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一戰前的15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名單,不得不佩服這些世界級領跑者

2021-02-15 鯤鵬科學會

設立諾貝爾獎的意義,主要是為了獎勵那些在前一年度為人類作出重大貢獻和進步的科學家。一起來看一戰前15位諾貝爾獎化學獎得主名單!

(一)

1901年,獲獎得主荷蘭化學家雅各布斯·亨裡克斯·范託夫。獲獎原因:發現了溶液中的化學動力學法則和滲透壓規律以及對立體化學和化學平衡理論作出的貢獻。1902年,獲獎得主德意志帝國化學家赫爾曼·費歇爾。獲獎原因:發現了苯肼,對糖類、嘌呤類有機化合物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1903年,獲獎得主瑞典化學家斯凡特·奧古斯特·阿倫尼烏斯。獲獎原因:發現空氣中的惰性氣體元素,並確定它們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1905年,獲獎得主德意志帝國化學家阿道夫·馮·拜爾。1907年,獲獎得主德意志帝國化學家愛德華·比希納。1908年,獲獎得主英國與紐西蘭(雙國籍)化學家歐內斯特·盧瑟福。1909年,獲獎得主德意志帝國化學家威廉·奧斯特瓦爾德。獲獎原因:在催化劑的作用、化學平衡、化學反應速率方面的研究的突出貢獻。1910年,獲獎得主德意志帝國化學家奧託·瓦拉赫。獲獎原因:首次成功地人工合成香料,在脂環族化合物的研究中做出了貢獻。1912年,獲獎得主法國化學家維克多·格林尼亞和他的同事保羅·薩巴捷。1912年,獲獎得主法國化學家維克多·格林尼亞的同事保羅·薩巴捷。獲獎原因:發明了在細金屬粉存在下的有機化合物的加氫法。1913年,獲獎得主瑞士化學家阿爾弗雷德·維爾納。獲獎原因:對分子內原子連接的研究,特別是在無機化學研究領域。1914年,獲獎得主美國化學家西奧多·威廉·理查茲。獲獎原因:重新精確核定了60多種元素的原子量,並對鉛的同位素進行了研究。

  

  來源:化學科訊、大福讀史

相關焦點

  • 2018諾貝爾化學獎授予3名科學家 盤點歷年得主
    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3位科學家。諾貝爾化學獎是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遺囑中設立的原始四大獎項之一,首次頒發於1901年,截至2017年,共頒獎109次,有178人次獲獎,化學獎得主的平均年齡是58歲。
  • 杜家毫會見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萊維特
    1月20日上午,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杜家毫在長沙會見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萊維特。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羅新國 攝華聲在線1月20日訊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賀佳 周帙恆)今天上午,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杜家毫在長沙會見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萊維特一行。成立於2017年的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聚集了一批科學原創的引領性人物,著力推動基礎科學、倡導國際合作、致力青年成長。
  • 2015諾貝爾化學獎獲獎人員名單 歷屆化學獎得主一覽
    2015諾貝爾化學獎獲獎人員名單 歷屆化學獎得主一覽  中新網10月7日電 據諾貝爾獎官網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7日中午11時45分(北京時間17日下午5點45分),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在當地的瑞典皇家科學學院揭曉,託馬斯•林道爾(Tomas Lindahl)、保羅•莫德裡奇(Paul Modrich)以及阿奇茲
  • 近十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及其主要成就
    新華網北京10月6日電 近十年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名單及其主要成就如下:  2010年,美國科學家理察·赫克、日本科學家根岸榮一和鈴木章因在有機合成領域中鈀催化交叉偶聯反應方面的卓越研究而獲獎。
  • 3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被聘為南京大學名譽教授
    自稱內向的他,談起這些感興趣的話題卻是滔滔不絕。聰明的背後是勤奮想在科學上取得一番成就,是聰明重要還是勤奮更關鍵?這是許多大學生都關心的問題。夏普裡斯說,很多科學家看上去很聰明,反應快,有問題一下子就能找到答案,實際上這是長期積累達到的境界,並不是他的腦子比別人靈。而這種積累,既來自正確的事,也來自做錯的事。
  • 諾貝爾化學獎女科學家
    已經「119歲」的諾貝爾化學獎,也是一部記錄了在化學領域取得重大成果的科學家的編年史。自1901年以來,諾貝爾化學獎共頒發了111次。截至2019年,共有183人獲獎,其中只有5名女性。在眾多獲獎者中,有兩位「跨界高手」,分別是一百多年前的法國科學家居裡夫人和半個多世紀前的美國化學家萊納斯•鮑林。
  • 剛剛,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最高齡的諾獎得主
    今日,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獲獎名單
  • 盤點近十年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及其成就(組圖)(全文)
    10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儀式現場播放的幻燈片顯示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科學家羅伯特·萊夫科維茨新華社記者 劉一楠 攝新華網斯德哥爾摩10月10日電(記者 和苗 劉一楠)瑞典皇家科學院10日宣布,美國科學家羅伯特·萊夫科維茨和布賴恩·科比爾卡分享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以表彰他們在「G蛋白偶聯受體」方面的研究。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諾爾馬克當天上午在皇家科學院會議廳宣布了獲獎者名單及獲獎成就。
  •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永遠不會介意被得諾獎的消息吵醒—新聞...
  • 美英兩國三位科學家共享2018諾貝爾化學獎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主要貢獻是進化控制,以及使用進化變化和選擇的相同原理,開發設計解決人類化學問題的蛋白質。加上今年的頒獎,1901年以來,諾貝爾化學獎總共授予110次,頒發給了181個獲獎者,不過,Frederick Sanger在1958年和1980年被授予兩次,所以實際上共有180人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 盤點近十年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及其成就(組圖)
    原標題:盤點近十年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及其成就(組圖) 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 得主:兩位美國科學家羅伯特 萊夫科維茨(Robert J. Lefkowitz)和布萊恩 克比爾卡(Brian K. 10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儀式現場播放的幻燈片顯示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科學家羅伯特·
  • 美英三位科學家分享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
    據諾貝爾獎推特介紹,今年的化學獎得主成功利用基因變化和選擇研究出可以解決人類化學問題的蛋白質。他們開發的方法正得到國際上的應用,例如促進了更環保的化學工業的發展,生產新的材料、製造可持續生物燃料、緩解了人類的病情並拯救生命。在三位獲獎者中,弗朗西絲·阿諾德首次進行了酶的定向進化。
  •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3名科學家 盤點歷年得主
    中新網10月9日電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北京時間9日下午,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約翰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斯坦利威廷漢(M. Stanley Whittingham)和吉野彰(Akira Yoshino)成為今年的諾獎得主,以表彰其在鋰電池發展上所做的貢獻。
  • 諾貝爾化學獎今揭曉 身邊的這些諾獎成果你發現了嗎?
    資料圖:美國女科學家阿諾德2018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從以往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名單可以看出,不少獲獎者的獲獎成就並非出自傳統的化學研究,而是涉及生物學、物理學等多重學科,因此諾貝爾化學獎也被調侃為「理科綜合獎」。1908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因「對元素蛻變以及放射化學的研究」,榮獲諾貝爾化學獎。
  • 諾貝爾化學獎,花落她和她
    其中,最年輕的化學獎得主是法國物理學家弗雷德裡克·約裡奧-居裡,他在35時與其妻子因對人工放射性的研究,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最年長的化學獎得主是美國科學家約翰·古迪納夫,他因對鋰電池研發領域做出的貢獻,在97歲時與另外兩位科學家共同獲得了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古迪納夫也是目前所有諾獎獲得者中,年齡最大的一位。
  • 諾貝爾化學獎,花落她和她!
    其中,最年輕的化學獎得主是法國物理學家弗雷德裡克·約裡奧-居裡,他在35時與其妻子因對人工放射性的研究,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最年長的化學獎得主是美國科學家約翰·古迪納夫,他因對鋰電池研發領域做出的貢獻,在97歲時與另外兩位科學家共同獲得了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古迪納夫也是目前所有諾獎獲得者中,年齡最大的一位。
  • 近十年諾貝爾化學獎獲獎名單
    他因此與其他兩位美國同行分享了2000年諾貝爾化學獎。  2001年 威廉·諾爾斯(W.S.Knowles) (1917-)  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威廉·諾爾斯、日本科學家野依良治和美國科學家巴裡·夏普雷斯,以表彰他們在不對稱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績,三位化學獎獲得者的發現則為合成具有新特性的分子和物質開創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
  •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已經公布---關於諾貝爾化學獎
    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a . Doudna)被授予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表彰她們「開發出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
  • 日本再添一枚諾貝爾獎: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日本化學家吉野彰...
    圖源西日本新聞瑞典皇家科學院於當地時間10月9日宣布,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是京都木工學部出身的日本化學家吉野彰(71歲)、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機械工程系教授約翰·B·古迪納夫(97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化學教授M·斯坦利·威廷漢(77歲)等3人。其中共同獲獎者的古德伊納夫獲得了諾貝爾各獎的最高年齡獎項。獲獎理由是鋰離子電池的開發。
  • 近二十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名單及其成就
    【搜狐IT消息】 據瑞典諾貝爾基金會所提供資料,以下是最近二十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名單及其獲獎理由:  2005年 美國化學家羅伯特-H-格拉布斯(Robert H. Grubbs)和理察-R-施羅克(Richard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