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強度越高比賽成績越差?實驗結果讓人大吃一驚!

2020-11-28 江蘇網絡廣播電視臺

  又到鐵三比賽高峰季,10月威海超鐵剛過,11月的廈門70.3也因為重慶站與合肥站的相繼取消而成為今年國內最受關注的Ironman 70.3賽事。

  在小編印象裡,凡是那些比賽目標明確,執行力強,充滿鬥志的鐵友,很容易被大家貼上「黑練」的標籤。儘管大家以「黑練」為榮,但是不是每次訓練都恨不得要加點強度,要挑戰自我的極限,就一定對比賽成績的提高有幫助?

  今天帶給大家的推送,用數據告訴你。

夏威夷KONA剛剛落下帷幕

  鐵三運動現在風靡全球,從而造就了許多相關的產業。IRONMAN大鐵距離的賽事被許多鐵友看作是一輩子一定要完成一次的目標。

  先入為主的邏輯一般是,既然是針對大鐵這樣的超長距離耐力賽事,訓練自然也要足夠長。在這些長距離訓練中,強度該如何把握?總傾向於「更快、更強」,不把自己虐得累成狗就不叫訓練,就是垃圾裡程。就這種普遍現象,以及目前缺乏科學數據支撐和闡述究竟該如何分配訓練強度的情況下,本文作者試圖通過研究來給出答案。

  實驗對象

  實驗招募了13名來自西班牙馬德裡的業餘鐵三愛好者,他們共同的目標賽事是奧地利大鐵。這些鐵三愛好者受訓於同一名教練,且使用的訓練計劃的周期安排也一樣,唯一的區別是根據他們的水平和可用的訓練時間,訓練計劃內安排的訓練總量不同。這13名鐵三愛好者都有約8年的運動訓練經驗,且專門針對鐵三訓練也已至少2年。受試者情況如下圖(4人因訓練計劃執行度不足95%而被剔除,最終取9人作為有效樣本):

  從上至下分別為:年齡,體重,身高,BMI,鐵三訓練年數,目標比賽成績,目標比賽成績與全場男女冠軍相比的百分比;目標比賽成績與年齡組冠軍相比的百分比;總訓練量;比賽負荷量;比賽遊泳時間;比賽自行車時間;比賽跑步時間

  訓練安排

  讓我們來看看這些鐵三愛好者的訓練周期和內容安排。 訓練大周期按時間順序:21-23周的冬訓,2-4周過渡期,18周大鐵專項訓練,本研究數據基於這18周專項訓練的追蹤和統計。

  每個大周期的具體訓練安排:

  冬訓期間,所有受試者使用相同的訓練強度,且都採用「逆向周期」(Reverse Periodization)的訓練分期策略,這個階段重點專注於公路路跑比賽,另有每周2次基礎力量訓練,每周2次遊泳訓練,每周1次自行車訓練。

  過渡期中,在維持基礎耐力訓練的同時,增加了自行車和遊泳的訓練量,減少了路跑的訓練量。每周仍有一次力量訓練以保持最大力量基礎。

  專項訓練期中,每名受試者被要求記錄每一次訓練的數據以供本研究之用。根據受試者的實際運動水平,經驗,及可用的訓練時間,共制定有3個不同版本的訓練計劃提供給受試者。

  但這3份訓練計劃的總體強度分布是一致的:(以心率分區)1區約佔77%的總訓練時間;2區約佔20%;3區約佔3%。中周期安排為2+1,即2個訓練周隨後是1個恢復周。

  遊泳的最大訓練量出現在第7周,為9-12km;自行車的最大訓練量出現在第9周,為330-360km;跑步的最大訓練量出現在第12周,為55-78km。第7周之後,每周都安排騎跑換項訓練。在前11周,受試者仍舊進行一周2次的力量訓練,且所有人的力量訓練計劃一致,在教練的監督下執行。

  運動強度分區測試

  所有受試者共參加兩次運動能力測試以確定訓練強度區,第一次為18周的專項訓練期開始前2周,第二次在第9-10周。

  測試方案為遞增負荷測試,遊泳以血乳酸指標為分區依據,而自行車和跑步則以呼吸代謝指標(VE通氣量, VO2攝氧量, VCO2二氧化碳呼出量)為依據。

  訓練強度區以對應的心率進行劃分,強度1區為有氧閾以下(< AerT),2區為有氧閾和無氧閾之間(AerT - AnT),3區為無氧閾以上(>AnT)。訓練負荷根據受試者每次訓練的數據記錄,按照Lucia TRIMPs計分進行計算。

兩次運動能力測試的結果

  在奧地利大鐵結束之後,研究人員對收集的數據進行了統計。

  比賽數據分析

  運動能力測試與比賽表現的相關性:第一次測試遊泳和跑步在有氧閾和無氧閾的速度之間有顯著相關性。第一次測試中的跑步成績,第二次測試中的自行車無氧閾上功率,與目標比賽中的跑步和自行車成績有顯著相關性(數據如下圖所示)。

  訓練和比賽中在各強度區中的時間分布:訓練中,1區68%±14%;2區28%±13%;3區4%±3%。三種運動的訓練負荷(TRIMPs打分)分別為:遊泳18%,騎車47%,跑步35%。比賽中的時間強度區分布:1區38%±27%;2區58%±25%;3區4%±6%。

  訓練和比賽之間的相關性:總訓練時間與大鐵完賽時間之間呈顯著負相關,即總訓練時間越長,大鐵比賽完賽用時越短;而總訓練負荷(TRIMPs打分)和大鐵完賽時間沒有顯著相關性。

  此外,訓練中在1區內的總時間,1區訓練時間佔比和1區內的訓練負荷(TRIMPs打分)與大鐵完賽時間呈顯著負相關;而在2區的訓練時間和佔比卻和大鐵完賽時間呈正相關,換句話說,在2區強度內練得越多,比賽成績就越差。上述規律在3個單項運動內都是如此,在自行車和跑步項目中尤為顯著。3個單項的訓練總時間和其比賽用時呈負相關,其中自行車項目達到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數據如下圖所示):

  更有意思的是,訓練中自行車的強度在1區和2區的佔比還會影響到比賽中的跑步成績。自行車在1區強度中的訓練時間與比賽中的跑步用時呈顯著負相關,而自行車在2區強度中的訓練時間則與比賽的跑步用時呈顯著正相關。

  綜上,大鐵比賽成績與訓練時在低強度(1區,即有氧閾以下)的時長和負荷有非常顯著的關係。儘管在比賽中,2區強度(有氧閾和無氧閾之間)佔到了大頭,但若是在訓練中把大量時間花在2區,則會對比賽成績有負面影響。正所謂:欲速則不達,強擼灰飛煙滅。

  開元觀點

  這篇推文為廣大立志成為真正鐵人的鐵三愛好者提了個醒,也指明了方向,即一味黑練未必會取得更好的成績,反而有可能吃力不討好,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類似的觀點我也多次在「大鐵系列講座」中闡明,強調了自行車訓練的重要性,尤其是「誠信」的自行車LSD訓練的重要性。傳送門:《或許這是目前最系統的IRONMAN備戰課》

  在上述的統計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低強度長時間的自行車訓練,不僅對自行車項目本身有幫助,就連之後的跑步項目都可能會從中獲益。從訓練強度的分布上來看,可能兩極化的模式更適合長距離耐力賽事(與乳酸閾模式相比較而言,這點在馬拉松講座的第一講「跑步訓練的規劃」中有詳細闡述。傳送門:《拖堂到2小時,被刷820次,首播算成功嗎?! | 馬拉松直播課

相關焦點

  • 運動|馬拉松訓練營4:專項訓練在跑後加強的重要性
    建議專項性強度帶來的體感是放鬆的,每組每個動作的時間不宜過長。】 大多數跑者在起跑前都忽略了熱身環節,都急於到發跑區搶位置,這樣會直接影響到成績的發揮,建議大家在起跑前從肌肉、軟組織、心肺進行熱身,能讓我們在起跑後快速進入狀態,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人多的情況下可以在原地進行小步跑、縱跳,低強度的高抬腿也可作為熱身備選動作。
  • 2020年諾貝爾和平獎揭曉:結果讓人大吃一驚?!
    目前,世界範圍內還有九分之一的人口依然食不果腹,因此國際社會決心在2030年前在世界範圍內終結飢餓,實現糧食安全,改善營養狀況。要打破飢餓和貧窮的惡性循環,需要將糧食和糧食相關援助放在核心位置。每天,世界糧食計劃署都有5000輛卡車、20艘船和70架飛機向最需要的地區輸送糧食和其他援助。
  • 訓練負荷的量化:訓練強度和訓練量的評價
    一、訓練強度的量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強度=質量。對速度、力量型項目而言,訓練最終所求的就是最快、最高、最遠、最重的表現。所以強度對這類項目而言很重要。3.速度涉及速度的練習可以用速度來評價強度。耐力訓練同樣可以用速度來制定強度。越接近個人PB,強度越大。例如一個運動員100米PB為11s,那麼90%的強度就可以是11/0.9=12.22s。
  • 跑了這麼久的步,你的訓練強度到底怎麼樣?
    持續跑的速度是根據跑者本身的運動能力來定的,速度越快,強度越高,而強度高低直接影響訓練時的效果因此,為確保以適當的強度進行訓練並有所收穫,在訓練中對強度進行衡量是很重要的。 輕鬆跑的強度若太大,會讓你沒有力氣進行速度練習和長距離跑;而高強度跑若強度不夠,也便不能將你的身體狀況提升到新的水平。 要了解訓練時的強度,常根據三個方法來測量。選擇你想使用的方法,然後一直堅持使用。
  • 預測半馬全馬成績計算方法:讓跑步訓練更加精細化
    比賽情況下  全馬用時絕不等於半馬用時乘以2  前文已經講了全馬比賽前半程與後半程配速越穩定越好,但這絕不等於在全力以赴的情況下  總的來說,從半馬到全馬每公裡配速下降基本都在8-10秒左右,速度越快,相比半馬,全馬總延時減少,但由於速度加快本身後跑完全馬耗時縮短,所以總的時間延長率卻在增加。  全馬與半馬成績關係及時間延長現象
  • 地球越變越暖,跑者越跑越慢?
    愛跑步的人在變多,參加馬拉松的跑者在變多,賽事也在數量和質量上逐年上升,但是海外運動媒體在聯合大數據機構進行統計分析之後,卻得出了一個意外的結果——跑者們在越跑越慢。這個結論是建立在對2000年-2018年(下文的所有數據都是基於這一個樣本)間舉辦的30000多場馬拉松比賽,近1960萬個比賽成績樣本的統計分析之上。
  • 參加馬拉松比賽的理想體重應該如何估算?
    如果最大攝氧量值越高,體重越輕,配速就能越快。 另一個因素是距離,體重會因為距離對比賽產生巨大影響。不管半馬、全馬還是超馬,體重對於身體的影響會隨跑步距離被放大。根據計算,體重每減輕5公斤,每公裡的配速就能提高12秒左右;如果把這個變化投射到更長的距離上,就意味著可能跑出令人吃驚的個人最佳。
  • 怎樣才是合理的訓練? 馬拉松訓練的三個重要點
    一、半馬、全馬的科學訓練方法  「科學」訓練應該是符合人體健康規律的、全面而又因人因時而異的訓練。這種訓練主要包括:  (一) 專項基礎階段:賽前60天開始,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有氧耐力水平為基礎,定時、定距、持續地進行耐力跑,配速低於或接近比賽的目標成績。每周的運動量要大中小有機結合,大運動量為突破,中運動量旨在保持,小運動量有助於調整。
  • 為了提高鐵人三項成績 鐵人該如何降低體脂率?
    運動員可能會達到他們的比賽日重量,但他們會脫水和消耗肌肉嗎?該運動員在磅秤上看著數字認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比賽當天成績可能會告訴他們真實的結果。如果作為運動員心目中只有一個體重指標,那沒準就是自己引向了惡果,所以我們最好開始關注真正重要的數據,這樣我們不僅可以苗條健壯而且健康,不僅僅是在比賽當天,而是全年365天。  體脂率是什麼?
  • 燃燒大數據 | 地球越變越暖,跑者越跑越慢?
    這個結論是建立在對2000年-2018年(下文的所有數據都是基於這一個樣本)間舉辦的30000多場馬拉松比賽,近1960萬個比賽成績樣本的統計分析之上。他們發現,跑者們每一年的平均完賽時間,整體上是呈下滑趨勢的。
  • 實驗親測結果讓人大吃一驚!
    ▲建議WIFI環境下觀看網傳密碼行李箱開鎖教程 記者實驗  近日,網傳的密碼行李箱解鎖帖子圖文並茂。讓網友大喊不敢相信。結果密碼鎖成功打開。  這會不會只是碰巧呢?記者在現場又按照上述步驟又做了一遍實驗。結果密碼鎖再次成功打開,也再次證實網傳破譯密碼鎖的辦法是可行的。廠家:沒有設置「開鎖機關」  密碼箱的「開鎖機關」不為人知,但這是生產過程中的一個設計缺陷嗎?記者通過網站找到幾家密碼行李箱生產廠家。
  • 各階段配速對照表 根據自己的目標配速進行訓練
    想達到目標成績,就要有相應的配速能力,如果在平時都無法隨意駕馭目標配速,那麼在比賽中跑崩,狀態差等問題出現也就沒有什麼奇怪的了。今天,馬拉松助手給大家總結了各階段配速對照表還有三種提高馬拉松成績的最佳訓練方法。
  • 用「魔法一英裡」跑,正確預測跑者的比賽配速與完賽成績
    但隨著跑步經驗越來越多,參加比賽,期待跑出個人最佳就又成為跑者新的目標。 對比賽而言,設置一個適當的、符合跑者個人能力的完賽目標很重要,但這一點卻並非如想像般容易。很多跑者在短距離訓練時覺得自己跑得還不錯,然而一旦參加比賽,完賽成績常常大大的出乎意料。
  • 「越努力越得不到」怎麼辦?
    這些情況可能你也經歷過,或者聽周圍人提起過:工作中的事情,力求盡善盡美,可結果卻是大家並不怎麼買帳,自己這活也越幹越累;孩子的學習自主性很強,給自己的壓力很大,一直學一直學,可成績就是上不去;感情的事情,想要牢牢抓住對方,結果卻是對方越要逃離,最終走向一拍兩散
  • 美國動物實驗顯示腦越大越聰明
    美國一項新研究25日說,動物實驗顯示,大腦體積相對於身體的比例越大,動物解決難題的能力可能越強。這表明腦袋相對較大的動物可能更加聰明。  懷俄明大學助理教授薩拉·本松-阿姆拉姆等人在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報告,由於幾乎沒有實驗證據加以支持,腦袋相對較大意味著智商更高的說法長期存在爭議。
  • 孩子拼命學習反倒成績差?動機適度定律:高動機並不意味高效率
    雖然陽陽的學習動力很強,但是成績沒有太大的進步,反而有點倒退,原本孩子耳朵成績在年級一百多名,如果想要進重點高中,陽陽要進前一百才能和尖子生拼一下。出於這個目的,陽陽卯足了勁,要在初中的最後一年拼一把。
  • 海拔越高越冷?緯度越高越冷?
    海拔越高越冷?緯度越高越冷?到底這些地方有多冷?為什麼這麼冷?今天帶領大家去往高山之巔與地球兩極,共同感受這顆星球最寒冷的地方。俗話說高處不勝寒,據測算海拔高度每升高1千米氣溫就會下降6 ℃,或許大家會有所疑惑,越高的地方不是距離太陽越近麼應該越暖和呀,怎麼還會冷呢?其實所謂的寒冷就是氣溫低,大氣的熱源並不是直接來自於太陽光,而是來自大地,這是由於太陽所輻射出的主要是0.2~3微米的電磁波。
  • 針對10KM、半馬、全馬訓練,每周該跑多少公裡?
    如果跑步距離不足,就很難讓自己進步,比賽成績難以保證。如果跑步距離較長,又容易導致訓練過度,帶來更大的副作用。那麼,跑者該如何確定自己的訓練距離呢?下面6個規則有必要了解一下。 malspb 比賽距離越長,訓練距離就越長 備戰馬拉松和備戰5K的訓練距離肯定是不一樣的
  • 智商與腦細胞的大小有著密切關係,體積越大的腦細胞,智商越高
    一種觀點認為,基因決定智商,聰明的父母會生出頭腦聰明的孩子;另一種觀點認為,腦細胞的數量決定了智商的高低,腦細胞越多,智商越高。但是近期一項新發現表明,智商與腦細胞的大小有著非常重要的關係,擁有體積越大的腦細胞,智商越高。驗證新發現為了驗證腦細胞的大小和智商高低的關係,荷蘭的研究人員招募了35名患有腦瘤或者嚴重癲癇的準備動手術的患者(兩種疾病均為神經系統常見病)。
  • 男子進入裝有百條食人魚的泳池,結果讓人大吃一驚!
    動物星球每個節目主持人總是這麼瘋狂,為了實驗精神犧牲自我。  不過傑瑞米當然不是一開始就下水。因為食人魚會因為血腥味而極度興奮,於是先滴了幾滴鮮血到泳池試試看。  結果食人魚沒什麼反應…  肉片被吃光後,最後就是傑瑞米本人了…到底會發生什麼事呢?  傑瑞米似乎很緊張,雙手緊抓泳池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