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癌症由細菌、病毒引起 這5種更要當心

2020-11-25 騰訊網

談「癌」色變,癌症的高發率和高死亡率讓人恐懼。根據國際抗癌聯盟數據指出:全球每年被確診罹癌病例達1200萬人,其中約20%的病例歸因於病毒或細菌感染。

日常生活中,難免會接觸到各式各樣的細菌、病毒、寄生蟲等,因此更要重視因感染而引發的癌症。人體是統一的整體,局部器官受損可能引起其他臟器的異常。如果被以下細菌或病毒感染,建議及時就醫,阻斷病情發展,同時清除有害細菌或病毒,以免病情加重,也能阻止癌症的發生。

警惕3類病毒 可能成為致癌因子

1、B肝病毒(HBV)——原發性肝癌 

B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會增加肝癌的發生概率,應該及時治療。

B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會增加肝癌的發生概率,「肝炎—肝硬化—肝癌」是病毒性肝炎發展成肝癌的「三步曲」。調查顯示,約有70~80%的肝癌由B肝發展而來,因此,B肝若沒有及時治療,可能演變成肝癌。

HBV感染本身並無直接細胞毒性作用,但體內持續複製的病毒經過吞噬加工,會激活免疫應答反應,誘發肝臟的免疫病理損傷。

當肝細胞受損後,又會生成膠原纖維來修復,但膠原纖維若積累過多,肝臟就會由軟變硬,形成肝硬化,再不控制的話,肝癌就可能找上門來。

傳播途徑:血液傳播、母嬰傳播、性傳播。

慢性B肝患者一般都會感到疲倦乏力、食欲不振、噁心及肝區不適等臨床症狀,同時伴有化驗指標異常。

預防方法

(1)接種B肝疫苗是預防B型肝炎的一個辦法。尤其是免疫力低下者、B肝患者的家屬、長期接觸病人的醫務人員等高危人群,一定要及時接種疫苗。

(2)一般人可以每年做一次體檢,包括肝功能、B肝五項等,這些項目有助於及早發現肝臟是否被病毒感染。

2、人乳頭狀瘤病毒(HPV)——宮頸癌 

感染人乳頭狀瘤病毒的女性比沒有感染的女性得宮頸癌的可能性明顯增加,但這並不是說感染了HPV就等於得了宮頸癌,在上百種HPV病毒中,可能引起宮頸癌的只有13種高危型和5種中危型。

相關數據顯示,高達75%左右的女性在一生中都感染過HPV,而超過80%的HPV病毒感染能依靠人體免疫系統被清除,但那些無法清除的較高危病毒則可能造成持續感染,增加宮頸癌的發病風險。

傳播途徑:HPV病毒的傳播方式主要是通過性傳播,因此注意性生活和經期衛生對預防宮頸癌也很重要。

預防方法

(1)接種HPV疫苗:現在市面上已經有二價、四價、九價這三種類型的HPV疫苗,其中九價疫苗能預防90%的宮頸癌。

(2)定期篩查:宮頸癌的篩查方式主要有HPV檢查、TCT檢查、陰道鏡檢查。

建議21~29歲的女性每3年進行一次TCT檢查;30~65歲的女性每3年進行一次TCT檢查,或每5年進行一次TCT及HPV檢查;定期檢查結果正常的65歲以上的女性,可不必再進行篩查。

如果出現陰道不規則出血、接觸性出血、白帶有血色或米湯樣或有腥臭味、下肢或私處長瘊子、腰痛且躺下後疼痛更明顯等症狀時,要警惕宮頸癌。

3、EB病毒——鼻咽癌、淋巴瘤 

EB病毒是一種普遍存在於全世界的皰疹病毒,不僅是鼻咽癌、淋巴癌,近年來還有研究證明胃癌、肺癌、乳腺癌和宮頸癌也與之相關。

通常,進入人體的EB病毒會長期潛伏在B淋巴細胞中,病毒不複製並只表達少部分基因。

在沒有外界誘因、感染者免疫力正常的情況下,它們可以一直潛伏下去;但當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時,潛伏的EB病毒就會被活化,造成感染,在與其他因素協同下,最終可能引發鼻咽癌或其他疾病。

傳播途徑:EB病毒主要通過唾液傳播,因此預防的關鍵要注意口腔衛生,包括聚餐時使用公筷等。

感染EB病毒的早期症狀:口腔上顎出現紅疹,或臉上紅點呈簇狀淡紅色小丘疹。

2種危險細菌 可能引發癌症 

除了病毒以外,某些細菌也和癌症的發生相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幽門螺旋桿菌(Hp)與胃癌的關係,世界衛生組織已將Hp列為引起胃癌的頭號因子。

1、幽門螺旋桿菌——胃癌

平時可以吃點能保護胃黏膜的食物,如菌類物質。

被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患者並不少,這種細菌會隨著食物等進入胃,破壞胃黏膜,當胃黏膜長期陷入反覆的破壞與修復中,就可能發生變異,形成腫瘤。

傳播途徑:幽門螺桿菌可通過口腔、唾液等口口傳播,所以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要防止病從口入。

注意餐具的衛生,清洗乾淨、定期消毒;少吃生冷食物;聚餐時最好養成使用公筷的習慣;平時可以吃點能保護胃黏膜的食物,如菌類物質。

幽門螺旋桿菌對人體的危害不局限於胃部,還會增加消化道潰瘍、肝臟病變、不明原因的缺鐵性貧血、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疾病風險,一定要規範治療。目前比較常用的是「四聯療法」——質子泵抑制劑+鉍劑+兩種抗生素,療程一般10~14天不等。

另外,建議從40歲開始就進行胃癌篩查,包括胃鏡、Hp檢測等。

2、腸道菌群長期失衡——結直腸癌

腸道菌群中的有益菌和有害菌,正常情況下處於平衡狀態,但體內生態失衡時,一些有害菌就會迅速居於優勢地位。

儘管目前並無研究證實結直腸癌與特定微生物相關,但發現人體腸道中有相當數量的促癌菌,包括脆弱擬桿菌、糞腸球菌、肝螺桿菌、擬桿菌屬、厚壁菌門和梭桿菌門、乳球菌和梭桿菌屬。

腸道菌群結構及其代謝產物均能影響機體對疾病的易感性,甚至可能直接誘髮結直腸癌等病理狀態,因此,維護腸道菌群穩定很重要。

膳食纖維能縮短糞便在腸道內的停留時間,降低有害物質的吸收。

(1)膳食纖維:能縮短糞便在腸道內的停留時間,降低有害物質的吸收,還能增強益生菌,改善腸道的屏障功能。因此應適當多吃粗糧、蔬果。

(2)抗性澱粉:其能被腸道微生物發酵,生成丁酸等短鏈脂肪,增強腸道細胞免疫力,輔助抑制癌細胞生長。

平時可以增加少量的紅薯、土豆、玉米等含有抗性澱粉的食物。

相關焦點

  • 20%的癌症都是由細菌、病毒引起的!警惕這5類病毒,別讓它們成為...
    癌症的高發率和高死亡率,讓我們在生活中談「癌」色變,很大部分的恐懼來源於我們對癌症的不了解,科學認識後,你會發現癌症並沒那麼可怕,能防也能治……據國際抗癌聯盟數據顯示:全球每年被確診罹癌病例達1200萬人,而這其中約20%的病例歸因於病毒或細菌感染!
  • 10種癌症多是病毒引起的
    病毒不僅會讓你疼痛、咳嗽、流鼻涕。一些「腫瘤病毒」還會導致癌症。美國「MSN健康生活網」最新載文,刊出美國休斯敦衛理公會醫院腫瘤病專家安吉爾·羅德裡格茲博士等多位專家總結出的「病毒導致的10種癌症及相關建議」。  1.人類乳頭瘤病毒與咽喉癌。
  • 能引起癌症的7種病毒,必須了解!
    病毒與癌症,似乎關係不大,但有幾種致癌病毒會增加患癌症的風險。例如,人類乳頭瘤病毒(HPV)可導致宮頸癌和其他幾種癌症。C型肝炎會導致肝癌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認識並了解它們,學會保護自己。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 比細菌和病毒更可怕的,是超級細菌
    抗微生物藥物的耐藥性產生,為什麼要引起重視隨著新冠疫情的持續,醫學專家們除了對新冠病毒本身的愈發了解之外,也開始擔心起了另一種隱形殺手——超級細菌。「普通」和「超級」細菌 © TEDEd在重症住院患者中,繼發感染是一種非常易發的併發症。
  • 新型肺炎由病毒引起,那麼病毒和細菌是一回事嗎?很多人都不知道
    我們都知道此次新型肺炎是由病毒引發的,可以大家會有疑惑,這病毒和這肺炎是一回事嗎?如果不是,他們有什麼區別呢?如果我們感染了病毒,又怎麼有效對付它呢?首先,我們先來看看病毒到底怎麼回事。可是,這就有點奇怪了,你是完全無菌的液體,放到葉子上,葉子為什麼也能生病呢?這就說明,這個葉子生病的原理,並不是細菌造成的。所以,伊萬諾夫斯基認為,它可以濾過這種過濾器,所以這種治病的物質,一定比細菌小。可能是細菌的分泌物,於是就給它取了個名字,叫過濾性病毒。
  • 病毒和細菌有何區別?醫生:病毒比細菌更可怕,3個理由讓你明白
    病毒和細菌都是能讓人生病的一種微生物,所以我們在生活中都習慣將病毒和細菌放在一起說,而這兩者確實都是可以讓人們生病的東西,但醫生也跟我們說,病毒要比細菌可怕得多,大家也需要搞清楚病毒和細菌到底有什麼區別!醫生:病毒和細菌的區別在哪裡?為什麼說病毒比細菌更可怕,3個理由讓你明白。
  • 當心!這5種食物微波爐反覆加熱可能對身體有害
    當心!這5種食物微波爐反覆加熱可能對身體有害現如今,在每個家庭裡都會有用微波爐加熱食物的習慣,可是有些食物是不能用微波爐反覆加熱的,否則就會出現有害物質。今天,就來一起看看有哪些食物是千萬不能用微波爐反覆加熱的吧。
  • 病毒的DNA測序,以期開發下一代癌症疫苗
    通常,98%的宮頸癌是由人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引起,而HPV疫苗可以預防HPV感染,使宮頸癌發病率降低約71%。此外,研究表明約20%-40%的人類癌症由細菌和病毒引起,了解並鑑定哪些細菌和病毒會導致癌症,這對預防癌症意義深遠。
  • 從炎症到癌症,大概需要幾年?醫生提醒:有5種炎症癌變機率高
    ……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過炎症,而如今談癌色變的時代,大家對癌症的防治心也更重,對一些慢性疾病也不敢放鬆,生怕一不留心就發展成癌了。「炎症」、「癌症」一字之差,二者又有什麼聯繫呢?今天就為大家解答。
  • 病毒感染是不是比細菌感染更可怕?
    當今世界對人類致病的微生物最被大眾熟知的有細菌和病毒,因此人們也總是喜歡拿兩者作比較。有人就會說了:「2003年的非典、至今仍未攻克的愛滋病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是不是所有病毒感染都如此可怕,甚至比細菌感染等其他感染更可怕?」其實未必。
  • 細菌與病毒誰更小?
    微生物作為地球上最小的生命形式,人們總是忽略它們的存在,病毒和細菌相比,二者的大小相差約1000倍。可就是這微小的生物時時刻刻刷著「存在感」,人類一不留神就會被它們感染。無論是動物細胞還是植物細胞,大多數細菌可以獨立生存繁殖而不需要任何宿主,細菌有一整套生長和繁殖的裝置(細胞器),通常是無性繁殖的。而病毒必須找到一個寄主細胞來繁殖。
  • 與病毒有關的癌症 哪些習慣導致癌症
    哪些癌症與病毒有關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一提到病毒都會感到心驚膽戰的,因為病毒不僅會給人帶來一定的痛苦,還可能引發更為嚴重的疾病,甚至是癌症。美國「MSN健康生活網」新載文,刊出美國休斯敦衛理公會醫院腫瘤病專家安吉爾·羅德裡格茲博士等多位專家總結出的「病毒導致的10種癌症及相關建議」。
  • 病毒也致癌,10種與病毒感染相關的癌症,你都了解嗎?
    早在8年前,英國的《每日郵報》就曾報導稱:有多達40%的癌症與病毒感染有關,包括了許多大家熟知的各種實體腫瘤和血液腫瘤。相關研究的科學家指出,這一發現為通過接種疫苗預防癌症帶來了新的希望。一般來講,病毒只有侵入活體細胞,才能存活並複製更多的病毒。
  • 研究稱侵襲性細菌可能是癌症「幫兇」
  • 這6種癌症會遺傳!家裡有親人患這種癌,你就要當心啦!
    或許你會發現這樣的現象 在某些家庭中有一人患癌症 其他家庭成員可能也會患上這個癌症 就像病毒感冒一樣一個傳染一個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癌症真的會傳染嗎?
  • 醫生提醒:常見的有5種,平時要當心
    醫生提醒:常見的有5種,平時要當心1、愛滋病愛滋病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了,這是知名度比較高的性疾病,可以通過性傳播,血液傳播和母嬰傳播,當感染愛滋病病毒之後,就會讓自己的免疫系統存在很大的問題,而且現在還沒有可以根治的特效藥,是無法治癒的,但是只要控制好自己的行為,患上這種病的機率也並不是特別的高。
  • 3種腸道細菌「點亮」4種癌症免疫治療
    免疫療法火了好幾年,但臨床結果卻喜憂參半:一些有效的免疫治療增強了癌症患者的免疫狀態,成功摧毀了癌細胞;而另一些沒有讓患者產生有效反應,最終以失敗告終。這是為什麼呢?一項最新的研究在腸道微生物組中發現了新的線索。
  • 醫生坦言:常見的有5種,思想開放的要當心
    到底這數據準不準?一時之間,很多人對這份結果持質疑態度。2012年的一項全球調查顯示,男性一生平均有13個性伴侶,女性平均為7個。從不同的國家來看,土耳其在性伴侶人數方面可以說是穩坐第一,為14.5人,印度的話,最少,平均只有3位。
  • ...環境中發現351種新的巨大噬菌體,它們模糊了病毒和細菌之間的界線
    ,它們通常具有與活的有機體相關的功能,這模糊了活的細菌與病毒之間的界線。這些病毒被稱為噬菌體,這是因為它們吞噬細菌---細菌的大小和複雜性被認為是生命的典型特徵。它們攜帶著通常在細菌中發現的許多基因,並使用這些基因抵抗它們的細菌宿主。
  • 常年不發燒的人要當心 可能是癌症找上你
    症狀二:夜裡老是醒夜裡1點到3點老醒的小心肝癌,3點到5點老醒的小心肺癌,這一般會發生在查出來的2到3年前!2.乳癌症狀:兩個乳房明顯不一樣大倆乳房明顯不一樣大的易得,來例假愛生氣的或有難過情緒的,不得這病,也會得卵巢囊腫或子宮肌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