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我入皮膚科門的書籍是英文原版Fitzpatrick皮膚病學,因為皮研所研究生中期考核要考國產中文版的《臨床皮膚病學》所以就買了一套最新的第四版,結果發現此書很多章節編排凌亂、言語生硬,反倒不如Fitzpatrick等英文書讀起來通暢易懂。
到了所裡沒多久我就拜受任務被要求「寫本書來練練手」(前幾期提到過,我當時還是一個剛入門的皮膚科碩士研究生就被要求撰寫專業著作),主要負責皮膚腫瘤章節,然後我就知道為什麼中文教科書都那麼言語不通、苦澀難懂了。PS:言語不通還是小事,錯漏百出就更是悲慘,而且絕不罕見。
而像我這種學生則是罕見,別的學生可能隨便找本中文書抄抄也就算了,我手頭n多原版電子書自不必說,但因為還有本英文原版McKee皮膚病理學,所以就優先對照著中譯本McKee看了起來。也多虧了我有英文原版的McKee,否則如果直接看中譯本一定會被它坑死。總共也沒看幾章書就被我挑出了n多錯誤,當年還響應號召給朱學駿老爺子寫了篇勘誤。
先來點非專業性的
「cannot be overemphasized」是一個高中就學過的雙重否定句式,負負得正意思是「再強調也不為過」或者如上例翻譯為「需要強調的是」。下例就估計是個高中學渣翻的了,問題是高中學渣最多不懂怎麼把英文翻譯成中文,但能把中文都寫得這麼不通順證明該譯者對於此學科領域完全沒有應有的概念。有意思的是上下兩個譯者是同一個單位的(國內著名院校,實際上有份翻McKee的都是著名院校),校對者也是同一個教授。
這兩個放一起,又是同一個單位出來的,一個玩外科的一個玩病理的兩個譯者。上面那個是哪本書我就不說了,譯者肯定也是對於外科沒入門,否則不會這麼基本的技巧都翻錯。鬆弛皮膚張力線(Langer線)是沒有正反之分的何來「相反的方向」呢?如「橫切縱縫」等外科基本操作一樣,自然是垂直Langer線牽拉然後才能形成平行於Langer線的切口。
下面那個譯者翻出來的中文都自相矛盾,前面說死亡率很高,後面說死亡率20-30%,這種矛盾像我當時是剛入門的皮膚科碩士研究生都能發現。一看原版McKee前面那個「死亡率」原文是morbidity,應該翻譯為發病率,後面那個「死亡率」原文是mortality,才是真正的死亡率。又是一個morbidity和mortality分不清爽的孩子……。
McKee皮膚鬆弛症cutis laxa那一章。
又是一個我講「沒吃過豬肉也沒見過豬跑」的例子,譯者不知道膀胱bladder的拉丁文詞頭是vesico-,但好歹百度也百度一下到底中文有沒有「囊性憩室」這麼個東西,如果沒有的話那麼請考慮一下你有沒有資格生編硬造一個「囊性憩室」,如果沒有資格請不要如此敷衍這個國內各著名院校聯合翻譯的第一個皮膚病理學著作。
下面那個更是「鬧太套」式的亂翻,McKee中譯本基本上只要中文讀不通處你翻一下英文原版都能找出錯,因為即便譯者英文不過關只要臨床水平夠高,有自己的感悟,中文都不會寫得太差勁。此處英文原文complicate(動詞)是指可作為併發症complication(名詞)繼發於後續疾病的意思。其實翻譯這一段譯者完全不需要太高的英文水平,即便英文水平不夠但是仍足夠聰明的話翻查一下原文引用的[22-32]文獻就明白了。
各文獻記載的都是各種疾病後引起皮膚鬆弛症cutis laxa併發症complication的報導,只要掃一眼這些參考文獻的題名就知道前文那個complicate是什麼意思了。
老外專業學術書籍後面羅列參考文獻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同時在字裡行間都標註出來,我想絕大部分中國人都不曉得,也因此不知道怎麼去利用。甚至還有很多人沐猴而冠,寫個書還裝逼在後面羅列一下引用了哪本哪本著作,你不在文中標註出來單獨在後面羅列有個毛用?!為什麼我說我國的西醫多數是中國式西醫這裡也是體現,單獨學了個形,用的時候不會用,骨子裡還是中醫的那套思維方式。
真正的西醫討論必然是引經據典,自己沒吃過豬肉但好歹也都見過豬跑,間接經驗甩中醫幾條街,而中醫討論基本都是「我覺得」、「我認為」...一堆不可證偽的東西,難怪看中醫都得找老的,年輕的中醫才見過幾條豬呀。
黑素瘤活檢後三周內再切都對預後沒得影響,他非得說別活檢會促進「毒素」擴散那我也沒招。
英文原文:Data exist to indicate that definitive surgical treatment may be safely delayed for 3 weeks after an excisional biopsy without adversely influencing the 5-year survival rate[114].
參考文獻:[114]Landthaler M, Braun-Falco O, Leitl A, Konz B, Holzel D: Excisional biopsy as the first therapeutic procedure versus primary wide excision of malignant melanoma. Cancer 1989; 64:1612-1616.
這才是真正西醫的套路,拿證據說事,不會生編白造。我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明確就是不明確,不知道不明確的事情我會做隨機、對照、重複、雙盲的臨床觀察來驗證,得出結論後我會用大家共通的語言來毫無保留地傳播經驗,而不是怕教會徒弟餓死師傅,最後帶進棺材裡去。
這個就更是搞惡了,譯者估計不知道cervical除了子宮頸外還指脖子,故自作聰明以為是老外原著寫錯了,翻譯時直接把原文middle-aged males中年男性給改寫成了中年女性……。
好發於中年男性頸部的Madelung病,西醫就是這點好,自己沒吃過豬肉但好歹見過別人的豬跑,中醫們知道這個病不?再老的中醫也不認得。
因為McKee畢竟還是一本病理書,如果說上面這些翻譯錯誤與譯者的英文水平、聰明才智、臨床經驗有關,還不算大錯。那麼下面這些翻譯錯誤基本上都屬於病理醫生不可饒恕的專業性錯誤,真是丟病理醫生的臉。還是那句話,同一張病理片子給十個病理醫生看能得出十個病理診斷,如果你們單位的病理醫生不是太靠譜,那麼他發的病理報告你看看也就算了,別往心裡去哈。
霍奇金淋巴瘤是大學本科二年級病理學就教過的基礎疾病,你英文不行不會翻,本科的基礎知識總不會不記得吧,拿本本科教材抄都不會抄嗎?一句中文都寫不通順的人證明他對這個疾病一點主觀認識都沒有,一個霍奇金淋巴瘤都不認得那這病理水平真心高不到哪裡去。
此處原文nodal是淋巴結內的意思,與之對應的是extranodal淋巴結外的意思。即便是一個大學本科學歷的醫學生,只要學過本科病理學應該都能有一個結內淋巴瘤nodal lymphoma和結外淋巴瘤extranodal lymphoma概念,我真難以想像一個皮膚專科醫生是怎麼學出這麼個「結節性淋巴瘤」的水平的,完全是本科沒畢業的水平啊。
一個在這裡能把outlined翻譯成「外圍」的醫生一定是這輩子從來沒有用過maker筆,就是那種黃色螢光粗頭筆,拿那種筆劃書的動作就叫做「outline」,突出顯示的意思。在此沒吃過豬肉不至於沒見過豬跑吧,就算你不從事病理工作難道在病例討論會上沒見過別人展示免疫組化結果?在此是用抗CD20抗體免疫標記來突出顯示B細胞。一個西醫對於免疫組化的認識跟我上一期提到的兩個中醫一個水平。
八完病理的接著八臨床的,Bolognia皮膚病學應該是國內各著名院校聯合翻譯的第一本英文臨床皮膚病學著作,Andrews那種一兩千頁的小部頭不算數(非醫學專業甚至是非皮膚專業的請不要驚訝,四五千頁的Rook才是皮膚科的老大,跟大內科的Harrison比肩。其實Harrison也是18版才達到4000頁的,17版之前都是2000多頁遠沒我們皮膚科的Rook厚)。照理說臨床皮膚病學的專業性比皮膚病理學低的多得多,翻譯難度應該也是低的多得多,但同樣錯漏不少。如果這樣都翻錯多數反映的還是譯者的臨床知識欠缺。
在此如果你把紅斑狼瘡中的chiblain lupus直譯為凍瘡樣狼瘡那你把結節病的亞型lupus pernio放哪?lupus pernio英文直譯過來同樣也是凍瘡樣狼瘡。
顯然翻譯紅斑狼瘡那一章書的人完全不知道結節病中還有個lupus pernio,而且在已經成書的中文皮膚科書籍中凍瘡樣狼瘡僅指lupus pernio,chilblains lupus不應直譯而應翻譯為凍瘡樣紅斑狼瘡,但我估計譯者根本不知道凍瘡樣狼瘡和凍瘡樣紅斑狼瘡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兩個疾病。
我有個師弟那天問我這裡「甲床瘤」是不是翻譯錯了,因為在我講甲病的課件上都翻譯為甲母質瘤。結果我一看就樂了,看來譯者臨床知識還不夠全面,不知道除了甲母質瘤onycho-matricoma外還有個毛母質瘤pilo-matricoma。一如有人把onycho-lysis翻譯為甲分離,那你把onycho-schizia往哪放?你把onycholysis翻譯為甲溶解我都不說你錯。
結果在我剛剛截圖時一眼又掃出來個錯誤,拉丁文onychotillomania剔甲癖估計是拿軟體翻的沒翻錯,但英文habit tic同樣意思是剔甲癖他就翻錯了,「習慣性抽動」……,你以為habit tic的tic是抽動穢語症候群的那個tic嗎?能這麼翻譯證明他對於這個疾病欠缺基本的認識。
當然這裡的Bolognia選圖也選錯了,此處的圖是Heller中線營養不良的圖,被Bolognia的作者誤診了。
剔甲癖因為是人為摳出來的,摳不會摳的那麼準肯定會累及甲周皮膚導致近端甲小皮萎縮,而Heller中線營養不良是自己長出來的,甲周皮膚是正常不受累的。很多老外作者將此兩病混為一談是觀察欠細緻的結果。
我吳侃讀個中譯本挑個翻譯錯誤那都不算個事兒,連原著一併挑了亦是常有。此處中文譯者粘液mucous和粘液樣myxoid這種細節就不算什麼了,原著其實應該掰是真性囊腫cyst還是假性囊腫pseudocyst才最顯水平。粘液樣囊腫因為沒有囊壁上皮,所以是個假性囊腫pseudocyst,視與外界相通與否實為竇道或者瘻管。
Fitzpatrick上的砷角化選圖,什麼啊,長得跟汗皰疹一個樣。
這才叫砷角化好吧,當然我大中華喜歡灌中藥的大有人在,鼎鼎大名的同仁堂安宮牛黃丸就是含雄黃(四硫化四砷)的神藥,如此中國人不長砷角化誰長砷角化啊。PS:安宮牛黃丸除了含砷外還含硃砂(硫化汞),這都是以前沒有更安全的退燒西藥,不吃就燒壞腦袋的年代用的東西,如今再有人發燒吃安宮牛黃丸的就真是燒壞腦袋了。
像四五千頁的皮膚科最大部頭Rook皮膚病學咱也照樣挑錯,上面的(39)是參考文獻序號,結果下面作者看來是並不熟悉這個erm (short for ErythRomycin Methylase)是什麼意思,把39給謄寫下來了……。
總之雖然中文皮膚科書籍我讀的不多,但是錯誤真是見的不少。個人讀過的翻譯質量最高的系列應該是皮膚科界老牌高富帥西交二附院皮膚科已故的劉輔仁老爺子領銜的團隊翻譯的東西。這本劉輔仁老爺子主譯的John Louis Ratz原著的《皮膚外科學》我視為皮膚外科入門經典,雖然已是16年前出版,但有些不變的東西永遠值得一讀。
當然劉老爺子主譯的書中偶爾也會有錯,但這個錯是日本原作者犯的,劉老爺子的團隊翻譯上無錯只是臨床上失察而已。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rmatology, 2013, 52(4): 426-431
該圖的正確診斷應該是獲得性多發性斑狀毛細血管擴張症telangiectasia macularis multiplex acquisita,此病可並發肝病等系統疾病。
這才是真正的「鈔票」皮膚,紅色或藍色迂曲擴張的毛細血管類似人民幣百元大鈔上的紅藍彩色纖維絲防偽標誌。此病與肝病等系統性疾病無關。
在此做一總結,即如我一直說的,一個西醫不通英文就如同一個中醫不通醫古文一樣,真的是僅僅得其形而已。此外我國的中文西醫教材及原著中譯本多數粗製濫造,如果沒有相當的造詣難免為之所誤。然後這兩者又互為因果,「毅種循環」。至於說常有人問我該怎麼學習皮膚病學,除了我常提的「沒吃過豬肉至少應該見過豬跑」等4條外,我看書的方式是不是也與眾不同呢?
當年朱學駿老爺子給的評語如上,一如知乎er們的slogan,一個專業人士在治學上「再較真也不為過」。
1、沒吃過豬肉也沒見過豬跑:皮科成千上萬個病,自己沒見過沒有直接經驗很正常,為什麼讀書,讀的就是間接經驗。但是心理學講記憶包括識記、保持、再現三個部分,有的人背書行但再現能力差點,文字到圖像對不上號或者對錯號很正常。在目前這個資訊時代圖片乃至豔照滿天飛,沒吃過豬肉可能沒見過豬跑大體還是自己閉塞,googleimage一下各種疾病的典型和非典型表現均可信手拈來,寫診斷前請先對對別人報導的病例看看對不對得上號;
2、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有些皮膚病表現多樣,比如上皮樣肉瘤有結節、潰瘍、淋巴水腫三種臨床表現,見過其中一種便以為此病均長這樣那麼日後必然誤診漏診;有時候碰個不典型的患者老師診斷為某病,結果學生拿不典型的病例當成典型病例記了的也在此列。我就經常聽到有西醫學生說「他們老師就把這種診斷為xx病」、「他們老師就這樣治」云云,這種錯誤應該是只有中醫的教學方式才會犯,西醫的教學方式必然是要多看看豬跑橫向對比一下,而不是偏信一家之言;
3、看書別只看個目錄:新疾病命名時往往認識尚淺,後來認識到錯誤後又往往將錯就錯,又或者命名是從不同角度去命名,甚至是翻譯錯誤等等導致臨床與命名相去甚遠。前段時間病例討論群裡有個硬化萎縮性苔蘚的病例,有大夫估計是見到皮損呈白色而又萎縮故考慮是不是「白色萎縮」,實則風牛馬不相及,屬於此類。那個經典的甲營養不良錯誤也是如此,醫生們看到名字有個「營養不良」就以為是營養不良引起的;
4、書中疾病是縱寫,臨床看病當橫想:疾病之間表現重疊很常見,故要所謂的鑑別診斷,就是病得看橫了,想到有同一種表現的病有哪些哪些,有什麼其它差別可供鑑別。不要一個病10種表現對上一種就把思路局限到某病上,除非是所謂的病徵特異性改變(pathognomonic)。
在此搭車出兩本皮膚美容整形外科學原著,都是精美銅版紙彩圖書,成色很新,重量不輕。700一本,全國包郵。
Baker面部整形中的局部皮瓣
procedural dermatology系列:皮膚外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