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而神奇的《山海經》反映了我們祖先偉大的想像力、創造力,蘊藏了巨大的智慧。其中的神話傳說更是浪漫而瑰麗。
今天小編繼續跟大家分享《山海經》裡的神話傳說,有興趣的粉絲可以翻看小編的往期文章喲。
原文又北三百五十裡,曰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
譯文
再往北三百五十裡有座山,名叫鉤吾山,山上有很多美玉,山下有很多銅。山中有一種野獸,形狀是羊身人面,眼睛長在腋窩下面,有老虎一樣的牙齒、人一樣的手,發出的聲音似嬰兒的啼哭聲,它的名字叫狍鴞,能吃人。
狍鴞傳說
狍鴞就是饕餮,是一種食人怪獸。傳說它特別貪吃,最後竟然把自己的身體也吃掉了,只剩下一個腦袋。所以在商周的青銅鼎上,只刻有它猙獰的頭部:虎口大張,齜牙咧嘴,雙目圓瞪。鼎最初是用來盛食物的,上面鑄的饕餮紋是為了讓人們引以為戒。後來幾經變遷,饕餮圖案所具有的凝重、神秘、恐怖的氣氛,增加了它驅邪避禍的功能,符合人們求福避禍的心態;而它莊嚴肅穆、冷淡猙獰的表情,更是一種權力和地位的象徵。所以,後來刻有饕餮的青銅器主要用來祭祀,是商周時期最重要的禮器之一,饕餮的形象也逐漸演變成一種祛邪的神物。如今,在民間仍可看到有些人家的大門上有饕餮飾物,用來驚嚇其他鬼神。
小編解讀
饕餮,作為上古一種兇猛且殘忍的魔獸,喜歡吃人,並且食量大。深入來看,饕餮其實就是當時社會黑暗一面的具體表現。
在古代,由於人們憤恨奴隸制社會的壓迫,以饕餮來寄託自己的感情,饕餮也就越來越被人們熟識。到如今,饕餮更像是一種對飲食文化的追求,很多演義和影視劇甚至將饕餮塑造成了對美食有著極致追求的形象,滿足了人們對美食的渴望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