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雅典,男性裸露的身體,是被凝視的對象。對於古希臘人而言,「肥胖」是政治不正確的;年輕人身體不健康,就是缺乏公共精神。
而在基督教裡,「瞧這個人」指向的是一具受難的身體。人們看到憂患之子,才是世人的拯救者。
中世紀的女性在掛毯上舉止神秘,她們到底是享樂主義者還是新柏拉圖主義者?
文藝復興的人,樂於在肉身和信仰之間採用「貞潔紗」作為解決之道。
……
「性別流動」
完全不是一個後現代的現象和觀念
只要去過羅浮宮
你就應該知道這點
4月19日,新京報·文化雲客廳系列直播第六期,我們邀請藝術史研究者和寫作者張宇凌與新京報記者董牧孜直播對談。一起穿越時空,從西方古代的視覺歷史聯繫到今天的生活。
張宇凌發來預告視頻
主講嘉賓
張宇凌
藝術史研究者和寫作者。畢業於北京大學和巴黎一大,藝術史暨考古學系博士。
長期為《三聯生活周刊》《新知》《單讀》等雜誌撰寫藝術史專欄,曾任職於中央美術學院和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現為北京金杜藝術中心總監,「藝食團」金杜藝術俱樂部創始人。
著有《唯美主義》《竹不如肉》,譯有《中世紀社會》《微精神分析》《是從中國我給你寫信》《康德與伯格森解讀》等。
你將聽到
*古希臘要求男性身體健美,為什麼這既是一個審美議題,也是一個政治議題?
*耶穌基督的身體為什麼如此重要?
*阿瑪納時期的法老阿肯那頓與王后納芙蒂蒂,在視覺造型上交換了性別特徵,為什麼他們如此迷人?
*赫馬弗洛狄特,中國文化中的觀音菩薩,一具肉身擁有兩種性別。雌雄同體的藝術品,有什麼魅力?
*真正的藝術家,都是雌雄同體?
*「男性創作者與女性繆斯」的固定模式,是否能被反轉?
參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