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授施密特提出:「運動技能應當是花費最少的精力和時間,按一定運動技術要求,完成系列的有目的的運動動作」。
運動技能與體能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體育運動技能的發展和提高,要求人們具有良好的體能,並以此作為基礎來學習運動技能。體能從技能形成的生理依據來看,協調能力、柔韌能力、靈敏能力、平衡能力、力量能力與運動技能的關係更加密切。因此,在這裡,主要探討如何通過發展前述的這幾種體能來有效地促進學生的運動技能,將技能教學與體能訓練結合,使體育課真正為提高全體學生的健康和個性發展服務。
發展力量素質,奠定學習基礎
從負荷的性質來看,可以進行異力性力量練習、等力性等動力量練習、離心力量練習。利用可移動式器械,如槓鈴、壺鈴、實心球或橡皮筋來完成練習。負槓鈴慢蹲、舉起槓鈴後緩慢下放,這些對抗重力的練習,都是發展離心力量的練習。
從負荷的強度來看,力量負荷的強度主要體現在阻力或負荷重量的大小上。隨著負荷強度的減小,負荷數量增加,對肌肉結構性影響增加,促使肌纖維增粗。同時,對發展肌耐力的作用也增加。
輕負荷指一般輕器械練習,如壺鈴、沙袋、沙背心、實心球練習。輕負荷力量練習的重點在於提高負荷節奏速度,要求學生以最大速度完成練習,保證最大功率輸出,主要用以發展爆發力。
從負荷的數量來看,練習的次數與負荷強度相關,強度增大則次數減少。發展最大力量,負荷強度大於最大肌力的,次數一次。發展爆發力,重點在提高節奏,動作應快而有力。力量練習的組數與次數之間是反比關係,即次數增加時,組數減少。
此外,組數安排還須考慮其他一些因素,如學生的訓練水平、訓練肌群的數量以及練習次數、訓練期等。負荷的方式是指持續或間歇兩種方式。力量訓練一般都採用間歇訓練的方式。間歇時間長短,根據訓練目標、學生的訓練水平、負荷的節奏以及發展肌肉的數量而定。
發展協調素質,建構學習保障
結合專項做相反方向的動作練習,或者用非慣用手和腳進行訓練,如足球運動時慣用的腳是右腳,那麼就採用左腳踢球。
加大難度訓練法。利用不習慣的組合,使原本已習慣的動作複雜化。例如,體育課上採用不對稱的徒手操練習,練習時附加重物,改變原來已經建立的協調關係,進一步加大動作難度。
採用放鬆練習。一般來說放鬆比緊張更困難,克服肌肉不合理的緊張,訓練良好的調節肌肉的張力,是保證動作協調、優美,節省體力的最佳方法。在安排技能學習時,要注意協調性練習應安排在體育課的開始,這樣注意力容易集中。
發展靈敏性,提高學習質量
考慮運動的專門性不同的運動項目要求有不同的靈敏技能,如練習足球運動的學生在跑、跳中迅速完成並改變動作方向的躲閃、急停、轉體、變化跑就完全不同,為了獲得良好的訓練效果,應當緊密結合專項訓練。
結合力量訓練靈敏動作一般會包含起動、急停、快速改變方向等三個過程,如果適時增加力量,則較容易克服這些動作過程中的阻力,而且肌肉可以進行更快速的收縮,以獲得更快的速度,同時,也增強了靈敏性。
結合反應訓練在實際的運動情境下,反應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對突然出現的刺激事先預知,並做出規律的動作反應,如聽到槍響出發的徑賽及遊泳比賽。另一類則是動作不預定,依刺激條件而做出不同動作反應的複雜反應時,有許多需因球的方向而決定下一個動作的運動,如足球中的無球跑位類。就對靈敏性的影響而言,複雜反應顯然比單純反應更為重要。
結合爆發力訓練,爆發力是力量與速度的綜合表現,由於在敏捷性的動作表現上會不斷地出現起動、再起動的過程,因此具有良好的爆發力,自然是增進靈敏的重要條件。如學生在足球練習時的急起急停、運球過人等。避免在疲勞的情況下進行靈敏訓練。
發展平衡能力,提高技能學習穩定性
體育訓練就要長期不斷地增加外在刺激的強度、數量和難度,使相關組織器官不斷地「破壞與重建」,打破原來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採取積極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循序漸進地完成刺激—適應,破壞—重建的過程,不斷提高組織器官和系統的機能平衡狀態,提高機體承受超強負荷的能力。
靈活安排平衡能力訓練與技術訓練,可以採用穿插進行的方式來安排,並非一定放在訓練開始前或者訓練結束後,以達到體能訓練與技能訓練的有機結合。另外要注意平衡性訓練要以更接近場上的實際訓練內容來安排。在練習注意肌肉耐力會影響平衡當運動者肌疲勞時,肌耐力變差,可能會降低與平衡有關的運動能力的表現。提高位覺和動覺的敏感性,即能感知身體平衡的細微變化,以便及時作出運動反應保持平衡。
發展柔韌性,保障學習安全
進行柔韌練習。柔韌練習也稱伸展練習,根據其不同訓練效應,相應地被區別為主動柔韌練習和被動柔韌練習兩類,而每類還區分為動態和靜態兩種形式。
主動動態柔韌練習是練習者在運動過程中所完成的柔韌練習,如踢腿、拉肩、前後拋擲實習球以及橡皮帶的踢、擺、繞等練習。
主動靜態柔韌練習是練習者通過肌肉收縮保持關節最大幅度的靜止姿勢的練習,如扶竿控腿等。
被動動態柔韌練習為藉助外力逐漸加大動作幅度的柔韌練習,如利用肋木屈體壓腿被動靜態柔韌練習為藉助外力來保持固定姿勢的練習,如肋木上屈體抱腿。
拉長肌肉和結締組織的訓練。有快速爆發式牽拉和緩慢牽拉練習兩種方法,前者在進行牽拉練習時有疼痛感,並且在準備活動不充分時較易拉傷肌肉,如「擺腿」和「踢腿」練習緩慢牽拉練習是使有關部位肌肉、韌帶緩慢拉長至一定程度有輕微的疼痛感覺。因超過關節伸展限度小,不易引起損傷和疼痛,並可以有意識地放鬆對抗肌。因此,鍛鍊效果較爆發式牽拉練習效果好,如「拉韌帶」、「壓腿」、雙人互助的壓肩等練習。
掌握柔韌素質訓練的原則。首先,任何情況下柔韌性的發展,都不應超過關節解剖結構所允許的範圍。其次,柔韌練習應與體育課的準備活動相結合,準備活動可以使體溫升高,降低肌肉粘滯性,提高其伸展性,並可避免運動損傷。再次,掌握合理的柔韌發展水平也可以為學習更難的運動技能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