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T定義,Medical Training Treatment,醫學訓練療法,主要應用與康復領域,也就是人們俗稱的復健訓練。以病人主動參與為主,通過系統的訓練計劃,達到肢體功能的提高以解決患者功能障礙等問題。從生理學出發,普通人也可以通過系統的訓練方法增強肢體力量活動度,心肺功能,靈活性協調性以及平衡功能從而提高運動能力。
小編認為,MTT對普通人群甚至有運動習慣的人群來說,不僅僅是提高運動水平,更多的意義在於康復醫療的一級預防。所謂的一級預防:一級預防亦稱為病因預防,是在疾病(或傷害)尚未發生時針對病因或危險因素採取措施,降低有害暴露的水平,增強個體對抗有害暴露的能力預防疾病(或傷害)的發生或至少推遲疾病的發生。第一級預防應該是消滅或消除疾病(或傷害)的根本措施。舉例說明,普通人可以通過訓練下肢的力量來提高運動功能,但是他如果了解MTT,不僅僅可以更有效的訓練下肢的力量,還可以知道訓練過程中如何避免受傷。對專業人員亦是如此。從這個出發點,小編一直在努力把康復醫療中有用的東西結合到健身中去,反之亦然,如果成功了,不僅僅可以幫助病人群體,還能提高運動群體。下面我們來慢慢總結MTT的訓練要素,並且結合我的健身經驗對它們做出簡單的健身角度的點評。
1,有效訓練刺激。MTT中訓練強度水平必須超過ADL(日常生活能力)活動水平。ADL有個體差異,每個人生活習慣和工作類型不同,所以強度必須個體化。就肌肉訓練為例,閾值要超過最大強度的20%。
MTT中分四檔強度:1)低於有效訓練閾值,2)超過有效訓練閾值(弱刺激),3)超過有效訓練閾值(強刺激),4)超過有效訓練閾值太多的強刺激。概括說來就是四種強度,第一類無效,第二類主要有助於保持功能,第三類可以形成新的新陳代謝和外觀適應,肌肉系統和耐力的加強,第四類會讓機體無法適應。從健身角度適應來看,小編覺得一般熱身取第二類強度,訓練組取第三類強度。當然還有更多學說分類會更加細,無非就是要提醒人們關於強度的選取,這裡的強度是一個很廣義的概念,並不是說個體最大負荷重量或是單組的最高重複次數,大部分時間是根據患者或者體能訓練者的主觀體驗來決定,所以無法量化。或許那些肯吃苦的人閾值會更高。
2,超量恢復原理
如果機體承受負荷,身體結構會產生更高水平的適應。具體分為兩部分:1)訓練刺激幹擾機體平衡後產生疲勞和能量下降。2)身體在疲勞後開始補償能量物質丟失補充至起始水平恢復後會超過原有運動水平,然後會恢復原有水平。最佳訓練時機為超量時機。
在醫學訓練中一般住院病人或是門診病人會固定訓練周期,所以尋找超量恢復的點很重要,但是只要下一次訓練開始在C階段前期水平線上,都是可以接受的。這個周期一般和機體本身適應能力強弱有關。如果是健身的人,也要找這個點,但是事實往往是,健身訓練者以周為周期,每周計劃反覆進行,有些肌肉得到了足夠的刺激並且在超量時得到了再訓練,有些肌肉還未恢復則又受到過多的刺激,計劃表往往很難做到完美。所以小編建議,計劃要做,但是不能太死,有時候必須學會和自己的身體對話,感受自己的身體哪一部分在今天更加需要鍛鍊,需要鍛鍊的肌肉一定是在超量恢復期的肌肉而不是已經疲勞的肌肉。但是訓練的動作大部分都是複合的,很少人有一塊一塊肌肉訓練的,都是一群一群肌肉訓練的,因此,需要合理分配他們並且經常遵從自己身體的感覺做出變化。阿諾德書上有2套高級訓練計劃,還有一套為高級計劃備用的訓練計劃,就是這個道理。
3,身體不同組織的適應改善速度。
由快到慢:自主神經系統>神經肌肉系統>心血管系統>肌肉>肌腱和韌帶>骨骼和軟骨。
這個對訓練的意義不大,但是可以作為參考,舉例來說:對於早期不完全神經損傷的病人訓練的進步比訓練肌肉力量圍度的人速度快,比單純訓練骨骼強度的人速度快。
4,訓練方法
1)適應訓練:強度20-30%、每組次數15-40、組數3-6、組間休息30-45s、速度慢。
2)力量耐力訓練:強度40-50%、每組次數15-30、組數3-6、組間休息30-60s、速度慢-中等。
3)肌肉協調訓練:強度40-50%、每組次數15-30、組數3-6、組間休息30-60s、訓練速度慢-中等。
4)肌肉增強訓練:強度60-85%、每組次數6-12、組數3-5、組間休息90-180s、訓練速度慢-中等。
5)肌肉力量訓練:強度80-95%,每組次數1-6、組數3-6、組間休息、180-300s、訓練速度快。
我們從各個參數入手,首先組數是不變的,當然是根據個人調節。有些耐磨的肌肉比如肱二頭肌小編一般都要練到20組+,而胸大肌或是背闊肌都不會超過15組,三角肌容易疲勞一般在15組以內,這是小編個人的訓練習慣來舉例。
其次看強度力量訓練的強度遠高於耐力訓練及協調訓練,耐力訓練與協調訓練強度相當,所以意味著兩者訓練的主觀感覺或許接近。力量訓練的每組次數更低,也就意味著承受更大的負荷,所以用大重量出大肌肉就是這個道理。這是一條線性軸:大重量低次數的原則→小重量高次數的原則,意味著從注重力量到注重耐力的過渡,當然前者的肌肉圍度會更大,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健美」,介於兩者之間的,我們則稱之為「健身」。協調性訓練也在軸上的中間位置。
範迪塞爾的身材就是介於健身和健美之間。
郭富城是健身房的代言人,典型的健身型身材。
最有代表性的健美運動員李-哈尼,詮釋健美身材。
通常什麼樣的身體適應什麼樣的環境,阿諾德肌肉再發達也跑不過那些短跑運動員,這就是訓練方式決定的。前者是以肌肉增強訓練為主,後者是以肌肉爆發力和協調訓練為主。
5,強度與最大重複值
先引入RM概念,RM"是英文"repetition maximum"的縮寫,中文譯義是"最大重複值",引譯為"最大重複次數"、 "最大重複次數的重量"或"一定重複次數的最大重量"。在健美鍛鍊活動中,"RM"被約定俗成地規定為能夠重複試舉一定次數的負荷重量,如"6~12RM"所表達的就是"最多能重複或連續試舉6~12次的重量"。如用 100公斤進行臥推練習,當竭盡全力最多只能連續推舉5次時,那麼這100公斤就是該動作5RM的重量。為便 於記寫,在訓練計劃中一般都是這樣表達規定的、因人而異的負荷重量。 訓練前應該了解自己的最大力量峰值,在漸進熱身後進行一次性最大力量測試,結果能夠重複一次的最大重量,也就是1RM。當然也可以通過計算得到。
左第一列為強度,中間為重複次數,右邊為換算基數。
最大力量峰值=可以重複中間那幾檔次數的重量×右邊相對應的基數。
舉例說明:我可以臥推100kg一共10次力竭,對應次數倒數第二檔,也就是100kg×基數1.33。得到的數值為133kg。為我的單次力量峰值。
不管對於病人還是健康人這個指標都是很有意義的指標,可以作為評估。當然還有很多健美愛好者把這樣的「衝分量」作為刺激肌肉瓶頸期生長的方法。
你們的意見是我堅持下去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