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宇宙中存在約千億個星系。星系內部是恆星、行星與塵埃;星系之間則由暗物質織成的「宇宙蛛網」互聯互通。暗物質是什麼?由於未能直接觀測,科學界始終捉摸不透這隻無形的大手。
然而,《天體物理學期刊通訊》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若對地球上的單細胞生物——黏菌,抽絲剝繭,層層深入,也許能在微觀世界中揭示宇宙奧秘。
數百萬黏菌常組成黏菌群,通過一個結構複雜的纖維狀網絡集體移動,共同攝食。科學家們從這張聯結不同位置的蛛網入手,用算法模擬黏菌的行為,進而繪製出三維的宇宙星河網絡。
項目負責人、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研究員約瑟夫·伯切特表示,從最簡單生命體的行為表現裡,竟然可以發現宇宙中最大結構的規律,簡直太神奇了!
黏菌與宇宙
雖然外形酷似科幻恐怖片裡的常見背景,但黏菌實際上完全無害。
黏菌以每小時1毫米的超慢速度爬行,四處尋覓枯死的植物,並以此為食。雖然它們只是單細胞生物,但「菌不可貌相」——黏菌具備超高智能,能夠在短時間內規劃出複雜的最優覓食路徑。
科學家們正是看中了黏菌的這種能力,並將其運用到天體物理學中。研究人員根據黏菌的行為特點和宇宙中3.7萬個星系的位置設計了一套蛛網算法。
根據現代天文學的預測,宇宙中現存的物質集結成一個巨大的纖維結構網絡,俗稱「宇宙蛛網」。這張網由充斥星系的暗物質和氣體纖維組成,系內恆星即孕育於此。氣體纖維綿延數百萬光年,與超空洞一起填充了「宇宙蛛網」。可以說,氣體纖維狀網絡是宇宙中的最大結構,可能沒有之一。
雖然體態巨大,但「宇宙蛛網」在電磁學意義上不可見(即為「暗網」),且纖維本身極其微弱,形態過於彌散,因此無法檢測發散源頭。
目前,廣域研究表明,星系呈網狀分布,然而這些發光的星系還不到重子物質總量的10%。科學家們對遙遠的類星體進行光譜分析,所得出的星際介質吸收數據能夠支持蛛網理論,但尚無確鑿證據表明彌散的星際介質就是蛛網。
另一方面,宇宙70%的質量由暗物質組成,但它同樣無法用肉眼觀測。因此,「宇宙蛛網」幾乎就是一張無形大網。
然而不可見不等於不存在。研究人員找到了一種全新的研究方法,即根據多頭絨泡黏菌的行為模式推斷「宇宙蛛網」的密度場。研究人員通過運算「黏菌程序」所繪製出的聯結星系的氣體纖維狀網絡結構圖。這不僅是一張形態奇幻的蛛網,更是智慧與效率的結晶。
讓「暗網」見光
研究人員以附近宇宙的星系和吸收譜線為研究對象,證明了大部分星際介質確實存在於「宇宙蛛網」內。
他們在蛛網纖維外沿(約等於宇宙平均物質密度且距離附近星系約5位力半徑)發現中性氫吸收標誌隨密度增高而增強,至環星系介質處的密度已達平均密度的200倍。然而,吸收性卻在密度最高的區域受到限制,這也許是纖維結構深處的激波加熱與離子化作用,也可能是星系內的反饋機制。
研究人員並未就此止步,他們還分析了350個類星體發出的紫外線。
類星體是宇宙中體積超大、亮度超高的活動星系核。它們像信號燈一般在「宇宙蛛網」的正面閃閃發光。
伯切特說,「黏菌模型與人類的直覺一拍即合。我們早就知道這個結構是存在的,而現在計算機用算法幫我們找到了。對於我們研究的問題而言,這是目前最合適的方法。」
此前,科學界對暗物質的研究已經取得些許進展。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預計將在2025年前後建成WFIRST天文望遠鏡,利用微引力透鏡效應,通過觀測一個毗鄰銀河系的星系來強化對於宇宙深處的認識。屆時,人類將首次直接觀測暗物質。
作者:阿萊 編譯
編輯: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