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之後的中年人,可以進行大重量的力量訓練嗎?當然可以!
特別是多進行像深蹲、硬拉、臥推這樣的力量訓練動作(被健身者們譽為力量訓練中的三大經典動作),對於提升骨骼肌含量水平、增長肌肉力量和圍度非常有效。
然而,一個從不鍛鍊的中年人,突然讓他做槓鈴深蹲60kg六組,有經驗的人一看就知道,中年人多半完成不了。力量不夠、心肺跟不上、技術要領無法掌握、運動風險高等一系列因素,都決定了新手的力量訓練不能採用這樣魯莽、激進的訓練方案。
可見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中年人準備採用什麼具體動作來訓練,而是到底該怎麼練?
首先,需要明確目標
力量訓練有三個主要目標,分別是提升肌肉耐力、增加肌肉圍度、提升肌肉力量。
如果一個中年健身者說「我想更強壯」或「我想更有力量」,那麼其本質需求是「提升肌肉力量」,比如原來只能臥推40kg,訓練後能達到80kg。
不過以「提升肌肉力量」為目標的訓練,健身者不能一步到位,應該先從提升肌肉耐力、增加肌肉圍度的訓練開始,讓自己逐步適應力量訓練的過程和節奏。
直白一點說,對於缺乏運動經驗的中年人來說,先多做訓練,將肌肉耐力和肌肉圍度打下一定的基礎,才能考慮如何進行「大重量訓練」。
其次,循序漸進最重要
對於任何年齡段的健身者來說,循序漸進都是最重要的原則。力量訓練的強度,以及由此產生的對身體的壓力或刺激,都應採取漸進方式提升,而不是一步到位「大重量」。事實上,在運動能力低下或較弱時,就算採取大重量也不可行,因為做不到。
力量的增長,總是在「適應-超負荷-再適應」的反覆過程中前進。不過,如何確定超負荷的量,是一個既然需要經驗、又需要技術的活兒。盲目的超負荷,一是造成巨大的受傷風險,二是可能導致過度訓練,反而令力量訓練水平下降。
由於力量訓練涉及的健身知識多,訓練門檻比有氧運動高許多。因此,健身小白型的中年人剛開始進行力量訓練,最好:
(1)在有經驗的健身教練的指導下進行入門學習與訓練;
(2)如果不想請教練,至少也能夠找一兩個有經驗的健身達人,跟著他們一起練。
這樣做,可以避免走許多彎路,也能規避盲目「上大重量」的情況。
第三,掌握超負荷訓練原則
注意,「超負荷訓練原則」中的「超負荷」一詞,並不是指採用遠超鍛鍊者當前能力的大重量,或者超過當前的力量負荷極限。
超負荷訓練,是指在力量訓練中適當增加負荷量,即新的負荷應基於鍛鍊者當前水平,但要適當超過平時習慣的負荷或大於之前訓練已經適應的負荷。
這種適量增加的新負荷,將對身體產生新的刺激,引起新一輪的適應過程,於是訓練水平就逐漸提高了。
不過,「超負荷」並不僅僅只是指增加力量訓練中的負重。舉個例子:
一個中年人進行槓鈴平板臥推練習,重量40kg,起初只能做3組,每組10次。經過兩周訓練後,身體適應了。此時他可以有以下幾種辦法增加負荷:
(1)增加組數,比如由3組增加到4組。
(2)增加每組次數,比如將每組10次,增加到每組15次。
(3)增加重量,比如由40kg增加到50kg。
(4)減少組間休息時間。
在實際訓練中,可以視情況只採用其中的一種,也可以多種方法同時使用。
上述三點其實就是力量訓練中三條一般訓練原則,然而僅僅掌握了這些原則,仍舊不夠。力量訓練,是實踐性非常強的運動。從書面上了解、讀懂每個動作的原理和技術要點,只處於「知道是怎麼回事」的程度,能否「實際掌握動作」,則需要依靠大量的訓練。
比如,在平板臥推中,要求肩胛骨收緊。到底怎麼收緊?在訓練中,一旦槓鈴重量壓上來,鍛鍊者往往什麼要點都忘了,只想著怎麼推起槓鈴。至於收緊肩胛骨,「什麼是肩胛骨,它在哪裡?」
對於訓練動作的掌握,實際上是通過無數次的訓練,在訓練過程中通過鍛鍊者自己或他人的提示,不斷糾正,才能慢慢掌握,以至成為一種下意識的訓練習慣。
因此,只有通過大量練習,在訓練中真正較好地掌握了動作要領的前提下,中年人才能在將來更好地進行大重量訓練。
此外,還需要說明一下。對於「大重量訓練」,可以有兩種理解:
第1種,是指「大重量訓練法」。通常每組動作僅1至3次,總組數也較少,間歇短,因此訓練強度較大。它往往是一些資深力量訓練者為突破訓練平臺期採用的一種方法。
第2種,是指某些鍛鍊者,喜歡在某個動作的最後一兩組中,採用較前幾組更大的重量來衝擊一下。比如,前4組臥推的負重介於40至50kg之間、每組8至12次,最後兩組採用60kg,每組僅3至5次。
顯然,無論是上述哪一種情況,都不適合沒有經驗的中年人在力量訓練開始階段就嘗試。
簡而言之,沒有力量訓練經驗的中年人,不應在一開始就進行大重量訓練。掌握好力量訓練的三條一般原則,並通過大量的訓練打好基礎,才是中年人在不遠的將來進行大重量訓練的保證和前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