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行為
引入:
在曲線運動中最典型的兩個模型是平拋運動和圓周運動,之前我們已經結束對平拋運動的有關複習,今天我們將進入圓周運動的相關複習
課堂教學:
已經要求學生在課前對圓周運動基本概念進行自主複習
問:1)在圓周運動章節中,描述圓周運動的物理量有哪一些?
一.描述圓周運動的物理量(板書)
1.線速度 (強調其矢量特點)
2.角速度
3.周期 ; 頻率
4.轉速
5.向心力
6.向心加速度
(學生回答完成後,說明向心力,向心加速度是關於圓周運動動力學範疇,相關內容複習將在下一階段複習。)
類型1: 分別比較時針上A、B兩點間和傳送裝置上兩輪邊緣C、D兩點間線速度之比,角速度之比,周期之比?
2)傳送裝置(板書)
結論1:繞同一軸同步轉動的各點角速度相等(軸上的點除外)
結論2:(皮帶傳動)不打滑的皮帶(或齒輪)傳動的兩輪邊緣上各點線速度大小相等。
圓周運動中的追及相遇問題(板書)
類型2: 1)A和B兩球在如圖所處位置,A球以角速度ω繞圓心做勻速圓周運動(轉動方向如圖所示),B球靜止。問經過多少時間兩球相距最近?
1.強調為追及初始狀態下的相對位置關係(並與直線運動下的相關量做類比)。
2.強調為追及時間。(並與直線運動下的相關量做類比)
3.利用直線追及模型強調參考系的應用。
4.強化學生對最近距離的理解,為後階段天體運動做準備。
5.強化學生對角速度在圓周運動追及問題中的應用。
(運用類比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直線運動中相對位置與圓周運動中相對位置的相似之處,體會解決直線追及和圓周追及的共同點)
2)A和B兩球在如圖所處位置同時繞同一圓心做勻速圓周運動(轉動方向如圖所示),問兩球經過多少時間後首次相距最近?
(解決此題時,1.提醒學生關注相關物理量確定過程,並與上一例題做比較。2.強調首次相距的含義,為下一例題做鋪墊。)
(教師結合生活經驗,多媒體課件,板書做適當的提示和引導)
[來源:學§科§網Z§X§X§K]
圓周運動中的多解問題(板書)
類型3:A和B兩球在如圖所處位置同時繞同一圓心做勻速圓周運動(轉動方向如圖所示),問兩球經過多少時間後相距最近?
課堂練習
試一試1:如圖所示裝置中,三個輪的半徑分別為r、2r、4r,,求圖中a、b、c各點的線速度之比、角速度之比。
試一試2: 教室前面掛的時鐘從12點整開始,分針和時針再經過多長時間能首次重合?
類型3:如圖:金屬圓筒的半徑為R, 當子彈以速度v勻速從狹縫P射入, 假設子彈進入圓筒的同時開始繞O點勻速轉動請問圓筒應該以多大的角速度ω轉動才能保證子彈射出?
(不考慮重力作用效果)
課堂小結:
知識總結
1熟悉和理解描述圓周運動的相關物理量及其計算。
2熟練掌握不同類型傳送裝置相關物理量的關係及計算。
3圓周運動中的追及相遇問題
4利用圓周運動的周期性,重複性特點,解決圓周運動中的多解問題
能力總結
提醒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遇到難以解決問題時,善於在以往學習掌握的模型中,利用類比的方法,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用合理、科學的方法處理問題。
學生活動
[來源:Z.xx.k.Com]
複習答題
預計:(學生已經在課前進行了相關問題的基本概念的自主複習,對基本概念掌握基本能達到要求)
此問題較為開放,可能涉及的答案包括(線速度,角速度,周期,頻率,轉速,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等)
學生根據要求完成類型1,隨機抽查學生完成情況
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回答
[來源:學科網ZXXK]
[來源:學科網]
(
學生在完成類型2:1)的前提下已經具備解決圓周運動的基礎能力。類型2:2)加大難度,進一步提升學生能力。)
(該題與上一例題缺少首次限定,體現出圓周運動的一個重要的特點,周期性,重複性)
試1:對類型1的反饋
試2:對類型2的反饋
試3:對類型3的反饋
設計意圖
設置複習提問,主要目的在於:
1)檢查學生自主複習情況,體現學生在高考複習中主動性,避免一輪複習變成知識點二次羅列,提高課堂複習效率。
2)讓學生熟悉圓周運動相關物理量及其關係。
設置類型1的目的在於以下幾點:
1)利用時鐘和傳送帶這兩個學生相對比較熟悉的模型,強化描述圓周運動的相關物理量及其相關計算。
3)熟練掌握不同類型傳送裝置相關物理量的關係及計算。
[來源:Zxxk.Com]
設置類型2,主要目的在於以下幾點:
1) 再次加強描述圓周運動物理量間的相關計算。
2) 圓周運動追擊問題對於大多少學生而言應該屬於難點,在設計例題時充分考慮給層次學生的需求,梯度明顯,由淺及深。
3) 考慮到學生對直線運動追及問題掌握較好,採用類比的方法提高學生解決圓周運動模型下追及問題的能力。
設置類型3,主要目的在於以下幾點:
1) 提高學生對圓周運動周期性,重複性的理解。
2) 提高學生對勻速圓周運動多解問題的分析解決能力。
3)為之後的天體運動中星體追及相遇問題做鋪墊
設置三道課堂練習的目的在於:
高三複習效率的關鍵在於學生的反饋練習,在有效訓練中提高學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