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策略,通過發展體能有效促進運動技能學習

2020-11-26 懂球帝官方

著名教授施密特提出:「運動技能應當是花費最少的精力和時間,按一定運動技術要求,完成系列的有目的的運動動作」。

運動技能與體能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體育運動技能的發展和提高,要求人們具有良好的體能,並以此作為基礎來學習運動技能。體能從技能形成的生理依據來看,協調能力、柔韌能力、靈敏能力、平衡能力、力量能力與運動技能的關係更加密切。因此,在這裡,主要探討如何通過發展前述的這幾種體能來有效地促進學生的運動技能,將技能教學與體能訓練結合,使體育課真正為提高全體學生的健康和個性發展服務。

發展力量素質,奠定學習基礎

從負荷的性質來看,可以進行異力性力量練習、等力性等動力量練習、離心力量練習。利用可移動式器械,如槓鈴、壺鈴、實心球或橡皮筋來完成練習。負槓鈴慢蹲、舉起槓鈴後緩慢下放,這些對抗重力的練習,都是發展離心力量的練習。

從負荷的強度來看,力量負荷的強度主要體現在阻力或負荷重量的大小上。隨著負荷強度的減小,負荷數量增加,對肌肉結構性影響增加,促使肌纖維增粗。同時,對發展肌耐力的作用也增加。

輕負荷指一般輕器械練習,如壺鈴、沙袋、沙背心、實心球練習。輕負荷力量練習的重點在於提高負荷節奏速度,要求學生以最大速度完成練習,保證最大功率輸出,主要用以發展爆發力。

從負荷的數量來看,練習的次數與負荷強度相關,強度增大則次數減少。發展最大力量,負荷強度大於最大肌力的,次數一次。發展爆發力,重點在提高節奏,動作應快而有力。力量練習的組數與次數之間是反比關係,即次數增加時,組數減少。

此外,組數安排還須考慮其他一些因素,如學生的訓練水平、訓練肌群的數量以及練習次數、訓練期等。負荷的方式是指持續或間歇兩種方式。力量訓練一般都採用間歇訓練的方式。間歇時間長短,根據訓練目標、學生的訓練水平、負荷的節奏以及發展肌肉的數量而定。

發展協調素質,建構學習保障

結合專項做相反方向的動作練習,或者用非慣用手和腳進行訓練,如足球運動時慣用的腳是右腳,那麼就採用左腳踢球。

加大難度訓練法。利用不習慣的組合,使原本已習慣的動作複雜化。例如,體育課上採用不對稱的徒手操練習,練習時附加重物,改變原來已經建立的協調關係,進一步加大動作難度。

採用放鬆練習。一般來說放鬆比緊張更困難,克服肌肉不合理的緊張,訓練良好的調節肌肉的張力,是保證動作協調、優美,節省體力的最佳方法。在安排技能學習時,要注意協調性練習應安排在體育課的開始,這樣注意力容易集中。


發展靈敏性,提高學習質量

考慮運動的專門性不同的運動項目要求有不同的靈敏技能,如練習足球運動的學生在跑、跳中迅速完成並改變動作方向的躲閃、急停、轉體、變化跑就完全不同,為了獲得良好的訓練效果,應當緊密結合專項訓練。

結合力量訓練靈敏動作一般會包含起動、急停、快速改變方向等三個過程,如果適時增加力量,則較容易克服這些動作過程中的阻力,而且肌肉可以進行更快速的收縮,以獲得更快的速度,同時,也增強了靈敏性。

結合反應訓練在實際的運動情境下,反應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對突然出現的刺激事先預知,並做出規律的動作反應,如聽到槍響出發的徑賽及遊泳比賽。另一類則是動作不預定,依刺激條件而做出不同動作反應的複雜反應時,有許多需因球的方向而決定下一個動作的運動,如足球中的無球跑位類。就對靈敏性的影響而言,複雜反應顯然比單純反應更為重要。

結合爆發力訓練,爆發力是力量與速度的綜合表現,由於在敏捷性的動作表現上會不斷地出現起動、再起動的過程,因此具有良好的爆發力,自然是增進靈敏的重要條件。如學生在足球練習時的急起急停、運球過人等。避免在疲勞的情況下進行靈敏訓練。


發展平衡能力,提高技能學習穩定性

體育訓練就要長期不斷地增加外在刺激的強度、數量和難度,使相關組織器官不斷地「破壞與重建」,打破原來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採取積極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循序漸進地完成刺激—適應,破壞—重建的過程,不斷提高組織器官和系統的機能平衡狀態,提高機體承受超強負荷的能力。

靈活安排平衡能力訓練與技術訓練,可以採用穿插進行的方式來安排,並非一定放在訓練開始前或者訓練結束後,以達到體能訓練與技能訓練的有機結合。另外要注意平衡性訓練要以更接近場上的實際訓練內容來安排。在練習注意肌肉耐力會影響平衡當運動者肌疲勞時,肌耐力變差,可能會降低與平衡有關的運動能力的表現。提高位覺和動覺的敏感性,即能感知身體平衡的細微變化,以便及時作出運動反應保持平衡。


發展柔韌性,保障學習安全

進行柔韌練習。柔韌練習也稱伸展練習,根據其不同訓練效應,相應地被區別為主動柔韌練習和被動柔韌練習兩類,而每類還區分為動態和靜態兩種形式。
主動動態柔韌練習是練習者在運動過程中所完成的柔韌練習,如踢腿、拉肩、前後拋擲實習球以及橡皮帶的踢、擺、繞等練習。
主動靜態柔韌練習是練習者通過肌肉收縮保持關節最大幅度的靜止姿勢的練習,如扶竿控腿等。
被動動態柔韌練習為藉助外力逐漸加大動作幅度的柔韌練習,如利用肋木屈體壓腿被動靜態柔韌練習為藉助外力來保持固定姿勢的練習,如肋木上屈體抱腿。

拉長肌肉和結締組織的訓練。有快速爆發式牽拉和緩慢牽拉練習兩種方法,前者在進行牽拉練習時有疼痛感,並且在準備活動不充分時較易拉傷肌肉,如「擺腿」和「踢腿」練習緩慢牽拉練習是使有關部位肌肉、韌帶緩慢拉長至一定程度有輕微的疼痛感覺。因超過關節伸展限度小,不易引起損傷和疼痛,並可以有意識地放鬆對抗肌。因此,鍛鍊效果較爆發式牽拉練習效果好,如「拉韌帶」、「壓腿」、雙人互助的壓肩等練習。

掌握柔韌素質訓練的原則。首先,任何情況下柔韌性的發展,都不應超過關節解剖結構所允許的範圍。其次,柔韌練習應與體育課的準備活動相結合,準備活動可以使體溫升高,降低肌肉粘滯性,提高其伸展性,並可避免運動損傷。再次,掌握合理的柔韌發展水平也可以為學習更難的運動技能奠定基礎。


相關焦點

  • 前沿| 深度學習的概念、深度、策略、效果及其啟示
    美國威廉和弗洛拉·休利特基金會與美國研究院合作開展的深度學習項目(SDL)對以上問題給予了回答。在概述(SDL)研究背景和研究設計的基礎上,從核心概念、促進深度學習的策略和途徑、深度學習的效果三個維度進行了介紹與解讀。
  • 2020年第四屆中國康復醫學會綜合學術年會會前培訓班"運動康復專題...
    此次培訓班邀請了國內一線運動康復專家,分享運動康復真實案例及運動康復實用技術,課程涉及肩關節、膝關節、髖關節等常見傷病的運動康復策略,採用理論結合實踐,專家授課精彩紛呈,來自全國各地130餘位學員學習熱情,在2天的時間裡表現得淋漓盡致。
  • 促進深度學習研究和運用,質量守恆定律,化學發展史上重大發現
    本文以質量守恆定律為課例闡述深度學習的主要思想。「深度學習」是學習科學中的重要概念,它的發生、發展深受心理學、信息科學、哲學、社會學等學科的影響。比較受到認可的觀點是:深度學習是基於原有知識能力之上的、以學習者主動參與為前提、重視知識結構的建立和認知策略的元認知過程,以知識遷移和認知策略遷移解決實際問題為最終目標。
  • 英語:學習知識,更是在學習策略
    在我看來,這是一種很好而且是入門級的學習策略。對於聽、說能力還在發育中的孩子而言,反覆聽和模仿就是一種學習,而且是語言學習中的根本策略。這種策略需要學校老師教,也需要孩子通過摸索獲得和掌握,尤其是對於剛上學的孩子。
  • 科學組訓,體能訓練拒絕簡單粗暴
    某旅軍體教員宋哲介紹,過去組織體能訓練,他們都是一味掐秒表、看速度,現在他們將科學理念引入體能訓練,不但做足喚醒細胞和肌體恢復工作,還根據每名官兵的實際建立訓練檔案,有效促進了訓練質效的提高。在某連訓練場上,官兵們享受著科學組訓帶來的「紅利」。一陣短跑訓練過後,戰士們氣喘籲籲地坐在地上。
  • 第三屆MTT醫學運動康復國際研討會:搭建跨界交流平臺 促進運動康復...
    北京301醫院骨科主任醫師李眾利教授就第二個問題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運動康復一方面適用於想通過康復得到更高的運動水平的人群;另一方面,也是臨床上更有意義的適用人群,是指通過運動的方式讓一般人群或者術後病人得到更好的康復,將運動康復的理念得到更好的普及。
  • 運動學習通過少突膠質細胞促進髓鞘再生
    運動學習通過少突膠質細胞促進髓鞘再生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20 12:33:05 近日,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Ethan G.
  • 心肺功能的強弱,決定健身基礎,做好4個方法,有效提高心肺體能
    心肺體能幾乎都影響著所有的健身運動項目,如果一個人的心肺功能比較差,那麼會對健身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 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強度無法提高,當我們在做深蹲、臥推等動作的時候,以大重量的方式鍛鍊。
  • 馬術運動管理中心開展體能康復專題講座
    11月25日上午,自治區馬術運動管理中心開展體能康復專題講座,邀請首都體育學院教授孫永生進行講座。講座主要以身體運動功能訓練之恢復與再生方法為主要內容。中心全體運動員、教練員、領隊、管理人員參加講座。孫永生教授不僅把體能訓練的新理念帶入大講堂,而且調動全體運動員親身參與體能訓練和身體功能訓練,使運動員更為直觀的了解和學習訓練方法,並對運動員提出的問題一一進行了詳細解答,為中心體能訓練發展和冬訓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來源:馬術運動管理中心】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C級 體能訓練基礎 學員版
    1、多樣化 因為體能訓練是件很單調的事,如果只採用一種方式,很快就會失去興趣的。 3、整體性與局部性(平衡性) 體能鍛鍊的是一個系統性訓練,比如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等。體能要注重整體性的提高,同時又要加強局部的專項耐力。如持續快速出拳、踢腿、移動的能力。 4、超量負荷 為了取得訓練效果,每次練習的負荷量都有必要超過平時的基本要求。
  • 運動學習可通過促進少突膠質細胞再生或存活促進神經再髓鞘化
    此外,神經元活動可以調節朗飛氏結間長度和髓鞘厚度,這意味著成熟少突膠質細胞可以通過神經活動依賴的方式調節髓鞘形成過程。因此,在脫髓鞘損傷後,機體可能存在內源性機制,通過新生和倖存的少突膠質細胞調節髓鞘的修復。在人類和齧齒動物中,運動學習可通過誘導成熟中樞神經系統中少突膠質細胞前體細胞(OPCs)的增殖和分化(類似於脫髓鞘損傷時的OPC反應)改變白質結構。
  • 運動與學習成績的關係
    原來我們在運動時會產生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這三種神經傳導物質都和學習有關。多巴胺是種正向的情緒物質,人要快樂,大腦中一定要有多巴胺,我們的快樂中心伏隔核裡面都是多巴胺的受體。我們看到運動完的人心情都愉快,打完球的孩子精神都亢奮,脾氣都很好。血清素跟我們的情緒和記憶有直接的關係。血清素增加,記憶力變好,學習的效果也更好了。
  • 智能模擬培訓理論要點6:心智技能形成過程與影響因素
    加裡培林將心智動作的形成分成為五個階段:一是動作的定向階段,二是物質活動或物質化活動階段,三是出聲的外部言語動作階段,四是不出聲的外部言語動作階段,五是內部言語動作階段。我國心理學家馮忠良根據有關研究並結合教學實際,將上述五個階段進行了簡化和改進,提出了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階段說,即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內化。1.
  • 學習好又身體好!運動讓孩子更聰明
    體育鍛鍊能夠促進一個人的全面發展,尤其對於青少年來說更是如此。良好的體育鍛鍊習慣能讓青少年終身受益,因為體育鍛鍊不僅僅是促進生長發育、身體健康,而且顯著提高學習能力。鍾南山第一次參加全國田徑錦標賽,就拿了個第三名,這充分說明體育比賽並沒有耽誤鍾南山的學習。美國大學生體育聯合會做的調查結果也表明,經常參加訓練、比賽的大學生運動員,畢業通過率顯著高於其他普通學生畢業平均通過率。 運動讓孩子更聰明的原因就在於,它能有效提高青少年的學習能力,這方面的原因可以歸納為7個方面。
  • 加裡培林之心智技能發展的五階段
    在教師招聘的考試中,技能的學習相對來說是比較簡單的,但是心智技能因為其比較抽象,所以理解起來也有一定的難度。加裡培林是最早對心智技能進行研究的,因此影響也比較深遠,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梳理一下加裡培林關於心智技能發展的五階段理論。
  • 醫生推薦這4種運動,延緩衰老,永遠保持年輕體能
    早在古代,從秦始皇的「求仙路」、漢武帝的「長生夢」、大唐秘制「長生不老藥」,再到如今的全民運動,全面健康,都可以看出來人們追求年輕體能的心態。延緩衰老是我們一直所嚮往和追求的。俗話說「生命在於運動」,鍛鍊健身是保持健康、延緩衰老的有效措施之一。今天給大家分享醫生推薦的4種可以延緩衰老的運動,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 怎樣通過深度案例式學習持續提升職業技能?
    健康動能:也就是擁有非常積極健康的身心和情緒狀態,我認為這是一種底層能力,能夠應對體能、精神上的高壓比如我曾經的同事,從前她在外企,帶20幾個人的大HR團隊,所有的建制都是成體系的、完善的,然而在一家創業公司,她不僅要做滿招聘、薪酬、培訓等6個完整的HR模塊執行工作,同時還要配合老闆開拓一些創新業務(非HR職能),她的當前階段部門人頭大概就是2個人(可以再招1個人來協助)。
  • 廣東省反興奮劑中心揭牌 北京舉辦體能先鋒雲端公開賽
    賀信中表示,廣東省反興奮劑中心的成立,是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反興奮劑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重要舉措,是按照國家體育總局《反興奮劑工作發展規劃(2018—2022)》中建立「縱橫交叉、上下聯動」全覆蓋的反興奮劑組織體系的實際行動,也是促進廣東體育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
  • 別把運動對學習的好處不以為然
    運動為何能提高學習成績?有一個實驗清楚地說明了運動跟學習的關係。【零時體育計劃】芝加哥附近有一所中學,實施零時體育計劃,即在沒正式上課之前,讓學生早七點到校,跑步、做運動,要運動到學生的心跳達到最高值或最大攝氧量的70%,才開始上課。一開始時家長都反對,孩子本來就不願早起上學,再去操場跑幾圈,豈不一進教室就打瞌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