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學的業餘訓練中,大部分學校訓練都不正常,所以一旦有比賽任務,多數都是臨時組隊,因此,學生運動基礎與運動成績都較差。那如何使學生在短時間內使其技術、技能、戰術、心理及身體素質得到有效提高,在比賽中取得好的成績,其關鍵是在訓練中合理安排好運動荷。如果訓練中的運動負荷不夠,對學生機體刺激就小,其機能水平提高就受到了限制,對掌握技術、技能產生的良好刺激就會消失。若訓練時學生運動負荷過大,對機體的刺激過強,機體疲勞不易恢復,會影響訓練計劃還很容易造成局部創傷及運動性疲勞症。可見,賽前的短期訓練中合理安排好運動負荷是非常重要的。
1.合理安排運動負荷的依據
1.1超量恢復的原理:
學生的有機體在承擔一定的負荷後產生疲勞—恢復—超量恢復的過程,要使機體所產生的疲勞症狀得到恢復甚至超量恢復,就得讓有機體在承受一定的負荷後得以休息,使負荷與休息交替進行。在保證機體充分恢復的前提下,負荷越大,機體刺激越深刻,產生的超量恢復水平也越高。這就必須對每天訓練中的負荷做一個科學合理安排。
1. 2訓練的適應過程:
學生的有機體在訓練中承受運動負荷後會產生適應過程,在機體對負荷適應後,會出現「節省化」現象。若每天的訓練負荷停止在一個水平上不變,學生機體適應後,則機體的機能就不能進一步提高,只有有節奏地安排運動負荷,逐步提高刺激強度,使機體產生新的適應,才能提高機能水平,獲得良好的訓練效應。但要注意,若訓練中運動負荷的增加掌握不好,提得過快、過猛而使學生在下一次的訓練中還處於疲勞的狀態,很容易造成疲勞積累,不但不能產生新的適應,成績不能提高,反而對學生和訓練帶來不利的影響。
2.合理安排運動負荷的基本要求
2.1合理安排運動負荷
訓練中要認識到加大運動負荷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提高運動訓練水平的一個手段,不能認為越大越好。合理安排運動負荷是根據人的身心發展規律、人體機能適應性規律和超量恢復原理提出來的,運動負荷的大小都不是絕對的。「最大限度」、「極限負荷」沒有一個是固定的、適用於所有人的標準,而是根據不同訓練水平的人採取不同的負荷。只有準確掌握好自己每個訓練學生的實際情況,才能實施最合理的運動負荷,逐步提高運動成績。
2.2處理好負荷與恢復的關係
學生訓練中承受一定負荷後,機體會產生疲勞,因此要使學生有相應的休息時間,其機能水平才能逐步得到提高。一般中學田徑隊集訓短、時間緊,學生訓練時間僅在每天下午第三節課後進行,所以下午的訓練課的運動負荷最好安排在學生的機體能力到第二天下午得到恢復的基礎上進行,這就要求每天訓練課的運動負荷不能過大,也不能過小。若運動負荷安排過小,下一次訓練課是在學生機體產生「超量恢復」之後進行,那麼機能能力仍只保持在原有水平上;若運動負荷安排過大,下一次訓練課是在學生機體尚未恢復時進行的,其機能能力就會下降;若運動負荷合適,下一次訓練正好在學生機體產生「超量恢復」時進行,其機能能力將逐步提高。
2.3處理好負荷量與負荷強度的關係
在整個訓練中,量和強度都是不可缺少的主要因素。兩者有機搭配才能保證運動負荷,提高運動成績,強度雖然比量對機體產生的影響更大,但它必須在量積累的基礎上才能加大。強度加大了,量就要有所控制,若量和強度一直持續增加,不但整個運動負荷加不上去,還易產生訓練過度。所以,在訓練中量和強度的安排按應波浪形安排,二者要有機結合,才能使學生機體適應不斷變化的運動負荷與強度。
3. 賽前訓練的時間安排原則
賽前訓練過程中教學因素比較多,必須貫徹周期訓練原則,在一般訓練與專項訓練脫節的情況下多注重專項訓練,合理安排時間。
3.1主訓練小周期
主訓練小周期是實現運動水平突破性進展的訓練小周期。它必須在合適的基礎上進行。主訓練日同恢復節奏、輔助恢復措施的完善結合,就形成為一個主訓練小周期。主訓練小周期的主體構成,是適度應激訓練及其恢復節奏。如前所說,實踐中為了穩妥起見,在適度應激訓練後,也常可能在它的合適時段,安排一、二個低應激的訓練節奏,這樣來複合地建構主訓練小周期。
從理論上說,一個主訓練小周期,可以既實現著運動進步,又保持著良好的健康水平,從而為後續的主訓練小周期建構了新的、健全的基礎。如果在實踐中基本達到了上述要求,「主訓練小周期」便可以連續地、滾 動式地運行下去,使運動水平「階梯式」地實現持續進步。這就形成所謂「快節奏」。
3.2 調整性訓練小周期
由於人體有序狀態的極為複雜,又由於訓練工作也十分複雜,在訓練運行中,發生某種挫折,是常有的事 。例如:主訓練手段的運行中出現了高「過強應激」,主訓練課頻次或主訓練日頻次的安排太過密集,以及運動員偶爾傷、病或因故短時間離隊等。這時,可及時插入「調整性訓練小周期」,加以因應、承轉、解決。「調整性訓練小周期」也可稱為「恢復性小周期」,與「輔助性訓練小周期」較為接近。
調整性訓練小周期的主要任務,是使體內矛盾的統一性恢復到應有的水平。就是說,使機體的健康水平恢復到應有的高度。為此,要採取相應的手段、方法、節奏、以及有關的配合措施。對這些,同樣需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地研究發展,以提高效益。
如果調整性訓練小周期基本實現了它的任務,便可轉入新的主訓練小周期;如果尚未實現,則可以繼續地 組織針對性的新的調整性訓練小周期,直到完成預期任務,能夠順利地開始新的「主訓練小周期」為止。
4.合理運動負荷的監督
訓練中安排適宜運動負荷是為了取得理想的訓練效果,運動負荷的大小直接影響機能水平和運動成績的提高。由於學生個體存在差異,對運動負荷承受能力有所不同,所以運動負荷是否合理,還得通過多途徑、多指標進行監督,通過分析,找出符合學生個體的運動負荷。通常可用以下的簡易方法。
4.1生理指標評定法
運動負荷後,晨脈不超出平時晨脈3-4次/分,血壓變化範圍上下在10毫米水銀柱以內,體重不少於0.5公斤。機體承受負荷後,休息10分鐘即恢復到運動前安靜脈博為小負荷;比運動前安靜脈博快12-30次/分為中等負荷;比運動前安靜脈博快36-54次/分為大負荷。
4.2主觀感覺及教師觀察
運動負荷不大,學生主觀感覺食慾、睡眠都會正常;當出現睏倦時若再加大運動負荷就會造成疲勞積累導致食欲不振、乏力、對運動場地、器材、練習等產生厭倦感等,這就是不合理的運動負荷而引起的過度疲勞症狀。在訓練中教師應時刻觀察學生的行為,若出現表情淡漠、反應遲鈍、協調性差、注意力不集中、技術變形、成績下降,說明運動負荷過大,要及時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