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who VS. whom引發的論戰

2021-03-01 英語環球ChinaPlus

在英語語法方面,中國人完勝外國人。

這句話是真理,絕對的!

(此條推送儘量不要讓歪果仁看到\(^o^)/)

不信你去問問who 和whom的區別

有幾個外國人能弄明白的?!



有時甚至電腦也弄不明白,進入死循環模式!


但中國的初中生應該都知道兩者的區別吧?

Who is a subjective-case pronoun, meaning it functions as a subject in a sentence, and whom is an objective-case pronoun, meaning it functions as an object in a sentence.

這麼簡單的道理,外國人有啥不明白的? 還為了這兩個詞打了好多年口水仗!先從最近的事兒說起。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是《紐約時報》(NYT)的專欄作家。本月初,保羅寫了篇專欄文章Who to despise

嚴格地從語法角度講,應該是Whom to despise, 他自己也擔心有讀者會就此問題拍磚,於是,他在文章發表的前一天晚上先發制人,轉發了一篇文章,說明他的標題是沒有語法問題的。


但他確實想多了。機智的《紐約時報》 編輯怕引來不必要的麻煩,在最後時刻將標題直接換掉了!!

The original title, 『Who to Despise』, was replaced – not by 『Whom to Despise』 but by a headline that sidesteps the contentious grammar entirely: 『Worthy of Our Contempt』.

為此,保羅再次發推:


能從保羅的字裡行間感受到怨氣了嗎?你有沒有腦洞大開,似乎看到了他和編輯之間的論戰現場?

克老師,要不我們把標題改成Whom to Despise,行嗎?你看我昨晚轉發的文章了嗎?早就有人說過用who也沒有錯!可是,我們NYT的《寫作守則》有明確的語法規定...難道你不覺得Whom to Despise 太學究了嘛?迂腐至極!!

《紐約時報》如此謹慎,也是因為who/whom之爭由來已久,

看他們的相關文章:


總的來看:


一方是保守派,他們堅信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怎麼可以隨意換來換去呢?

《紐約時報》就是此派的代表:

NYT style upholds the rule, as you』d expect, but its writers (or copy editors) repeatedly get confused, often hypercorrecting who to whom in a misguided effort to be formally grammatical. In short, it’s a mess, and much of the confusion results from people’s belief (or nervous suspicion) that whom must always be used where it’s grammatically possible.

另一方是創新派,他們的世界是發展變化的,用詞本來就是方便就好,幹嘛要那麼多規矩限制自己?

有一個經典案例是who to follow,很多人都認為這個表達多正確啊。

They defend the phrase who to follow as normal English, whereas whom to follow is pedantically formal (both are grammatical). Some posts persuaded a few readers, but complaints about who to follow remain common, even among people who should know better.



從現實的使用情況來看,除了非常正式的寫作,whom的使用頻率越來越小了。

Over the last 200 years, the pronoun whom has been on a steady decline.

除此之外,很多我們背了很多年的語法規範也在發生改變。

也許有一天,就不再有whom一詞,真心替那些未來學英語的孩紙們高興!


最後,在who和whom之爭徹底消失之前,我們來填個空。

還是之前提到的保羅老師的那篇Worthy of Our Contempt,裡面有這麼一句話:

And whatever one may say about ordinary voters, the real sinners here are Republican leaders — people like Paul Ryan and Mitch McConnell — who are actively supporting a candidate_______ they know poses a danger to the nation.

來來來,身經百戰的童鞋們,請問紅色橫線處應該填什麼?

A: who

B: whom

C: 不填


你的答案是什麼?歡迎大家留言和我們討論。

微信:newsplus

網站:NEWSPlusRadio.cn

荔枝 FM:英語環球

搜狐新聞客戶端:英語環球廣播

新浪微博:英語環球廣播

相關焦點

  • 每日英語知識點 DAY51:定語從句中 who、whom和whose的用法總結
    昨天總體講了定語從句的關係詞,其實你會發現並不算多,全部加起來都不到 10 個,所以各個擊破就是最好的辦法,那今天我們就重點講一講其中的三個:who、whom 和 whose。  一、Who 的用法
  • who和whom連很多老外都常常搞不清,你確信自己用得都對嗎?
    英語國家的人和中國人都會把who和whom這兩個詞用錯。其實,因為好幾輩積累起來的「壞習慣」,連英語國家的人也會用錯。如果你想跟很多英國人和美國人不一樣,就是說你想知道用哪個才正確,請繼續往下看。正確的語法是這樣的:who可以代替賓語,也可以代替主語;whom只可以代替賓語。
  • Who on earth應該翻譯「誰在地球上」嗎?
    ( ̄△ ̄)每天晚上一篇英語知識普及英語罐頭本文是我的第216篇英語知識文章曾經有罐頭菌的粉絲在後臺留言,讓我講一下關於「who」的用法,雖然隔了一點時間,但今天罐頭菌終於不鴿這個小粉絲,並打算講一下這個看似簡單的who。
  • 「科玄論戰」,作為知識界的一場論戰,最終以科學派佔上風為結局
    「科玄論戰」的結果和意義「科玄論戰」,作為知識界的一場大規模論戰,最終以科學派佔上風為結局。這使得科學教育觀念一時之間更加深入人心,「科學雖然受到一度的反對,但現在已深深地走入中國所有的青年的腦海中」。玄學派的失敗,一方面反映了他們追隨者隊伍的規模。
  • 不倫瑞克vs杜塞道夫 升班馬vs降班馬又是一場碾壓局?
    不倫瑞克vs杜塞道夫 升班馬vs降班馬又是一場碾壓局? 原標題:【料到體育】德乙:不倫瑞克vs杜塞道夫 升班馬vs降班馬又是一場碾壓局?德乙:不倫瑞克vs杜塞道夫不倫瑞克:
  • 語法一點點:疑問代詞who、what、which、whose的8個語法區別
    1.who與whomwho意為「誰」,既可以指單數,也可以指複數,在句中主要作主語,賓語和表語。Whom在句中只能作動詞賓語和介詞表語。a.Who put the light out before I finishd my work?誰在我做完作業前把燈熄滅了?
  • 一顆頭骨發現「新人種」,卻深陷偽科學論戰,結果卻成為一場鬧劇
    一顆頭骨發現「新人種」,卻深陷偽科學論戰,結果卻成為一場鬧劇文/收藏大事記 圖/來源網絡「考古界特大欺騙案」的「皮爾丹人」事件,發生在英國。世界一流的博物館,以及眾多知名的考古專家、古生物學家、醫生和作家,都被捲入了這一「世紀騙局」。
  • 一場正在進行的論戰!
    2020年12月9日,《中華讀書報》為該系列論戰刊文報導,特此轉載以饗讀者。《文史哲》主編王學典教授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很有現實感的理論問題」,為此組織了一批學者展開討論,從而掀起了一場關於現代公民道德建設問題的思想論戰。首先是《文史哲》2020年第1期刊發了清華大學陳來教授的論文《中國近代以來重公德輕私德的偏向與流弊》。
  • 量子力學史上的大論戰
    20世紀初建立的量子力學,在物理學界引起了一場異常激烈而且曠日持久的論戰。論戰的內容涉及到對量子力學的物理圖景、基本原理、完備性甚至哲學基礎和世界觀等根本問題的爭論。
  • 【物理學史】量子力學史上的大論戰
    根據論戰內容和時間可將這場大論戰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926年薛丁格應玻爾邀請到哥本哈根做《波動力學的基礎》的演講並由此爆發第一次論戰;第二階段,1927年第五屆索爾維會議上關於「新量子理論的意思」的第二次論戰;第三階段,1928年第六屆索爾維會議上關於不確定原理的第三次論戰;第四階段,1935年EPR論文發表,引起了關於量子力學對物理實在描述的完備性的第四次論戰。
  • 中蘇大論戰:「左」與「極左」的較量
    這些論斷是我們研究中蘇大論戰歷史的指導思想。二、對大論戰總的評價與會者一致的看法是,20世紀60年代的中蘇大論戰實際上是一場「空對空」、「左對左」的論戰。由於這場論戰是在兩個最大的執政黨之間進行的,所以帶來的消極後果無論對中蘇兩國來說,還是對整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來說,都是非常嚴重的,而且直到現在也沒有完全消除。
  • 薛丁格的怪異定理引發了一場量子革命
    看來,這是一場論戰,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其實,兩人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末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那時他們都居住在柏林,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讓他一舉成名,他的計劃也時不時地被世俗的事務打斷——國際聯盟的委員會議,宣揚猶太復國主義的演說,再加上他自己的科研工作。
  • 韓寒方舟子論戰全過程:從微博走向法庭
    韓寒方舟子論戰全過程:從微博走向法庭 春節期間,「打假鬥士」方舟子將矛頭指向80後代表人物韓寒,在微博掀起一場大討論。昨日,韓寒在數度回應後,委託律師就方舟子(方是民)「質疑韓寒代筆」其間造謠、對韓寒名譽造成損害事宜,提起法律訴訟。方舟子稱「歡迎起訴」,並強調訴訟不會對他繼續分析署名韓寒的文章產生任何影響。
  • 一張測試紙引發的「水」案:農夫山泉是如何成為眾矢之的的
    第一回合:農夫山泉vs娃哈哈2000年,發生了一件改寫整個飲用水行業格局的大事:農夫山泉宣布永久性停產純淨水,理由是純淨水不含礦物元素,不健康。但當時農夫山泉並沒有強調酸鹼性,也沒有像後來那樣使用pH試紙去測試純淨水。
  • 龍科多:為什麼94歲的楊振寧還要參加一場論戰
    一位這樣高齡的老人還能發聲「論戰」成為輿論熱點,這種情況也屬罕見。於是,對「對撞機」和「高能物理」都不了解的普通人,難免想要知道,楊振寧為什麼會突然在這個問題上「摻和」一下,他是否是這個領域的權威,他與這次的論戰有什麼關係?
  • 重新回答科玄論戰——科學的異化(一)
    至於為什麼我們今天突然對科玄論戰爆發出熱情,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科學在發展過程中異化所造成的,如科學發展逐漸淪為唯科學主義。價值理性表現出被工具理性所取而代之的趨勢,道德底線已經觸摸法律的紅線,信仰的缺失使人們活得無所適從,有幸福而不快樂,有財產而不幸福,有平等的機會卻沒有人去把握。
  • 水滸裡此人充滿爭議,水滸外引發一場論戰,至今仍是個謎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將小說形象與歷史形象做對比,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例如姓名、事跡等諸多方面,稍有差池便會引發爭議,本文要介紹的這位《水滸傳》人物的歷史原型考證便是如此。官府貼出告示懸賞捕捉山中猛虎,這哥倆忙了三個晚上,好不容易將老虎射傷,卻不料引發了與當地土豪毛太公的惡鬥,最終這哥倆被誣陷入獄,幸好他們的表親顧大嫂及其丈夫孫新一家出手相救,這才免於被毛太公所害。梁山排名時,解寶與哥哥解珍一起被排進了天罡,力壓登州系的領袖孫立,且為梁山步軍十大頭領之一。在後來進行的四大戰爭中,解寶死在了徵討方臘的烏龍嶺一役中。
  • 意甲直播:尤文圖斯vs都靈,國米vs博洛尼亞,羅馬vs薩索洛
    尤文圖斯亞vs都靈這場比賽是都靈德比,雙方肯定刺刀見紅。上輪尤文1-1被貝內文託逼平,原因之一是C羅輪休,這會是比較奇怪的決定,因為歐冠已經出線,寧願選擇意甲輪休,也要去打歐冠。是太放心隊友,還是歐冠進球更重要?不過本輪叢駿哥是支持C羅輪休的,因為下周中對巴薩,可能是C羅對梅西最後一場了。
  • 正面硬剛牛頓的科學家,兩人直接引發出一場300年大論戰
    於是被大眾認可和擁護,但是「微粒說」,也有其難以解釋的地方,比如折射現象,於是惠更斯提出了,光的「波動說」,惠更斯認為光是一種機械波,由發光物體振動引起,依靠一種特殊的,叫做「以太」的彈性媒質,來傳播的現象,波動說不但解釋了,幾束光線在空間相遇,不發生幹擾而獨立傳播,還解釋了光的反射和折射現象,兩種有著本質上區別的學說,自然在科學界掀起了,一場激烈爭論,最後「波動說」,再加上牛頓的擁護者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