中的最大結構,可能沒有之一。

雖然體態巨大,但「宇宙蛛網」在電磁學意義上不可見(即為「暗網」),且纖維本身極其微弱,形態過於彌散,因此無法檢測發散源頭。

目前,廣域研究表明,星系呈網狀分布,然而這些發光的星系還不到重子物質總量的10%。科學家們對遙遠的類星體進行光譜分析,所得出的星際介質吸收數據能夠支持蛛網理論,但尚無確鑿證據表明彌散的星際介質就是蛛網。

另一方面,宇宙70%的質量由暗物質組成,但它同樣無法用肉眼觀測。因此,「宇宙蛛網」幾乎就是一張無形大網。

然而不可見不等於不存在。研究人員找到了一種全新的研究方法,即根據多頭絨泡黏菌的行為模式推斷「宇宙蛛網」的密度場。研究人員通過運算「黏菌程序」所繪製出的聯結星系的氣體纖維狀網絡結構圖。這不僅是一張形態奇幻的蛛網,更是智慧與效率的結晶。

讓「暗網」見光

研究人員以附近宇宙的星系和吸收譜線為研究對象,證明了大部分星際介質確實存在於「宇宙蛛網」內。

他們在蛛網纖維外沿(約等於宇宙平均物質密度且距離附近星系約5位力半徑)發現中性氫吸收標誌隨密度增高而增強,至環星系介質處的密度已達平均密度的200倍。然而,吸收性卻在密度最高的區域受到限制,這也許是纖維結構深處的激波加熱與離子化作用,也可能是星系內的反饋機制。

研究人員並未就此止步,他們還分析了350個類星體發出的紫外線。

類星體是宇宙中體積超大、亮度超高的活動星系核。它們像信號燈一般在「宇宙蛛網」的正面閃閃發光。

伯切特說,「黏菌模型與人類的直覺一拍即合。我們早就知道這個結構是存在的,而現在計算機用算法幫我們找到了。對於我們研究的問題而言,這是目前最合適的方法。」

此前,科學界對暗物質的研究已經取得些許進展。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預計將在2025年前後建成WFIRST天文望遠鏡,利用微引力透鏡效應,通過觀測一個毗鄰銀河系的星系來強化對於宇宙深處的認識。屆時,人類將首次直接觀測暗物質。

作者:阿萊 編譯

編輯:王星

相關焦點

  • 太神奇!「黏菌算法」繪製「宇宙蛛網」
    星系內部是恆星、行星與塵埃;星系之間則由暗物質織成的「宇宙蛛網」互聯互通。暗物質是什麼?由於未能直接觀測,科學界始終捉摸不透這隻無形的大手。 然而,《天體物理學期刊通訊》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若對地球上的單細胞生物——黏菌,抽絲剝繭,層層深入,也許能在微觀世界中揭示宇宙奧秘。
  • 藉助黏菌繪製宇宙大尺度結構?也許我們的宇宙就是個培養皿
    近日,美國宇航局NASA公布了一項有趣新研究——天文學家基於黏菌(slime mold)的行為模式設計了一種計算機算法,用以繪製宇宙大尺度絲狀結構。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首先簡單介紹本項研究中的兩個主角,黏菌和宇宙大尺度絲狀結構。
  • 黏菌「教」科學家繪製宇宙網地圖
    【來源:科技日報】宇宙網是一個由暗物質和氣體組成的細絲連接而成的巨大網絡,構成了整個宇宙的「支架」。然而,由於宇宙網中的暗物質不發光,導致繪製宇宙網地圖難度極大。近日,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研究人員利用模仿黴菌尋找食物的行為構建了一種新的算法,來繪製這些看不見的宇宙網細絲。 這個算法模仿了黏菌,特別是多頭絨泡菌尋找食物的行為。黏菌是專業的長絲建造者,它們會建造複雜的地下網絡來尋找食物和資源;它們擅長解決「最短路徑」的問題,比如在迷宮中以最正確的路徑,穿越迷宮,找到食物。
  • 未來計算機:DNA、黏菌和其他奇怪玩意兒
    黏菌這種長得像變形蟲的生物生活在敗枝腐葉之中。在生命的不同階段,他們可能是單細胞生物,也有可能數以百萬計地融合起來,成為蛞蝓一樣的一坨原生質團。原生質團的形式在黏菌覓食時展現出來。在覓食過程中,黏菌展現出驚人的航行技藝和解決幾何問題的能力。
  • 養「會認路」的黏菌呀
    更神奇的是,即使把它切成兩半,短時間之內還能「自愈」,簡直就是現實版的「毒液」既視感。這種神奇的生物其實是黏菌。其實黏菌在現實生活中並不難見,只是多數時候不太容易查覺。因為它們的生活方式與習慣跟真菌差不多,喜歡陰暗、潮溼的環境中,黏菌曾一度被劃到真菌界。
  • 黏菌具有智慧「思考能力」 可以巧妙穿越迷宮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變形黃色黏菌看上去不太像是構造未來「生物計算機」的基礎元素,但目前日本科學家最新研究顯示,黏菌能夠思考,在迷宮路徑中最直接有效地尋找到食物,它將顛覆我們所理解的傳統智慧生命體。  黏菌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微生物,其進化歷史可追溯至數億年前,在進化過程中逐步形成了處理危險環境的能力。其工作能力遠超出一些先進計算機和軟體包,它的「信息處理」水平使我們無法相信是由單細胞微生物能夠完成的。  日本函館市未來大學的中垣俊之(Toshiyuki Nakagaki)在接受法新社記者採訪時說:「簡單的微生物可以解決一些難題。
  • 酷似「毒液」的黏菌—世界上最小的道路規劃師。
    本周開始,巴黎動物園將展出一種神奇的生物「黏菌」擁有驚人的生長和自愈能力,還能選擇最優的尋找並路線吞噬食物。當我第一眼看到黏菌,我想到的便是電影《毒液》中的共生體。在整個過程中,黏菌先伸展自己的細胞質,覆蓋住幾乎整個迷宮,發現了食物後,他們便開始收縮多餘的部分,最後選擇最短的路徑,無論重複多少次試驗,黏菌總是能選出那條耗能較少,又能獲得大量食物的路線。黏菌還有更強的看家本領,無論路況多複雜的迷宮,它總能找到「最優解」,這正是黏菌最厲害的方面,它能綜合多方面因素,尋找到不僅僅是最短而是最優的方案。
  • 實名史萊姆,這種黏菌出現在巴黎動物園
    黏菌是什麼?我們常說的黏菌隸屬於真核生物域-變形蟲類-黏菌門-黏菌綱,一般來說黏菌有2個階段,營養階段是爬來爬去的多核單細胞且無細胞壁的原生質團,繁殖階段會產生具有細胞壁的孢子。它不是動物(真核生物域-後鞭生物總群-動物界),不是植物(真核生物域-植物界),不是真菌(真核生物域-後鞭生物總群-真菌界),黏菌英文名slime mold(slime mould),音譯史萊姆。為啥說黏菌有720個性別?
  • 黏菌:沒有大腦也能學習,還是超越人類的城市規劃師
    這個神奇的物種,就是黏菌。在地球生存的漫長歲月裡,黏菌進化出了一種特殊的存活策略,我們通過一個迷宮實驗來了解下。研究人員利用黏菌避光的特性,用光斑模擬出了關東地區的地形。然後,在一張A4紙大小的容器內擺上燕麥片,用最大塊的燕麥塊模擬東京中心,把黏菌放到這個位置上,而其他小塊燕麥塊則用來代表其他小的車站。
  • 一個靠玩「黏菌」吸粉65萬的博主:玩出花樣的人生才更有趣
    「曳尾菌」到底是個什麼神奇的生物,又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愛好者呢?其實,「曳尾菌」周晴烽微博的名字,而她研究的,其實叫黏菌。黏菌是一種十分奇特的微生物,介於動物和真菌之間,極具培養和觀賞價值。一次跟老朋友在嶽麓山不期而遇,周晴烽被帶入了神奇的黏菌世界裡。從朋友相機裡,周晴烽第一次看見黏菌從白淨的初始狀態,慢慢經過淡紅色、深紅色、黑色,最後變成閃光而五彩斑斕的形態。她驚喜地喊出來:「真是太炫了!」。
  • 史萊姆黴菌幫助天文學家繪製宇宙暗物質圖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研究人員篩選了37,000多個星系的存檔數據,然後繪製了它們在天空中的位置。然後,他們使用一種複雜的算法來繪製出這些星系之間看不見的氣體和暗物質細絲,以確定它們之間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宇宙網如何影響這些星系中的恆星形成。
  • 什麼是遺傳算法?怎樣繪製遺傳算法流程圖
    遺傳算法是一種通過模擬自然進化過程搜索最優解的操作方法,遺傳算法有三個基本算子選擇、交叉和變異。對於遺傳算法我們也可以使用流程圖對其整個過程進行總結歸納,那要怎樣繪製遺傳算法流程圖呢?下面是分享的簡單操作方法,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 奇特黏菌擁有思考導航能力可研製生物計算機
    北京時間12月3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日本公立函館未來大學科學家近日在研究中發現一種奇特的現象,即一種黃色黏菌能夠像變形蟲那樣調整和組織自己的形態,能夠在迷宮中「思考」最佳的直接路徑以穿過迷宮。科學家認為,這種黏菌似乎擁有某種不確定的智能跡象,或許有可能用於未來「生物計算機」的研製。  研究人員介紹說,這種現象其實是由黏菌微生物群形成的。
  • 黏菌(粘菌)簡介
    今天,我們來簡單認識一下黏菌。黏菌,還有更多的人叫粘菌,實際上稱為黏菌是確切的。
  • 你所不知道的黏菌 導航能力絕不輸給機器
    黏菌是變形蟲門錐足亞門黏菌下門的生物總稱,和變形蟲是近親。系統發生學上變形蟲們應該是動物和真菌共同的姐妹群。   >> 黏菌真有這麼神奇嗎?黏菌先布滿整個迷宮,然後依最短路徑縮回多餘的部分。黏菌群可以自已「組織」在一起,以最直接的路徑穿過迷宮找到食物,同時它們可以有效地避開光線的傷害,甚至它們還能夠記憶危害物,並在行進路徑中避開。
  • 超震撼:整個「宇宙網」的宇宙模擬!並首次確定星系之間的空間
    文章來自:博科園官網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天文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團隊,受到亮黃色黏菌生長模式的啟發,採用了一種計算方法,可以追蹤連接整個宇宙星系的宇宙網細絲。其研究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首次確定了星系之間空間中的擴散氣體,與宇宙學理論預測的宇宙網大尺度結構之間的聯繫。
  • 超震撼:整個「宇宙網」的宇宙模擬!並首次確定星系之間的空間
    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天文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團隊,受到亮黃色黏菌生長模式的啟發,採用了一種計算方法,可以追蹤連接整個宇宙星系的宇宙網細絲。其研究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首次確定了星系之間空間中的擴散氣體,與宇宙學理論預測的宇宙網大尺度結構之間的聯繫。
  • 黏菌竟有記憶力?
    黏菌竟有記憶力?黏菌是一類單細胞生物,沒有大腦,似乎不可能有記憶力。然而生物界總是大出我們的意外。澳大利亞科學家在用一種叫做多頭絨泡菌的黏菌進行實驗時,無意中發現這種生物會避免自己之前走過的路徑,這讓他們開始猜測,黏菌會不會具有某種外部空間記憶能力?為了揭開謎團,他們把這種黏菌放入一個U型容器,結果96%的黏菌能夠順利地爬過容器,找到另外一端的糖水——它們的美食。
  • 奇妙真世界,小小黏菌成為交通設計領域權威專家!
    研究人員還利用黏菌不喜光的特性,用光照射模擬一些在實際鐵道施工困難的地方,結果黏菌都形成了最為經濟的網絡。從那時起,許多人利用黏菌來設計交通網,甚至有人利用制出了更複雜的絲綢之路和全球貿易網。這是正在設計西班牙高速公路網的黏菌!黏菌設計的非洲鐵路網!黏菌設計的新絲綢之路!
  • 奇特黏菌擁有思考導航能力可研製生物計算機-科教臺-中國網絡電視臺
    北京時間12月3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日本公立函館未來大學科學家近日在研究中發現一種奇特的現象,即一種黃色黏菌能夠像變形蟲那樣調整和組織自己的形態,能夠在迷宮中「思考」最佳的直接路徑以穿過迷宮。科學家認為,這種黏菌似乎擁有某種不確定的智能跡象,或許有可能用於未來「生物計算機」的研製。  研究人員介紹說,這種現象其實是由黏菌微生物群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