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是合理的訓練? 馬拉松訓練的三個重要點

2020-12-03 搜狐網

  馬拉松是一項充滿激情與活力的運動,但光有激情,並不一定能跑出好成績。而賽前的科學訓練,才是實現目標的保證。只有合理安排賽前訓練,才能有一次完美的馬拉松之旅,否則不但不會有好成績,還會對身體造成短期或永久的傷害。

  那麼,怎樣的訓練才是合理的呢?

  一、半馬、全馬的科學訓練方法

  「科學」訓練應該是符合人體健康規律的、全面而又因人因時而異的訓練。這種訓練主要包括:

  (一) 專項基礎階段:賽前60天開始,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有氧耐力水平為基礎,定時、定距、持續地進行耐力跑,配速低於或接近比賽的目標成績。每周的運動量要大中小有機結合,大運動量為突破,中運動量旨在保持,小運動量有助於調整。

  (二)專項強化階段:貫穿全年訓練的各個階段,以較大限度地提高速度、耐力水平為核心,進行變速跑、間歇跑,配速高於目標成績。

  (三)組合完善階段:提高全馬身體素質的完善技術、體能和預防傷病的保障。方法是把各種專項練習編織起來,持續組合循環聯繫,能兼顧身體各部位

  (四)專項速度節奏訓練:離比賽還有25-28天,配速等於或稍高於目標成績,間隙6-4分鐘。

  二、訓練中的注意點

  訓練方案多樣具體,目標明確,因人因時而異,為了保證健康,注意如下三個方面:

  (一)循序漸進

  馬拉松訓練一定要按循序漸進的規則,遵循量變到質變的訓練過程,切不可太隨意,應該逐漸地增加跑步的裡程數。配速很重要,但也不要隨便加速,要讓心肺功能和肌肉承受的量一點點增加。經過長時間訓練的跑者,在賽前應調整到渴望跑步的狀態。總之,馬拉松訓練應逐步實現「螺旋式」的提高模式。

  以半馬來說,若制定賽前5周的訓練,建議將第3周的跑量提到最高點。既然目標是半馬,開始時的跑量是遠遠不夠的。到第3周,周跑量以一周進行2到3次的訓練量計算,最好要達到70公裡左右才科學。

  (二)合理安排訓練負荷量

  系統鍛鍊,逐步增加鍛鍊量是促進健康的關鍵;運動量大中小相結合是提高運動水平的核心;各階段鍛鍊或訓練運動量的合理銜接是重點。最終目的是把身體和心理狀態都調到最佳狀態。

  各人的運動機能承受能力並不一樣,興奮型地急著加量也絕非好事,你只能跑10公裡,卻也跟著人家跑20公裡,結果可能會跑傷。

  應特別注意,賽前加量是很不科學的,減少訓練量,注意休息才是明智的做法。這時,跑者的訓練量只需達到平時的一半乃至三分之一即可。而且奔跑強度也要降下來,「好比平時每公裡跑5分鐘,那比賽前的訓練,每公裡達到6分鐘左右就可以。

  (三)應避免的訓練誤區

  1.重複同模式訓練。這種訓練是浪費,但非常普遍。這裡需要注意,千萬別陷入「熟能生巧」的誤區,反覆跑同樣強度、同樣距離,如日復一日地跑5公裡跑,它只能保持成績,並不能提高運動水平。跑者一旦設定好了目標,就要嚴格執行,而不是臨場感覺好就盲目加速,這樣一定會得不償失。

  2.避免過度訓練。運動訓練的目的是破壞身體組織,有破有立,破壞後身體會重建組織,使之比以前更強化,但這種重建是要有足夠的時間的,所以訓練中要安排休息,這樣才能保健康。

  3.盲目追求配速。如安排五周訓練,前三周不要去追求配速,而是要集中精力增加跑量。等到量達到峰值,最後兩周才輪到調整配速,跑量則相應減少。通俗地說,就是跑的距離慢慢縮短,跑得速度慢慢加快,直到比賽的前幾天開始調整性的休息,這樣的訓練方式效果是最好的。「越接近比賽,越要減量減強度,保持一定的活動即可。

  4.單一訓練跑步。跑步鍛鍊要全面,使身體素質得到全面提升。跑馬是一項對身體素質要求很高的運動,所以訓練必須是很全面的,既有跑步訓練,也有力量訓練。

  跑步訓練有很多形式,如節奏跑、長距離耐力跑、速度跑、間歇跑、變速跑、重複跑等。其中長距離耐力跑是跑馬最重要的成功因素,練好了能確保你跑到終點。力量的訓練主要是靜止力量訓練,包括下肢力量訓練和核心力量訓練,都是長跑不可或缺的。

  有了全面鍛鍊,才能讓身體各部分,如上下肢、腹背肌、伸肌、屈肌、大肌肉群、小肌肉群等的耐力和力量,如肌肉的柔韌性,速度、靈活性等,都得到平衡發展,整體提升身體素質。

sports.sohu.com true 搜狐體育 http://sports.sohu.com/20170607/n495748328.shtml report 1901 馬拉松是一項充滿激情與活力的運動,但光有激情,並不一定能跑出好成績。而賽前的科學訓練,才是實現目標的保證。只有合理安排賽前訓練,才能有一次完美的馬拉松之旅,否則

");}

相關焦點

  • 馬拉松訓練中需要避免的九種錯誤,看你踩中了幾條?
    儘管強調了很多次,但仍然很多人篤信意志定能勝天,不顧身體發出的疲勞或者傷痛預警,把完成訓練計劃作為最重要的事。本末倒置了呀!訓練計劃要求25分鐘完成5公裡,但是身體可以做到嗎?同樣的配速,在涼快的清晨可能感覺輕鬆,但到了太陽下的中午就會變成折磨。身體狀況、心理情緒和跑步地形,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訓練。
  • 運動|馬拉松訓練營4:專項訓練在跑後加強的重要性
    大多數跑者跑完步之後都選擇簡單的拉伸甚至不拉伸,尤其是長距離有氧跑之後,我們的肌肉由於長時間的低配速的運行,導致肌肉粘連、失去彈性,這時候我們可以通過低強度的專項性訓練來激活
  • LSD訓練法,備戰馬拉松賽重要訓練方法
    對於常年跑步的跑者來說,一定知道各種各樣的訓練方法,LSD訓練法就是其中之一。在臨近賽季的時候,這種訓練方法對跑者賽前的備戰還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那麼什麼是LSD訓練法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了解下。由於每個人的體力,耐力和訓練的情況不太一樣,所以從訓練的時長來衡量會更符合它的特點。對於跑者多長時間才能使合適的呢?對於初學者,建議每周兩次就可以,每次一個小時。對於以半馬為目標得跑者,每周一次,每次。以全馬為目標得跑者,最好每次跑個2個多小時,每月一到兩次。慢速度是它的另一個特點。在跑者中存在這樣一種想像,跑著跑著就越來越快,「慢不下來」已經成為跑者中間的常態。
  • 怎樣練才是有效的LSD?關鍵在於最後幾公裡
    LSD訓練無疑是馬拉松訓練方式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備戰馬拉松我們基本都會去跑上一兩個長距離,來提高一下長跑耐力;即使沒有比賽,跑跑長距離也是增強有氧能力很不錯的訓練手段。然而長距離訓練並不僅僅是硬撐著把距離跑夠就行了,有些人在賽前跑了三四個長距離,有時比賽還是會跑崩,為什麼?因為越跑越慢的LSD,往往起不到訓練效果。
  • 訓練負荷的量化:訓練強度和訓練量的評價
    一、訓練強度的量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強度=質量。對速度、力量型項目而言,訓練最終所求的就是最快、最高、最遠、最重的表現。所以強度對這類項目而言很重要。另外一個要注意的點是,可以存在超越100%強度的訓練。比如使用105%強度進行離心訓練。但要注意的是這種超負荷的訓練方法損傷的風險較高,需要運動員的肌肉、骨骼、肌腱、韌帶等組織已經具有良好的生理適應。謹慎使用。
  • 對於腹部的肌肉訓練,一周訓練幾次,才算科學合理?
    接下來,是要細化自己的訓練目標,規定自己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一個階段,比如:讓腹肌在4個月有明顯效果;在3個月裡減掉贅肉;在1個月提升自己的耐力,等等。大部分訓練都是由適宜的訓練作息相關,比如:有些訓練者習慣每周做一次腹部的專項訓練,長期積累對腹部肌肉訓練很有幫助,我們建議一周之內最好安排至少2次的腹部訓練,可以給你腹部最優化的效果。但同時一周之內訓練次數不能超過5次,過量的負荷不利於腹部訓練。當然高水平的運動員是可以每日進行腹部訓練的。
  • LSD這樣訓練才有效,95%的跑者都不知道!
    想要安全地完賽一場馬拉松,長距離慢跑訓練是不可或缺的。看似這個訓練無聊,但卻有效的增強體力,讓你輕鬆應對馬拉松!不過有很多會問既然是長距離慢跑,那到底多長算是長距離呢?這個得因人而異,比如你平時的訓練最多也就跑10公裡,那麼20公裡就是你的LSD,差不多就是平時訓練距離的2倍,但是速度慢慢一點。
  • 學好這6種基本訓練方法,耐力訓練很輕鬆
    耐力訓練不僅對健康跑者和馬拉松跑者很重要,對其它有氧運動如遊泳,騎自行車等都有重要意義。除心理因素外,能量代謝,運輸氧氣的肺部,心臟和血液循環這些系統的適應過程對耐力也有決定作用。在所有運動類型中,耐力訓練都能在比賽進行時或比賽過後身體負荷達到最高值時加快運動者體內的再生過程,包括分解新陳代謝的產物和以更快速度填滿能量儲存。
  • 為何專業運動員「大強度」訓練後,要進行「高配速」放鬆跑?
    主要是強調了在運動訓練中,「訓練和恢復」同等重要。 注重恢復對馬拉松訓練的意義 全程馬拉松42.195公裡,其訓練特點是訓練周期長、比賽持續時間久。這需要馬拉松運動員在日常訓練中就要承受「大運動量、高強度」的訓練模式。
  • 提高速度和耐力,LSD如何訓練?
    許多跑者在日常的跑步訓練中,總會遇到跑步能力如何提高的瓶頸。間歇跑和力量訓練可以從速度和距離上提升跑步能力。在如何跑得更遠的問題上,除了這些訓練外,一個很重要的訓練便是LSD練習。LSD的概念LSD是長距離慢跑的英文單詞縮寫。
  • 冬天,如何安排「間歇訓練」運動負荷?
    #第三周訓練計劃解讀一、2次有氧訓練(20km),強度要求:心率145~150次/分二、1次間歇訓練:2000米x8次,間歇時間:5分鐘,強度要求:心率160~170次/分三、1~2次慢跑訓練(12~16km),強度要求:心率135~145次/分#本期冬訓課堂話題#冬天,如何控制「間歇訓練」負荷?
  • 西安馬拉松:半馬配額太少了,現在,是時候整匹馬訓練了嗎
    西安馬拉松註冊正式開始。縱觀西馬,在情況下中總人數保持不變,半人馬的數量大大減少,而整匹馬的數量相對增加。我們都知道西安馬拉松的中籤率一直都比較低,所以讓原本打算中籤的人更加糾結,如果他們籤的是半成品馬,被選中的機率會小一些,能否靠武力完成比賽是個問題。
  • 如何找到合適自己的訓練重量及次數?
    最後重點是大重量訓練的前提,緊記必需安全及謹慎! 三、如何選擇力量訓練中重量,次數,組數?至於組與組之間則可以有1至3分鐘的休息時間 重 量 「訓練過程中什麼重量才是最適合我的?」,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實際不然。不同的訓練目的對於訓練的組數、次數、間歇、以及訓練重要的要求是不一樣的。
  • 全腦開發中的訓練方法,怎樣訓練?
    怎樣進行全腦開發的訓練,相信每位家長都十分關注孩子的全腦開發,人的潛能開發是無限大的,然而大腦又是人體的司令部,就像著名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的腦域開發也不過5%,都已經達到了那樣的高度,而普通人也可以通過一定的方法開發自己的腦域,提升自身的潛能,激發自身潛能是勢在必行的步驟。
  • ABA訓練是對自閉症最合理的幹預方法,快來收藏
    ABA也就是個人行為解析,是現階段自閉症層面最切實可行的一種訓練方式 。說白了ABA也就是說在DTT(連擊實際操作教學方式)的基本上創建的一種訓練方式 ,將一個實際操作個人行為開展溶解,直至最細微但豐厚的個人行為模塊,隨後再逐一開展訓練。
  • 各階段配速對照表 根據自己的目標配速進行訓練
    今天,馬拉松助手給大家總結了各階段配速對照表還有三種提高馬拉松成績的最佳訓練方法。  不過在這之中,有兩個訓練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是最大攝氧量提升訓練,另一個是最大有氧訓練。  而對於馬拉松選手來說,最佳的間歇時間應該在2到6分鐘。在這個時間範圍內的間歇中訓練,可以儘量讓單次時間長到可以讓自己在95%到100%的最大攝氧量強度下,積累最夠有實際作用的時間;同時又保證不會因為距離太短而儘快失去剛剛才產生作用的強度。
  • 真實記錄肯亞馬拉松選手金牌背後的故事!
    我很好奇,你的家庭情況是怎樣的? Wilson說他來自肯亞西部城市Kisi,在家裡排行老三,父母是農民,有3個兄弟,3個姐妹。少年時的Wilson是個足球迷,愛跑,1992年在學校裡開始短跑訓練,1995年轉練長跑,2次進入肯亞國家隊訓練,但是由於高手太多,他從未獲得參加國際比賽的機會。 就這樣熬到了1999年。
  • 三個貼近實戰的折射和反應訓練
    大家好,今天我們分享三個貼近實戰的折射和反應訓練,希望大家喜歡!今天的幾個訓練都是是關於折射和反應,這個訓練隊門將非常重要,下面我們一起開始:第一個訓練:第一個訓練非常重要,是正式訓練前的協調性熱身,我們拿一個球,將球向上拋起,同時我們的小夥伴或者教練拋球給我們,你先接陪練的球,然後傳回,再接住落下的球。
  • 預測半馬全馬成績計算方法:讓跑步訓練更加精細化
    全馬前半程與後半程  配速一致性代表著能力  馬拉松是一項大強度長時間的極限運動,在42.195公裡的比賽中保持穩定的配速這絕對需要科學訓練和良好耐力作為基礎的   那麼在全力以赴的情況下,全馬成績和半馬成績呈現怎樣的關係呢?丹尼爾斯跑步公式給出了一個估計值,見下表。
  • 了解抗阻訓練,奧運冠軍的體能教練來告訴你科學訓練三要素
    Q:抗阻訓練在哪些方面(減脂、增肌、提升運動表現等)有其獨特的優勢?任:抗阻訓練可以通過負荷(重量)、訓練組數、次數、間歇時間的合理控制實現不同的訓練目的。Q:抗阻訓練是健身房「專利」嗎?如果在家中或辦公室中進行抗阻訓練,能否推薦1-2種適合的訓練器械或3-5個訓練動作?任:抗阻訓練並非是健身房「專利」,如果你選擇在家中進行抗阻訓練,首先推薦的就是自重,比如引體向上、仰臥卷腹、伏地挺身和輜重蹲起這類通過克服自身重量的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