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韋世瑋
導語:從北京IC發展看中國IC產業發展,如何將中美貿易危機變為轉機?人才、創新、EDA和裝備等要素都將是未來發展的關鍵。
智東西9月11日消息,今天第三屆「芯動北京」中關村IC產業論壇在北京開幕。在上午的開幕式上,清華大學微電子所所長魏少軍、SEMI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居龍、北京市經信局副巡視員姜廣智等業界和學界代表分享了他們對半導體產業發展的見解。
近年來,中國的集成電路(Integrated Circuit,IC)國產化趨勢愈加明顯,作為信息產業發展的核心,它的發展也正在迎來新機遇。而中關村IC產業論壇雲集了業界和學界的半導體大牛,共同探討當下北京乃至中國IC產業發展大計。
魏少軍認為,AI在未來的5-10年將迎來大爆發時刻,北京擁有全國AI資源的70%,如何在未來繼續保持這一發展趨勢需要投入更多的行動。
居龍圍繞目前中國IC產業的發展現狀,以及中美貿易摩擦的問題,為IC產業如何將危機變為轉機提供了些許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論壇開幕式上還舉行了中關村芯學院揭牌儀式、芯創空間與企業籤署入孵協議儀式、中關村集成電路設計園認股權合作籤約儀式、中關村集成電路設計園人才產業化聯盟設立儀式。
中關村作為北京IC設計業的重要技術園區,其產業規模和技術水平也是我國IC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同時,中關村芯學院等建設也將對IC產業的人才培養、企業孵化和技術創新突破等方面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一、魏少軍:北京應從5個方向把握IC產業發展機遇
2018年,全球半導體產業持續增長,全年營收相比去年的4122億美元增長了13.7%。
對此,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IC設計分會理事長、清華大學微電子所所長魏少軍表示,2018年的快速增長既有市場需求和慣性因素影響,同時也與中美貿易摩擦導致的廠商提前備貨和增加庫存需求有關。
而在此影響下,2018年,中國IC產業封測業增速回落到20%以下,但設計業和製造業的增長率超過20%。其中,晶片製造業增速最高達25.6%。
針對這一發展現狀,魏少軍從IC產業的各生產環節和營收等方面,對當下北京的IC產業進行分析。
從國內主要區域IC設計業發展情況來看,在2018年,京津環渤海地區的營收雖然以598.67億人民幣排名第三,但其增速是最高的,同比增長48.39%。此外,珠江三角洲地區營收最高,為907.46億人民幣,增速僅次於京津環渤海地區,為31.99%。
從銷售額統計的企業分布來看,北京年營收低於1000萬的企業有107家,僅佔全國的12.69%;營收超過1億的企業為44家,佔比21.15%。而這兩項數據,長江三角洲均位列第一,佔比分別為40.33%和39.9%。
在魏少軍看來,北京作為中國IC設計業的發祥地,曾經長期位於龍頭地位,也是最早被科技部認定的7各國家級IC設計產業化基地之一。但近幾年來,北京的IC設計產業發展開始乏力。
2010年至2018年間,北京IC設計業營收從115億元增長到550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為21.6%,但與同期全國晶片設計業複合增長率21%的平均水平相比,僅高了0.6個百分點。「這與北京的地位極不相稱,也與地處首都獲得的中央政府的自主不可比例。」魏少軍說。
這麼看來,北京的IC設計業還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基於此,魏少軍提議,北京要以產品為中心來發展,提升設計能力,從5個方面逐漸擺脫IC產業發展的疲軟和對國外的過分依賴。
1、AI晶片
當下,IoT、智慧型手機、大數據和機器學習等多個領域都存在AI晶片的身影,包含終端、邊緣和雲端這三類AI晶片。
同時,有研究機構對2016年至2025年的全球AI晶片銷量作出預測,認為深度學習AI晶片市場在2025年將達到663億美元,應用於智慧型手機、AR/VR、自動駕駛汽車和機器人等多個領域。
也就是說,AI將在未來的5到10年引來大爆發。那麼,作為AI資源佔全國70%的北京,應該專注AI晶片的發展機遇,進一步保持自身的先進優勢。
2、5G
魏少軍認為,5G在未來發展中,最重要的不是增強型的移動寬帶、大規模基站通信和低延遲通信,而是它將帶來垂直行業的整合與新型工業化的基礎設施,這將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有多大呢?據估計,全球大約將有30萬億美元的市場,而中國將有10萬億美元。
那麼,北京應該抓住這一機遇,利用京津冀一體化的優勢,打造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化城市群,實現城市、工業和農業多方面的智能化。
3、VR(虛擬實境)/AR(增強現實)
「5G一來,人們佩戴虛擬實境和增強現實眼鏡頭暈的問題就能解決了。」魏少軍說。
如何把AI的虛擬實境和增強現實技術整合到人們的眼鏡中,像Google眼鏡一樣將許多東西疊加到現實生活中,這將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全新的體驗。
4、IoT(物聯網)
在魏少軍看來,萬物互聯對人們的影響將是非常巨大的。特別是在醫療健康領域,能夠不斷地督促大家鍛鍊身體,進一步提高生活,也將讓醫療健康產業的發展戰略從治向防帶來轉變。
5、自動駕駛汽車
「北京的自動駕駛技術優勢極大。」魏少軍談到,北京需要利用自身的眾多資源和優勢,進一步加大自動駕駛的發展力度,而這其中,晶片性能和算力等方面的提高就是十分重要的一步。
二、居龍:中美貿易摩擦或成中國IC發展轉機
SEMI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居龍分別從中國IC產業發展現狀,以及中美貿易摩擦兩方面分享了一些心得。
他表示,今年全球的存儲器和整體晶片出貨量均呈下降趨勢,這一全球性衰退趨勢,一方面是由於庫存的需求並未如預期的強烈,智慧型手機市場也尚在負增長;另一方面,汽車電子的市場並未完全成熟發展起來,人們預期的智能應用業還未真正落地普及。
與此同時,中美貿易摩擦以及日韓問題也對整個IC產業帶來了難以忽視的影響。在居龍看來,這將導致整個產業下滑10%-15%。
但他也提到,產業復甦的跡象將出現在2020年,這從當前股價波動的情況可以看出。股價作為經濟發展的一個晴雨表,這段時間以來,一些IC產業的相關公司股價都在創新高,從側面可以反映大家對未來保持著樂觀態度。
就SEMI統計的產能數據研究報告顯示,中國產能將在2020年引來快速增長期,年均增長超10%,並預估未來十年,中國大陸的產能平均成長率均超10%,遠超全球3%-6%的平均增長率。
居龍表示,這一主要的成長動能主要源自汽車電子、工業電子和AI晶片市場需求的增長。
除此之外,中國的半導體材料也是一個快速增長的市場,但就目前來說,國產的比例還是偏低。同時,設備材料在中國市場也還有一個巨大的成長空間,科創板的開板也推動著整個半導體企業的發展。
基於這些因素,居龍認為這對中國的IC產業來說將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機會。
居龍還提到一個當下大家都十分關心的問題——中美貿易摩擦。
中美貿易戰引起的全球地緣政治變化,對整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帶來了諸多不確定因素。
一方面,在美國看來,對中國採取加徵稅收、出口貿易限制等政策,能夠減少自身每年來自中國最大的貿易逆差;
另一方面,對中國來說,集成電路是中國最大金額的一個進口項目,去年超過了3000億美元,並且這一缺口正在不斷擴大。
但令美國在意的是,從GDP來看,美國佔世界GDP的24%,中國則為15%。但中國的GDP增速為6%,比美國還高4個百分點,如果照這個態勢發展下去,中國和美國之間的距離將不斷拉近。
同時,據美國方面資料顯示,中國的資訊IT和通信技術產業,無論是中間品還是資本品的出口,早在2004年前後就超過了美國。
「中國的崛起對美國的發展戰略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威脅。」居龍表示,「川普政府的貿易保護主義,實際上也是一場科技戰,對中國產業來說我覺得是一個機會。」
居龍認為,中美貿易摩擦對半導體產業的影響主要有6點,但也許能夠從危機變為轉機。
1、企業經營壓力增加。採購的成本因關稅影響上升,導致客戶訂單流失,但這是短期現象。
2、海外市場開拓受阻。由於政策的不確定性,企業渠道的管理風險將會增加。
3、科技發展進程放緩。企業營收的減少,在短期內會削減研發成本的投入,同時5G、物聯網的應用構建成本將會增加。
4、雙方國際合作受限。美國高度重視IP保護,將會加大對投資的審查力度。
5、引發大量人才回流。在這一雙邊貿易局勢下,優質人才在美國的職業發展受到壓制,將一定程度上促使他們回國尋求更好的發展。
6、倒逼加速國產化進程。這些因素將會倒逼重視投入自主研發,IC產業的國產化進程將會加速發展,以減少對海外進口的依賴。
最後,居龍總結說,中美貿易戰和科技戰將會對全球的供應鏈帶來新變局,而這也許將成為一個新常態。這對中國的IC產業來說將是一個機會,國產的供應鏈如何度過危機,將其變為轉機,也將成為一個關鍵。
三、姜廣智:北京IC產業的五大發展趨勢思考
目前,我國正在對IC產業進行新一輪的戰略布局。針對這一方面,北京市經信局副巡視員姜廣智,對當下北京IC產業的發展特點,以及對未來的發展形勢進行了分享。
近五年,北京市各相關部門共投入財政支持資金約32億元,帶動國家IC產業投資基金及其他社會資金投資北京項目規模超過1000億元。
在各方推動下,北京已成為製程我國IC產業創新發展的支柱力量。2018年,北京市IC產業實現銷售收入約657.2億人民幣,位於全國第三位,同比增長8.2%。
在姜廣智看來,北京目前的IC產業主要有三方面特點。
1、設計領域優勢明顯。紫光展銳、智芯微電子、豪威科技、兆易創新等企業居於國內IC設計企業前列。同時還擁有寒武紀、地平線等企業,形成國內最大的AI晶片產業集群。
2、製造領域產品線豐富。例如,中芯北京、中芯北方擁有目前國內月產能最大、技術最先進的12英寸生產線,現有18個工藝平臺,涵蓋0.18微米至28納米製程。
3、裝備產品種類齊全。北京市能夠生產除光刻機外的全部品類IC製造設備,其中北方華創是國內產品種類最全、規模最大的IC裝備企業。
姜廣智表示,IC是一個戰略性的行業,它對解決國家的戰略核心位置、戰略價值遠遠大於經濟價值。「幹集成電路的人都是有情懷的,我們是保證國家整個戰略升級實現高質量戰略轉型的關鍵。」他說。
隨後,姜廣智對北京未來的IC產業發展作出了幾點思考:
1、IC產業仍將持續增長,成為中國信息產業邁向價值鏈高端的關鍵。2018年,中國IC同口徑產值約為4300億人民幣,預計到2021年將達到7400億人民幣,年複合增長率將保持在20%左右。
姜廣智提到,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雖然在全球約超過50%,但高端晶片卻長期依賴進口,導致中國電子信息產業一直處於價值鏈地段,利潤只佔全球利潤的不足5%。
因此,面對當下IC產業的發展瓶頸,作為中國技術高地之一的北京要發揮更大的作用。
2、矽基技術仍將是產業主流技術路線,器件小型化繼續是主攻方向。近年來,摩爾定律和超越摩爾定律對IC產業都在產生影響,甚至有企業在考慮換道超車的問題。
但在姜廣智看來,矽基技術在十年內不會有很大的顛覆,因此需要在以前已布局的技術基礎上繼續發展,另外還需要發展一些器件小型化的技術。但以矽基為主的發展路線不會改變。
3、IC產業創新突破需要長期持續投入,應以較長周期規劃產業發展。中國IC產業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發展,但發展路徑主要是脈衝式、運動式的,與摩爾定律持續演進發展的產業規律不相適應,這導致目前中國仍然面臨基礎薄弱、受制於人的局面。
因此,姜廣智表示,他們將要以「5年為節點、10年為周期」進行產業發展規劃。
4、發展IC裝備和EDA工具是自主發展的關鍵,也是北京創新優勢所在。在姜廣智看來,IC產業鏈非常長,目前還有很多設備和材料等問題制約著中國的IC產業發展。
因此,為了讓IC裝備的投資支出與IC市場保持同比例增長,2018年全球年度支出已超過600億美元。在重大專項支持下,中國在高端裝備領域進行了全面布局。
5、「以產品為中心」是國家IC製造新發展戰略,也是北京重要發展機遇。姜廣智表示,在IC製造領域,前些年國內主要以中芯國際為主,同時還引進了一大批外資的製造能力。
但是,下一步的發展將要回歸到IDM(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集成器件製造)模式,或是設計和製造更緊密結合的模式,因此下一步IC製造要圍繞產品來展開。
此外,姜廣智還提到,目前北京的IC產業發展依然存在創新優勢不足、設計產業虛胖發展、上下遊協同不足等問題,他們將要從人才、基金、裝備和EDA平臺等各個方面入手,同時推進5G及物聯網、AI、汽車半導體和工業控制等領域晶片產品的快速發展。
結語:中國IC產業競賽已經打響
不可否認是的,近兩年來中國的IC產業發展一直處在一個「外憂內患」的局勢。
一方面,中美貿易摩擦對中國的高科技材料進口等方面的限制,帶來的諸多不確定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IC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中國國內自身的人才、資源和內在創新動力等多方面的不足,也是需要我們不斷改進的問題。
但值得肯定的是,中國的IC產業競賽已經打響,人才培養、技術自研,以及產品結構向高端格局轉變等意識正逐漸影響和推動著每一個企業的發展,並且現階段像華為、阿里巴巴和紫光等企業也已取得重要成果。
正如居龍所說,這將是中國將危機轉變為轉機的一次機會。未來,中國還面臨著5G、物聯網和自動駕駛汽車等廣闊領域的挑戰,而這就需要IC企業們愈加努力創新,不斷提高自身實力和競爭優勢,才能讓中國的IC產業邁進新的繁榮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