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著名怪物,又叫狍鴞,古書《山海經·北次二經》介紹其特點是:其形狀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齒人手。
而人們所說的饕餮紋是青銅器上常見的花紋,被認為是描繪饕餮的獸面。這種紋飾出現於長江下遊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但饕餮紋更常見於青銅器上,尤其是鼎上,早在二里頭夏文化的度青銅器上便有。
饕餮是傳說中極為貪食的惡獸,貪吃到連自己的身體都吃光了,所以其形一般都有頭無身。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饕餮是四兇之一。傳說黃帝戰蚩尤,蚩尤被斬,其首落地化為饕餮。
據晉代郭璞註解,此處「狍鴞」即饕餮。 《神異經·西荒經》也有類似記載:「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述異經》說,饕餮指回的是西南的三苗人,近人陳夢家則進一步說,饕餮就是蚩尤,而劉持平先生的《青銅器饕餮紋質疑》則認為是神農氏。
後民間盛有龍生九子之答傳說,明代的陸容和楊慎將饕餮列為龍九子之一,這已是一種附會了。饕餮的含義。饕餮的含義是比喻貪婪之徒。
所以實際上饕餮並非是龍的兒子,龍生九子都是附會之說,饕餮的由來歷史非常古老,跟龍也不相上下,只不過含義不一樣而已。所以饕餮不是龍的九子之一,跟龍沒什麼關係。
古人多用饕餮比喻貪婪之徒,人們一般稱這種人為老饕。《左傳》中記載饕餮為縉雲氏之子,而不是龍之九子之一。
但古人對於饕餮一有一種崇拜之情,否則也就不會有饕餮紋飾了,其含義大概就是飲食文化的一種,畢竟人以食為天,古代鼎就是一種炊具,可以用來煮肉之類,刻畫饕餮紋就不奇怪了。
饕餮原本是縉雲氏的少爺,他本來不叫饕餮。饕餮是老百姓給他起的外號。這個詞本身就帶著貶義,指貪婪的人。也就是被人罵「禽獸」,罵著罵著就成了真的,也是挺有意思的。
饕餮這兩個字其實是是可以拆開說的。區分來說,貪財的叫饕,貪食的叫餮,《莊子·駢拇》說饕內不仁之人,決性命之情,而饕富貴,就是分開說的。
只要是貪財、貪吃的人,都可以叫饕或餮,而並容不一定是怪獸。原本就是人演變成的怪獸,最後自然可以用來比喻人,這也是一種返璞歸真的意義吧。
關於饕餮的來歷也有其他說法。傳說當年黃帝在與蚩尤作戰,雖然蚩尤不敵黃帝,很快就被斬下了腦袋,但是蚩尤怨氣很大,就在其腦袋落地的一瞬間,就變成了饕餮這種怪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