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隨心所欲,虧負經戒

2020-12-05 紅塵禪緣

不可以隨心所欲。今天在這個世間隨心所欲,我們跟極樂世界就拉遠了。我們今天隨順佛陀的教誨,認真努力去奉行,那我們跟極樂世界,一天一天走近了。走到極樂世界,你要知道,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一時圓滿。

我剛才把這個理、事介紹給你了,為什麼在一時就統統大圓滿,因為你一時聽了無量無邊諸佛說法,你有智慧,跟佛的智慧一樣,一聽全圓滿了,去供佛,供無量無邊諸佛,你的福圓滿了,慧圓滿了,道理在此地。不到極樂世界不行,你只能跟一尊佛學,你不能跟兩尊佛學。你到極樂世界,能同時跟一切諸佛如來學,全學到了,這個不能不知道。念老注得也很好,我們把註解念一遍。並誡之曰,這就告誡,提醒你,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後也。虧者,缺也。欠缺。負者,欠也。欠缺。經指經教,戒指戒行。指的是修行。此處特勸持戒,為什麼?以戒乃萬行之基也。勿得隨心者,《涅槃經》云:常為心師,不為師心。常為心師,心就是真如本性,這個地方講的心就是真心。

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最後一句話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是整個宇宙,整個宇宙從哪來的?心生的,心所生所現。心怎麼會生、怎麼會現?遇到緣,沒有緣它不生,它不現,什麼是緣?等覺菩薩是緣,還有很多沒有證得圓滿果位,在等覺位的,他就有緣,現實報莊嚴土,法身菩薩修行場所。我們的緣可多了,我們的緣是根本無明、塵沙無明、見思無明,三大類的煩惱無量無邊,現的是娑婆世界,現的是六道輪迴。《四十二章經》曰: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這就是我們自己想的,自己意思不可以信,為什麼?因為我有煩惱,煩惱斷掉了,可以信你自己意思。最低也是阿羅漢,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菩薩塵沙煩惱斷了,法身菩薩根本無明破了,行,這才可以信自己。凡夫千萬不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搞六道輪迴,這一句大難大難!

我們只要記住這兩句就好了,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佛說的,一切諸佛所說的,不是一尊佛說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說這句話。你要相信自己意思,你肯定落後,就是說別人都往生了,你還在這個世間受苦受難。特別是念佛人,念佛人要不相信自己意思,要相信佛的教誨,他決定得生,實際上就是學海賢老和尚,就行。

相關焦點

  • 虧負造句和解釋_虧負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虧負(kuī fù)。近義詞有:虧待。反義詞有:善待,優待。辜負;虧待。[老舍《四世同堂》:「得啦,大哥!什麼也甭再說了,就盼著老天爺不虧負咱們這些老實人吧!」]虧負參考例句:1、不可虧負寄居的,也不可欺壓他,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作過寄居的。2、對眾人一視同仁,對少數人推心置腹,對任何人不要虧負。
  • 半月後,情濃似海,為愛付予,痴心等候,舊愛回頭,真心不被虧負
    隨後,讓我們一塊來了解一下,在眾星座中,什麼星座會在半月後,情濃似海,為愛付予,痴心等候,舊愛回頭,真心不被虧負。半月後,情濃似海,為愛付予,痴心等候,天秤座舊愛回頭,真心不被虧負。半月後,情濃似海,為愛付予,水瓶座痴心等候,舊愛回頭,真心不被虧負。
  • 一周後,清貧是你,榮華是你,牢記本心,執手舊情,未來再不虧負
    隨後讓我們一同瞅一眼,一星期後,清貧是你,榮華是你,牢記本心,執手舊情的這幾個星座,未來將再不虧負。一星期後,清貧是你,榮華是你,牢記本心,執手舊情的金牛座,未來將再不虧負。一星期後,清貧是你,榮華是你,牢記本心,執手舊情的白羊座,未來將再不虧負。
  • 下周,心跳多久,愛你多久,本心不移,愛到永久,這輩子必不虧負
    隨後讓我們一同瞅一眼,下星期,心跳多久,喜歡你多久,本心不移,愛到永久的這幾個星座,這輩子必不虧負這段感情。下星期,心跳多久,喜歡你多久,本心不移,愛到永久的水瓶座,這輩子必不虧負這段感情。下星期,心跳多久,喜歡你多久,本心不移,愛到永久的摩羯座,這輩子必不虧負這段感情。
  • 半月後,希望是你,必需是你,真心相隨,執著等待,此生必不虧負
    隨後讓我們一塊瞅一眼,半月後,希望是你,必需是你,真心相隨,執著等待的這幾個星座,這輩子必不虧負。水瓶座瓶子們是十分聰慧的,不管在啥時候,也不論做啥樣的事兒,這些人都會時刻讓自個兒維持著理性,由於水瓶座一直覺得,僅有鎮靜和理性,才有希望去搞定問題。
  • 欲望是人生的本性,是一種能量,隨心所欲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有人認為,欲望是一切罪惡的化身,因此要遠離欲望,佛教尊崇無欲無求,因此選擇出家方式遠離煩囂。道家則為了不產生過多欲望影響自己的修煉,大多選擇生活在深山老林,遠離社會激發欲望的因素,不過修煉成仙也是他們的一種欲望。
  • 玩科學|| 隨心所欲的飛行器
    原標題:玩科學|| 隨心所欲的飛行器 S爸導讀 科學道理對孩子來說聽起來是個很深奧的東西,不過只要動手去嘗試,理解起來就會容易多了。科學遊戲不同於手工DIY,看似簡單的小製作,卻能讓孩子明白深奧的科學道理。
  • 佛教≠迷信,佛教是「無神論」!
    佛教能打通生死之門嗎?師父有神通嗎?師父,我獨自念經的時候老是感覺有冤親債主在我身邊!師父,我時常感覺自己不自主的去做一些事情,這是佛菩薩在指示我嗎?……佛教不是迷信,是在唯心之上的「無神論」!學佛有十萬法門,佛陀將自己的般若智慧以佛教諸經典傳於後人,可是每個時代仍有不少人以偏執和偏信去學佛,世間多以迷信和偏見去看待佛教和三寶。
  • 女子自稱地球人與外星人混血 星際穿越隨心所欲
    女子自稱地球人與外星人混血 星際穿越隨心所欲發稿時間:2016-11-25 09:33:07 來源: 環球網 中國青年網  據英國《每日郵報》11月23日報導,近日,澳大利亞一名女子聲稱自己體內「含有外星人的基因」,「可隨心所欲進行星際穿越
  • 佛教傳入中國第六階段——從人生佛教、人間佛教到三和理論的提出
    太虛大師因應時代的需要,一生為振興佛教、建設新的佛教文化而獻身:一方面,他融通內學外學、舊學新學、唯識中觀、法性法相,在佛學理論研究上提出許多精彩的見解;另一方面,則積極投身於佛教改革的實踐中,舉如創辦佛學院、組織居士林、出版書報雜誌等,大力宣傳佛教文化、培養僧才,團結信眾,並提出佛教改革的倡議和主張。正如太虛大師在《志行之自述》所言:「志在整興佛教僧會,行在瑜伽菩薩戒本。」
  • 愛因斯坦與佛教
    「佛教」、「科學」甚至「與」是什麼意思。而佛教的真理一般認為是永恆的,佛陀在覺悟時徹悟了實相,自那以後沒有什麼發現能夠超越這種實相。從這個角度看,在過去兩千五百多年裡發展出來的所有佛教教義和修行的目的都在於開顯佛陀覺悟的內容。無論對「佛教」和「科學」作何理解,談論「佛教與科學」的人一般都傾向於認為佛教和科學之間有某種相容性。
  • 佛教與環保
    每當提起佛教,人們首先想到的,總是她那冗長的歷史,似乎佛教已經成了「古老」、「滄桑」以及「厭世」的代名詞。往往要在佛教前面,加上諸如「傳統」、「神秘」等等的定語,並將其視為佛教的特色。而此一特色的另一層含義,就是說佛教已經過時了,已經不再適應現實的社會。我想,這一點是人們對於佛教的最大誤解。眾所周知,佛法是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所證悟的真理。正如所有人類歷史進程中所產生的其他真理一樣,並不存在古老或者年輕的區別。為什麼從來沒有人把牛頓定律說成是「古老」的牛頓定律?其原因是不言而喻的。
  • 佛教裡如何理解懺悔?_佛教_鳳凰網
    一、什麼是懺悔 佛教自西漢末傳入中國,到東漢末和三國時期開始擴大其影響,經魏晉南北朝期間與中國傳統文化衝突中的磨合,至唐宋,在精神領域,終於成為與儒、道既對立又互補的鼎足而三的思想文化體系。隨著佛教影響的擴大,作為其宗教理論和宗教活動的一個部分,「懺悔」觀念和行為的影響也日益擴大。
  • 卓新平:佛教中國化三部曲 中國文化豐富佛教世界觀
    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雖然創立於古代印度,卻興盛於中國。千百年來,佛教對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哲學、文學、藝術,以及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日常生活都產生了極其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在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相互衝突和交融中,佛教逐漸發展成為中國的民族宗教,並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國佛教文化。佛教為什麼在中國能夠取得如此大的影響?佛教的中國化經歷了怎樣的過程?中國佛教對世界又意味著什麼?
  • 不同的動物在佛教中分別有什麼含義?
    象在佛教中是高貴的象徵,常以象王來譬喻佛的舉止如象中之王。《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中記載,佛有八十種好,進止如象王,行步如鵝王,容儀如獅子王。《無量壽經》中記載,菩薩猶如象王,因其善調伏之故。白象在佛教中是高貴種姓的象徵,如釋迦牟尼佛。在《摩訶止觀》中,六牙白象代表菩薩的無漏六神通。象有大力,表法身能負荷;無有煩惱雜染,因而為白色。
  • 佛教的宇宙觀
    佛教講的宇宙是浩瀚無邊、無奇不有,但是宇宙不是我們今天的主題,今天沒辦法多講,我們今天講的是人生。我們知道思想力量的偉大,一個人思想偏差,可能引導他走向錯誤的方向。如果一個人思想正確,他就不必去大吃大喝,不必打牌,不必賭馬,也不用上股票市場,不必跟人爭得頭破血流,他也會活得很快樂。所以,釋迦牟尼佛說:「一個人如果有覺悟的人生,雖然睡臥草皮,也會覺得很快樂。
  • 當科學家遇上佛教 港大腦神經科學專家談科學與佛教
    與佛教結緣 中學時期的蘇教授曾每星期上教堂和教友們討論生命及宇宙的問題。雖然聽了不少道理,但他總覺得有一些疑團,得不到滿意的答案。這些令他內心總有些不舒服。蘇教授的姐姐在志蓮淨苑工作,是宏勳法師的弟子。有此因緣,在二十多年前讓他也機會認識佛教。「起初,我只覺得佛教是一門寬大為懷,與人為善,使人很舒服的哲學。
  • 星雲大師:佛教和政治不對立 應給佛教更多空間
    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成立佛教之後,經過2600年的流傳,佛教慢慢變了樣子,只重視誦經和禮儀,沒有重視人間的生活。比如佛教徒生活到山林裡,很少到社會上;佛教成為只到寺院膜拜,與家庭與社會沒了關係;佛教變成出家人的專利,在家的信徒慢慢少了。因此,我提出「人間佛教」,重視生活、家庭、社會,讓佛教更能平衡發展。
  • 佛教是不是有神論?佛陀是佛教中的「神」嗎?還有佛?
    今天想聊一個有意思的事,那就是佛教到底有沒有所謂的神或上帝存在?如果有神,那神是誰?如果沒有,那佛和佛陀又算是什麼?小時候經常見別人佩戴玉佩,還有一句俗語這麼說「男戴觀音女戴佛」。所以一直以為觀音和佛就是佛教裡的神仙,而且還是多個神仙。但後來數次聽別人說,佛教是無神論的,更別說多神論。那就好奇了,什麼是無神論?是指沒有那所謂的神仙嗎?
  • 形象與實相:藏傳佛教於世界佛教視野中的多重認同(三)
    漢藏佛教和中國佛教漢藏佛教研究是近十餘年來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冀與印藏佛學比肩,發揮同樣巨大的學術潛力。對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進行比較研究,旨在理清漢、藏佛教互動和涵化的歷史,弄清漢、藏佛教於義理和實踐中的共性和特點,以推動它們之間的相互理解與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