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火星的探測已有半個世紀,發射過去的探測器也將近50顆。雖然探測推測出火星在過去是存在液態水,甚至存在巨型的地下水庫,但距離移民火星還是一件極遙遠的事。一直致力於「殖民火星」、有著「鋼鐵俠」之稱的科學狂人馬斯克(Elon Musk)曾提出建議:核爆火星。他認為這樣可以令火星快速『地球化』,變得適宜人類居住。
那往火星上投放核彈會讓火星更容易變得宜居嗎?如果核爆火星怎樣呢?
其實「核爆火星」的概念不是馬斯克第一個提出來的,這個概念構思已在科學界裡流傳了幾十年。主要原理是火星兩極地表下有大量的乾冰,如果通過製造太陽反射鏡,增加火星兩極的光照強度,加熱釋放這些乾冰形成大氣,產生溫室效應,從而提高火星表面溫度,最後形成一個足夠厚的二氧化碳大氣層。屆時再投放植物種子,幾年後人類就能擺脫氧氣瓶在火星表面自由活動了。
而馬斯克這個構想的做法是:在火星兩極的上空投放10000顆核彈,使覆蓋兩極的冰蓋升溫融化,從而釋放出二氧化碳和水,形成溫室效應。可以說兩者的原理是一樣的,只不過馬斯克的方法更加「粗暴直接而已」。
那核爆火星的方法是否可行呢?一些比較謹慎的科學家認為這方法不可取,原因有以下幾點:
1、火星是內部發動機(內核)停止運行,造成了磁場消失。而火星磁場的消失,導致太陽風不斷在剝離火星大氣層,也是目前火星大氣氣壓只有地球的1%的原因。
而且火星直徑只有地球的一半,體積比地球小太多,從而散熱也快。另外火星當前的平均問題是零下63攝氏度左右,僅靠二氧化碳是不足以令火星升溫的。如果沒有辦法重啟火星內核、恢復火星磁場的話,投多少顆核彈都是於事無補的。
2、核爆火星在理論上會讓火星產生溫室效應,但這是理想化的狀態。首先火星兩極冰蓋下二氧化碳形成的乾冰是否足夠,是否能一次性全部釋放出來?這點不確定。
NASA的行星科學家布魯斯·亞科斯基(Bruce Jakosky)曾發表研究報告稱,火星上最容易獲得二氧化碳的來源是極地冰蓋乾冰,但在過去20年火星探測器探測計算,即使兩極冰蓋釋放出全部二氧化碳,最多也只讓火星大氣壓力增加3倍,而這還不到地球大氣氣壓的2%。
就算核爆後火星真的形成了溫室效應,沒有磁場的火星,那丁點氣壓哪能鎖住二氧化碳。一旦被太陽風吹走了,火星就失去了寶貴的二氧化碳資源。要知道我們地球的大氣層厚度是火星的100倍,地球生命才能安然無恙地生存。
3、發射一顆核彈到火星不要錢麼?就拿美國的阿波羅計劃來說,阿波羅前後共計17個任務,當時共花了將近280億美元。算上通脹因素,換算到現在應該是2000億美元。而美國計劃在未來重返月球的「阿提米斯」預算是350億美元,還沒有包括當前的研發費用。
再者載核彈起碼比載人重多了吧?目前人類發明最厲害的核彈是氫彈,其中氫彈裡威力排名第一的是「沙皇炸彈」,長8米、重27噸,TNT當量達到了驚人的1.7億噸。用火箭把這麼大、這麼多的大傢伙運到火星,發射一次得花多少錢呢?
4、假設往火星上扔核彈能完美達成目標,那產生的核輻射、核汙染怎麼辦?由於太陽風的不斷衝擊,火星表面形成了周期性的全球風暴,平均風速至少是地球的百倍。而且核爆會產生極大量的塵埃顆粒,在強大風速的加持下,快速覆蓋火星,阻擋太陽光,可能令火星變得更加寒冷。如果造成核汙染、核冬天,這與火星『地球化』的目標背道而馳了吧?
總的來說,核爆火星可能不是火星地球化的最好辦法。
那有沒有比核爆火星更好更安全的方法呢?NASA科學家麥凱(Christopher McKay)曾提出這麼這樣的觀點:利用位於火星軌道的太空鏡加熱火星,然後給火星投放一些帶有高溫室效果的天然揮發物,只需50年左右就能改造火星的大氣環境。
而此觀點也得到了馬斯克的贊同,但此方法也沒有根本性解決火星磁場缺失的問題,方案都過於純理論化,現實中行不通。如果沒有解決火星磁場消失這個致命問題,人類登陸火星的話,最多只能停留在封閉的火星基地裡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