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新冠病毒有可能轉為慢性病,像流感一樣長期存在!

2020-11-30 騰訊網

2月19日晚播出的《新聞1+1》節目中,白巖松時隔14天再次連線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呼吸與危重症醫學專家王辰。14天前,王辰就武漢的疫情形勢進行了非常權威的解讀,信息量很大。

14天過去了,武漢到底有多少病人摸排出來了嗎?床位現在夠不夠?治療上是否有新的突破?針對武漢的疫情,王辰再次進行解答,信息量很大。

一、14天過去了,感到高興的變化是什麼?

王辰:由於床位的增加,應收盡收的戰略目標正在一步一步實現。

二、擔心的是什麼?

王辰:病人收治比較晚,收治之前可能已經傳染他人。這個問題不解決,不利於控制疫情傳播。除了應收盡收,應收早收很關鍵。

三、武漢到底有多少病人?摸排出來了嗎?

王辰:摸排很重要,目前已經摸排9成以上。但具體有多少病人還不太清楚,而每天確診的病例是實實在在的。

四、武漢床位供給夠了嗎?

王辰:我覺得現在床位的問題很大幅度解決了。方艙醫院到2月20日將有三萬張床位,其他定點醫院也達到兩萬左右。但現在的問題是,這些床位是不是能夠及時用上。比如現在收治病人的時間還相對較長,需要儘早收治。這需要規範流程,而這個流程或許還需要摸索。

五、武漢危重症病人佔病人的比重降到18%,什麼原因?

王辰:最主要的原因是收治的病人總量多了,分母變大了。

六、現在可利用的手段和藥物是否明顯增多?

王辰:有所增多,但也還在探索階段。因為這個病是一個新出現的疾病,對它的規律還不了解,此前是基於過去的一些經驗現在制訂的一些治療的方法。隨著對病情規律的認識,我們的治療針對性越來越強、越來越規範了,但我們的認識還非常粗淺,包括對新藥、新療法的探索都還在初級階段。

大家知道醫學是個非常複雜的過程,對於一個新藥和新療法絕對不是簡單能夠一蹴而就的,在這個時候,我們既要有急迫的心情,感受到病人急迫的需要,同時要有非常清晰的頭腦、非常穩健的行動,這樣才能推動科學研究。在這個過程中,我要特別提示的就是一定要尊重科學程序。

七、方艙醫院輕症轉成重症的比例高嗎?

王辰:我做了一個調研,這個比例在2%-5%左右。這個或許也跟方艙醫院裡有一些存量、病人發病時間比較長有一定關係。另外,在方艙醫院有效規範的治療之下,一旦有重症病人,會及時轉到正規醫院去,流程比從家裡轉病人要通暢很多,能夠幫助病人得到規範及時的治療。

八、方艙醫院裡的廣場舞是否有積極作用?

王辰:這個病本身特點就是目前大部分都是輕症病人。方艙醫院病人是輕症病人,從體力上、心態上都能夠進行一些社會活動和交往。方艙醫院裡組織一些人文活動,對於舒緩病人緊張情緒、提高生活狀態和質量是非常有幫助的,對病情也有幫助。

九、鍾南山說武漢還存在人傳人,在武漢阻斷人傳人還需要做什麼?

王辰:這個病能夠人傳人,是由病毒的生物學規律所決定的。阻斷人傳人,就要讓它不具備人傳人的條件,也就是說把傳染源隔離起來,把傳播途徑切斷。這也是我們過去採取一系列措施,比如封閉小區、收治和隔離患者等的原因,用這些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十、無症狀感染者怎麼發現?怎麼治療?

王辰:對無症狀感染者的判斷主要是靠核酸檢測,以後還會有抗原檢測、抗體檢測,這些檢測方法是甄別無症狀感染者有效的手段。新冠病毒或許也會發生一定的變化,針對它所反映出來的生物學特點,我們隨著認識加深,會對應制訂一些醫學上的防範和診斷治療方法,並做出相應的安排和預防。

十一、第六版診療方案中也明確提到了氣溶膠傳播,如何防範?

王辰:氣溶膠是在一定空間內傳播,所以通風至關重要,人和人之間不要太密集,保持一定的距離至關重要。另外,跟風向的上下風口也有關係。

十二、拐點來了嗎?

王辰:我們感覺到現在發病的趨勢在放緩。總的來說,拐點是否到來取決如何定義拐點。一定要基於疾病本身的規律和基於這個規律之上,我們所採取的社會動員和一系列防控、幹預措施的綜合影響,拐點是一個因變量,我們控制好它的若干自變量才是重要的。

十三、新冠病毒可能跟我們長期共存嗎?

王辰:新冠肺炎與SARS不同,SARS傳播性和致病性都很強,很快把宿主殺死然後病毒自身也不容易存活。而新冠肺炎有可能轉成慢性疾病,像流感一樣與人類共存。對此我們從臨床診治和生產生活防範方面都要做好相應的準備。

十四、病人痊癒之後,損傷的肺部能完全恢復嗎?

王辰:我們有限的觀察提示它能恢復,甚至完全恢復,但這還有待更進一步、更長期的觀察,我想大家不必過於擔心。

想必大家看完後最關心新冠肺炎有可能轉成慢性疾病,像流感一樣與人類共存,目前來看的確有這個可能,但是大家不必過度驚慌,重要的是在日常做好防範、注意衛生。

專家名片Expert

孫水林二附院感染性疾病科 主任醫師

擅長各型病毒性肝炎特別是B肝、C肝的抗病毒治療,以及各種疑難感染性疾病的診治門診:周一周三周五全天

吳利東二附院急診科 主任醫師

擅長急性等容量血液稀釋技術;門診無痛胃腸鏡檢查技術;超聲在深靜脈置管中的應用;心肺復甦術後的支持治療;重症胰腺炎的救治;容量復甦治療等

註:坐診時間僅供參考,具體請以醫院微信平臺掛號排班為準

來源: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綜合新華每日電訊

編輯:肖琳琪

更多新聞

我的城市生病了

但我依然很愛他

點亮愛心

期盼疫情早日結束

相關焦點

  • 牛津大學專家:新冠病毒並非源自中國 可能在世界各地處於休眠狀態...
    牛津大學專家:新冠病毒並非源自中國 可能在世界各地處於休眠狀態伺機待發  Emma Chou • 2020-07-06 12
  • 專家:新冠病毒主要在呼吸道複製 慢性攜帶不太可能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施一4月23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從目前的研究和臨床實踐看,目前所知新冠病毒主要在呼吸道複製,慢性攜帶不太可能。,也未觀察到長期帶毒的跡象。
  • 專家:基因組分析顯示新冠病毒難長存
    新冠病毒是否將徹底滅絕?不少專家認為,新冠肺炎可能轉化為一種慢性疾病,新冠病毒有可能在人體內長期潛伏,和人類長期共存。難道說我們真的要長期生活在新冠疫情的陰影之下?對此,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高山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達了不同看法。
  • 專家:愛滋病已成可控的慢性病 應加強患者長期規範治療
    專家:愛滋病已成可控的慢性病 應加強患者長期規範治療 2020-10-23 21:17:50專家指出,當前,愛滋病已經可以成為如同高血壓、糖尿病一樣可防可治的慢性病。愛滋病病毒(HIV)感染的治療目標是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複製,長期把病毒控制在低檢測線以下,HIV感染者需嚴格遵循「依從性原則」,加強長期規範治療。  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上半年,全球約有3790萬愛滋病病毒感染者。
  • 中科院專家:新冠病毒主要在呼吸道複製 慢性攜帶不太可能
    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施一4月23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從目前的研究和臨床實踐看,目前所知新冠病毒主要在呼吸道複製,慢性攜帶不太可能。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施一圖片來源:中國網他說,從其同類的兩種冠狀病毒,比如引起非典和中東呼吸綜合症的兩種冠狀病毒,尚未觀察到感染者持續帶毒,從我國幾萬名新冠恢復者來看,也未觀察到長期帶毒的跡象。
  • 鍾南山稱新冠肺炎可能長期存在 不可能剷除乾淨
    鍾南山稱新冠肺炎可能長期存在 不可能剷除乾淨原標題:鍾南山院士:新冠肺炎可能會長期存在4月10日,鍾南山院士與韓國防疫專家在線交流中韓防控經驗,針對全球疫情發展態勢和防控重點,談了自己的觀點,在交流中他表示
  • 巴斯德計劃引進創新流感疫苗,助力加強流感防控
    「我們在武漢抗疫一線發現一個現象,在我們收治的50例重症新冠肺炎病人中,31例新冠核酸檢測呈陽性,18例流感核酸檢測呈陽性,新冠病毒和流感合併感染者很多。進入到流感季節,很有可能還將面臨新冠病毒-流感雙流行局面。」
  • 科學家:新冠病毒可能會像普通感冒一...
    據《紐約時報》報導,12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稱,未來,新冠病毒將會持續存在,但一旦大多數成年人通過自然感染或接種疫苗產生免疫力,情況將有所不同——屆時,新冠病毒的威脅性將類似普通感冒。威脅類似普通感冒?
  • 中科院專家:目前所知新冠病毒主要在呼吸道複製,慢性攜帶不太可能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定於4月23日15時在北京國二招賓館(北京市西直門南大街6號)東樓三層中會議廳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新冠肺炎防控的科學知識普及,有關專家回答媒體提問。關於新冠肺炎疫情何時結束,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雖然中國付出巨大的努力,已經有效控制了疫情。但只要疫情在世界範圍內存在,疫情對人類的威脅就不能解除,疫情很難說在短期內結束。關於新冠病毒是否會像流感病毒一樣常態化流行,有專家認為,這種可能性有,但是發生概率比較低。
  • 為什麼不能用雞蛋生產新冠病毒疫苗?
    因為,新冠病毒疫苗並不能使用雞蛋來生產;而且,出於安全的原因,供疫苗生產用雞蛋的養雞基地地理位置屬於國家機密,怎麼可能在媒體上發布具體到某街道的位置信息?大部分流感疫苗是基於雞蛋生產的我們知道,由於流感病毒變異快,有效預防流感感染需要每年都接種流感疫苗。
  • 國家流感中心:今年流感流行水平低於往年 深冬後不會較大流行
    王大燕表示,不僅是中國,今年全球流感的流行水平都相對較低,世界衛生組織的監測數據顯示,南北半球流感活動都處於比較低的水平。而且像南半球在已經過去的冬季也就是我們的夏季,並沒有像往年一樣出現明顯的流感高峰。 因此專家評估認為,進入深冬後,今年的流感流行高峰季節也不會出現較大的流行。
  • 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問答
    因此,要達到足夠的人群免疫力,需要有足夠高的接種率,也就是絕大多數人都接種疫苗。反之,如果不接種的人比較多或大多數人不願去接種,就形成不了牢固的免疫屏障,有傳染源存在時,容易出現疾病的傳播。08、新冠病毒疫苗是否需要冷鏈?如何保證新冠病毒疫苗在運輸和存儲過程安全有效?疫苗是一種生物製品。要保證生物製品質量,必須要在規定的冷鏈狀態下儲存、運輸。新冠病毒疫苗也應如此。
  • 哪國才是新冠病毒發源地?如山鐵證來了,美國去年12月就存在疫情
    據歐洲媒體報導,一項新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可能早在2019年12月就已抵達美國,並造成美國不知情的情況下開始了第一波疫情。CDC研究院認為這是"如山的鐵證",表明"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可能在2019年12月就已在美國出現"。而且有跡象表明這種病毒一開始是從歐洲傳播到美國的。
  • 防控新冠的「意外收穫」?南半球國家流感人數同比銳減
    疾控專家將這一意外的現象歸因於控制新冠疫情的嚴厲措施。感染人數下降的不僅僅是流感,還有其他的呼吸道病毒。比如,主要影響兒童的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肺炎球菌病。智利傳染病專家科爾特斯說:「我們一直在檢查其他病毒,但我們看到的基本上都是新冠病毒感染者。」。自3月底以來,她治療的大約1300名新冠病毒患者中,只有少數人感染了流感,「我們做夢也沒想到它會『消失』。」
  • 專家詳解治療新冠病毒方案的來龍去脈
    第三,非常重要,我們成人社區獲得性肺炎診療有6步法,其中第3步法,就是要推測可能的病原體——不僅是我一個人的印象,包括感染病專家、包括武漢市多家醫院的呼吸科主任都不約而同地把這組病人聚焦到 「病毒性肺炎」 ——它不像細菌性肺炎,沒有一個病人PCT (降鈣素原) 超過0.1ng/ml,根本就不可能用細菌性肺炎來解釋。常見的肺炎支原體肺炎、衣原體肺炎、軍團菌肺炎也都不是這樣的表現。
  • 新冠肺炎患者體內發現的T細胞有可能觸髮長期免疫!
    我們知道,人類體內存在一種被稱為T細胞的免疫戰士,它可以幫助我們抗擊一些病毒,但它們在抗擊導致COVID-19的SARS-CoV-2病毒方面的重要性還不清楚。現在,兩項研究表明,受感染的人體內有針對病毒的T細胞,這些T細胞可能會幫助他們康復。這兩項研究還發現,一些從未感染SARS-CoV-2的人有這些細胞防禦,很可能是因為他們之前感染過其他冠狀病毒。
  • 新冠病毒在巴西出現基因突變,或意味著疫情可能像流感一樣每年都會...
    論文中提到,這株巴西「Brazil / SPBR-01 / 2020 」病毒的基因組,和中國在兩個月前即12月26日採樣的早前病毒樣本「Wuhan-Hu-1/2019」存在三處不同,但其中有兩處突變的位置和德國慕尼黑聚集性傳染事件中提取的病毒樣本「Germany/BavPat1/2020」非常接近。該論文研究認為,歐洲目前傳播的病毒已經和中國傳播的病毒有所不同了。
  • 新冠或對大腦和中樞神經系統造成長期損害,導致老年痴呆症
    科學家擔心,新冠病毒可能對大腦和中樞神經系統造成長期損害,導致老年痴呆症。美國和英國的學者正在計劃一項大規模的全球研究,以調查在感染新冠多年後導致認知能力下降、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其它形式痴呆症的可能性。
  • 普通民眾何時能約上新冠疫苗?每年都要打嗎?免費接種誰買單?權威...
    中國疾控中心工作人員介紹,在這兩大類人群裡也有一些亞類,老年人裡有在養老機構裡的也有社區裡的,有非常高齡的老人,也有年輕一些仍在工作崗位上的老人。高傳播人群類別也比較多,有大學生、從事服務業的、在勞動密集型企業裡的等等。要有策略、有序地推進我們國家疫苗的覆蓋。新冠病毒疫苗在人體內,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 新冠病毒疫苗怎麼打?權威指南來了
    因此,要達到足夠的人群免疫力,需要有足夠高的接種率,也就是絕大多數人都接種疫苗。反之,如果不接種的人比較多或大多數人不願去接種,就形成不了牢固的免疫屏障,有傳染源存在時,容易出現疾病的傳播。 08新冠病毒疫苗是否需要冷鏈?如何保證新冠病毒疫苗在運輸和存儲過程安全有效? 疫苗是一種生物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