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美國宇航局(NASA)表示,SpaceX載人飛船將於 1 月 7 日從佛羅裡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試飛。NASA表示,SpaceX的「Crew Dragon」飛船將於 1 月 7 日利用SpaceX「獵鷹 9 號」火箭首次發射。
這次測試將提供「獵鷹 9 號」、「Crew Dragon」飛船和地面系統的性能數據,以及軌道中、對接和著陸操作的信息。
此外,SpaceX表示,如果 1 月 7 日的測試成功,那麼該公司計劃於 2019 年 6 月啟動首次載人任務。
SpaceX載人飛船
延伸閱讀:
spacex領先中國多少?
2018年美國當地時間2月6日,帶著一輛紅色特斯拉電動跑車,世界現役最強大重型運載火箭「獵鷹重型(Falcon Heavy」6日從美國佛羅裡達州升空
火箭高70米,超過20層樓高,寬12.2米,標稱近地軌道運力高達63.8噸。由3枚「獵鷹9」火箭捆綁而成,擁有27個發動機。
在歷史上,只有上世紀的「土星5號」登月火箭的運力比「獵鷹重型」更強;在現役火箭中,排名第二、屬於聯合發射聯盟(這是由洛克希德馬丁和波音公司成立的合資公司)的「德爾塔4」重型火箭的運力只有「獵鷹重型」的不到一半
毫無疑問這是人類的科技進步和突破。
我家裡有一些八十年代的雜誌,那是我小時候的精神食糧,八十年代是太空競賽的末期,可能現在很多人想不到的是,那個年代中國的軍事,經濟,社會,文學類的雜誌,上面介紹美國和蘇聯太空項目的文章很多,或者說至少比現在多。
尤其是作為青少年讀物的《少年科學畫報》,上面經常會有各種圖畫和圖片,介紹宇宙科學項目,可以說激起了我對太空和宇宙強烈的興趣。我還記得當時雜誌上的旅行者一號去探索地外文明,還有土星衛星上可能存在生命的介紹,真的非常有趣。
隨著蘇聯的解體,美國人一下子失去了比賽對象,在航天領域的投入慢了下來,全球航天探測進入了平穩期,不過最近幾年,全球航天領域進步最快的勢力並不是SpaceX,而是中國
在最近三年,中國航天取得的突破是很快的,這背後還是有錢了,這裡僅僅列舉一些過去三年我國在航天領域的進步。
一個是火箭技術,我國在過去三年首飛了四種新式火箭
分別是長徵五號,長徵六號,長徵七號,長徵十一號
2015年9月20日,長徵六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一箭20星」首飛成功,創造了中國航天一箭多星發射的新紀錄。這也是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六號的首次發射,該型號主打500kg左右的小衛星發射到太陽同步軌道,主要是低成本,無汙染。
僅僅五天後,2015年9月25日,我國長徵火箭家族第一型固體運載火箭、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中唯一一型固體火箭的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首飛成功。
這是一款20.8米長,重58噸的火箭,運力並不高,低軌運載能力700公斤。火箭在接到任務命令後,可以在24小時內完成星箭技術準備和發射任務,其中在發射點的發射準備時間不大於1小時,具備「日發射」能力,官方宣傳稿是說滿足自然災害應急發射,但是我總感覺還可以用在別的地方,你懂的。
液體火箭的優勢是運載能力大,但是加注時間長,從測試到發射整個流程需要20―50天。能夠一天之內發射的固體火箭也是我國的必須型號。
長徵七號在2016年6月首飛成功,這是中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把中國把物體送入地球近地軌道的能力從之前的8.8噸提高到了13.5噸。
按照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說法,預計到2021年左右,長徵七號運載火箭各項技術趨於穩定時,將承擔我國80%左右的發射任務。用來逐步替代現役主力的長徵二號,三號,四號的主力火箭。不過到目前為止,長徵七號只進行了一次發射任務,2017年把天舟一號貨運飛船送入太空。
另外一個就是長徵五號了,2016年11月發射成功,將中國進入近地軌道的能力從13.5噸由提高到了25噸。不過第二次發射2017年7月失敗了,說明其還不穩定,根據最新的消息,目前原因已經查明,將在今年再次發射。
第二個是新式衛星
我國以前空間科學衛星發展非常落後,但是最近兩三年,開始密集發射,不斷創造歷史首次
2015年12月,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號」發射成功
2016年4月6日,我國首顆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實踐十號發射升空
2016年8月,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成功,並且在2017年成功進行了中國和奧地利加密視頻通話
2017年6月,中國第一顆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HardX-ray Modulation Telescope,簡稱HXMT)衛星慧眼號發射升空。
2018年2月2日,我國首個天基地震電磁監測衛星張衡一號發射成功
除了科學衛星以外,過去三年我國在氣象和通信衛星方面也取得了突破,
2016年12月我國發射的風雲四號衛星,在氣象衛星領域一舉趕上了歐洲和美國的水平,形成三足鼎立之勢。風雲四號衛星也是我國首次獲得彩色的衛星雲圖,並且用在了中央臺的氣象預報上,在此之前,我國的風雲二號衛星都是單一可見光通道,微信的開機畫面一度也換成了風雲四號衛星拍攝的地球圖像。
2017年4月,我國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實踐十三號發射,最高通信總容量超過20Gbps,超過了之前我國所有研製的通信衛星容量的總和,當然了,和歐美上百Gbps的通信衛星比起來,我國還要繼續追趕。
美國2016年12月發射的EchoStar19通信衛星,總容量達到220Gbps。
另外就是我國開始建設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2017年11月5日我國發射首批北鬥三號(2顆)地球中圓軌道導航衛星,在此之前,我國在2015年至2016年陸續發射了5顆北鬥三號試驗衛星進行技術驗證試驗。2020年將會組網完成。定位精度從北鬥二號系列的10米進步到了2.5米到5米。通過地基增強系統,可以提供米級,亞米級,分米級和釐米級服務
第三個是一些奇妙的物體
2016年6月隨長徵七號上天的遨龍一號,是空間碎片主動清理飛行器,以模擬的空間碎片為目標,驗證碎片清除關鍵技術,任務結束後進行鈍化處理,這真是一個不可描述的裝置。
另外就是同樣在2016年6月隨長徵七號上天的在軌加注實驗裝置:其作用類似於「空中加油機」,用於在空間軌道上為衛星、空間站等太空飛行器進行氣、液補給,延長太空飛行器的工作壽命。在軌加注實驗裝置與遠徵1A上面級不分離,試驗任務結束後再入大氣層燒毀。
另外就是2017年4月發射的我國第一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了,同樣是長徵七號送上去的。
其他還有2016年11月隨長徵五號升空的遠徵二號,相當於太空擺渡車,這是火箭最上面的上面級,裝備雙發動機,負責將載荷運送到不同的軌道進行釋放,具備極強的變軌功能。
2016年9月,我國發射的天宮二號空間站,是中國的飛行器首次裝備了機械臂,同時首次放飛了伴飛衛星,天宮二號還搭載了全球第一臺冷原子鐘。
以上都是2015年以來中國航天的第一次,可見近幾年我國航天技術發展還是很快的,再強調一次,這跟有錢了有很大關係,GDP真的很有用。
另外,中國航天的進步是火箭,衛星,太空飛行器的全方位進步,這次SpaceX的獵鷹重型火箭發射成功,有的媒體開始又說不得了了,差距太大了,嗯我們要搞清楚,SpaceX主要是搞火箭研發的,另外還有龍貨運飛船。火箭只是航天產業裡面的一個子系統。
當然,本文還是主要講講SpaceX,美國航天事業發展相對於中國很大的優勢在於,並不完全依賴於政府撥款,而是有大量私營商業航天公司參與研發,這樣可以吸引民間資本參與航天事業,可以繼續保持美國的領先優勢,實際上,美國大量的衛星都是由商業公司開發完成,例如大名鼎鼎的美國休斯公司。
在火箭領域,近年來的佼佼者就是SpaceX,實際上,SpaceX公司的火箭和發動機都是自己研發和製造,這是非常了不起的,這幾年SpaceX的巨大成功,加上馬斯克這個營銷天才的大師級宣傳,極大的刺激了美國人的航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