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大家都背過這首古詩詞: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其中有一句「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大家一般的翻譯是:普通的街巷和小路,人們說,武帝劉裕曾在這個地方住。這裡的「尋常」翻譯成「平常,普通」。其實,這是後來的意譯,「尋常」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查閱古漢語就會發現,「尋常」其實是兩個詞,而且都是長度單位,他們表示的長度其實是不一樣的。「尋」,古代長度單位,八尺為一尋。十六尺為「常」。
「尋常巷陌」就是指大約16尺的小巷,非常窄的意思。至於後來,這個尺寸太常見,所以就引申為普通、平常。

古詩文中有含有「尋常」的句子,如:
「布帛尋常,庸人不釋」(韓非子 五蠹),意思是八尺、十六尺的衣服,普通百姓也不捨得扔下。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其中的」尋「就是長度單位。
其實關於古代的長度單位還有很多,常見的如:」尋、仞、寸、咫、尺、丈、跬、步、軌、毫、釐、舍「大家都知道它們多少嗎?
「毫釐」,非常小的長度單位。如「失之毫釐,謬以千裡」對比懸殊很大。
軌:車子兩輪之間的距離,其寬度為古制八尺。跟「尋」差不多。如「車同軌,書同文」意思是統一文字,統一車轍。比喻國家統一。」
寸:一尺的十分之一,大約3.33釐米,經常說「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方寸:一平方寸,大概也就一顆心臟這麼大,「方寸」就指心臟的意思了。如「方寸大亂」,其實就是心裡大亂。
咫尺:古代八寸為咫,十寸為尺。後來測量,咫,大概跟女性張開手的最大距離差不多,尺跟男性張開手的最大距離差不多。二者的距離很近。有成語是「咫尺天涯」,比喻雖然相隔很近,但猶如在天涯一樣。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為一仞。「三萬裡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中的「五千仞」形容山很高。
跬步:在中國1步= 1尋= 2跬,所以跬步,就是指很小的步。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意思是不積累小的步伐,不能到達千裡之遠。
丈:古代十尺為一丈。如「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形容頭髮非常的長。
舍:三十裡為一舍,古代有「退避三舍」的典故。就是向後退90裡。
大家都了解了嗎?以後在古詩文中出現這些單位,應該了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