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身體一直都非常棒,怎麼有點不舒服,就給我診斷癌症晚期了?
難道癌症就是一種短期出現、迅速爆發的疾病嗎?
這是臨床被確診為癌症後,大部分患者的第一反應,有很多患者還會懷疑是診斷錯誤,最終在反覆確認後接受了現實。這癌症到底是一種什麼病,為什麼確診就是中晚期?
癌症學名為惡性腫瘤,它起源於人體內變異的「癌細胞」,只要是身體有細胞分布的區域,就可能會發生癌變。不過,在臨床上還是主要以內臟器官癌變最為多見,我國高發的癌症類型有肺癌、消化道癌、肝癌等!
而在某一器官細胞癌變之後,癌細胞會躲過免疫系統的追殺,在體內悄悄潛伏和發展,這階段患者往往沒有任何身體不適。
而隨著癌腫形成、癌細胞浸潤和擴散,症狀又會逐漸浮現。但大部分內臟器官癌變的輕微症狀,都與普通疾病較為相似,容易混淆患者、出現錯誤判斷!
而當明顯症狀出現時,比如疼痛、出血、嚴重消化不良、消瘦,病情也早已經走到了中晚期階段。
所以,癌症本身並不是急性病,它就是典型的慢性、惡性病。從一個健康的細胞發展至癌變,需要相當漫長的時間,甚至是幾年、十幾年之久,這也是為何中老年人易患癌的原因!
刺激細胞發生癌變的因素也有很多,除了基因遺傳之外。後天慢性病影響也是主要因素,有很多慢性病發展到一定階段後,臨床也將其稱為「癌前病變」,也就是說後期可能會發生癌變,特別是以下幾類疾病不能忽視:
1、萎縮性胃炎:我國慢性胃病的發病率相當高,比如慢性胃炎、胃潰瘍等都是常見問題。而在所有慢性胃炎確診的患者中,萎縮性胃炎就佔據了14%左右。該疾病多是有淺表性胃炎不積極治療、錯誤治療發展而來的。
由於胃黏膜表面反覆受損,導致黏膜固有腺體萎縮、消失,繼而發展為萎縮性胃炎。如果不積極治療,患者後期還可能出現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而萎縮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在臨床上恰恰被稱為癌前病變;
2、慢性肝病:慢性肝病和肝癌之間有密切關聯,這裡要提到兩種肝病,也就是乙型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
在我國全部的肝癌患者中,有大部分都是由這兩類疾病發展而來的。而B肝-肝纖維化-肝硬化-肝癌,在臨床上也被稱為肝癌發展四部曲。
這與肝細胞長期處於炎性反應中、肝細胞反覆受損分裂、免疫力下降等有直接關係。越是控制不當的肝硬化,越有可能發生癌變;
3、腸道腺瘤性息肉:腸道息肉本身有多個種類,比如炎性、增生性等,這兩類基本都是良性息肉,癌變率微乎其微。而腺瘤性息肉則不相同,隨著病情發展其癌變率能達到40%以上。
家族遺傳性腺瘤息肉,後代在20歲前就可能會病發,如果沒有檢查和治療,後期癌變率近乎接近100%,這也是大腸癌出現家族聚集的最危險因素;
4、黏膜白斑:可能大家對這種疾病比較陌生,它其實是出現在上皮組織的異常增生,也屬於癌前損害特徵。
根據臨床數據調查表明,在口腔黏膜、外陰黏膜上出現白斑的患者,有接近3%~7%的可能會出現癌變。除此外,食管、宮頸白斑,也存在癌變可能;
5、宮頸炎:想必大家應該都看過前段時間的「hpv疫苗」新聞,持續感染高危hpv,特別是16型、18型高危亞型,自身患宮頸癌的機率就會有所提升。
除了hpv感染之外,長期反覆存在慢性宮頸炎、子宮頸的柱狀上皮細胞就可能受到損傷發生癌變。特別是慢性宮頸炎合併hpv感染的患者,更容易患宮頸癌;
6、乳腺囊性增生:乳腺增生在臨床上分為生理和病理性兩種,大部分女性都是生理性乳腺增生,會隨著生理期變化而出現和消失,當到了絕經期之後,症狀會徹底消失。而乳腺囊性增生則不相同,它屬於病理性增生,存在癌變風險;
7、交界痣:交界痣的細胞活性比其他痣活躍,容易出現增生,且可能會轉化為惡性黑色素瘤,也就是大家俗稱皮膚癌的一種。
特別是生長在容易被摩擦部位的交界痣,比如手指、外陰等部位,更容易癌變。一旦發現痣邊界不清、有異常隆起增大、表面反覆糜爛、顏色深淺不一致,就可能是癌變發出的信號。
最後還要提醒大家,並非是所有的慢性病患者最終都會發展為癌症,關鍵在於是否治療、如何治療。當以上幾類疾病出現後,應積極就醫進行檢查,並按照醫生建議進行治療與複查,如此才能將癌變的可能扼殺在搖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