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期訓練中,合理安排運動負荷,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機體能力

2020-12-05 小鯉魚精選

在中學的業餘訓練中,大部分學校訓練都不正常,所以一旦有比賽任務,多數都是臨時組隊,因此,學生運動基礎與運動成績都較差。那如何使學生在短時間內使其技術、技能、戰術、心理及身體素質得到有效提高,在比賽中取得好的成績,其關鍵是在訓練中合理安排好運動荷。如果訓練中的運動負荷不夠,對學生機體刺激就小,其機能水平提高就受到了限制,對掌握技術、技能產生的良好刺激就會消失。若訓練時學生運動負荷過大,對機體的刺激過強,機體疲勞不易恢復,會影響訓練計劃還很容易造成局部創傷及運動性疲勞症。可見,賽前的短期訓練中合理安排好運動負荷是非常重要的。

1.合理安排運動負荷的依據

1.1超量恢復的原理:

學生的有機體在承擔一定的負荷後產生疲勞—恢復—超量恢復的過程,要使機體所產生的疲勞症狀得到恢復甚至超量恢復,就得讓有機體在承受一定的負荷後得以休息,使負荷與休息交替進行。在保證機體充分恢復的前提下,負荷越大,機體刺激越深刻,產生的超量恢復水平也越高。這就必須對每天訓練中的負荷做一個科學合理安排。

1. 2訓練的適應過程:

學生的有機體在訓練中承受運動負荷後會產生適應過程,在機體對負荷適應後,會出現「節省化」現象。若每天的訓練負荷停止在一個水平上不變,學生機體適應後,則機體的機能就不能進一步提高,只有有節奏地安排運動負荷,逐步提高刺激強度,使機體產生新的適應,才能提高機能水平,獲得良好的訓練效應。但要注意,若訓練中運動負荷的增加掌握不好,提得過快、過猛而使學生在下一次的訓練中還處於疲勞的狀態,很容易造成疲勞積累,不但不能產生新的適應,成績不能提高,反而對學生和訓練帶來不利的影響。

2.合理安排運動負荷的基本要求

2.1合理安排運動負荷

訓練中要認識到加大運動負荷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提高運動訓練水平的一個手段,不能認為越大越好。合理安排運動負荷是根據人的身心發展規律、人體機能適應性規律和超量恢復原理提出來的,運動負荷的大小都不是絕對的。「最大限度」、「極限負荷」沒有一個是固定的、適用於所有人的標準,而是根據不同訓練水平的人採取不同的負荷。只有準確掌握好自己每個訓練學生的實際情況,才能實施最合理的運動負荷,逐步提高運動成績。

2.2處理好負荷與恢復的關係

學生訓練中承受一定負荷後,機體會產生疲勞,因此要使學生有相應的休息時間,其機能水平才能逐步得到提高。一般中學田徑隊集訓短、時間緊,學生訓練時間僅在每天下午第三節課後進行,所以下午的訓練課的運動負荷最好安排在學生的機體能力到第二天下午得到恢復的基礎上進行,這就要求每天訓練課的運動負荷不能過大,也不能過小。若運動負荷安排過小,下一次訓練課是在學生機體產生「超量恢復」之後進行,那麼機能能力仍只保持在原有水平上;若運動負荷安排過大,下一次訓練課是在學生機體尚未恢復時進行的,其機能能力就會下降;若運動負荷合適,下一次訓練正好在學生機體產生「超量恢復」時進行,其機能能力將逐步提高。

2.3處理好負荷量與負荷強度的關係

在整個訓練中,量和強度都是不可缺少的主要因素。兩者有機搭配才能保證運動負荷,提高運動成績,強度雖然比量對機體產生的影響更大,但它必須在量積累的基礎上才能加大。強度加大了,量就要有所控制,若量和強度一直持續增加,不但整個運動負荷加不上去,還易產生訓練過度。所以,在訓練中量和強度的安排按應波浪形安排,二者要有機結合,才能使學生機體適應不斷變化的運動負荷與強度。

3. 賽前訓練的時間安排原則

賽前訓練過程中教學因素比較多,必須貫徹周期訓練原則,在一般訓練與專項訓練脫節的情況下多注重專項訓練,合理安排時間。

3.1主訓練小周期

主訓練小周期是實現運動水平突破性進展的訓練小周期。它必須在合適的基礎上進行。主訓練日同恢復節奏、輔助恢復措施的完善結合,就形成為一個主訓練小周期。主訓練小周期的主體構成,是適度應激訓練及其恢復節奏。如前所說,實踐中為了穩妥起見,在適度應激訓練後,也常可能在它的合適時段,安排一、二個低應激的訓練節奏,這樣來複合地建構主訓練小周期。

從理論上說,一個主訓練小周期,可以既實現著運動進步,又保持著良好的健康水平,從而為後續的主訓練小周期建構了新的、健全的基礎。如果在實踐中基本達到了上述要求,「主訓練小周期」便可以連續地、滾 動式地運行下去,使運動水平「階梯式」地實現持續進步。這就形成所謂「快節奏」。

3.2 調整性訓練小周期

由於人體有序狀態的極為複雜,又由於訓練工作也十分複雜,在訓練運行中,發生某種挫折,是常有的事 。例如:主訓練手段的運行中出現了高「過強應激」,主訓練課頻次或主訓練日頻次的安排太過密集,以及運動員偶爾傷、病或因故短時間離隊等。這時,可及時插入「調整性訓練小周期」,加以因應、承轉、解決。「調整性訓練小周期」也可稱為「恢復性小周期」,與「輔助性訓練小周期」較為接近。

調整性訓練小周期的主要任務,是使體內矛盾的統一性恢復到應有的水平。就是說,使機體的健康水平恢復到應有的高度。為此,要採取相應的手段、方法、節奏、以及有關的配合措施。對這些,同樣需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地研究發展,以提高效益。

如果調整性訓練小周期基本實現了它的任務,便可轉入新的主訓練小周期;如果尚未實現,則可以繼續地 組織針對性的新的調整性訓練小周期,直到完成預期任務,能夠順利地開始新的「主訓練小周期」為止。

4.合理運動負荷的監督

訓練中安排適宜運動負荷是為了取得理想的訓練效果,運動負荷的大小直接影響機能水平和運動成績的提高。由於學生個體存在差異,對運動負荷承受能力有所不同,所以運動負荷是否合理,還得通過多途徑、多指標進行監督,通過分析,找出符合學生個體的運動負荷。通常可用以下的簡易方法。

4.1生理指標評定法

運動負荷後,晨脈不超出平時晨脈3-4次/分,血壓變化範圍上下在10毫米水銀柱以內,體重不少於0.5公斤。機體承受負荷後,休息10分鐘即恢復到運動前安靜脈博為小負荷;比運動前安靜脈博快12-30次/分為中等負荷;比運動前安靜脈博快36-54次/分為大負荷。

4.2主觀感覺及教師觀察

運動負荷不大,學生主觀感覺食慾、睡眠都會正常;當出現睏倦時若再加大運動負荷就會造成疲勞積累導致食欲不振、乏力、對運動場地、器材、練習等產生厭倦感等,這就是不合理的運動負荷而引起的過度疲勞症狀。在訓練中教師應時刻觀察學生的行為,若出現表情淡漠、反應遲鈍、協調性差、注意力不集中、技術變形、成績下降,說明運動負荷過大,要及時調整。

相關焦點

  • 冬天,如何安排「間歇訓練」運動負荷?
    首先,正確認識間歇訓練負荷。我們都知道,跑量是馬拉松訓練的基礎,但並意味著只要積累跑量就一定能跑得快,訓練過程中還要階段性地通過間歇等訓練手段提升訓練強度,這樣才能打破機體平衡狀態,激發機體能夠適應更大強度的刺激,從而保證運動員運動水平的不斷提升。所以,間歇訓練負荷的難點是跑量與強度之間的博弈,它是一個多因素、多層次結構組成的完整系統。
  • 五個策略,通過發展體能有效促進運動技能學習
    體能從技能形成的生理依據來看,協調能力、柔韌能力、靈敏能力、平衡能力、力量能力與運動技能的關係更加密切。因此,在這裡,主要探討如何通過發展前述的這幾種體能來有效地促進學生的運動技能,將技能教學與體能訓練結合,使體育課真正為提高全體學生的健康和個性發展服務。
  • 健身時,有氧和力量怎麼安排,才能提高訓練效果?
    健身訓練的目的是為了練出好身材,健身前我們需要合理定製一份計劃,才能更科學的鍛鍊,更快的練出好身材。盲目健身,健身沒有計劃,訓練效率會很差,很容易讓你中途放棄。健身訓練的時候,我們需要合理分配有氧運動跟力量訓練,才能更快練出滿意的身材。
  • 最詳細的馬拉松運動負荷解答!
    心肺功能和抗乳酸能力的提高,意味著馬拉松運動員運動水平的提高,而有氧訓練是提高心肺功能最常見、最安全、最有效的訓練內容;抗乳酸能力的訓練是需要一定的強度刺激,這也就是專業運動員通常講的無氧訓練(間歇跑、段落跑、速度跑),但是無氧訓練是要注重有一定的高強度(高配速)做基礎,不然練無氧也就沒啥意義。
  • 大跑量』就一定能提高運動成績?
    提高運動員的競技能力和比賽成績是運動訓練的主要目的。其中,運動訓練的直接目的是提高運動員的競技能力,繼而通過比賽將訓練能力轉化為比賽成績。所以,正確認識馬拉松專項競技能力的結構特點,對接下來的訓練安排尤其重要。 不同運動項目由於其專項的特異性,決定了其競技能力構成因素的差異性。
  • 如何進行有效的登山前訓練
    以方面,登山者需要有清醒的頭腦,以應對山區複雜的環境和多變的狀況;另一方面,登山運動既需要長時間的耐力輸出,又需要短暫的爆發力和進度,因此登山者需要同時具備多方面的運動素質,在攀登前合理地安排力量和耐力訓練,以保障在攀登時達到體能的巔峰。
  • 跑步訓練中,血紅蛋白指標的意義
    在業餘中長跑訓練中,合理科學的運用血紅蛋白指標來監控訓練,不僅能幫助教練準確掌握運動員的身體機能狀況、為教練合理安排訓練任務提供理論依據,還能解決在業餘訓練中因為經費等原因造成的生理生化指標監控訓練難的現實問題。
  • 怎樣才是合理的訓練? 馬拉松訓練的三個重要點
    馬拉松是一項充滿激情與活力的運動,但光有激情,並不一定能跑出好成績。而賽前的科學訓練,才是實現目標的保證。只有合理安排賽前訓練,才能有一次完美的馬拉松之旅,否則不但不會有好成績,還會對身體造成短期或永久的傷害。  那麼,怎樣的訓練才是合理的呢?
  • 訓練負荷的量化:訓練強度和訓練量的評價
    一般用以評價有氧耐力訓練的強度。方法主要有最大心率百分比,或心率儲備百分比。以此確定有氧訓練的強度區間。5.乳酸閾是指在漸增負荷運動中,血乳酸濃度由緩慢增加轉變為大幅上升的拐點,也可以用來確定耐力訓練的強度。
  • 採用適宜運動負荷防止過度鍛鍊造成傷害 - 國家體育總局
    在運動成為風尚的當下,這個提醒實際上並非多餘,近期已有好幾個關於過量鍛鍊引發早衰、腎衰竭的新聞見諸媒體了。      在北京體育大學教授任弘看來,認識和了解過度鍛鍊,首先要知道運動負荷。任弘介紹,運動負荷簡稱負荷,廣義是指身體在運動過程中所承受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負擔,故運動負荷包括運動生理負荷和運動心理負荷兩種。他說,對身體產生刺激並促使機體機能提高的負荷主要是生理負荷。
  • 控制運動負荷、安全距離下可不戴口罩,深圳要求體育課這樣上!|早安...
    複課初期,運動量和運動強度宜保持在中、小範圍;隨著學生體能的恢復,在做好評估的基礎上再循序漸進地提高強度。二、指導意見(一)學校學校要重視對現有條件進行診斷評估,合理規劃校園體育活動場地設施,學校體育場館節假日優先對本校初三、高三學生開放,制定分期、分批、分層、分區域體育教學及體育活動方案。
  • 強健的十大指標之一 心肺功能訓練方案
    健全的心肺功能,既是運動員健康體魄的關鍵,也是運動員學習各種技術動作,提高自身競技能力的關鍵。很多運動項目的運動員都需要重視心肺功能訓練。2 心肺功能訓練原則肺功能訓練與肌肉力量訓練、關節活動訓練、平衡能力與協調能力訓練等的訓練原則有很多相同點,其中超負荷原則作為一項非常重要的原則對心肺功能訓練意義重大。
  • 舞者如何提高柔韌素質?這兩個訓練方法值得嘗試!
    4、人體在過度疲勞時,其中樞神經系統受到抑制,不能正常協調工作,導致柔韌性降低,因此,要合理安排訓練量和時間。 5、舞蹈演員心理素質好壞將直接影響其柔韌素質的提高:心理素質好,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性高,協調各部位肌肉的能力強,表現在運動幅度舒展、大方,柔韌性就好。
  • 運動對心臟有何好處?專家推薦「4+1」運動,有效預防心血管病
    這就需要我們要保護好心臟,其中最為重要的辦法之一就是要合理的運動,只要沒有運動的禁忌,適當運動,就能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 長期進行一些有氧運動能刺激我們機體的多種組織細胞分泌外泌體—蛋白質、mRNA、RNA,然後經過血液循環,這些物質就能被心肌細胞攝取,從而就能夠顯著提高心肌的抗缺血的能力,就可以大幅度地減少一些心肌梗死的面積,從而起到改善心臟功能的目的。
  • 如何提高英語單詞學習的短期記憶效率
    為了方便讀者理解,我們比照練健美長肌肉,提出了大腦記憶英語單詞的4個關鍵要素:第一靠合理的運動計劃與安排;第二是每一次鍛鍊時要保證足夠的運動量;第三靠周期性的訓煉;第四靠充分的營養供應和休息。關於第一項合理的運動計劃與安排,在系列文章2裡,我們已經探討了中國學生背英語單詞的最優宏觀學習策略,同時發現,絕大部分中國學生在攻克英語單詞這件事情上,在宏觀策略與規劃方面採用了最不經濟的學習策略;關於第三項周期性的訓練,也就是記憶的抗遺忘策略,我們將在系列文章中的第5篇來論述;關於第四項充分的營養供應和休息,我們將在系列文章中的第8篇來論述。
  • 長期運動負荷導致心腔擴大與心肌肥厚
    可能是由於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引起了運動員心臟形態結構的改變,但目前無法預測不同運動項目以及運動強度對心肌結構和功能的影響。臨床工作中,應注意與心臟的病理性改變如肥厚型心肌病鑑別。 理論依據 運動負荷導致心臟適應性改變 心臟是血液循環的動力器官。心肌收縮力、前負荷、後負荷及心率等決定心臟的泵血功能。
  • 體育專家解讀健身誤區之一:運動負荷與恢復問題
    因此,提高身體素質是預防損傷發生最為重要的因素。  3.運動頻率和運動量安排不合理。由於很多羽毛球愛好者平日工作繁忙,有周末突擊運動的習慣。單次運動量過大是常見的損傷原因,正如暴飲暴食會造成「消化不良」一樣。因此,應儘量將運動量合理分配到一周之中,控制好每次的運動時間,才是科學正確的鍛鍊方法。  4.缺乏運動後的整理活動。
  • 如何評估訓練質量?常被訓練者忽視的內部負荷
    50kg×4組×10次這樣傳統的記錄方式中,大家忽視了記錄自己對訓練的感受,而導致在做下一次訓練計劃的時候我們缺少了主觀感受的依據。大部分訓練者習慣於關注訓練強度、容量這樣的外部負荷,而少了對主觀感受、疲勞程度這些內部負荷的關注。運動強度自覺表其實教頭在訓練記錄的篇章有提到記錄訓練的「感受與建議」《Rpe等級:如何客觀地寫下你的訓練感受?》
  • 為何專業運動員「大強度」訓練後,要進行「高配速」放鬆跑?
    俗話說:「沒有運動負荷就沒有疲勞,沒有疲勞就沒有超量恢復,沒有超量恢復就沒有運動成績的提高。」主要是強調了在運動訓練中,「訓練和恢復」同等重要。 所以,如果運動員身體疲勞不能第一時間得到清除,很難保證下一步訓練的順利開展,周期訓練質量也將受到嚴重的影響。 我們常說,沒有運動負荷就沒有疲勞,沒有疲勞就沒有超量恢復,沒有超量恢復就沒有運動成績的提高。但是在日常訓練中,我們往往會把更多的精力花在運動訓練上,從而忽視了恢復在運動訓練中的重要性。
  • 運動中的短期和長期記憶機理揭開
    人們學習某項運動技能的時候,有時學得快忘得也快,而有時雖然學得慢,卻能長久不忘,這種現象並非偶然,而是有其生理基礎。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科學家首次揭示了在運動記憶形成過程中,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共同作用但卻互相競爭的生理機制。該發現不僅有助於制定科學合理的個人訓練計劃,也為中風病人康復帶來了希望。相關論文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神經生理學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