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負荷的量化:訓練強度和訓練量的評價

2020-11-30 張某說短跑

一、訓練強度的量化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強度=質量。對速度、力量型項目而言,訓練最終所求的就是最快、最高、最遠、最重的表現。所以強度對這類項目而言很重要。

下面介紹一些常用的評價強度的指標。

1.RM,最大重複次數

RM是力量、或爆發力訓練最常用的評價指標。1RM即運動員只能完成一次的重量,約等於極限重量。因為真正的極限重量很難評價,負重的增加是有最小刻度的,比如2.5KG、1.25KG的槓鈴片。同時運動員每天的狀態也在不斷變化,不會每天都達到最好的狀態。

下圖是不同重量和最大重複次數的推算表。例如,80%的重量一般最多能完成8次。當然這個只是參考,個體之間可能有些差異。這個表的好處在於可以間接推算適合的重量,而不用每次訓練課都測試1RM。也可以將負荷控制在一個合適的範圍內,而不必做到完全精確。實際上也很難做到精確計算重量。

下圖是不同強度下的訓練效果。可供參考,結合訓練周期使用相應的訓練方法。

要注意的是,90%以上的強度,即4RM以內的重量要謹慎使用。在運動員沒有掌握正確的動作模式和技術的情況下,會增加損傷的風險。另外短跑不像投擲、舉重,並非一次用力的項目,所以,有選擇性地使用90%以上的強度。

另外一個要注意的點是,可以存在超越100%強度的訓練。比如使用105%強度進行離心訓練。但要注意的是這種超負荷的訓練方法損傷的風險較高,需要運動員的肌肉、骨骼、肌腱、韌帶等組織已經具有良好的生理適應。謹慎使用。

2.功率輸出

一般用以評價爆發力,但需要專業的設備。可以用重量、完成動作的速度、距離、高度等間接評價。

快速伸縮複合訓練可以用高度、遠度來評價。

末端釋放訓練可以用拋出的遠度、高度和速度,結合所用藥球的重量,來評價。

奧林匹克舉重訓練可以用重量、完成動作的速度來評價。

3.速度

涉及速度的練習可以用速度來評價強度。耐力訓練同樣可以用速度來制定強度。越接近個人PB,強度越大。

例如一個運動員100米PB為11s,那麼90%的強度就可以是11/0.9=12.22s。當然這樣評定對短距離練習來說可能並沒有那麼合適。

對耐力項目而言,可以用較比賽更快的速度完成更短的距離,或更慢的速度完成更長的距離。

4.心率

一般以每分鐘心率計數。在一定範圍內,心率與強度成正相關。

最大心率≈220-年齡,可用此公式估算。其他公式就不列舉了。

靜息心率:安靜狀態下的心率。普通人在60-100,運動員往往較低。

心率儲備=最大心率-靜息心率。

一般用以評價有氧耐力訓練的強度。

方法主要有最大心率百分比,或心率儲備百分比。以此確定有氧訓練的強度區間。

5.乳酸閾

是指在漸增負荷運動中,血乳酸濃度由緩慢增加轉變為大幅上升的拐點,也可以用來確定耐力訓練的強度。

6.最大攝氧量

是指機體在充分動員的情況下,單位時間內吸入並被機體實際利用的最大的氧氣量。

最大攝氧量的百分比可以用以制定有氧訓練的強度區間。

7.RPE,自覺運動強度量表

以主觀感覺來評價運動強度。RPE的分級與心率是對應的。新手總是會高估RPE,而優秀運動員可能會低估,尤其是強度較低的運動。

注意,在一定範圍內,心率、乳酸閾、最大攝氧量和RPE之間是有相關性的。

乳酸閾對應的心率稱為乳酸閾心率,可作為評價和制定耐力訓練強度的指標。

由於最大攝氧量、乳酸閾等指標的測量需要實驗室條件,非常不方便,同時心率與這些指標具有相關性,所以目前來說,心率、RPE、速度對耐力訓練而言仍然是最常用的指標。

二、訓練量的評價

抗組訓練的訓練量評價方法主要是總重量,如80KG完成3組10次,那麼訓練量為80×3×10=2400KG。當然,不同的訓練動作不宜直接比較,不同的強度下也不宜直接比較。

訓練量還受訓練動作的數量、訓練頻率等的影響。多做一個動作就多一份訓練量,每周練3天,和2天,訓練量也會有差別。

爆發力訓練因為追求最高質量,一般不會做到力竭,所以可以用總次數來評價。比如末端釋放訓練,快速伸縮複合訓練等,奧林匹克舉重也可以。一般都是既定數量,增加強度。

對速度和耐力練習,可以用總距離或總時長來評價訓練量。例如200米間歇跑8個,那麼訓練量就是1600米。

訓練頻率也是影響訓練量的重要因素。一周練幾次,這決定了每節課的訓練量和周內總的訓練量的安排。

三、訓練強度和訓練量的關係

注意,訓練強度和訓練量是一對矛盾。強度越大意味著可以完成的量越少。沒有人能以100米的速度完成馬拉松,也沒有人能夠在一組內舉起2次1RM的重量。

所以,大強度就意味著少訓練量,大訓練量就意味著只能使用中低強度。

以前講大量大強度,是個屁。

我們在制定訓練強度和訓練量時,要注意項目特點。速度、力量型項目追求的是完成的質量,最高,最快,最遠,最重,所以訓練的重點一般在強度上。而對於長距離的有氧耐力項目,如馬拉松,訓練量的積累則相對更重要。但不意味著不需要強度。耐力運動員的速度能力往往能起到決定勝負的作用,二者之間的關係就看教練員如何看待了,本人不擅長耐力項目,故不多加討論。

另一個要注意的問題是,訓練強度和訓練量的安排要符合周期訓練的安排。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訓練內容,採用不同的強度和量的組合。

四、補充說明

評價訓練強度和訓練量的方式有很多。具體還是要根據項目特點和訓練內容,來選擇合適的,可以量化,並進行比較的指標。

強度的評價可以以運動員個人最好成績來作為100%的強度的參考。但運動員不可能時時刻刻都保持最佳狀態,所以還要判斷運動員的狀態,根據實際狀態制定強度。

例如,運動員深蹲最多100KG,但今天力量課狀態不佳,原來90KG可以蹲4次,現在只能蹲3次,那麼就要調整今天的1RM,適當降低訓練的重量。

教練員需要觀察、監控、了解運動員的狀態,以此制定適當的訓練強度和訓練量的標準。

相關焦點

  • 如何評估訓練質量?常被訓練者忽視的內部負荷
    這篇文章提出了一個標準,一個簡化訓練質量和主觀疲勞值的標準。希望這篇文章能給你一些啟發。以下為正文:《量化健身》書中提到:在實際訓練中,如果健身者想要讓自己每次訓練都能夠達到「超量恢復」的效果,那就一定要做好「訓練記錄」。關於給訓練做記錄的重要性教頭已經說了很多了,可以說《量化健身》就是告訴大家為什麼要做記錄以及怎麼做好訓練記錄,包括訓練動作,訓練強度,訓練容量,訓練時間。
  • 冬天,如何安排「間歇訓練」運動負荷?
    #第三周訓練計劃解讀一、2次有氧訓練(20km),強度要求:心率145~150次/分二、1次間歇訓練:2000米x8次,間歇時間:5分鐘,強度要求:心率160~170次/分三、1~2次慢跑訓練(12~16km),強度要求:心率135~145次/分#本期冬訓課堂話題#冬天,如何控制「間歇訓練」負荷?
  • 在短期訓練中,合理安排運動負荷,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機體能力
    若每天的訓練負荷停止在一個水平上不變,學生機體適應後,則機體的機能就不能進一步提高,只有有節奏地安排運動負荷,逐步提高刺激強度,使機體產生新的適應,才能提高機能水平,獲得良好的訓練效應。但要注意,若訓練中運動負荷的增加掌握不好,提得過快、過猛而使學生在下一次的訓練中還處於疲勞的狀態,很容易造成疲勞積累,不但不能產生新的適應,成績不能提高,反而對學生和訓練帶來不利的影響。
  • 超負荷訓練是好是壞?負荷量和負荷強度成反比,不要挑戰身體極限
    超負荷訓練是好是壞?負荷量和負荷強度成反比,不要挑戰身體極限 很多人健身為了練出大塊頭,經常超負荷練習,其實健身中的負荷應適宜。負荷通常包括負荷量與負荷強度。負荷量通常是以練習的頻率、距離、重量來表示。
  • 跑了這麼久的步,你的訓練強度到底怎麼樣?
    因此,為確保以適當的強度進行訓練並有所收穫,在訓練中對強度進行衡量是很重要的。 輕鬆跑的強度若太大,會讓你沒有力氣進行速度練習和長距離跑;而高強度跑若強度不夠,也便不能將你的身體狀況提升到新的水平。 要了解訓練時的強度,常根據三個方法來測量。選擇你想使用的方法,然後一直堅持使用。
  • 對於腹部的肌肉訓練,一周訓練幾次,才算科學合理?
    鍛鍊腹部肌肉是需要一定的理論知識的,制定精密的訓練計劃,但前提是需要一些基礎的訓練理論作為支撐,今天為大家介紹幾個基本法則,為你開啟訓練腹部肌肉的大門,教你如何掌握科學的方法,自己所能承受的訓練強度製備專屬自己作息時間。以下規則可以讓你從容面對腹肌訓練帶來的問題和挑戰。
  • 如何進行有效的登山前訓練
    訓練後如果沒有充分的恢復,不僅達不到提高運動水平的目的,而且還會適得其反。訓練的強度必需適當,強度太小就不能刺激身體產生適應性,強度太大則會損傷身體。恢復不僅需要休息和營養,還需要足夠長的時間,但又不能太長,否則身體就會回到訓練之前的狀態。
  • 學好這6種基本訓練方法,耐力訓練很輕鬆
    耐力意味著對抗疲勞的能力,即能在儘可能長的時間內保持最佳負荷強度的能力。也表明身體在承受負荷之後迅速恢復的能力。耐力訓練不僅對健康跑者和馬拉松跑者很重要,對其它有氧運動如遊泳,騎自行車等都有重要意義。除心理因素外,能量代謝,運輸氧氣的肺部,心臟和血液循環這些系統的適應過程對耐力也有決定作用。在所有運動類型中,耐力訓練都能在比賽進行時或比賽過後身體負荷達到最高值時加快運動者體內的再生過程,包括分解新陳代謝的產物和以更快速度填滿能量儲存。耐力運動提高的3大能力通過耐力運動可以為跑者提高三個方面的能力。
  • 訓練強度越高比賽成績越差?實驗結果讓人大吃一驚!
    測試方案為遞增負荷測試,遊泳以血乳酸指標為分區依據,而自行車和跑步則以呼吸代謝指標(VE通氣量, VO2攝氧量, VCO2二氧化碳呼出量)為依據。  訓練強度區以對應的心率進行劃分,強度1區為有氧閾以下(< AerT),2區為有氧閾和無氧閾之間(AerT - AnT),3區為無氧閾以上(>AnT)。
  • 力量訓練者必看!增肌六大指南
    如何編寫重量訓練菜單必學7大技巧進行解說 怎麼樣可以增加肌肉量? 增加肌肉量另一種用語也稱為肌肥大(hypertrophy)指的是肌肉橫切面增加所致。肌肥大過程包括(肌原纖維內肌動蛋白和肌凝蛋白)合成數增加,及肌纖維內肌原纖維數目增加,而肌纖維增生(hyperplasia) 主要是因為身體受到高強度重量訓練的刺激。
  • npj: 多目標遺傳訓練——量化反應力場的不確定度量化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分享信息,整合資源交流學術,偶爾風月ReaxFF反應力場方法極大地擴展了反應分子動力學模擬在各種材料性質和過程中的適用性。其參數一般都經過了大量的訓練,以適用於一組預定義的量子力學數據,但在應用於複雜化學反應時,仍然無法準確地描述好我們感興趣的量。來自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的中野愛一郎教授領導的團隊,使用了一種基於反應分子動力學(RMD)模擬的算法來訓練反應力場參數和對模擬量進行了不確定性的量化。
  • 跑步訓練中,血紅蛋白指標的意義
    血紅蛋白是紅細胞的主要成分,是評定運動員身體狀況的一項重要指標,作為反映運動強度和生理負荷 「血紅蛋白的生理功能」 血紅蛋白俗稱血紅素,其量約佔紅細胞全重的95%。
  • 如何確定最佳燃脂的訓練強度
    我想大家一直在網上看到類似於減肥要跑步超過45分鐘啊或者一定要在心率120以上啊才會有用,本期腿腿想分享給大家通過各位需要何種強度的訓練以及如何準確計算訓練強度的方式來精準把控訓練。知道了這個水平有什麼用呢,因為每個心率區間對應的訓練目的是不一樣的哦,可以看下圖。對應這張圖,腿腿打球時71.7%最大心率的水平處於高效有氧的區間,腿腿來說明一下在這個運動強度區間內消耗的熱量脂肪所佔的比重最多,明白了吧,所以想要高效減脂,最好把運動強度控制在圖中的有氧燃脂區域和高效燃脂區域,也就是最大心率(220-年齡)的40%-79%,能保證你消耗的熱量大多數是脂肪。
  • 一切訓練的關鍵,超負荷式訓練,讓你的肌肉爆炸式增長
    許多人健身練到一定程度過後基本上肌肉往後就沒有多大的變化了,那是你忽略了進步的關鍵,那就漸進式超負荷訓練,,健身需要漸漸的加大訓練量,想要練出有型的身材不是一開始就做上百公斤就做出來的。漸進式超負荷是健身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則,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這個問題,當你給你的身體全新的刺激的時候,身體就會開始成長,不管是肌肉量還是力量都會開始提升,但假如你一直都維持一樣程度的刺激,漸漸的身體的成長速度就會開始變慢,最後不只是身體停止成長,你的肌肉量跟力量甚至會些許的下降,人體的適應力很強,當你給它新的挑戰時,它會想辦法適應並且變得更強壯。
  • 怎樣才是合理的訓練? 馬拉松訓練的三個重要點
    二、訓練中的注意點  訓練方案多樣具體,目標明確,因人因時而異,為了保證健康,注意如下三個方面:  (一)循序漸進  馬拉松訓練一定要按循序漸進的規則,遵循量變到質變的訓練過程,切不可太隨意,應該逐漸地增加跑步的裡程數。配速很重要,但也不要隨便加速,要讓心肺功能和肌肉承受的量一點點增加。經過長時間訓練的跑者,在賽前應調整到渴望跑步的狀態。
  • 訓練強度到底達到多少才好?你只需要這樣做
    說到FITT原則,相信大家都不了解,其意思就是頻率強度,時間和類型,描述的是一些與我們訓練相關的因素,其中強度因素比較複雜,需要用一些方法來判斷強度,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著重講講該如何判斷強度。1、抗阻訓練負荷強度也可以指我們在訓練中對身體施加的壓力,也就是說,比較我們在阻力訓練中使用的壓力程度。當進行同樣的運動時,舉起一個15公斤重的啞鈴比舉起一個5公斤重的啞鈴強得多。這裡的力量指的是我們最大重複次數的百分比,也就是說,在特定的運動或重複次數中,我們能舉起的最大重量。
  • 強健的十大指標之一 心肺功能訓練方案
    很多運動項目的運動員都需要重視心肺功能訓練。2 心肺功能訓練原則肺功能訓練與肌肉力量訓練、關節活動訓練、平衡能力與協調能力訓練等的訓練原則有很多相同點,其中超負荷原則作為一項非常重要的原則對心肺功能訓練意義重大。超負荷原則是指讓運動員所做的運動負荷必須達到某個閾值。換句話說,教練要給運動員安排超過他們平常訓練水平和適應水平的負荷。
  • 訓練過度是什麼感覺?
    今天我們列舉幾個訓練過度經常出現的症狀,各位跑者可以根據自身對號入座,判斷是否訓練過度。長期持續酸痛這是訓練過度的最直接表象。訓練過度會加重我們的神經系統負荷,從而導致睡眠不佳,抑制碳水化合物向原糖的轉化。
  • 增肌訓練應該以大重量訓練為主?不上重量真的沒有辦法增肌嗎?
    #健康科普排位賽#健身的小夥伴,或多或少應該都聽過,「只有大重量才能增肌,增肌一定要上重量,不然沒用」這一類言論,也確實我們看到的那些塊頭很大,肌肉量很多的人,他們訓練中使用的重量都很大,那麼真的是只有大重量才能增肌嗎?今天我們來仔細分析下這個問題。
  • 全面解析肌肥大代謝刺激法寶-漸進負荷訓練原則
    換句話說,無論你鍛鍊多麼完美,肌肉還是不會建立起來、不會獲得力量,並且性能不會提高,除非你強迫訓練肌肉,迫使人體適應超出先前的運動強度,那就是我們所謂的漸進式超負荷原則。 6大漸進式超負荷公式 漸進式超負荷是一個非常簡單但至關重要的概念,為阻力訓練奠定了基礎,而漸進式超負荷原則不僅適用於舉重以增加肌肉生長和力量,還可以應用於心血管健身計劃,提升有氧代謝和心肺系統的生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