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98跑俱樂部冬訓第一階段(第三周)訓練計劃是:間歇訓練2000米x8次,本堂課訓練目標:基於學員經過兩周有氧耐力基礎訓練後,旨在通過中等強度的間歇訓練提升訓練強度。
點擊閱讀:
《98跑冬訓課堂(1)| 冬天,為何配速會下降?》
《98跑冬訓課堂(2)| 如何高質量完成「周跑量100公裡」?》
#第三周訓練計劃解讀
一、2次有氧訓練(20km),強度要求:心率145~150次/分
二、1次間歇訓練:2000米x8次,間歇時間:5分鐘,強度要求:心率160~170次/分
三、1~2次慢跑訓練(12~16km),強度要求:心率135~145次/分
#本期冬訓課堂話題
#冬天,如何控制「間歇訓練」負荷?
首先,正確認識間歇訓練負荷。我們都知道,跑量是馬拉松訓練的基礎,但並意味著只要積累跑量就一定能跑得快,訓練過程中還要階段性地通過間歇等訓練手段提升訓練強度,這樣才能打破機體平衡狀態,激發機體能夠適應更大強度的刺激,從而保證運動員運動水平的不斷提升。
所以,間歇訓練負荷的難點是跑量與強度之間的博弈,它是一個多因素、多層次結構組成的完整系統。通常,間歇訓練負荷產生的機制可分為:內部負荷(心肺功能、抗乳酸能力的反覆刺激與提高)和外部負荷(骨骼承受力、肌肉力量的反覆刺激與增強)。
其次,科學安排冬訓間歇訓練負荷。冬訓是馬拉松運動員一年中最佳訓練季節,指導思想是加強耐力儲備,彌補訓練短板,強調「大運動負荷」訓練模式。所以,與夏天進行間歇訓練(注重中運動量,大訓練強度)相比,冬訓進行間歇訓練更強調「大運動量,中等運動強度」訓練特點。
比如:對於一名全馬300的選手.如果夏天間歇訓練:1000米x10次,間歇時間:3分/個,訓練強度:3分30秒~3分35秒/個;冬天期間可以安排:1000米x15次,間歇時間:3分/個,訓練強度:3分40分~3分45秒/個。
第三,合理安排冬訓間歇訓練時機。與有氧訓練低配速訓練強度不同,間歇訓練的強度更大,所以間歇訓練安排時機和密度(次數)都有講究。通常,在保證系統訓練2周後,當運動員的機體處於較佳競技狀態時,安排間歇訓練不僅可以達到更好的訓練效果,也能避免因訓練不系統而帶來的運動損傷。
由於冬訓訓練重點是以提高有氧耐力為主,加上間歇訓練對機體刺激也比較大,所以間歇訓練的次數不能過於頻繁,大概控制在10~15天/次。另外,冬天間歇訓練內容儘量選擇中距離(1公裡以上的段落),總運動負荷控制在15~22公裡。比如:1000米x15次;2000米x8次;5000米x4次;以及組合間歇訓練法(有氧14公裡+2000米x3次;混氧16公裡+1000米x4次;有氧10公裡+800米x10次等)。
總之,冬訓是一個系統、連貫的周期訓練過程,時間跨度至少在2個月以上才會有較理想的訓練效果。冬訓講究的是整體訓練效果,而不是強調某一次課訓練質量的高低。
所以,我們在訓練的過程中不要急於求成,要合理控制和分配自己的體能儲備,做到重點課能夠快得起,非重點課也能慢得下,而不是什麼課都拼到精疲力竭狀態。
#98跑學員感悟
#萬教授(全馬:2小時57分12秒)
耐力訓練是馬拉松的訓練基礎,間歇訓練是提高運動成績的關鍵。間歇訓練的特點是距離短,速度快,也是我比較喜歡的訓練內容。只是由於平時在廣州工作,訓練環境和訓練氛圍都不如在上海和大家一起跑過癮,上周末俱樂部訓練計劃間歇2000米x8次,最終一個人在廣州只完成了5組2000米,平均配速:7分27秒/個。
其實,當天的體能儲備和競技狀態還是不錯的,咬咬牙也能跑完8組,只是一個人搞間歇訓練不夠興奮,跑著跑著就不想跑了。當然,這也說明自己的意志品質還不過強大,期待下次間歇訓練能夠保質保量完成訓練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