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流動,完全不是一個後現代觀念

2021-01-07 騰訊網

在古代雅典,男性裸露的身體,是被凝視的對象。對於古希臘人而言,「肥胖」是政治不正確的;年輕人身體不健康,就是缺乏公共精神。

而在基督教裡,「瞧這個人」指向的是一具受難的身體。人們看到憂患之子,才是世人的拯救者。

中世紀的女性在掛毯上舉止神秘,她們到底是享樂主義者還是新柏拉圖主義者?

文藝復興的人,樂於在肉身和信仰之間採用「貞潔紗」作為解決之道。

……

「性別流動」

完全不是一個後現代的現象和觀念

只要去過羅浮宮

你就應該知道這點

4月19日,新京報·文化雲客廳系列直播第六期,我們邀請藝術史研究者和寫作者張宇凌與新京報記者董牧孜直播對談。一起穿越時空,從西方古代的視覺歷史聯繫到今天的生活。

張宇凌發來預告視頻

主講嘉賓

張宇凌

藝術史研究者和寫作者。畢業於北京大學和巴黎一大,藝術史暨考古學系博士。

長期為《三聯生活周刊》《新知》《單讀》等雜誌撰寫藝術史專欄,曾任職於中央美術學院和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現為北京金杜藝術中心總監,「藝食團」金杜藝術俱樂部創始人。

著有《唯美主義》《竹不如肉》,譯有《中世紀社會》《微精神分析》《是從中國我給你寫信》《康德與伯格森解讀》等。

你將聽到

*古希臘要求男性身體健美,為什麼這既是一個審美議題,也是一個政治議題?

*耶穌基督的身體為什麼如此重要?

*阿瑪納時期的法老阿肯那頓與王后納芙蒂蒂,在視覺造型上交換了性別特徵,為什麼他們如此迷人?

*赫馬弗洛狄特,中國文化中的觀音菩薩,一具肉身擁有兩種性別。雌雄同體的藝術品,有什麼魅力?

*真正的藝術家,都是雌雄同體?

*「男性創作者與女性繆斯」的固定模式,是否能被反轉?

參與方式

相關焦點

  • 性別流動,完全不是一個後現代觀念|文化雲客廳預告
    ……「性別流動」完全不是一個後現代的現象和觀念只要去過羅浮宮你就應該知道這點4月19日,新京報·文化雲客廳系列直播第六期,我們邀請藝術史研究者和寫作者張宇凌與新京報記者董牧孜直播對談。一起穿越時空,從西方古代的視覺歷史聯繫到今天的生活。
  • 流動的性別:除了男性/女性,我們如何描畫「性別」的多樣性?
    海因斯指出,關於性別的理解和實踐,不僅從歷史的或跨文化的角度來看是多變的,即便在同一時段同一國家也可以截然不同。追溯不同時代與社會對於性別的理解與觀念,我們會發現,性別問題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議題,它一方面與階層、種族等社會範疇緊密交織,又內嵌於不同的歷史、社會與文化框架之中。
  • 流動的性別:除了男性/女性,我們如何描畫「性別」的多樣性?
    追溯不同時代與社會對於性別的理解與觀念,我們會發現,性別問題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議題,它一方面與階層、種族等社會範疇緊密交織,又內嵌於不同的歷史、社會與文化框架之中。就當下種種關於性別的社會議題來看,這本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基礎簡明的性別理論框架。例如性別並不是由生物學來確定的,性別的生理面向與性別認同、性別表達共同組成人們對於性別的理解與實踐。
  •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性別流動下的當代男裝設計?
    對於 Loewe 和 Jonathan Anderson 來說,挖掘 LGBTQ / 跨性別群體中一些重要、但有時卻不為人知的名字具有持續的重要意義。在當今世界的很多地區,仍然存在著對性別流動群體的歧視和邊緣化,品牌也寄希望於通過這種方式和其它舉措,幫助人們樹立起正確的意識,以個人觀念的改變最終影響到社會。
  • 時裝、性別流動與尊重,一個穿裙子的男人
    在影響力如此之大的場合以如此具有話題性的造型作為一種發聲,不是噱頭,恰恰相反意義非凡,這是在向外界表達:在時尚中性別可以是流動的,審美永遠是多元化的理念。另外一點,他也是在致敬演員Hecter X.(下圖左)其實在不久之前的金球獎上,他也穿過裙子,順便表示「衣服是表達自我的工具」。上身穿灰色鑲珠寶西裝外套,內搭透視襯衫,紅色蛇皮高跟鞋,外搭桃紅鬥篷。
  • 賈亞男 | 流動的性別
    本期特約攝影師:賈亞男我相信性別是流動的女性的內心可以住著一個男人,擁有男性的堅毅與野心;男性可以有女性的纖細敏感。但在這個以二元性別為主流的社會,不符合性別表達規範的人常受到歧視。跨性別者就是這樣一個人群,他們打破了二元性別的刻板印象,在「非男即女」的社會中卻被當作異類。這些肖像都是在跨性別人士家中拍攝,油畫的主人公都跟拍攝對象有一定聯繫。
  • 無性別化流行 | 今天,我的性別是流動的
    但是無性別服裝在一定程度上並不等於中性服裝,它並不是一個跨性別的反串風格。1910年Coco Chanel為女性設計出第一條運動褲,從那時起,無性別主義的啟蒙就開始了。1966年Saint Laurent設計出女式吸菸裝、1971年在日本設計師山本寬齋手下誕生了雌雄同體的不朽的David Bowie「Ziggy Stardust」搖滾形象,這些都在為無性別主義鋪路。
  • 性別流動,你是男還是女?這並不重要
    反正就本總來說,拋開性別不論,還挺好看的。然而,在本總的考證下,「性別流動」其實並沒有像你們認為的那麼「時髦」,也早就不是日本現代社會的新現象,他們早於18世紀就出現在日本的版畫中。他們是學者口中所指的「第三性」,即近世日本極力推崇的美少年。他們通常是歌舞伎,他們的存在印證了日本在19世紀晚期接受西方性規範之前的性別流動性。
  • 時空反轉,性別流動
    【按】假如在一個另類宇宙裡,女人是社會的主宰、男人是第二性,這樣一個世界是女權主義的理想世界嗎?不是。那樣只是女性版本的男權主義。女權主義要的是性別平等,針對的是不平等體制,而不是另一個性別。但是身為獲益者的男性,需要換位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女性為什麼追求平等。因此,當我們把性別角色倒換過來之後,發現的各種荒唐,其實就是我們已經熟視無睹的那些問題。
  • 性別,從來不是二元的
    IDW指出,在這些反科學情緒中,最主要的一例是關於跨性別者的。他們對民權的呼聲日益高漲。對於IDW來說,跨性別者及其擁護者正在用壓制言論自由的後現代觀念摧毀我們社會的支柱,這些觀念包括:「跨性別女性就是女性」、「中性代詞」或「存在兩種以上的性別」。IDW宣稱,「基礎生物學」的主張不會被忽視。「事實並不在乎你的感受。」
  • 魏偉評《男性妥協》︱流動的性別模式和家庭關係
    這一概念揭示了城鄉遷移對當代中國家庭和性別關係的影響:「一方面,中國家庭中許多男性的具有支配性的實踐已經被城鄉遷移所挑戰和改變」;「另一方面,男性農民工繼續維護著關於父權制和從夫居的根深蒂固的觀念。他們極少用性別平等的原則來解釋他們所做的讓步,而往往使用與男子氣概緊密相關的主流性別標誌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 「錯誤」觀念也有用:摩爾根和現代遺傳學的起源
    艾倫教授對遺傳演化有深刻理解,本文根據他2013年發表的一篇科學史論文進行了節選編譯,文章通過考察現代遺傳學之父、美國生物學家託馬斯·亨特·摩爾根(Thomas Hunt Morgan)由胚胎學家轉變為遺傳學家的案例,佐證了科學研究的特質——「錯誤」的觀念也可以很有用處,精彩還原了遺傳學發展史上激動人心的一個片段。Garland E.
  • Louis Vuitton|解答性別流動,擁抱更多可能
    但令人感到驚詫的是,現場與想像並無半分契合,它是現代的,甚至是超現實的。電影的綠幕包裹了整個百貨的內牆,出席嘉賓化身「紀錄片工作者」,參與了一場錄製。抹去了繁複的裝飾,嘉賓們的視線得以專注於服裝本身。對於線下的觀眾而言,則是另一種全新的體驗。
  • 從現代到當代—西方現代藝術的「藝術客體」觀念轉化
    文\李笑男在藝術史研究者的視野中,西方現代藝術涉及1860年代的法國藝術至一個世紀後的美國藝術的全過程。查理斯•哈裡森(Charles Harrison)的《現代主義》①一文中,將藝術史上的現代主義歸結為三個不同層面的含義。首先,現代主義是用來區分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中期的西方文化特徵,即工業化與都市化的進程中人類經驗機制的轉變。
  • 性別流動時尚是未來,以下是男裝的變化
    性別流動時尚是未來,以下是男裝的變化男裝和女裝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在這裡我們解釋......你們可能會注意到有一直圍繞服裝相當轟動埃茲拉·米勒一直穿的神奇動物:格林德瓦的犯罪巡迴宣傳。當然,他的Moncler連衣裙兼夾克和天使的Big Bird起床讓Miller看起來非常精彩,但它們也標誌著我們已經知道了一段時間:現代時尚的面貌正在發生變化。米勒所做的事情(除了撕開紅地毯規則書之外)還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男人穿著更具女人味的風格從未被人們接受過。而且不僅僅是米勒在做這件事。
  • 中國現代悲劇觀念百年流變
    作為一種外來的文學觀念,悲劇真正進入中國,前後不過百年時間。百年間,中國現代悲劇觀念便將西方源遠流長的悲劇傳統接受、演練了一遍。雖然其間頗多曲折與起伏,但終自成一格,形成了一個既區別於西方悲劇的「中國」文學觀念,同時,又區別於中國傳統悲情戲曲的「現代」文學觀念。
  • 科學家找到可改變性別的基因 挑戰X、Y染色體決定性別的傳統觀念
    由歐洲分子生物實驗室的馬蒂耶斯·特雷耶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表示,該發現能夠大大提升變性手術的效果,也有助於更好地治療那些天生具有混合性別的嬰兒。另外,FOXL2基因出現在雄性、雌性都擁有的無性別的染色體上,因此,該研究向一個傳統觀念——性別完全由X、Y兩種染色體決定發起了衝擊。
  • 男女有別:中國青年人自殺率的性別差異解釋
    在這個總的前提之下,本文嘗試回答的問題是:在描述現階段中國青年人自殺率存在的性別差異的前提下,解釋引起這種自殺率的性別差異的原因。文獻綜述自殺問題能夠成為一個經典的社會學研究問題,要歸功於社會學三大家之一的涂爾幹的代表作品《自殺論》。
  • 現代公民觀念建構中的「東方社會」
    消極東方主義側重於建構一個低劣、被動、墮落、奴性的東方,以彰顯西方的先進性和現代性;積極東方主義則側重於建立一個富饒、淳樸、神秘、倫理化的東方,以促進西方文化的開放性和反思性。在有關現代公民觀念的理論建構中,兩種東方主義都有明顯體現,並且扮演了相互補充的角色。  公民觀念主要包括哪些要素?學術界對於這一問題歷來存在爭議。
  • 「危機意識」的形成與中國現代歷史觀念的變遷
    國民黨與共產黨一個注重上層機制的改變,一個注重下層民眾動員的不同道路,就昭示出五四以後的知識精英們從「國家崇拜」到「社會革命」選擇的不同歷史譜系。 其三,近代「危機意識」的發生不是單純的面對西方的挑戰所做出的政治回應,也即不是一個單純的國家轉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