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採蜜之後,會將暫時儲存在一個叫「蜜胃」的胃裡,然後蜜蜂體內分泌的酶,大約半小時就能把花蜜中的蔗糖發酵,轉變為易吸收的葡萄糖、果糖。
蜜胃,honey stomach
回到巢之後會將這些發酵好的蜜又吐出來,供蜂群中的其他蜜蜂使用。
所以某種程度上我們吃的蜂蜜是蜜蜂吃的嘔吐物還不夠準確,吃的是蜜胃裡消化好的嘔吐物。
對於蜜蜂來說,吸引它去採蜜的原因,正是花蜜中的糖,糖分越多意味著能量越多。
然而,科學家發現,隨著糖的增加,花蜜也會變得越來越粘稠。而這會給蜜蜂增加了採蜜和吐蜜的難度,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在採蜜這件事上。
這項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學報界面》的研究,研究了英國最常見的蜜蜂--歐洲熊蜂(Bombus terrestris),看它們是如何採蜜和吐蜜的。
歐洲雄蜂
科學家先在一個塑料箱裡養了一批歐洲熊峰,
使用紅光,是因為紅光既可以讓研究者揭開布之後可以觀察到蜜蜂,同時對蜜蜂的幹擾達到最小
設置了一根導管連接到「蜜場」。
熊蜂會通過這根導管,出門採蜜。蜜放在PCR平板上,上面的孔裝了3種不同濃度的糖溶液,供熊蜂進行選擇。
每隻熊蜂身上都有一個編號
電子秤是為了記錄它們採了多重的蜜,飛走的時候,減少的重量就是熊蜂採走的糖。
當這些熊蜂返回巢穴的時候,科學家會計算出它們用多長時間來吐出這些蜜。
科學家發現,對於低濃度的花蜜,蜜蜂會迅速地吐幾秒鐘,然後再返回去採蜜。但是如果採的是太濃的糖水,它們要花很長時間才能吐出來,有時甚至會將近一分鐘。
雖然濃度越高,單次採蜜的糖分就越多,但就增加了採蜜和吐蜜的時間,在同樣的時間裡,採蜜的次數就變少了。因此,當糖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熊蜂的能量增加與能量損失之間的關係最佳。
科學家發現,當糖濃度在65%的時候,粘度剛好,蜂巢的能量回收率最大。
當然糖的濃度只是影響粘度的一個因素,不同花蜜的組成(糖類、 胺基酸、 蛋白質、無機離子、 脂類、酚類、 生物鹼以及萜類等組成比例)、溫度也會影響到花蜜的粘度,如果糖濃度可以保持不變的情況下,蜜蜂會更喜歡粘度低的花蜜。
一般來說,不同的花的花蜜含糖量不一樣,從10%~80%不等。有研究顯示,對同一種花蜜,如果糖濃度差特別大,15%和50%做對比的話,那麼蜜蜂會選擇50%的更多些;但如果濃度是在55%和68%做對比,那麼蜜蜂會選擇55%的。
對於植物來說,植物的花朵不太可能供給蜜蜂最佳成分的蜜,如果粘度和糖分達到最佳狀態下,蜜蜂可以以最小的次數採蜜,這樣利用蜜蜂最大程度授粉的價值就降低了。
因此,植物一定會控制花蜜的濃度,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授粉效率。這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結論:對於蜜蜂來說,蜜不是越甜越好。
(轉自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