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的癌症都是由細菌、病毒引起的!警惕這5類病毒,別讓它們成為...

2020-12-03 央廣網

癌症的高發率和高死亡率,讓我們在生活中談「癌」色變,很大部分的恐懼來源於我們對癌症的不了解,科學認識後,你會發現癌症並沒那麼可怕,能防也能治……

據國際抗癌聯盟數據顯示:全球每年被確診罹癌病例達1200萬人,而這其中約20%的病例歸因於病毒或細菌感染!

我們每天的生活中,難免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細菌、病毒、寄生蟲等,因此我們更應重視因感染而引發的癌症。

警惕3類病毒,可能成為致癌因子

1B肝病毒(HBV)——原發性肝癌

B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會增加肝癌的發生概率,這已是明確結論。

「肝炎—肝硬化—肝癌」是病毒性肝炎發展成肝癌的「三步曲」。據調查顯示,大約有70~80%的肝癌由B肝發展而來,也就是說,B肝若是不及時規範治療,可能與肝癌之間只隔了一步之差。

HBV感染本身無直接細胞毒性作用,但體內持續複製的病毒經過吞噬加工,會激活免疫應答反應,誘發肝臟的免疫病理損傷。

當肝細胞受到損害後,又會生成膠原纖維來修復,但膠原纖維一旦積累過多,肝臟就會由軟變硬,形成肝硬化,再不加以控制,肝癌就可能找上門了。

傳播途徑

血液傳播、母嬰傳播、性傳播。

慢性B肝患者一般都會感到疲倦乏力、食欲不振、噁心及肝區不適等臨床症狀,同時伴有化驗指標異常。

預防方法

1、接種B肝疫苗是預防B型肝炎的最佳辦法。尤其是免疫力低下者、B肝患者的家屬、長期接觸病人的醫務人員等高危人群,一定要及時接種疫苗。

2、對於老百姓來說,可以每年做一次體檢,項目包括肝功能、B肝五項等,這些項目有助於及早發現肝臟是否被病毒感染。

2人乳頭狀瘤病毒(HPV)——宮頸癌

感染人乳頭狀瘤病毒的女性比沒有感染的女性得宮頸癌的可能性明顯增加,但這並不是說感染了HPV就等於得了宮頸癌,上百種HPV病毒中,可能引起宮頸癌的只有13種高危型和5種中危型。

相關數據顯示,高達75%左右的女性在其一生中都感染過HPV,而超過80%的HPV病毒感染能依靠人體免疫系統被清除,但那些無法清除的較高危病毒則可能造成持續感染,增加宮頸癌的發病風險。

傳播途徑

HPV病毒的傳播方式主要是通過性傳播,因此注意性生活和經期衛生對預防宮頸癌也很重要。

如果出現陰道不規則出血、接觸性出血、白帶有血色或米湯樣或有腥臭味、下肢或私處長瘊子、腰痛且躺下後疼痛更明顯等症狀時,要警惕宮頸癌。

預防方法

1、接種HPV疫苗:現在市面上已經有二價、四價、九價這三種類型的HPV疫苗,其中九價疫苗能預防90%的宮頸癌。

2、定期篩查:宮頸癌的篩查方式主要有HPV檢查、TCT檢查、陰道鏡檢查。建議21~29歲的女性每3年進行一次TCT檢查;30~65歲的女性每3年進行一次TCT檢查及HPV檢查;定期檢查結果正常的65歲以上的女性,可不必再進行篩查。

3EB病毒——鼻咽癌、淋巴瘤

EB病毒是一種普遍存在於全世界的皰疹病毒,不僅是鼻咽癌、淋巴癌,近年來還有研究證明胃癌、肺癌、乳腺癌和宮頸癌也與之相關。

通常,進入人體的EB病毒會長期潛伏在B淋巴細胞中,病毒不複製並只表達少部分基因。

在沒有外界誘因、感染者免疫力正常的情況下,它們可以一直潛伏下去;但當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時,潛伏的EB病毒就會被活化,造成感染,在與其他因素協同下,最終可能引發鼻咽癌或其他疾病。

傳播途徑

EB病毒主要通過唾液傳播,因此預防的關鍵要注意口腔衛生,包括聚餐時公筷的使用等。

感染EB病毒的早期症狀

口腔上顎出現紅疹,或者臉上紅點呈簇狀淡紅色小丘疹。

2種危險細菌,可能引發癌症

除了病毒,某些細菌也與癌症的發生相關,其中最為明確、有代表性的就是幽門螺旋桿菌(Hp)與胃癌的關係,世界衛生組織已將Hp列為引起胃癌的頭號因子。

1幽門螺旋桿菌——胃癌

被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患者並不少,這種細菌會隨著食物等進入胃,破壞胃黏膜,當胃黏膜長期陷入反覆的破壞與修復之中,就可能發生變異,形成腫瘤。

傳播途徑

幽門螺桿菌可通過口腔、唾液等口口傳播,所以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要防止病從口入。

注意餐具的衛生,清洗乾淨、定期消毒;少吃生冷食物;聚餐時最好養成使用公筷的習慣;平時可以吃點能保護胃黏膜的食物,如菌類物質。

治療方法

幽門螺旋桿菌對人體的危害不局限於胃部,還會增加消化道潰瘍、肝臟病變、不明原因的缺鐵性貧血、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疾病風險,一定要規範治療。目前比較常用的是「四聯療法」——質子泵抑制劑+鉍劑+兩種抗生素,療程一般10-14天不等。

另外,建議普通人從40歲開始就進行胃癌篩查,包括胃鏡、Hp檢測等。

2腸道菌群長期失衡——結直腸癌

我們都知道腸道菌群中有有益菌和有害菌,正常情況下,二者處於平衡狀態,但體內生態失衡時,一些有害菌就會迅速佔居優勢地位。

儘管目前並無研究證實結直腸癌與特定微生物相關,但發現人體腸道中有相當數量的促癌菌,包括脆弱擬桿菌、 糞腸球菌、肝螺桿菌、擬桿菌屬、厚壁菌門和梭桿菌門、乳球菌和梭桿菌屬。

腸道菌群結構及其代謝產物均能影響機體對疾病的易感性,甚至可能直接誘髮結直腸癌等病理狀態,因此,維護腸道菌群穩定很重要。

維護腸道健康

1、膳食纖維:能縮短糞便在腸道內的停留時間,降低有害物質的吸收,還能增強益生菌,改善腸道的屏障功能。因此適當多吃粗糧、蔬果很重要。

2、抗性澱粉:其能被腸道微生物發酵,生成丁酸等短鏈脂肪,增強腸道細胞免疫力,輔助抑制癌細胞生長。日常可以增加紅薯、土豆、玉米等含有抗性澱粉的食物。

機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局部器官受損也可能引起其他臟器的異常。如果被以上細菌或病毒感染,建議及時就醫,以免病情加重。

但不是說一旦被感染就一定會引發癌症,只要我們及時治療,阻斷病情發展,同時清除有害細菌或病毒,也能阻止癌症的發生。

本文來源:BTV我是大醫生官微、科普中國

中國鄉村之聲轉載編輯:李雨楠//責編:李沛//監製:汪群均

相關焦點

  • 許多癌症由細菌、病毒引起 這5種更要當心
    談「癌」色變,癌症的高發率和高死亡率讓人恐懼。根據國際抗癌聯盟數據指出:全球每年被確診罹癌病例達1200萬人,其中約20%的病例歸因於病毒或細菌感染。 日常生活中,難免會接觸到各式各樣的細菌、病毒、寄生蟲等,因此更要重視因感染而引發的癌症。
  • 與病毒有關的癌症 哪些習慣導致癌症
    4.人類乳頭瘤病毒與宮頸癌大約70%的宮頸癌病例與HPV-16和HPV-18這兩種病毒有關。攜帶這兩種病毒的女性罹患宮頸癌的風險會增大,但是並非所有感染者一定會得宮頸癌。建議:我們都知道HPV病毒都是通過性接觸而發生的傳染,所以說每個人一定要限制同房人事,不可以經常換人,對自己非常的不利,還可能引起癌症的侵害。
  • 10種癌症多是病毒引起的
    病毒不僅會讓你疼痛、咳嗽、流鼻涕。一些「腫瘤病毒」還會導致癌症。美國「MSN健康生活網」最新載文,刊出美國休斯敦衛理公會醫院腫瘤病專家安吉爾·羅德裡格茲博士等多位專家總結出的「病毒導致的10種癌症及相關建議」。  1.人類乳頭瘤病毒與咽喉癌。
  • 病毒的DNA測序,以期開發下一代癌症疫苗
    通常,98%的宮頸癌是由人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引起,而HPV疫苗可以預防HPV感染,使宮頸癌發病率降低約71%。此外,研究表明約20%-40%的人類癌症由細菌和病毒引起,了解並鑑定哪些細菌和病毒會導致癌症,這對預防癌症意義深遠。
  • 新型肺炎由病毒引起,那麼病毒和細菌是一回事嗎?很多人都不知道
    我們都知道此次新型肺炎是由病毒引發的,可以大家會有疑惑,這病毒和這肺炎是一回事嗎?如果不是,他們有什麼區別呢?如果我們感染了病毒,又怎麼有效對付它呢?首先,我們先來看看病毒到底怎麼回事。可是,這就有點奇怪了,你是完全無菌的液體,放到葉子上,葉子為什麼也能生病呢?這就說明,這個葉子生病的原理,並不是細菌造成的。所以,伊萬諾夫斯基認為,它可以濾過這種過濾器,所以這種治病的物質,一定比細菌小。可能是細菌的分泌物,於是就給它取了個名字,叫過濾性病毒。
  • 警惕這2種生物,別被它們鑽了空子!
    警惕這2種生物,別被它們鑽了空子!遠古時期的人類,根本不知道世界正在發生著什麼,也不知道天上地下有怎樣的風景,直到科技足夠強大,上天攬月,下海捉鱉都成為了現實。人類在漫長的進化中,逐漸褪去身上厚重的毛髮,揚長避短,大多數的優勢延續下來,短處捨棄了,最終成為地球上的主人。
  • 能引起癌症的7種病毒,必須了解!
    病毒與癌症,似乎關係不大,但有幾種致癌病毒會增加患癌症的風險。例如,人類乳頭瘤病毒(HPV)可導致宮頸癌和其他幾種癌症。C型肝炎會導致肝癌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認識並了解它們,學會保護自己。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 病毒和細菌有何區別?醫生:病毒比細菌更可怕,3個理由讓你明白
    病毒和細菌都是能讓人生病的一種微生物,所以我們在生活中都習慣將病毒和細菌放在一起說,而這兩者確實都是可以讓人們生病的東西,但醫生也跟我們說,病毒要比細菌可怕得多,大家也需要搞清楚病毒和細菌到底有什麼區別!醫生:病毒和細菌的區別在哪裡?為什麼說病毒比細菌更可怕,3個理由讓你明白。
  • 細菌、病毒、真菌都是微生物,可是區別大不同
    [i]在中國大陸地區的教科書中,均將微生物劃分為以下7大類:細菌、病毒、真菌、立克次氏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想要真正探究微生物的奧秘,就從細菌、真菌、病毒三類最常見的微生物開始了解吧!細菌細菌,我們日常接觸最多的微生物,其基本形態呈杆狀、球狀、螺旋狀,由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等構成,是細胞內沒有成形細胞核的單細胞原核微生物。
  • 警惕Delphi病毒 編程工具成為病毒播種機
    Delphi病毒能檢查當前電腦是否安裝Delphi編程工具,感染函數庫的原始碼,導致該軟體開發公司或個人發布的軟體都帶有該病毒體。   與一般感染不同,該感染方式是直接與正常程序混合在一起的。如果將傳統的感染技術比喻為細菌,那麼這種源碼級的感染就是癌細胞。既然是癌症,就不是每個被感染的文件有這麼好的運氣能被修復了。
  • 從炎症到癌症,大概需要幾年?醫生提醒:有5種炎症癌變機率高
    炎症,就是我們常說的發炎,身體的各個部位都有可能出現炎症,比如皮膚發炎、眼睛發炎,喉嚨發炎,甚至是胃部發炎、肝部發炎等等。 炎症是生物體的一種保護性反應,特徵是激活免疫和非免疫細胞,消除病原體並促進組織修復與恢復來保護宿主免受細菌、病毒、毒素和感染的侵害。
  • Bacteria vs Virus/細菌與病毒
    然而,正如世界衛生組織所強調的:抗生素不治病毒,只治細菌。(Antibiotics do not work against viruses, only bacteria.)新冠肺炎由新冠病毒引起,顧名思義,新冠病毒是一種病毒,當然無法用抗生素進行抑制或滅殺。那麼,細菌(bacteria)和病毒(virus)的區別是什麼呢?
  • 細菌會像病毒一樣,瘋狂傳染人嗎?
    來自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權威解釋,傳染病是由各種病原體引起的能在人與人、動物與動物或人與動物之間相互傳播的一類疾病。中國目前的法定報告傳染病分為甲、乙、丙3類,共39種。此外,還包括國家衛生計生委決定列入乙類、丙類傳染病管理的其他傳染病和按照甲類管理開展應急監測報告的其他傳染病。這裡有一個詞——病原體,是大家特別關注的。人們在想,什麼是病原體?看得見、摸得著嗎?
  • 感染新冠病毒後癌症神奇消失?是新冠病毒的作用嗎?
    深究這背後的原因,其實並不簡單,而更不簡單的是:其背後的原理經過上百年的摸索,已經成為最重要的抗腫瘤的技術之一,也是目前被譽為最有希望攻克癌症的治療方式——而要了解這一切,就需要我們將時間撥回到1890年...... 癌症患者腫瘤消失,是個例還是另有緣由?
  • 病毒也致癌,10種與病毒感染相關的癌症,你都了解嗎?
    早在8年前,英國的《每日郵報》就曾報導稱:有多達40%的癌症與病毒感染有關,包括了許多大家熟知的各種實體腫瘤和血液腫瘤。相關研究的科學家指出,這一發現為通過接種疫苗預防癌症帶來了新的希望。一般來講,病毒只有侵入活體細胞,才能存活並複製更多的病毒。
  • 新冠病毒為何比SARS病毒傳染性更強?這個展覽帶你揭秘病毒
    南都訊 記者楊麗雲 通訊員吳晶平當地時間5月13日,世衛組織緊急項目負責人麥可·瑞安表示,新冠病毒可能成為長期問題,很難預測何時可以戰勝病毒。除非研發出高度有效的疫苗,並分配給全世界所有人。過去的3個多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籠罩全球,已危及整個人類社會。
  • 高中生物病毒有關知識點歸納
    一、大小  發現史:19世紀,伊萬諾夫斯基在研究菸草花葉病的病因時,推想這種病是由細菌引起的。他將患花葉病的菸草榨出汁液,用能將細菌濾去的過濾器進行過濾,再用過濾後的汁液去感染正常的菸葉,結果發現正常的菸葉還能患病。
  • 人體攜帶著多少細菌?免疫系統如何對抗它們?
    人們普遍認為,我們需要更多地了解"微生物群",即任何"臨床正常"腸道中的細菌數量。腸道細菌提供人體必需的維生素B12,當它們死亡時,會釋放大量的蛋白質,這些蛋白質會被分解成人體所需的胺基酸。大約30%的糞便是由死細菌組成的。
  • 研究發現10大神秘病毒:病毒挑戰我們對生命的定義!需要學習很多
    SIRV2迫使遺傳物質進入一種稱為a-形成的保護性結構狀態,以在極端條件下生存,其機制與孢子細菌在這種環境中生存的方式非常相似。眾所周知,這些孢子會引起炭疽等難以抵抗的疾病,科學家計劃利用這些生存機制來設計基因診法的DNA包。4、庫蚊病毒正常病毒的所有基因都在一個病毒粒子中,這個病毒球附著在一個細胞上,打開並把它的遺傳物質注射進去。
  • 有益病毒能抗細菌
    原標題:有益病毒能抗細菌  文·胡德良 編譯  ■ 醫衛前沿  細菌既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敵人:一方面,細菌可以引起感染,導致疾病;另一方面,細菌也有助於我們減肥,甚至可以對抗痤瘡。目前,一項新研究顯示,病毒也擁有兩面性:研究人員首次證明,病毒有助於我們的身體對抗細菌的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