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偉評《男性妥協》︱流動的性別模式和家庭關係

2020-12-03 澎湃新聞
《男性妥協:中國的城鄉遷移、家庭和性別》,蔡玉萍、彭銦旎著,羅鳴、彭銦旎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年7月出版,195頁,38.00元

來自河南農村的老沈,是深圳一家臺灣電子工廠的一名生產線操作工。和中國千千萬萬打工者一樣,他和妻子在城裡打工,然後把大部分收入寄回河南,供養留在老家的兩個女兒。經濟上的支持並不能彌補情感的疏離,老沈對兩個女兒深感歉疚。大女兒三歲的生日,祖父母買了生日蛋糕慶祝,但大女兒堅決要等父母回來才吹蠟燭。遠在廣東打工的老沈夫妻誰也不可能趕回老家給女兒過生日。可憐的小姑娘一直等到晚上十一點,蠟燭沒吹,蛋糕也沒吃,趴在桌上睡著了。老沈第二天從自己父母的電話中聽到這件事,這個河南漢子失聲痛哭,並決心一定滿足女兒的心願。第二年大女兒生日的時候,老沈特地請假趕回老家為女兒慶生,卻目睹了另一個令他心碎的場面。剛剛進村,大女兒衝過來一把抱住他,然後向身邊的小朋友宣布:「你們看,我都說了我是有爸爸的。」因為父親長期在外打工,鄰居的孩子就嘲笑老沈的女兒是沒有父親的孩子。在經歷了與大女兒的種種揪心事件之後,老沈夫婦後來把小女兒接到深圳自己撫養,一直到她長到三歲。面對城裡上幼兒園一年五千元的學費,老沈無奈只得把小女兒送回老家。和女兒們的分離讓老沈非常痛苦,但為了她們的將來,老沈只能忍受親子別離之苦,更加努力地工作賺錢

(頁121-124)

老沈為了履行「缺席」的父職遭遇的糾結和進行的努力,是蔡玉萍和彭銦旎合著的《男性妥協:中國的城鄉遷移、家庭和性別》中眾多令人動容的生命故事中的一個。從2012年到2015年,兩位作者的研究團隊走訪了深圳、東莞和廣州的六個「城中村」,通過田野調查,觀察和了解農民工的日常生活,並對一百九十二位男性農民工和七十四位女性農民工進行了深度訪談,其中包括十一對夫婦,旨在改變目前中國城鄉遷移研究中男性聲音和主體經驗相對缺乏的狀況,本書的經驗數據主要來自對男性農民工的訪談。這些男性受訪者的平均年齡是三十六歲,絕大多數已婚(一百三十七位)和育有孩子(一百三十四位)。他們進城打工的平均年限是十三年,略超半數(一百一十一位)是隻身進城打工,另有五十一位被訪者是與妻子共同打工,還有三十位被訪者是舉家進城打工。受訪者的職業分布主要有建築工人、計程車司機、飯館廚師或服務員和保安等,還包括少數白領職位(十三位),涵蓋了進城男性打工者所從事的主要職業。雖然本書聚焦男性的聲音和主體經驗,但通過女性主義視角的運用,揭示了這些受訪者在傳統性別規範下難以表達和鮮被探討的情感維度。情感飽滿的個人敘事,輔以深入淺出的理論分析,即便對於沒有學術背景的讀者,也能達到欲罷不能的閱讀效果。

除了研究數據的豐富和深入,篇章結構的安排是本書另一個匠心獨具的所在。通過講述四位不同世代的農村男性的遷移史,導論之後的第二章將他們的個人經歷和中國經濟現代化的宏大敘述巧妙地交織在一起,深入探討了國家通過戶籍制度和其他政策調控對研究對象遷移流動的影響。四位受訪者的個人遷移經歷被嵌入到中國社會特有的制度情境中,特別是城鄉不平等的宏觀結構情境及其在新世紀的演變和發展,為後文討論城鄉遷移如何形塑男性農民工在家庭生活中展現的男性氣質提供了具體語境。在接下來的章節裡,本書討論了城鄉遷移如何重塑了受訪者作為農村男性的親密關係(第三章)、婚姻關係(第四、五章)、父職(第六章)和孝道(第七章)。由於研究設計中受訪者個人年齡、婚姻狀況和家庭遷移安排的多樣性,作者得以在有限的時空中聚焦當代中國男性農民工相對完整的生命歷程。通過經歷戀人、丈夫、留守兒童的父親和留守老人的兒子等家庭角色,這些邊緣男性的生命歷程和國家制度推動的結構變遷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在城鄉不平等的宏大結構面前,「男性農民工不得不應對這樣一種壓力與糾結:一方面他們受到強調經濟實力的都市成功男性話題體系的影響,而另一方面他們不得不看清自己處於城市邊緣並具有極為有限的經濟資源的現實。」

(頁48)

運用生動豐富的第一手訪談資料,本書向讀者呈現了處於不同生命階段的男性農民工,面臨不同的生活議題——無論是期待都市浪漫愛情,還是保持在家庭中的地位;無論是支持子女的成長和發展,還是履行照料年邁父母的責任,然而都無一例外地受到上述結構性制約的影響。

面對結構性制約,男性農民工需要重新界定自己多重的家庭角色和性別身份,以此來應對新的都市環境下對「好戀人」、「好丈夫」、「負責任的父親」和「孝順兒子」等角色的評判標準。蔡玉萍和彭銦旎在結論(第八章)中提出了本書的中心概念——「男性氣質的妥協」,從性別理論的視角分析了男性農民工面對遭受挑戰的男性氣質所進行的回應、改變和能動性。這一概念揭示了城鄉遷移對當代中國家庭和性別關係的影響:「一方面,中國家庭中許多男性的具有支配性的實踐已經被城鄉遷移所挑戰和改變」;「另一方面,男性農民工繼續維護著關於父權制和從夫居的根深蒂固的觀念。他們極少用性別平等的原則來解釋他們所做的讓步,而往往使用與男子氣概緊密相關的主流性別標誌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頁178-179)

男性氣質的妥協,以不同形式體現在受訪者生命歷程的所有階段。比如,已婚的農民工遷移到城市後,不僅讓渡了許多家庭生活的決定權給他們的配偶,其中有些人還承擔了大量的家務勞動;然而他們會動用傳統的性別規範來解釋自己的行為,是因為這些家務勞動是「重活兒」,「要在外面幹的活兒」和「重體力活兒」;他們讓妻子管理家庭財務,是因為這些都是「小事」;他們之所以和妻子共同分擔家務勞動,是因為作為男人,不會和女人爭論,同時也是在維護家庭幸福和諧方面體現了男人的核心角色。男性氣質的妥協這一概念把握了男性農民工在城鄉遷移過程中進行的改變和調整的過程。正是通過做出這些妥協,男性農民工積極地維護著「流動」的家庭,即在多個地方維持並進行家庭生活。從這個角度講,城鄉遷移進程中移民家庭的成功維續,背後的一個因素正是男性氣質的妥協。但是,這種改變是有局限性的,正如兩位作者在全書最後指出的那樣,「具體的男性氣質的妥協是實用主義的產物,而不是文化價值觀念變遷的結果。這預示著,與這些妥協相關的性別平等方面的改善可能是短期的,一旦那些迫使男性農民工妥協的條件消失,更加傳統和保守的性別關係可能會復甦。」

(頁179-180)

男性氣質的妥協,是當代中國男性農民工進城秉承實用主義策略選擇的一個結果。中文譯者將英文原作書名中的「遷移」(migration)非常準確地譯為「城鄉遷移」,從而將遷移過程置於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這樣一個特定的社會歷史語境中。事實上,遷移過程和男性氣質的建構之間的關係可能更為複雜。本書開展主要理論對話的西方研究中的遷移和性別,近年來也出現了以跨國移民中普通異性戀男性為主體的研究。這些主要來自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那些父權制傳統深厚的亞洲國家的男性跨國移民,到達西方國家後一方面通常會經歷階層地位的向下流動,另一方面也會受到遷入國種族主義性別體制的邊緣化,從而遭遇深刻的男性氣質的危機。儘管身處不同的社會語境和遷移場景,由於共享的邊緣處境,這些男性跨國移民和《男性妥協》中的男性農民工群體還是具有一些可比性。面對跨國遷移帶來的男性氣質危機,一些男性沒有選擇「男性氣質的妥協」,而是通過「暴力、拋妻棄子或者娶第二個妻子」的方式來排遣作為男性的挫折感,重新構建自我的男性氣質

(頁20)

留守兒童吻別外出打工的爸爸媽媽

此外,拒絕妥協,選擇回流,也是一些男性應對跨國遷移遭遇男性氣質危機的一種策略。這正是筆者研究中國和加拿大之間跨國移民的重要發現之一。自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加拿大成為中國海外移民的主要目的地之一。由於面臨語言交流和學歷承認等諸多方面的障礙,這些來自中國的中產階級移民通常經歷較為明顯的向下流動,不得不從事和他們在中國國內教育水平不匹配的工作。新的世紀見證了中國的崛起,也為生活在海外的中國移民提供新的機會。一些移民,主要是男性移民,選擇回流國內尋找新的發展機會。相較現有文獻強調跨國移民回流背後的經濟邏輯,筆者的研究卻將注意力投向這些移民通過跨國流動重新構建男性氣質的努力。我們的研究團隊在上海、北京、溫哥華和多倫多同時對移民進行深度訪談,揭示了這些中產階級移民到加拿大以後遭遇的男性氣質的挑戰。就業方面的壓力最為突出,相比女性移民可以放下身段從事一些技術含量低的工作(比如超市收銀員),男性技術移民卻很難接受這樣的選擇。即便那些衣食無憂的投資移民,從國內成天忙忙碌碌,變成加拿大生活的無所事事,也讓很多男性受訪者感到沮喪。正如筆者的一名受訪者概括的那樣,「中國的男人需要扮演好兩個角色,在家做一個好丈夫,在外結交很多朋友。」社交網絡的急劇壓縮和限制,也是男性跨國移民抱怨最多的另一個問題。對於那些相對年輕,在加拿大接受教育的男性新移民,即便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語言和社交方面的障礙,生活在一個白人佔據主導地位的社會,充滿對亞裔男性的種族主義刻板印象,也讓這些來自中國的年輕人倍感壓抑。中國在新世紀的崛起,為跨國移民創造了新的機遇。男性移民回到中國「淘金」,不僅重新找到了作為家庭供養者的男性自尊,而且回到熟悉的男性「應酬」文化之中,讓他們更加覺得如魚得水。我們的研究特別關注跨國流動背景下的受訪者的性實踐及其對愛滋病全球防治和幹預的意義。相比在加拿大普遍經歷的性壓抑,很多受訪者談到了跨國流動帶來的經濟和文化資本,讓他們回到中國的性場域後重拾信心。男性跨國移民的男性氣質不但沒有妥協,反而以一種更加激進的方式——比如頻繁尋求不同的性際遇——彰顯他們的霸權性異性戀男性氣質。

儘管發生在截然不同的社會語境之下,筆者對中加之間跨國移民的研究,發現了與《男性妥協》不一樣的圍繞遷移和男性氣質關係的機制。即便在蔡玉萍和彭銦旎的研究項目中,同樣的機制也可能存在。由於戶籍制度和土地承包製度的雙重約束,參與中國城鄉遷移的人口大多是「循環性移民」。近年來,永久移民和返鄉農民工的數量也在逐年增加

(頁13)

。如果男性氣質的妥協主要發生在那些永久移民身上,對於以前的「循環性移民」,或者現在的返鄉農民工,情況會不會不同?和從加拿大回流中國的男性跨國移民一樣,當這些到城裡打工賺錢的男性農民工回到父權制傳統依舊深厚的農村老家,他們還會選擇妥協自我的男性氣質嗎?又如書中談到的那些因為經濟現實而放棄浪漫愛情理想的年輕男性農民工,選擇和自己在城裡追求的女朋友分手,遵從父母的安排與老家的女孩結婚(第三章),他們會以與父輩不同的方式處理夫妻關係嗎?研究對象身處不同生命階段個體經驗的情境化,是《男性妥協》的長處之一。筆者在這裡提出的問題,或許超出了本書分析和討論的範疇。但是,提出這些問題仍然具有意義,因為這背後可能涉及一個更為基本的問題:男性氣質的妥協究竟是由遷移帶來的,還是受制於一個更為根本的結構性變遷的力量,比如中國整個社會女性意識的覺醒和力量的增強?

其實,無論是《男性妥協》中城鄉遷移的男性農民工家庭,還是筆者研究的在中國和加拿大之間跨國流動的中產階級男性移民家庭,都提醒我們「流動性」已經成為當代中國家庭的一個突出特徵。吳小英(2017)撰文直接提出將「流動性」作為理解家庭的新框架,並詳細闡明了其中包含的不同層面的含義:家庭在時空上的遷徙和變動,結構和形態上的多樣性和複雜性,以及家庭關係和模式上的流動性和多元化。《男性妥協》研究發生的背景: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城打工,使得農民工家庭在城鄉之間交替流動,形成動態而離散的家庭形式,並產生龐大的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群體,就是家庭「流動性」在時空變動和形態複雜方面最為典型的體現。然而,「家庭流動性最深刻的層面,則是體現在家庭內部成員之間的權力關係以及家庭本身的運行模式,正在發生悄然的變化」(吳小英,2017:90)。《男性妥協》全書的核心發現,即從農村流動到城市的男性農民工在家庭中傳統支配地位受到挑戰的時候做出妥協讓步,顯示的正是家庭內部權力關係以及家庭運行模式的變化。家庭流動性的這三個層面,也同樣適用於對中加之間跨國移民家庭的分析,表明「流動性」作為理解當代中國家庭新框架的普遍性和有效性。

由於偏離了傳統意義上以「同居共爨」為標誌的固態家庭模型,家庭「流動性」難免引發爭議,甚至被認為是家庭危機的一個表現。改革開放以來的四十年中,中國社會經歷市場經濟轉型的同時,也面臨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包括貧富不均、階層固化、全球化風險和有限社會保障帶給個人的不安全感等。一方面,個人的發展和選擇機會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個人難以化解市場經濟和全球化的風險,很大程度上只能轉移給家庭。因此,跨越不同區域甚至不同國家組織起來的「流動」的家庭,「可視為應對撲面而來的全球化與現代性風險的一種方式」(吳小英 2017:91)。作為一種應對風險的策略,家庭的流動性本身也蘊含著風險,除了對家庭成員的能動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也需要進入相關政策制定者的視野之中。從另外一個角度出發,挑戰也意味者新的機遇,正如《男性妥協》充分向讀者展示的那樣,家庭流動性促使人們打破關於家庭模式和家庭關係方面的固有框架和觀念,從而實現家庭理念或者相關的婚姻意識形態上的可能變革。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流動的性別:除了男性/女性,我們如何描畫「性別」的多樣性?
    環顧全球範圍內的性別體系,我們了解到,其他地方情況並非如此。歷史上,數不清的族群的性別經驗與只分男女的性別模式相異。譬如印度社會,性別多樣性在其神話和悠久的歷史中有著鮮活的傳統。「中間人」在某些玻里尼西亞文化中有其傳統地位,而在薩摩亞社會中,「第三類人」扮演著特定的文化角色;傳統上,一個家庭如果缺少足夠的女孩來輔助家務勞動,男性子嗣就會被撫養成「第三類人」,展現出男性和女性的雙重特質。「人妖」指的是泰國和寮國的性別多樣化者,性別多樣性在中國、伊朗、印度尼西亞、日本、尼泊爾、韓國和越南都有文獻記載。
  • 流動的性別:除了男性/女性,我們如何描畫「性別」的多樣性?
    環顧全球範圍內的性別體系,我們了解到,其他地方情況並非如此。歷史上,數不清的族群的性別經驗與只分男女的性別模式相異。譬如印度社會,性別多樣性在其神話和悠久的歷史中有著鮮活的傳統。「中間人」在某些玻里尼西亞文化中有其傳統地位,而在薩摩亞社會中,「第三類人」扮演著特定的文化角色;傳統上,一個家庭如果缺少足夠的女孩來輔助家務勞動,男性子嗣就會被撫養成「第三類人」,展現出男性和女性的雙重特質。「人妖」指的是泰國和寮國的性別多樣化者,性別多樣性在中國、伊朗、印度尼西亞、日本、尼泊爾、韓國和越南都有文獻記載。
  • 男性染色體和寶寶性別關係
    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生男生女並不是女方無能,而與男性的性染色體是分不開的。總之,寶寶的性別是由父母雙方的性染色體決定的。人類的體細胞中有23對(46條)染色體,其中一對為性染色體,22對為常染色體。性染色體是決定性別的。女性的性染色體為XX,男性的性染色體為XY。
  • 賈亞男 | 流動的性別
    本期特約攝影師:賈亞男我相信性別是流動的,一個人的性格裡會同時包含男性和女性的特徵。女性的內心可以住著一個男人,擁有男性的堅毅與野心;男性可以有女性的纖細敏感。但在這個以二元性別為主流的社會,不符合性別表達規範的人常受到歧視。跨性別者就是這樣一個人群,他們打破了二元性別的刻板印象,在「非男即女」的社會中卻被當作異類。這些肖像都是在跨性別人士家中拍攝,油畫的主人公都跟拍攝對象有一定聯繫。
  • 英文精讀|都市用車的性別和年齡差異-私營運輸部門近期的性別差距...
    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巴塞隆納大都會地區(BMR)(西班牙東北部)幾代人之間和三個不同城市背景下的性別流動動態,以了解流動性別差距是否正在縮小,以及年輕人是否降低了他們的私人交通水平。該研究建立了廣義線性模型,來分析工作日流動性調查(EMEF)的旅行調查數據,以了解 2008 年至 2018 年期間的流動性變化。這項研究確定了新一代年輕人的代際對立趨勢。
  • 性別流動,完全不是一個後現代觀念
    文藝復興的人,樂於在肉身和信仰之間採用「貞潔紗」作為解決之道。 …… 「性別流動」 完全不是一個後現代的現象和觀念 只要去過羅浮宮 你就應該知道這點 4月19日,新京報·文化雲客廳系列直播第六期,我們邀請藝術史研究者和寫作者張宇凌與新京報記者董牧孜直播對談
  • 2018.02:超大城市流動老人的流動與生活特徵分析(李升等)
    在生活特徵方面:離退休金是流動老人的主要經濟來源,其次是家庭支持和勞動收入;流動老人的收支情況存在城市間的差異,廣州流動老人家庭收支最低,北京住房支出最高;大部分流動老人身體健康,健康狀況與教育和家庭收入有關;多數流動老人在流入地有朋友,身體越健康的老人越容易在流入地有朋友。
  •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性別流動下的當代男裝設計?
    性別流動群體逐漸得到了更多的理解和尊重。歷史車輪滾滾向前,大眾面對性別流動的態度也同時向著利好的方向改觀,我們欣喜地發現,當代時裝設計開始更多承載起為這一人群發聲的角色,男裝秀場上那些畫著嫵媚妝容,身披裙裝、演繹蕾絲、腳踩高跟的形象,在性別流動的婉轉語調下詮釋出別樣的男性氣質。
  • 性別流動,完全不是一個後現代觀念|文化雲客廳預告
    在古代雅典,男性裸露的身體,是被凝視的對象。對於古希臘人而言,「肥胖」是政治不正確的;年輕人身體不健康,就是缺乏公共精神。而在基督教裡,「瞧這個人」指向的是一具受難的身體。人們看到憂患之子,才是世人的拯救者。
  • 易性揭示生理性別心理性別和性取向的微妙關係
    許多科學家相信,這種驚人的多樣性提供了一個重要線索,有助於他們揭示生理性別(sex)、心理性別(gender)和性取向(sex orientation)之間的微妙關係。事實上,正是因為這三個特質在某些人身上並不像預期的那樣相互匹配,科學家才充分意識到三者的相對獨立性。
  • 兼顧家庭,讓女性學者與男性同行的差距進一步擴大
    論文作者性別差異比例增大此前已經有研究表明,在學術界,女性比男性承擔了更多的家務勞動,包括在雙學術職業夥伴關係中。Wehner 等人最初據此推測,在新冠大流行影響下,遠程辦公模式以及以往的託兒所等家庭支持結構的破壞,可能與女性的學術生產力的變化有著緊密的聯繫。
  • 中國性別比失調嚴重:每年有120萬男性打光棍
    但危機和風險不止這些人們知道或者不知道的光棍村,也不只是數量巨大的底層男性找不到配偶。  「值得警惕的是,性別失衡風險通過一定的程式聚集、放大、擴散,可能會促使已有的社會風險更加複雜化、多樣化。對這一點,目前我們的認識還很不到位。」長期進行性別失衡問題研究的西安交通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所長李樹茁提出警告。
  • 無性別化流行 | 今天,我的性別是流動的
    (這在當時被視為啟動新時代男人時尚的重大事件,指男性時裝回歸於先前男裝的華麗感。想了解的朋友可以手動搜索一下。因雄孔雀比雌孔雀更美,固藉此比喻。) 除了時裝領域,化妝品市場的變化也是非常明顯的。近幾年品牌們紛紛推出無性別區分的香水和彩妝用品,這意味著男性在化妝品上的需求越來越多,女性不再是化妝品市場的單一消費群體。男性彩妝用戶的壯大也推動了無性別主義潮流的崛起。
  • 性別流動,你是男還是女?這並不重要
    性別定義不過是社會理想範式和刻板印象的集合體,在二者的界限之間,一些人群在流動。
  • 性別流動時尚是未來,以下是男裝的變化
    性別流動時尚是未來,以下是男裝的變化男裝和女裝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在這裡我們解釋......你們可能會注意到有一直圍繞服裝相當轟動埃茲拉·米勒一直穿的神奇動物:格林德瓦的犯罪巡迴宣傳。最近,演員湯米多爾曼(Tommy Dorfman)在2018年MTV電影獎頒獎典禮上穿著女學生裙子和西裝外套時模糊了線條。而對於我們自己的GQ年度男性獎, Olly Alexander則穿著羽毛裝飾的頂部。在過去幾年中,世界上更具前瞻性思維的時尚品牌越來越渴望吸引新的年輕觀眾,他們認為性別比以前更流暢。
  • 沈奕斐《透過性別看世界》:如何理解性別差異?
    日常生活中的刻板印象每天都會環繞在我們身邊:男性就應該比較理性、抽象、思維能力強、同時也更暴力嗎?同時,女性就應該是更溫柔、感性、細心的嗎?在沈奕斐看來,「我們過去男女性別沒那麼多的差異,只是一種較為明確的社會分工——叫狩獵文化和採集文化,女性因為生育的問題更多從事採集文化即種植,男性則出去狩獵。
  • 從性徵和性彆氣質了解自己、發現自己
    什麼是性徵性徵是男女的性別特徵,綜合生物學意義和社會學意義的性別特徵可以將性別特徵分為第一性徵,第二性徵第三性徵和第四性徵。生物學意義上的性徵--第一性徵和第二性徵第一性徵是指男女生殖器官可以分辨出的外形和構造的差異,它是構成兩性身份的生理特徵。與生俱來的性別特徵把人分成男性或女性。
  • 易性揭示生理性別心理性別和性取向的微妙關係-科教臺-中國網絡...
    許多科學家相信,這種驚人的多樣性提供了一個重要線索,有助於他們揭示生理性別(sex)、心理性別(gender)和性取向(sex orientation)之間的微妙關係。事實上,正是因為這三個特質在某些人身上並不像預期的那樣相互匹配,科學家才充分意識到三者的相對獨立性。
  • 澎湃思想周報|N號房背後的性別與技術;新冠時代的資本流動
    除了性犯罪相關法律的寬鬆,在豆瓣帳號「N記喪青」發布「韓國『N號房』的性剝削和奴役是父權社會的共謀」一文中,作者薛秦還指出,直到12年前,韓國法律還明確捍衛父權的主宰,「其《戶主制度》下,男性是法定的家長,是家庭的主宰,女性是附屬。」男尊女卑的社會文化是滋生性別歧視與不公的土壤。不僅如此,資本主義的消費文化也是性剝削的合謀。
  • 科學家發現人類新性別群體 不是男性也不是女性
    這些模糊性別群體表示,他們有時會感覺到自己身體長有非生理性別的乳房或者生殖器官  【搜狐科學消息】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科學家聲稱發現一種既不是男性也不是女性的新人類性別群體,他們甚至能夠感覺到異性生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