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助黏菌繪製宇宙大尺度結構?也許我們的宇宙就是個培養皿

2020-12-06 三體迷

近日,美國宇航局NASA公布了一項有趣新研究——天文學家基於黏菌(slime mold)的行為模式設計了一種計算機算法,用以繪製宇宙大尺度絲狀結構。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首先簡單介紹本項研究中的兩個主角,黏菌和宇宙大尺度絲狀結構。

黏菌是一種奇特的單細胞生物,它們雖然「無腦」,但又似乎頗具智能。在攝取食物的過程中,黏菌會以接近最優的方式連接不同位置,形成複雜的絲狀網絡。科學家曾經利用它們來模擬不同城市的運輸網絡構建。

宇宙大尺度絲狀結構指的是,在宇宙大尺度上暗物質呈複雜的絲狀網絡,將星系和星系團連接在一起。1985年,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在進行紅移研究時,率先察覺到這種神奇結構的存在。在之後的大量研究中,宇宙大尺度絲狀結構逐漸露出神秘面紗。

然而,暗物質如鬼魅般無法被直接探測,因此宇宙大尺度絲狀結構是難以捉摸的。在理論上,宇宙大尺度絲狀結構與哈勃探測到的冷氣體之間存在關聯。研究小組在尋求一種將其可視化的方法時,將目光轉向了黏菌。

研究小組發現,黏菌通過構建複雜網絡攝取食物,與引力在塑造宇宙的過程中形成暗物質絲狀網絡,存在驚人相似。於是,他們基於黏菌的行為模式設計了一種算法,並用宇宙暗物質絲狀結構演化的計算機模型對其進行測試。

然後,他們將這一算法應用到斯隆數字巡天對3.7萬個星系的測繪數據中,並繪製出相應的宇宙大尺度絲狀結構三維分布圖,並取得頗為不錯的效果。他們還分析了哈勃觀測的350個遙遠類星體的紫外光數據。類星體就像宇宙深處的手電筒,「照亮」微弱的星際氣體,使研究人員得以將這些氣體與宇宙大尺度絲狀結構聯繫起來。

本項研究的首席研究員,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約瑟夫·伯徹特(Joseph Burchett)表示:「你幾乎可以看到,特別是在斯隆數字巡天所探測的本地宇宙星系圖中,暗物質細絲的分布情況與黏菌模型非常符合。你知道那些地方理應存在的結構,現在突然就被計算機算法發現了。在我們的研究中,沒有其他已知的方法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想要設計出可靠的算法,在如此大規模的星系巡天調查中找到暗物質絲狀結構,是非常困難的。「所以,黏菌模型能夠在短短幾分鐘內給出一個非常接近的近似結果,真是太神奇了!」伯徹特感嘆道。他們的論文將發布在《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

最後,隨手開個腦洞——黏菌的行為模式與宇宙大尺度絲狀結構的演化不謀而合,也許我們的宇宙就是個培養皿。嗯,我們是蟲子(手動狗頭)~

參考來源:

https://www.nasa.gov/feature/goddard/2020/slime-mold-simulations-used-to-map-dark-matter-holding-universe-together

相關焦點

  • 「黏菌算法」繪製「宇宙蛛網」
    數百萬黏菌常組成黏菌群,通過一個結構複雜的纖維狀網絡集體移動,共同攝食。科學家們從這張聯結不同位置的蛛網入手,用算法模擬黏菌的行為,進而繪製出三維的宇宙星河網絡。項目負責人、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研究員約瑟夫·伯切特表示,從最簡單生命體的行為表現裡,竟然可以發現宇宙中最大結構的規律,簡直太神奇了!
  • 「黏菌算法」繪製「宇宙蛛網」
    數百萬黏菌常組成黏菌群,通過一個結構複雜的纖維狀網絡集體移動,共同攝食。科學家們從這張聯結不同位置的蛛網入手,用算法模擬黏菌的行為,進而繪製出三維的宇宙星河網絡。 項目負責人、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研究員約瑟夫·伯切特表示,從最簡單生命體的行為表現裡,竟然可以發現宇宙中最大結構的規律,簡直太神奇了!
  • 黏菌「教」科學家繪製宇宙網地圖
    【來源:科技日報】宇宙網是一個由暗物質和氣體組成的細絲連接而成的巨大網絡,構成了整個宇宙的「支架」。然而,由於宇宙網中的暗物質不發光,導致繪製宇宙網地圖難度極大。近日,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研究人員利用模仿黴菌尋找食物的行為構建了一種新的算法,來繪製這些看不見的宇宙網細絲。 這個算法模仿了黏菌,特別是多頭絨泡菌尋找食物的行為。黏菌是專業的長絲建造者,它們會建造複雜的地下網絡來尋找食物和資源;它們擅長解決「最短路徑」的問題,比如在迷宮中以最正確的路徑,穿越迷宮,找到食物。
  • 是什麼決定了宇宙的結構?
    很多物理學家認為,在隨後的短暫時間內,宇宙經歷了一個急速膨脹的階段,這個階段也被叫做暴脹(inflation)。暴脹理論最神奇的一個預言是,宇宙中我們能夠想像出的最大結構的分布,比如所有星系的排列,是由發生在可測量的最小尺度的事件決定的。這個最小尺度就是量子領域。
  • 一隻無聊的阿米巴蟲破譯了宇宙結構密碼?
    但是,一群強盜科學家把我抓住,放進培養皿,用食物引誘我建造東京地區的交通網。雖然我只是一個沒有大腦的單細胞生物,但尋找最短路徑是我的強項,看到我的傑作你們一定感到很驚嘆吧。」/ 宇宙的腳手架1985年, 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學中心(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的天文學家通過紅移調查,繪製出了我們周圍1100個星系的分布地圖,並驚訝地發現
  • 神秘宇宙的網狀結構
    科學家都認為宇宙結構就像一個糾纏的大網,巨型星系群內部的暗物質的細長弦互相交叉。由於暗物質無法被直接觀測到,因此也相對較難觀察到這些細絲,但是天文學家藉助哈勃太空望遠鏡首次探測到3D形式的一串宇宙弦。基於地面望遠鏡的其他觀測使得天文學家能夠首次以3D的形式標誌出暗物質細絲的結構,這個長度絕對是非常罕見的。
  • 宇宙十大「巨獸」上
    以前,天文學家都是根據宇宙「地圖」上的星系分布來劃分超星系團的勢力範圍,有些星系距離遙遠,天文學家就把它們歸為不同的超星系團。如今,天文學家發現,可以通過繪製星系運動方向來推斷宇宙的引力分布,以此確定宇宙局部的分布圖以及星系團的分布。這種方式更先進,因為它的依據是星系的引力,而不是星系的空間分布,因此通過這種方法,天文學家不僅繪製出了我們所觀察到的宇宙,還繪製出宇宙中看不到的部分。
  • 暗物質主導「宇宙大尺度絲狀結構」,星系連接成網,如人體脈絡
    在古代的西方,也並不清楚星星到底是個什麼東西。西方神話裡認為,星星是天神身上配飾閃耀的光芒,它們連線的形狀就組成了天神的形狀,這就是所謂的星座。伽利略第1個用玻璃鏡片組成了天文望遠鏡,當時的放大倍率還比較小,只有月亮看得比較清楚,勉強能夠看到土星環。
  • 天文學家在暗物質和宇宙大尺度結構領域成果豐碩
    新華網北京7月16日電 記者從中科院等部門了解到,近年來,中國天文學界在暗物質和宇宙大尺度結構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據介紹,在天文學觀測研究方面,中國天文學家在宇宙物質分布、暗物質粒子性質、星系形成與演化的數值模擬、銀河系磁場的測量、銀河系化學演化,以及太陽活動機理研究等前沿領域做出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工作。
  • 迄今最大宇宙結構:九個伽馬射線暴跨度50億光年
    最近,一個由美國和匈牙利科學家組成的小組發現了由九個伽馬射線暴(Gamma Ray Burst, GRB)組成的環狀結構,跨度達50億光年。相比較而言,我們的銀河系只有十萬光年的跨度。伽馬射線暴是宇宙中能量最強的物質,在幾秒鐘釋放的能量相當於太陽一百億年釋放能量的總和。
  • 可觀測宇宙之外的宇宙結構也許與我們所想的並不一致
    宇宙的本質是有限的,但是一個以高速不斷膨脹的宇宙對於人類來說,那就是無限的,因為宇宙膨脹的速度超越了光速,而光速又是系統內部物質運動的極限速度,所以在遙遠的宇宙空間中到底有什麼,我們永遠無法知道。除非光速的限制本打破,這就等同於物理學體系的崩潰,我們對此並不抱任何希望。
  • 超震撼:整個「宇宙網」的宇宙模擬!並首次確定星系之間的空間
    文章來自:博科園官網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天文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團隊,受到亮黃色黏菌生長模式的啟發,採用了一種計算方法,可以追蹤連接整個宇宙星系的宇宙網細絲。其研究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首次確定了星系之間空間中的擴散氣體,與宇宙學理論預測的宇宙網大尺度結構之間的聯繫。
  • 超震撼:整個「宇宙網」的宇宙模擬!並首次確定星系之間的空間
    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的天文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團隊,受到亮黃色黏菌生長模式的啟發,採用了一種計算方法,可以追蹤連接整個宇宙星系的宇宙網細絲。其研究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首次確定了星系之間空間中的擴散氣體,與宇宙學理論預測的宇宙網大尺度結構之間的聯繫。
  • 繪製宇宙星系圖有妙招
    如何繪製宇宙太空星系圖,這是科學界難以突破的問題。我們肉眼能夠看到的恆星,只能算是距離地球很近的恆星,整個銀河系的恆星多到數不勝數,以人類現在的科技水平還無法準確的測量銀河系內所有的星星。科學家已經對銀河系大約三分之二的區域進行了觀測,得知銀河係為螺旋狀,但還有一部分結構被遮擋而無法觀測,即便是如此,銀河系中的恆星也夠我們研究了。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太空旅行對我們的認知範圍已經在逐步往銀河系外伸展,伸展的目的是尋找適合生命生存的星球,地球已漸漸難以支撐人類的發展需求了,人類探索宇宙不僅僅只是了解宇宙的奧秘,更多的是尋找到能夠宜居的新星球。
  • 地球稀有說,我們是整個宇宙唯一智慧生命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第一種,也就是最可怕的一種原因,地球是宇宙間的唯一生命。有沒有可能,生命的存在就是如此的苛刻,地球和它所形成的一系列可供生命反應的條件,就是整個宇宙環境中的唯一。我們就是如此的幸運,或者說我們就是如此的不幸,整個宇宙空蕩蕩,只有我們或者說只有人類這樣的智慧生物,這就是「地球稀有說」。
  • 宇宙功能與人極為接近,天文研究者:也許我們正活在宇宙意識裡
    天文學家藉助天文望遠鏡向宇宙深入窺望,首先發現,宇宙的一部分結構與人的大腦很有相似吻合之處。人的大腦中有一種被稱之為「網狀系統」的結構,分布著豐富而又錯綜複雜的神經元,是管控人這臺複雜「生物機器」整體協調運作的關鍵組成部分,是人感觸認知這個龐然宏觀世界的信息傳導媒介,更是人的「意識」加工廠。天文學家發現,宇宙整體結構似乎也是以「網狀系統」構建起來的。
  • 宇宙結構與摺紙藝術
    我們宇宙的結構如同摺紙一樣,引力是把最初平坦的一張紙摺疊起來形成星系,並把光明和生命帶到這個宇宙。通過對摺紙這種直觀的類比,我們就可以研究出星系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它們會旋轉,以及早期的宇宙如何形成網狀結構以及巨大的空洞,這是不是很神奇?
  • 探尋宇宙構成的奧秘,最大的宇宙結構之一「南極牆」
    行星、恆星、星系等為人們所熟悉,然而,宇宙中還有許多罕見且令人嘆為觀止的結構。近日,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利用宇宙三維地圖,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大的宇宙結構之一——「南極牆」。  「南極牆」位於南天的天頂方向,包含了數十萬個星系、長達14億光年。「類似於『南極牆』的宇宙大尺度結構,是宇宙中一些密度較高的區域。」
  • 養「會認路」的黏菌呀
    更神奇的是,即使把它切成兩半,短時間之內還能「自愈」,簡直就是現實版的「毒液」既視感。這種神奇的生物其實是黏菌。其實黏菌在現實生活中並不難見,只是多數時候不太容易查覺。因為它們的生活方式與習慣跟真菌差不多,喜歡陰暗、潮溼的環境中,黏菌曾一度被劃到真菌界。
  • 地球是巨大的培養皿,人類是研究品?科學家:3個特徵可以解釋
    在很長很長一段時間裡,人類一直認為地球就是宇宙的核心,太陽都是圍繞著地球轉,直到後來科學的出現,人類才發現自己的想法是多麼的愚蠢,才知道原來地球是圍繞著太陽轉的,再到後來,更加先進的天文望遠鏡的發明,才讓人類知道了原來我們太陽系之外還有銀河系,銀河系之外還有寬廣無垠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