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觀察者網 郭涵】
「中國中小企業應考慮將生產線轉移到俄羅斯,」中國產業海外發展協會秘書長和振偉對俄羅斯媒體表示。
周二(4日),他在前往參加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前,接受了俄新社(RIA)、衛星社等俄羅斯媒體的採訪,指出中美貿易摩擦升級給中俄合作帶來機遇。
他還提到,中國正考慮增加從俄羅斯進口大豆。但因產量問題,需要實體企業去做相關的配套與投資。目前中糧集團已經在遠東建立了中糧遠東公司,中方化工企業也在洽談在俄羅斯生產並銷往歐美,「這對雙方都是有利的」。
應俄羅斯總統普京邀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6月5日至7日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並出席第二十三屆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
中國產業海外發展協會秘書長和振偉 視覺中國
中國產業海外發展協會(CODA)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主管與指導,開展有關中國企業境外投資與發展的服務工作。和振偉2016年起擔任協會秘書長,此前曾任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經濟參贊處一等秘書,國家發改委外資司正處級調研員。
和振偉稱,由於美國已經(對華)加徵了10%到25%的關稅,作為中美貿易主幹力量的中國中小型出口企業,很多正面臨困難。
「萬一美國消費者願意從口袋掏更多的錢,這些公司也可以把價格提高25%,但這很不現實。」他強調中國企業需要繼續生存和發展,就得尋找新的機會與市場。
和振偉向俄新社表示,許多中國中小企業「應該考慮將生產線轉移至俄羅斯」。不同於中美貿易,中俄雙邊貿易一直由大型國有企業主導。在俄羅斯生產的產品可以進一步賣到美國,甚至是歐洲。
在接受衛星社採訪時,和振偉以大豆和化工領域舉例,指出中俄企業應該抓住機會,加強合作。他說:
中國30%多的大豆都是從美國進口的,有3200多萬噸的大豆都是從美國進口的,佔中國進口大豆的三分之一。中美貿易摩擦後,顯然,中國不會再從美國進口了,這就給俄羅斯的大豆出口到中國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現在中國的企業就在思考這個事情,包括中糧集團也在考慮如何利用這個機會,加大中國從俄羅斯進口大豆。但只靠一家企業還是實現不了的,因為俄羅斯一年大豆的產量不過只有300多萬噸,而中國缺口3000多萬噸,所以只靠中糧集團去從俄羅斯買還是不夠的,必需要有人去種,需要有實體企業去做相關配套的工作,需要中國企業在這方面去俄羅斯進行投資。
和振偉透露,目前中糧集團正在推動,並在遠東建立了中糧遠東公司。
據新華社去年9月報導,中俄農業領域合作是最重要的增長點之一。中糧集團早在2017年就在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設立了中糧遠東有限公司。
公司總經理白天旭當時介紹,已做好秋季開展大豆、玉米貿易的各項準備工作,並以此為基礎,研究大麥、葵花籽、油菜籽等農產品進口。公司下一步計劃在3-5年內投資建設糧食倉儲物流體系,改善當地儲糧條件,減少收儲環節損失。
俄羅斯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農業資源極為豐富,已逐漸成為俄羅斯重要農產品產區,仍有1200萬公頃適於農業用土地尚未開發,發展潛力大,同時還擁有豐富的淡水資源和水產資源。
收割機在俄羅斯濱海邊疆區收穫大豆 圖源:同上
而在化工產品領域,和振偉提到了四川現在生產的三聚氰胺受貿易摩擦影響,面臨停產的危險。其中的機會就是可以去俄羅斯投資,把生產放到俄羅斯去,建立生產企業。
他說,相關企業目前在跟俄羅斯韃靼斯坦進行洽談相關業務,擬利用俄羅斯價格便宜的天然氣和電力,生產出化工產品,再銷往歐洲,這對雙方都是非常有利的,將對進一步擴大中俄貿易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2018年,中俄雙邊貿易額同比增長27.1%,歷史性地突破1000億美元,增速在中國前十大貿易夥伴中位列第一。
俄羅斯總統普京也曾多次表示,中國現在是、將來也會是俄羅斯第一大貿易合作夥伴,兩國經貿合作正處於「史上最好時期」。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