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分子》光子聚合物薄膜的精確可調溼度色度指示器

2021-01-18 Macromolecule

【背景介紹】

儘管如今電子溼度傳感器已在商業上使用,但它們仍存在一些缺點,例如需要定期校準,限制工作溫度範圍,並且需要電源和監視系統。替代地,比色溼度傳感器是自顯示傳感器,其涉及根據溼度的顏色變化進行可見檢測,而無需其他設備,電源或讀出系統。光子晶體(PC)是其中具有不同折射率的介電材料被周期性地布置並且因此選擇性地反射特定波長的光的結構。由於暴露於外界刺激而引起的顏色轉換,PC已被廣泛研究用作實時監測比色傳感器,因為材料的空間調製和相對摺射率的變化。開發了不同類型的PC傳感器來監視與諸如膠體組裝,嵌段共聚物自組裝,聚合物的循環塗層以及使用無機和雜化材料等過程相關的溼度變化。

【科研摘要】

PC作為無標籤自顯示比色傳感器的應用很有吸引力。韓國蔚山大學Hyung-il Lee和韓國化學技術研究所Jong Mok Park研究團隊報告了在整個可見光譜範圍內具有顏色轉換的1D光子溼度顏色指示器。相關論文題為Precisely Tunable Humidity Color Indicator Based on Photonic Polymer Films發表在《大分子》上。為此,合成了可光交聯的高折射率聚合物聚(2-乙烯基萘-二苯甲酮丙烯酸酯)(P(2VN-co-BPA))和聚(4-乙烯基吡啶-二苯甲酮丙烯酸酯) )(P(4VP-co-BPA))及其四種季銨化衍生物(P4QP-14%,P4QP-25%,P4QP-37%和P4QP-51%)作為低折射率聚合物。1D的PC膜是通過在黑色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基板上依次交替交替沉積高/低折射率聚合物而製成的。通過控制P(4VP-co-BPA)層的季銨化程度以及P(2VN-co-BPA)和P4QP層的精細厚度調製,可以實現無需附加標籤的明顯比色溼度檢測。根據相對溼度(RH)的變化,這些膜表現出顯著的顏色轉變,具有可靠的靈敏度,可逆性和可再現性,覆蓋了10-90%RH的整個可見光譜(435-756 nm)。

【圖文解析】

作者通過製備兩種不同的共聚物P(2VN-co-BPA)(Mn=44700 g/mol,Mw/Mn=6.14,n≈1.63)和P(4VP-co-BPA)(Mn=216300)開始研究 g/mol,Mw/Mn=3.17,n≈1.53)通過自由基聚合分別作為高折射率和低折射率聚合物(圖1a)。低折射率聚合物P(4VP) -co-BPA)與1-氯丙烷進行季銨化,生成不同含量的季銨化聚合物(圖1b)。在60°C的DMF中,在4-乙烯基吡啶與1-氯丙烷(1:1、1:2、1:3和1:4)的四種不同摩爾比下進行反應。通過1H NMR光譜確認DQ(圖1c)。

圖1.(a)分別作為高折射率和低折射率聚合物的光可交聯P(2VN-co-BPA)和P(4VP-co-BPA)的合成示意圖;(b)用1-氯丙烷將P(4VP-co-BPA)季銨化,得到具有不同DQ的季銨化P(4VP-co-BPA);(c)聚(P4VP-co-BPA)和季銨化聚(P4VP-co-BPA)的NMR譜。

原始(VP)膜是通過在2500 rpm的條件下交替旋轉塗布1-丙醇溶液中的1.5 wt%P(4VP-co-BPA)和2.5 wt%氯苯溶液中的2.5 wt%P(2VN-co-BPA)製成的 在PET基板上放置12秒鐘(圖2a,b)。VP薄膜的光子阻帶(PSB)出現在424 nm處,強度為35%。通過STEM對沉積在PET表面的10層堆疊的內部結構進行了評估(圖2c,左),顯示出排列良好的平行層狀形態。用青色矩形顯示一個位置的深度強度曲線,代表每個P(2VN-co-BPA)(亮帶,83 nm)和P(4VP-co-BPA)(暗帶,54 nm)的厚度曲線 )層(圖2c,右)。

圖2.(a)通過依次沉積高折射率和低折射率聚合物的交替層來製造一維PC多層膜。(b)具有明顯初始顏色的柔性1D PC膠片的照片。(c)通過交替沉積P(2VN-co-BPA)和P(4VP-co-BPA)層(左)得到的10層堆疊的橫截面STEM圖像,其深度強度分布由 青色矩形(右)。矩形的寬度表示P(2VN-co-BPA)(亮帶)和P(4VP-co-BPA)(暗帶)每層的強度積分程度和厚度分布。(d)通過沉積交替的P(2VN-co-BPA)層和一系列季銨化的P(4VP-co-BPA)產生的10層堆疊的QTEM-14%到QVP-51%的STEM橫截面圖像 )。

由於季銨化低折射率層的膨脹,一維PC膜的厚度會隨著溼度的增加而增加,從而導致PSB中的紅移和相應的顏色過渡(圖3a)。為了研究暴露於不同RH水平下的比色溼度響應,將帶有黑色背景的透明PET板上的1D PC膜放置在帶有數字溫度-溼度控制器的密封容器中,並就地記錄UV-vis反射光譜。圖3b顯示,隨著RH從10%變為90%,這五張膜的色差圖顯示出顏色過渡。當RH從10%增加到90%時,VP和QVP-14%的顏色從紫色變為藍色的過渡有限,而QVP-25%,QVP-37%和QVP-51%的顏色從紫色變為藍色。分別是綠色,橙色和紅色。通過控制P(4VP-co-BPA)的DQ可以根據溼度調節顏色過渡,圖5c中顯示了五張膜的反射光譜。PSB的VP發生紅移近33 nm,QVP-14%發生40 nm,QVP-25%發生113 nm,QVP-37%發生173 nm,QVP-51%發生236 nm。PSB中的紅移程度隨DQ的增加而增加,覆蓋整個可見區域。重複溼度感測時薄膜的穩定性對於實際應用很重要,因此,在20個循環中從10%到90%的重複RH變化中,可以觀察到QVP-51%的PSB的精確位移,並且顯示了出色的耐久性(圖3d)。

圖3.(a)比色溼度指示器的示意圖,(b)VP到QVP-51%的照片顯示了暴露於不同RH水平(從10%到90%)時的顏色變化,(c)QVP的反射光譜 在不同的RH水平下,-14%至QVP-51%,並且(d)在QVP-51%至10%和10至90%RH交替曝光20個循環後,最大反射波長發生變化。

作者準備了另外四層10層堆疊的多層薄膜(T1,T3,T4和T5),通過不同的塗覆條件,每一層的總厚度不同,其中QVP-51%更名為T2,以進行比較。還通過STEM評估了沉積在PET表面的10層堆疊的內部結構(圖4a)。所有多層膜均表現出有序的平行層狀形態。儘管10層堆疊的總厚度保持在575 nm左右,但P(2VN-co-BPA)和P4QP-51%的五層的平均厚度分別為16至83 nm和59至115 nm(圖4b)。

圖4.(a)樣品T1-T4中10層堆疊的橫截面STEM圖像,顯示了通過交替沉積P(2VN-co-BPA)和P4QP-51%層而產生的不同層厚。(b)樣品T1-T4中高折射率和低折射率聚合物層的平均厚度,表明實現了方便的厚度調製。

然後通過紫外可見反射光譜法評估樣品T1-T5在暴露於不同RH水平下的比色溼度響應。對於每個膜觀察到不同的顏色轉變(圖5a)。隨著RH的增加,顏色發生從紫色到淺綠色(T1),從紫色到紅色(T2和T3)和從紫色到近紅外(NIR)(T4)的過渡。在不同RH水平下,樣品T1-T4的反射光譜中,儘管樣品T1,T2和T3在反射最大值處顯示出相當大的紅移,但在435至756 nm處觀察到的最大反射率中的最大偏移(321 nm) T4覆蓋了整個可見光範圍(圖5b)。PSB中的這種位移(321 nm)的程度很明顯,以前還沒有任何PC傳感器能夠實現。在圖5c中,相對於RH繪製了樣品T1-T4的最大反射率偏移。T4樣品的比色溼度響應使得幾乎整個溼度範圍(10–90%)都被表徵為涉及26種顏色的過渡(圖5d)。

圖5.(a)顯示暴露在不同溼度水平(從10%到90%RH)下樣品T1-T5的顏色變化的照片,(b)不同RH水平下樣品T4的反射光譜顯示出321 nm的紅移為 相對溼度從10%增加到90%,(c)不同相對溼度水平下樣品T1-T4的PSB變化,以及(d)在不同溼度環境下附著在藥物瓶內壁上的典型T4膠片的數碼照片,顯示相應的顏色 對於每個相對溼度水平。

關於圖6a中的五張膜,在對每個樣品呼氣之後,針對時間監測顏色轉變。在這些樣品中,T4在6 s內的整個可見光區域表現出明顯的顏色轉變,而恢復其原始顏色所需的時間為16 s。但是,其他電影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恢復。總體而言,具有高DQ和厚P4QP-51%層的樣品T4表現出最快的響應時間和多種顏色過渡(圖6b)。

圖6.(a)五張膠捲的數碼照片,這些膠捲根據響應時間而變化(樣本T2緊隨QVP-51%),並且(b)五張膠捲的PSB隨時間變化,這是由於呼氣引起的。

參考文獻:doi.org/10.1021/acs.macromol.0c01911

版權聲明:「高分子材料科學」是由專業博士(後)創辦的公眾號,旨在分享學習交流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學等領域的研究進展。上述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如有侵權或引文不當請聯繫作者修正。商業轉載或投稿請後臺聯繫編輯。感謝各位關注!

相關焦點

  • 工學院楊槐課題組在電場響應型液晶光子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北京大學工學院楊槐教授課題組在響應型柔性光子晶體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楊槐教授課題組通過聚合物穩定藍相自組裝立方晶格微納結構的方法製備了一種具有電場調控特性的三維藍相液晶光子晶體薄膜,其光子帶隙在-30℃~60℃範圍內表現出優異的熱力學穩定性能。室溫條件下,該薄膜在直流電場作用時表現出光子帶隙非對稱雙向移動的電場響應特性,且光子帶隙的位置受電場方向和場強大小調控,移動範圍可覆蓋可見光波段。
  • 南京大學科研團隊開發平面太赫茲光子元件
    現代工學院胡偉、陸延青團隊開發平面太赫茲光子元件   ICCSZ訊 最近,(南京大學)現代工學院胡偉、陸延青團隊利用光控取向的液晶聚合物柔性薄膜開發出多功能平面太赫茲光子元件,提供了一種太赫茲波前調控的全新解決方案。
  • 具有液體薄膜表面的柔性光子晶體
    同樣的物理,當涉及到光子晶體時,這種材料允許我們以類似於控制電子的方式來控制光。如果光子晶體實現了這些潛在功能,那麼全光電晶體將消耗很少的功率,並使更強大的計算機可以成為現實。 但是,那個場景近期還是無法實現。問題在於控制。我們對電子集成電路的製造有很好的控制,如果要改變電子的能量,只要應用電壓,半導體和電子就非常靈活。
  • 東北林業大學團隊:設計纖維素納米晶雜化薄膜實現圓偏振室溫磷光
    通過調節雜化膜中CNC / PVA的比例,實現可調的光子禁帶(PBG),從而產生可調的CPL,具有可逆的CPL手性,可調製的CPL波長和高不對稱因子(glum),最高可達-0.27。CDs產生的三重態激子在手性光子晶體環境中穩定,從而產生可調的,右旋的CPRTP,壽命長達103 ms,RTP不對稱因子(gRTP)高達-0.47。此外,通過模具製造技術製備了具有多重偏振特性的圖案化雜化薄膜。
  • 太陽能聚合物電池的原理及發展前景
    有機/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基本原理  有機/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光入射到半導體的異質結或金屬半導體界面附近產生的光生伏打效應(Photovoltaic)。光生伏打效應是光激發產生的電子空穴對一激子被各種因素引起的靜電勢能分離產生電動勢的現象。當光子入射到光敏材料時,光敏材料被激發產生電子和空穴對,在太陽能電池內建電場的作用下分離和傳輸,然後被各自的電極收集。
  • 川大林煒教授和辜海彬副教授團隊:樹枝化聚合物的合成及應用
    研究成果四川大學林煒教授和辜海彬副教授課題組綜述了近十年來由樹枝狀大分子和線性聚合物結合而成的樹枝化聚合物的合成和應用的研究進展,介紹了採用「大分子單體」,「接枝到主鏈」,「從主連結枝」和「超分子接枝到主鏈」合成樹枝化聚合物的方法,並對不同合成路線的特點進行了分析。
  • 聚合物薄膜微納加工與尺寸效應
    報告題目:聚合物薄膜微納加工與尺寸效應 報告人: 胡志軍 教授 蘇州大學 時 間: 2016年1月 8日(周五) 上午 9:00 地 點: 南嶺校區機械材料館 209會議室 舉辦單位: 吉林大學 材料學院 汽車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摘要:聚合物結構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已經非常廣泛
  • 新型低成本光源--氮化物LED泵浦聚合物雷射器
    英國St Andrews大學研究人員稱,他們使用LED泵浦聚合物雷射器這種廉價的簡單光源,發射出可調可見光。這種新型泵浦結構使得聚合物雷射器被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諸如光譜學、化學傳感和臨床醫學診斷。
  • 『納米 聚合物』美麻省理工學院研製出導熱納米結構聚合物
    現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工程師們已經通過製造能夠傳導熱量的聚合物薄膜,改變了標準聚合物絕緣體的圖景。在實驗中,他們發現的薄膜材料比塑料薄膜薄,比許多金屬(包括鋼)和陶瓷的導熱性能更好。最後,研究小組從一種商用聚乙烯粉末開始,成功地製作了導電聚合物薄膜。一般情況下,聚乙烯和大多數聚合物的微觀結構是類似於義大利麵一樣的分子鏈纏結,熱量很難通過這種雜亂無章的結構,這解釋了聚合物固有的絕緣性能。
  • 日本研究人員展示了一種光泵浦有機薄膜雷射器
    日本九州大學有機光子學和電子學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報導了這樣一種光泵浦有機薄膜雷射器,它能連續發射30毫秒的光,比以前的設備長了100倍以上。     與通常在CD驅動器中和雷射指示器中發現的無機雷射器不同,有機薄膜雷射器使用一薄層有機分子作為雷射介質,它是在能量源激發時通過發射和放大光而產生雷射的裝置。
  • 精選JACS/Angew 12篇:樹枝狀大分子的最新成果大盤點
    Angew: 線性的樹枝支化交替共聚物聚合物以其多用途的結構和模塊化的性能,已廣泛應用於各行各業。在眾多結構因素中,支化對決定聚合物的宏觀材料性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樹枝狀大分子因其包封性能和容易共軛的多功能外圍結構,有望成為納米級的載體和反應器,而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 新型玻璃狀聚合物薄膜材料 可實現透明電子元件導電
    新型玻璃狀聚合物薄膜材料 可實現透明電子元件導電2018-03-29 11:13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吃薄荷的貓責任編輯:zhaoyongyu1 摘來自美國普渡大學的研究團隊研發出了一種全新的可導電玻璃狀透明聚合物薄膜材料,這種材料導電性優於普通聚合物,易於大規模製造,成本低於氧化銦錫薄膜導電材料。
  • 鈮酸鋰單晶薄膜(LNOI)開啟高速光子時代
    藉助於與先進的微納加工技術,基於絕緣體上鈮酸鋰薄膜(LNOI)的集成光子學器件被大量的研發。未來,高性能LNOI材料將支撐著基於LNOI的微納光學、集成光子學、微波光子學進一步的發展。鈮酸鋰光電子學器件邁向產業化的應用,高性能LNOI材料的產出將是其中重要的環節。
  • 【科研進展】高k聚合物納米複合材料,極大的提高了紅外探測器等...
    合成化學家和材料工程師的努力必須得到讚賞,因為他們知道如何利用合成片段的性質來構建長鏈大分子。活躍在這一大分子科學領域的科學家們分享了他們在催化劑、單體和各種合成技術中設計的納米顆粒方面的知識,從而創造出各種納米複合聚合物材料。這些材料現在是當代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摘要高介電常數聚合物納米複合材料廣泛應用於柵介質、致動器、紅外探測器、可調諧電容器、電光器件、有機場效應電晶體和傳感器等技術領域。
  • 基於聚合物-分子半導體全有機複合材料的高溫介電儲能薄膜
    聚合物薄膜電容器具有介電強度高、能量損耗低以及自愈性好等優點然而,聚合物介電材料的絕緣性能對溫度極其敏感,在高溫、高電場作用下洩漏電流呈指數上升、放電效率急劇下降,最終造成電容器過熱損壞。目前主流商業薄膜電容器僅在105攝氏度以下工作,長期工作溫度低於70攝氏度。另一方面,隨著電子器件和電力、能源設備功率不斷增大以及對小型化和緊湊型功率模塊的持續追求,電子材料的工作溫度要求快速提高,薄膜電容器介電材料已成為高溫電子器件和設備的技術瓶頸。
  • JACS:全可見光範圍調控聚合物納米光子晶體
    MIT麻省理工學院Timothy M Swager、韓國科學技術院Bumjoon J Kim等報導了能夠反射不同顏色的光子橢球聚合物納米粒子的合成,通過樹枝化刷狀嵌段共聚物在乳狀液蒸發溶劑過程中的自組裝過程反應
  • 周持興——上海交通大學——聚合物複雜體系結構流變學、聚合物...
    聚合物複雜體系多尺度結構加工流變學。即運用非平衡熱力學理論方法,研究建立加工成型流場中聚合物熔體大分子鏈線團形態、聚合物共混與複合體系的多相結構形態的流變理論模型,計算模擬加工成型流場中聚合物複雜體系多尺度內部結構及其粘彈特性的變化,發展從介觀到宏觀的高分子材料流變學理論。  2. 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計算機模擬 (CAE)。
  • 深企開發雙面顯示光子晶體成像薄膜
    近年來,光子晶體在顯示、探測、傳感器、光運算、光晶片、熱光伏系統及軍事防護等方面的應用前景廣闊記者近日走訪深圳市光科全息技術有限公司了解到,該企業在光子晶體超薄膜材料領域持有多項世界領先的自主智慧財產權核心技術,做出的光子晶體成像薄膜,能夠雙面顯示,薄膜厚度只有0.3毫米,拿在手裡很輕、很柔軟。圖為研發人員進行屏幕觀測。深圳特區報記者 吳鎧峰 攝
  • 【科研進展】高k聚合物納米複合材料,極大的提高了紅外探測器等電子儀器的性能!】
    合成化學家和材料工程師的努力必須得到讚賞,因為他們知道如何利用合成片段的性質來構建長鏈大分子。活躍在這一大分子科學領域的科學家們分享了他們在催化劑、單體和各種合成技術中設計的納米顆粒方面的知識,從而創造出各種納米複合聚合物材料。這些材料現在是當代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摘要高介電常數聚合物納米複合材料廣泛應用於柵介質、致動器、紅外探測器、可調諧電容器、電光器件、有機場效應電晶體和傳感器等技術領域。
  • 新技術實現逐個產生相同光子
    這項研究的負責人美國能源部伯克利國家實驗室(LBNL)的韋伯-巴喬尼(Alex Weber-Bargioni)說:「這種技術以電子觸發、在精確位置發射單個光子,是實現可整合量子技術發展道路上邁出的一大步。」現在,多數安全信息傳輸系統都使用光源逐一產生單個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