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1 09:12 |浙江新聞客戶端 |陳維益 徐子淵
昔日裡,「日落江路黑,一火照船歸」是玉環的真實寫照;現如今,「燈火萬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已成了玉環的美麗夜景。一黑一亮間,點亮的是玉環的家家戶戶,離不開的是玉環電力的努力付出。
今年國慶前夕,110千伏慶瀾輸變電工程順利投運,為玉環電網再添新動力。如今,玉環市各個電壓等級變電站的合理布局,讓主網架更趨完善,經濟密度(用電負荷與陸域面積之比)穩居全省前列,實現了末端到源頭的轉變。回首發展歷程,伴隨改革開放而來的玉環電力公司,在這四十年裡交出了一份令人豔羨的答卷。
呱呱墜地:
艱苦創業 曲折向前
玉環受地理位置影響,電力工業起步晚。直到20世紀20年代,商民楊克遜等人創建坎門電燈公司,才讓海島夜空初現光明。然而好景不長,由於經營不善,電燈公司曇花一現。
新中國成立後,百業待興的玉環率先開啟了電力工業建設,走上了一條海島用電自發自供的道路。然而,自發自供卻不能自足,由於當時發電設備簡陋,故障頻繁,島上經常是「點電燈帶蠟燭,半月亮半月黑」。
好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來了!1979年,玉環縣電力公司成立,努力從小機組自發供電模式向聯入大電網供電模式接軌,玉環電力醞釀著新一輪的突破。
1983年1月26日,玉環首批35千伏輸變電工程——楚門變、玉城變竣工投運,玉環電網正式聯入華東電網供電,徹底結束了海島用電自發自供的歷史,成就了玉環電力發展的第一次飛躍。
弱冠之年:
轉軌前行 乘風破浪
聯入華東電網供電,只是玉環電力發展的開端;隨後,玉環範圍內掀起了一輪電網建設高潮。
1986年8月25日,台州第一條10千伏海底電纜敷設成功,海山通電;
1987年8月,玉環首個農村用電合格化村建成;
1991年8月26日,江巖島海底電纜投運……
至此,全縣鄉村通電率達到100%,海島人民終於告別了「點燈靠油、碾米靠臼」的古老窘迫生活。
通過玉環電力人的不斷努力,玉環電網形成了以220千伏變電所為樞紐,以110千伏、35千伏輸電網絡為主網架的格局,供電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島內用電緊張局面得到有效緩解。
玉環電網的完備,為1998年底推開城鄉電網改造,推進農電體制改革,推行城鄉用電同網同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就此實現了玉環縣電力發展史上的第二次飛躍。
而立不惑:
科學發展 方興未艾
110千伏慶瀾輸變電工程經過一個多月的平穩運行,負責投運的國網玉環市供電公司運檢部主任林旭可算放心了。「玉環電網歷史欠帳太多,要扭轉困局,唯有加大電網建設這一條路。」林旭表示,只有不斷推進電網建設,電網才能堅強,並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
進入21世紀以來,玉環供電系統上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建設堅強電網為目標,以滿足玉環經濟社會發展用電需求為己任,著力加快電力主網架建設,強力推進配網改造,努力開展新農村電氣化建設。
近十多年來,玉環電網建設步伐持續穩健,變電總容量達500萬千伏安,打破了玉環電力瓶頸制約,電力供需實現基本平衡。如今的玉環電網規模、供售電量、用電負荷已從過去的台州末位上升到如今的全市第二。
歲月無聲流過,數據歷史留痕,唯有奮進的號角依然振聾發聵。40年風雲激蕩,玉環供電人風雨兼程,砥礪前行,建成了一張堅強的玉環電網,點亮了榴島萬家燈火。
15436267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