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計算機:DNA、黏菌和其他奇怪玩意兒

2020-12-08 快科技

說起計算機,我們都知道它是用金屬、塑料和晶片做成的神奇機器,能將電流轉變為數字現實。再過一個世紀,計算機將和現在完全不同。未來的計算機可能由神經和化學試劑組成,也可能用細菌菌落和光線構築——它們將令我們這些帶著21世紀過時觀念的人類相見不相識。

不切實際?是有那麼一點。但計算機也不過一種處理信息的工具罷了,無需拘泥於特定的材料形式。畢竟,最初的計算機就是人本身。很多還健在的人都見證過電子管被指甲蓋大小的電晶體取代的偉大過程。

在果殼網的這篇文章中,我們將見識一些非常「非主流」的計算機。

黏菌懂計算

「非傳統計算的動人之處在於能夠將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聯繫起來。」西英格蘭大學非傳統計算中心主任安迪·阿達馬特茲基(Andy Adamatzky)說。他曾利用通電液晶、化學黏液和碰撞粒子構建計算機,但他最享有盛名的工作是利用一種低等黏菌——絨泡菌所做的研究。

黏菌這種長得像變形蟲的生物生活在敗枝腐葉之中。在生命的不同階段,他們可能是單細胞生物,也有可能數以百萬計地融合起來,成為蛞蝓一樣的一坨原生質團。原生質團的形式在黏菌覓食時展現出來。在覓食過程中,黏菌展現出驚人的航行技藝和解決幾何問題的能力。

黏菌尤其善於為複雜的網絡問題尋找解決途徑,例如為西班牙的高速公路或東京的鐵路系統做有效率的設計。阿達馬特茲基和同事的計劃走得更遠,他們在項目描述中寫道:他們的「絨泡菌晶片」將成為「由黏菌構建並操作的發散式生物態計算設備」。

「具有生命力的原生質管道網絡會像一個活躍的非線性信息傳感器那樣運作,而覆蓋有導線的管道模板則起到快速信息通道的作用。」研究者這樣描述,「和雜交晶片中的傳統電子元件結合在一起,絨泡菌網絡將從根本上提高數字電路和模擬電路的性能。


絨泡菌晶片,由黏菌構建並操作的發散式生物態計算設備

黏液有神力

被黏菌解決問題的能力啟發,阿達馬特茲基和西英格蘭大學的同事傑夫·瓊斯(Jeff Jones)將黏菌的行為規則編成了關於化學吸力計算模型。就像俄羅斯的「套娃」一樣,將黏菌的行為看作一種體現化學吸引的程序,並將這種程序翻譯成電腦程式。

這篇文章3月25日發表在arXiv網站上。文中,瓊斯和阿達馬特茲基通過刺激化學黏液解決了一個極具迷惑性與挑戰性的經典數學問題——尋找連接多點的最短距離。當點數很少時問題並不複雜,但點數多時就非常棘手了——不過對黏菌來說並非如此。


視頻源地址

液晶運算好

複雜流體是一類能夠在兩種相態之間靈活轉換的材料。數十年來,研究這些奇怪材料的科學家一直對不同溫度和壓力下液晶展現的離奇幾何形態傾心不已。這些幾何形態是信息的具體化,是結晶的相互作用,也是計算的一種形式。通過對液晶薄片通電,阿達馬特茲基帶領的研究人員能完成基本的數學和邏輯運算過程。

DNA插一腳

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的合成生物學家埃裡克·溫弗裡(Eric Winfree)的研究成果,圖中顯示一串經過編程的DNA用A、C、T、G四種鹼基在進行合成。

合成生物學家的成就總令人難以企及。這些人似乎每周都能宣布一些新方法,將生命的基石變成細胞計算機的零件。然而即使在這人才濟濟的領域,史丹福大學研究者的成果仍舊非常突出:上星期,他們宣布開發出一種基於蛋白質的電晶體。

這種被稱為「轉錄器」的電晶體負責控制邏輯操作,是將細胞改造成計算機的三大組件的最後一件——其他兩件,可擦寫存儲器和信息傳動裝置已經被開發出來了。最近這項研究負責人,合成生物學家德魯·安迪(Drew Endy)構思利用植物構建環境監視器、製作經過編程的組織乃至醫療設備。

安迪說:「電影《神奇旅程》中的場景將可能成為現實。」


史丹福大學的研究者設計的細胞門電路,它們通過所處的信息狀態讓細胞呈現紅色或者綠色

進化做設計

​大多數分子計算機都是以人類對計算機的概念為藍本設計的,但正如荷蘭特溫特大學的應用數學家哈喬·布羅爾斯瑪(Hajo Broersma)所說:「最簡單的生命系統又有著讓所有人工技術相形見絀的複雜精細度」——它們甚至還不是被設計出來的,是進化造就了它們。

在「起源計劃」(NAnoSCale Engineering for Novel Computation using Evolution,NASCENCE)中,布羅爾斯瑪和同事計劃利用進化的能力,把分子的組合及它們的自然性質運用在出人意料的而且強大得難以置信的領域。他們希望構建一個系統,能通過納米級的粒子網絡與數字計算機進行交流,並利用計算機設置目標算法,利用進化將這些粒子引向目標。

「我們希望為對傳統方法和計算模型而言非常棘手的問題提供別的解決方法。」他們寫道。其中一個設想是將計算機晶片設置成分子結構中常見的幾何形態,例如這裡展示的大腸桿菌核糖體RNA。布羅爾斯瑪的團隊認為這項設想的成功實現可能「為下一次工業革命打下基礎」。


設計成大腸桿菌核糖體RNA形態的計算機晶片​

粒子碰撞機

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LHC)長達17英裡(大約27公裡多)的身形使它成為全球最大的粒子加速器。它有沒有可能也是全球最大的計算機呢?


利用LHC進行超環面儀器(ATLAS)實驗時質子的碰撞

短期內還不是,不過想想還至少是可能的。阿達馬特茲基的另一項追求被他稱為「基於碰撞的計算」,也就是是經計算建模的粒子快速通過數碼回旋加速器,利用粒子間的相互作用進行運算。「數據和結果就好像划過空中的皮球一樣。」 阿達馬特茲基說。


受刺激的粒子碰撞隨時間的發展變化

量子計算機

量子糾纏是一種量子力學現象,描述的是兩個相聚非常遙遠的粒子仍然通過時空相互聯繫,一個粒子的改變立刻會影響到另一個。諸如此類的量子力量令人毛骨悚然,但利用這些力量構建計算機的想法卻已有些年頭了。雖然量子計算機要面世還早得很,相關成果卻在不斷累積:利用更多粒子展現,糾纏現象已達到肉眼可見的程度。這種現象被用於控制機械物質。

最近的成果被發表在3月31日的《自然-光子學》雜誌上。馬裡蘭大學的物理學家伊度·瓦克斯和同事成功用邏輯電路控制光子。這些邏輯電路由量子點或者受雷射和磁力控制的半導體晶體構建而成。研究者寫道,這些成果「代表了向固態量子網絡邁出的重要一步」。


用邏輯電路控制光子

凍結光線

如果利用糾纏的光子運行計算機還言之過早的話,這裡還有一種以光作為基礎的計算方式——非量子的。當溫度低到只比絕對零度高一點時,超低溫的原子云可能能夠拖慢並控制光。利用這種現象也許能製造光學計算機晶片。

量子大腦

人們總是很容易地將思維聯想成計算機。在這個意義上說,大腦就是信息處理系統。然而,它們還比任何工程設備都複雜並精密得多。

即使量子計算現在仍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一些科學家思考意識背後的量子物理學。這個問題還尚未解決,不過研究者在一系列非人類的細胞中觀察到了量子過程,這為量子在意識中的作用提出了扣人心弦的可能。

「人類意識中有量子運算過程,不過僅僅發生在潛意識水平,」帕多瓦大學的理論物理學家帕奧拉·孜孜(Paola Zizzi)說道:「由於量子運算比經典的運算過程快得多,潛意識的思考也比有意識的思考要快得多,前者為後者『做了準備』。

一旦量子思考過程在我們的大腦中被鑑別出來,也許會啟發我們設計出現在無法想像的計算機。「概括地說,這是許多非傳統計算機構的前進動力。」《可計算的宇宙:將自然當成運算去理解和探索》(A Computable Universe: Understanding and Exploring Nature as Computation)的編者,瑞典卡羅琳斯卡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家赫克託·詹尼爾(Hector Zenil)這樣說。

詹尼爾並不相信大腦裡的量子運算那一套,但他眼中的世界的確布滿了信息化過程。他說,像他和孜孜那樣的研究人員正在竭盡所能地「運用大自然可能使用的一切運算原則去構思新型計算方式」。

宇宙也是計算機?

在《可計算的宇宙》一書中,詹尼爾和其他其他人把運算看作一個抽象的過程。任何具有存儲和信息處理能力的系統都能在邏輯的限度內進行運算。他們認為,計算機並不僅僅可以用化學物質或細胞或光線製造。宇宙本身可能就是一臺計算機,處理由我們日常的經歷、以及其他一切事物組成的信息。

這是個棘手的構思——如果宇宙是運算的,誰是運算者?出於明顯的理由,要驗證這個構思非常困難。不過,詹尼爾認為不無可能。在他關於存在的算法研究中,他開發了量度數據分布的方法,可能被用於檢驗現實是否運算的結果。

這個命題成立的話,生命在線性機械排序的作用就到頭了。如果這就已經是個駭人聽聞的設想,那麼接下來這個肯定也是——預訂的機械過程並不支配「宇宙計算機」。存在物的某些方面肯定是不可判定的,也就是不可能通過算法或預測作事先描述。在這個計算機裡,鬼魂也依然是存活的。

相關焦點

  • 奇特黏菌擁有思考導航能力可研製生物計算機
    這種擁有上億年進化歷史的生物可以像網絡一樣為自己導航,從而避開危險和障礙,快速地尋找食物。  北京時間12月3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日本公立函館未來大學科學家近日在研究中發現一種奇特的現象,即一種黃色黏菌能夠像變形蟲那樣調整和組織自己的形態,能夠在迷宮中「思考」最佳的直接路徑以穿過迷宮。科學家認為,這種黏菌似乎擁有某種不確定的智能跡象,或許有可能用於未來「生物計算機」的研製。
  • 黃色黏菌或助人類研製全新生物計算機
    單細胞生物黃色黏菌近日,日本科學家發現單細胞生物黃色黏菌可能成為設計新一代生物計算機的關鍵參考,幫助解決電腦處理不了的導航問題。據英國《每日郵報》12月28日報導,黃色黏菌是一種長壽命的微生物,已經在地球上存活了數億年的時間,並且已經進化到具有處理危險環境的能力。黃色黏菌對能給其帶來傷害的壓力反應非常靈敏。
  • 奇特黏菌擁有思考導航能力可研製生物計算機-科教臺-中國網絡電視臺
    這種擁有上億年進化歷史的生物可以像網絡一樣為自己導航,從而避開危險和障礙,快速地尋找食物。  北京時間12月3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日本公立函館未來大學科學家近日在研究中發現一種奇特的現象,即一種黃色黏菌能夠像變形蟲那樣調整和組織自己的形態,能夠在迷宮中「思考」最佳的直接路徑以穿過迷宮。科學家認為,這種黏菌似乎擁有某種不確定的智能跡象,或許有可能用於未來「生物計算機」的研製。
  • 奇特黏菌擁有思考導航能力可研製生物計算機_遊俠網 Ali213.net
    北京時間12月3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日本公立函館未來大學科學家近日在研究中發現一種奇特的現象,即一種黃色黏菌能夠像變形蟲那樣調整和組織自己的形態,能夠在迷宮中「思考」最佳的直接路徑以穿過迷宮。科學家認為,這種黏菌似乎擁有某種不確定的智能跡象,或許有可能用於未來「生物計算機」的研製。  研究人員介紹說,這種現象其實是由黏菌微生物群形成的。
  • 黃色黏菌避險求食或助力生物計算機開發
    說起來生物計算概念已經活躍多年,各國一直都苦於沒有找到有效可靠的載體,不過最近日本科學家可能找到了一種實現它的可能性——黃色黏菌,祝他們好運。生物的科學行為多種多樣,而黃色黏菌擅長的是處理危險環境和求食,有這種屬性的生物自然是老不死的,它們已經在地球上存活了數億年的時間了
  • 黏菌具有智慧「思考能力」 可以巧妙穿越迷宮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變形黃色黏菌看上去不太像是構造未來「生物計算機」的基礎元素,但目前日本科學家最新研究顯示,黏菌能夠思考,在迷宮路徑中最直接有效地尋找到食物,它將顛覆我們所理解的傳統智慧生命體。  黏菌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微生物,其進化歷史可追溯至數億年前,在進化過程中逐步形成了處理危險環境的能力。其工作能力遠超出一些先進計算機和軟體包,它的「信息處理」水平使我們無法相信是由單細胞微生物能夠完成的。  日本函館市未來大學的中垣俊之(Toshiyuki Nakagaki)在接受法新社記者採訪時說:「簡單的微生物可以解決一些難題。
  • 快和黏菌"工程師"一起走迷宮吧
    有的人飼養過它,是介於動物和真菌之間的一類生物。它們的生活史分為兩個部分,一段是動物性的,另一段是植物性的。運動形式類似於變形蟲,生殖時很像植物,因為它會產生孢子,而且具有纖維素壁。生活在森林系統中,熱帶地區多具有這樣的環境條件和較高的植物多樣性,因而也可保持較高的黏菌物種多樣性。目前,全世界有1000多種,包含六目12科60屬。我國已報導的約460種,分屬於6目11科45屬。
  • 奇妙真世界,小小黏菌成為交通設計領域權威專家!
    來自北海道大學和廣島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一個A4紙大小、與日本關東地區形狀相同的容器內培養黏菌。黏菌和最大塊的食物被放在容器內模擬東京中心的位置,而其他小塊食物則被分散放置在容器內模擬關東地區36個主要車站的位置上!
  • 看黏菌如何在聖誕老人的鬍子上不斷生長
    據外媒報導,大多數人都會掛彩燈和裝飾聖誕樹來慶祝聖誕節的到來。但英國華威大學的一名技術人員卻採用了一種極為另類的方式--在聖誕老人的鬍子上放了黏菌。黏菌是一種奇怪的東西。它們是單細胞生物、生長在野外黑暗的地方,但在實驗室則用於癌症研究。
  • 藉助黏菌繪製宇宙大尺度結構?也許我們的宇宙就是個培養皿
    近日,美國宇航局NASA公布了一項有趣新研究——天文學家基於黏菌(slime mold)的行為模式設計了一種計算機算法,用以繪製宇宙大尺度絲狀結構。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首先簡單介紹本項研究中的兩個主角,黏菌和宇宙大尺度絲狀結構。
  • 實名史萊姆,這種黏菌出現在巴黎動物園
    近期,法國巴黎動物園將展出一種「神秘生物」——黏菌。它沒有嘴巴、眼睛和四肢,卻能夠「偵測」吞噬食物;沒有大腦,卻具備驚人學習能力,它會選擇最優路線到達放置食物的位置;它生長極快,被切成兩半隻需2分鐘就能「自愈」目前,人類還不是很確定它究竟屬於什麼。
  • 黃色黏菌具超強抗壓反應能力 或為新一代生物計算機研發關鍵
    ,幫助解決計算機處理不了的導航問題。近日,日本科學家發現單細胞生物黃色黏菌可能成為設計新一代生物計算機的關鍵參考,幫助解決電腦處理不了的導航問題。據英國《每日郵報》12月28日報導,黃色黏菌是一種長壽命的微生物,已經在地球上存活了數億年的時間,並且已經進化到具有處理危險環境的能力。日本公立函館未來大學的中垣俊之(Toshiyuki Nakagaki)教授對它進行研究後發現,這種生物具有某種難以相信的智慧。
  • 「黏菌算法」繪製「宇宙蛛網」
    數百萬黏菌常組成黏菌群,通過一個結構複雜的纖維狀網絡集體移動,共同攝食。科學家們從這張聯結不同位置的蛛網入手,用算法模擬黏菌的行為,進而繪製出三維的宇宙星河網絡。項目負責人、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研究員約瑟夫·伯切特表示,從最簡單生命體的行為表現裡,竟然可以發現宇宙中最大結構的規律,簡直太神奇了!
  • 黏菌(粘菌)簡介
    下面兩張照片是平菇和黑平雞樅子實體上布滿黏菌的營養體。叫黏菌的種類很多,但是現在所說的黏菌,一般是指原生動物界、黏菌門中的,我們一般叫黏菌、真黏菌或原生質團黏菌的生物種類。它們的特點是外表及生長繁殖過程看起來像真菌,卻能像動物一樣自由活動和取食,以真菌、細菌和其它原生動物作為食物。下面兩張照片是菌包感染黏菌的兩種照片。
  • 「黏菌算法」繪製「宇宙蛛網」
    黏菌與宇宙 雖然外形酷似科幻恐怖片裡的常見背景,但黏菌實際上完全無害。 黏菌以每小時1毫米的超慢速度爬行,四處尋覓枯死的植物,並以此為食。雖然它們只是單細胞生物,但「菌不可貌相」——黏菌具備超高智能,能夠在短時間內規劃出複雜的最優覓食路徑。
  • 黏菌:沒有大腦也能學習,還是超越人類的城市規劃師
    這個神奇的物種,就是黏菌。在地球生存的漫長歲月裡,黏菌進化出了一種特殊的存活策略,我們通過一個迷宮實驗來了解下。研究人員利用黏菌避光的特性,用光斑模擬出了關東地區的地形。然後,在一張A4紙大小的容器內擺上燕麥片,用最大塊的燕麥塊模擬東京中心,把黏菌放到這個位置上,而其他小塊燕麥塊則用來代表其他小的車站。
  • 生物電子誕生(二)聰明控制 :黏菌和魚
    【新聞連結】 生物電子誕生(一)生物體內的寶藏,將帶來控制、傳感器和節能革命 一盤磁帶容量達154TB !IBM和富士膠片創磁帶存儲密度新記錄 九州大學教授談TADF有機EL材料開發(下) 萬億傳感器社會靠什麼來實現?
  • 黏菌竟有記憶力?
    黏菌竟有記憶力?黏菌是一類單細胞生物,沒有大腦,似乎不可能有記憶力。然而生物界總是大出我們的意外。澳大利亞科學家在用一種叫做多頭絨泡菌的黏菌進行實驗時,無意中發現這種生物會避免自己之前走過的路徑,這讓他們開始猜測,黏菌會不會具有某種外部空間記憶能力?為了揭開謎團,他們把這種黏菌放入一個U型容器,結果96%的黏菌能夠順利地爬過容器,找到另外一端的糖水——它們的美食。
  • 《科學》:黏菌具有建立高效運輸網絡的能力
    黏菌是介於動、植物之間的一種微生物,形態各異,具有向食物聚集的特性,如果食物處於分散狀態,黏菌就會在食物之間形成管道,通過管道輸送養分。 來自北海道大學和廣島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一個A4紙大小、與日本關東地區形狀相同的容器內培養黏菌。
  • 酷似「毒液」的黏菌—世界上最小的道路規劃師。
    本周開始,巴黎動物園將展出一種神奇的生物「黏菌」擁有驚人的生長和自愈能力,還能選擇最優的尋找並路線吞噬食物。當我第一眼看到黏菌,我想到的便是電影《毒液》中的共生體。黏菌既沒有神經系統,也沒有大腦,卻有著令人稱道的智慧。2000年時,日本的科學家設計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將黏菌放在一個普通迷宮中培養,在迷宮的起點和終點放上一些麥片,而麥片正是黏菌最喜歡的食物,迷宮中有四條長短不一的路線都可以通往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