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植物學者沈湯龍跨界研究出癌症轉移的」哨兵「

2021-01-21 中國生物技術網

  「癌細胞轉移了……」這是癌症病患與醫師的夢魘,代表更痛苦的治療,與死神腳步接近。 但,希望出現了。

  他是沈湯龍,臺灣大學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副教授。

  國際期刊肯定!預測癌轉移機制,振奮醫界沈湯龍和美國團隊歷經3年的研究,找到了可能提前偵測癌細胞轉移到哪裡的關鍵。 簡言之,癌細胞轉移前會釋出一種信息分子,包裹在納米大小的胞外泌體(exosomes)中,就像一個個哨兵,率先前往下一個攻擊的器官。信息分子是一種蛋白受體(integrin),就像GPS引導哨兵到特定位置,例如乳癌細胞轉移到肺臟等。 沈湯龍團隊找到了這些哨兵,以及它們的作用機制。

  這項有別於主流癌細胞隨機轉移理論的重大發現,登上了最新一期國際頂尖期刊《自然》(Nature),振奮醫學界。 包括美國康乃爾大學和臺大醫學院,都已展開下一階段的臨床試驗。

  「因為可以預測(轉移),這將讓癌症由現在的治療做到真正可以預防,才是真的救命! 」臺大乳癌外科主治醫師王明暘說。

  為何登上《自然》如此轟動? 王明暘指出,科學界也有流行,而《自然》就是最頂尖的時尚雜誌,最好你投稿的論文都沒有參考文獻,你第一個提出來,觀念創新、技術創新。

  但,沈湯龍是誰? 為何這篇他署名第一作者的論文,不是出自醫學院,而是專做植物病理與病蟲害學院的老師?

  11月13日,本刊記者走進了沈湯龍在臺大校本部的實驗室,也走進了外表看似意氣風發的他,內心的一面。

  2004年,沈湯龍頂著康乃爾大學分子醫學博士光環,拒絕了哈佛大學等名校的博士後研究工作,回到正值轉型關頭的臺大植微系(前身為植物病理與病蟲害學系)任教。

  他所做的研究、發的論文,一直在忠於自我和迎合主流中拉扯:一邊是系裡傳統的植物病理,一邊是自己鍾愛的癌細胞生物學。

  為了後者,他甚至從進入臺大第一年,就和生命科學系李心予和醫學院李財坤兩位年輕教授,建立起臺大和京都大學的遠距細胞生物學課程,因此結識了謝豐舟。

  閉關3個月找出路 開口就與美團隊一拍即合

  「哪一邊才是我的方向? 」雖然是從植物研究起家,但他一直對人有興趣,希望能實際應用所學,因此在美國時投入癌細胞生物學領域。

  「我必須決定要把研究力氣放在哪裡! 」沈湯龍說。2009年,他閉關3個月,大量閱讀國際期刊,為自己未來研究方向找出路。

  這項決定,讓他有機會看到康乃爾醫學院戴維·萊頓(David Lyden)團隊,在2005年刊登在《自然》的一篇論文,同樣在談胞外泌體。 他動心了,「這跟我想做的事情好像很像。 」

  於是,2010年他飛去美國參加一場有萊頓發表演講的國際會議,並在會後找萊頓交談,談他對胞外泌體的一些想法,包括實驗驗證方法。

  當萊頓告訴他,他的跨國團隊已經又在做更新的實驗時,雙方的想法其實是不謀而合的:「原來我們的腦袋沒有輸人家,只是我們沒有足夠資源,動作沒有那麼快。 」回憶當時他和萊頓的第一次接觸,沈湯龍眼睛都亮起來了。

  不只是說說而已,他回臺後也著手展開實驗。2011年底,他發了一封e-mail告訴萊頓,把一些研究成果告訴他,並問有沒有機會合作。 沒想到,萊頓立即回信邀他到實驗室「坐一坐」。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他在2012年8月動身前往紐約,真正去「做一做」。但礙於規定,但規定教師赴國外進修時間是一年。 回臺後,他與團隊隔海合作,將癌細胞株冰凍放在乾冰裡,三次空運寄去美國,讓研究不中斷。

  萊頓團隊早就知道醞釀癌細胞的「土壤」很重要,也發現了關鍵的蛋白受體是哨兵。但他們不知道是哪一類型,及其作用機制。 而蛋白受體正是沈湯龍讀博士時鑽研的課題,因此,由他主導這項研究。 和他共同做實驗的,還有超過10個國籍的12至16位研究菁英。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微信公眾號:中國生物技術網(原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回復關鍵詞「201511」可閱讀二零一五年十一月熱文

回復關鍵詞熱點」可閱讀熱點專題文章,包括「施一公」、「腸道菌群」、「腫瘤」、「免疫」和「健康」

TOP30(統計周期:2013.5.1-2015.11.30)



相關焦點

  • 臺大植物學者 跨界破解癌轉移之謎
    簡言之,癌細胞轉移前會釋出一種信息分子,包裹在納米大小的胞外泌體(exosomes)中,就像一個個哨兵,率先前往下一個攻擊的器官。 信息分子是一種蛋白受體(integrin),就像GPS引導哨兵到特定位置,例如乳癌細胞轉移到肺臟等。 沈湯龍團隊找到了這些哨兵,以及它們的作用機制。
  • 3D列印複雜「腫瘤-血管-骨」癌症轉移模型研究癌細胞轉移機制
    癌症轉移是癌症治療的關鍵挑戰,目前尚缺乏合適的體外癌症模型來研究癌症轉移背後的生物學機制。臨床證據表明,70%的晚期乳腺癌患者發生骨骼轉移,導致嚴重的疼痛、骨折甚至死亡。研究癌症轉移背後的生物學機制是癌症治療的關鍵。癌症轉移的過程往往很難直接在患者體內進行研究,目前已經開發了一些體外癌症模型。
  • 重磅級文章解讀癌症轉移研究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期科學家們在癌症轉移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分享給大家!鑑定出顯著地促進癌症產生的驅動突變(driver mutation)對精確腫瘤學是至關重要的。在精確腫瘤學中,醫生旨在根據患者所患癌症的基因組成來進行治療。
  • 科學家發現誘發三陰性乳腺癌轉移的關鍵基因 並開發出阻斷癌症轉移...
    三陰性乳腺癌是一種惡性乳腺癌,其每年在美國會引發大約4萬人死亡,大部分的死亡病例都源於癌症對化療的耐受以及隨後的惡性轉移;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機制能夠促進原發性腫瘤發生轉移呢?這是癌症生物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因為攜帶轉移性腫瘤的患者往往擁有最高的死亡率。
  • 重磅級文章聚焦癌症轉移研究新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癌症轉移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一種新型抗體分子有望明顯抑制癌症轉移doi:10.15252/emmm.201911164排列在血管內部的細胞層表面的受體或能刺激腫瘤中新血管的形成並加速癌症轉移,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EMBO Molecular Medicin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德國癌症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利用一種特殊抗體成功阻斷了該受體的功能,從而就能有效抑制乳腺癌或肺癌小鼠機體中癌症的轉移性生長
  • 重磅級文章解讀近期癌症轉移研究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期與癌症轉移相關的最新研究進展,與大家一起學習!【5】Cancer Cell:開發出一種有效阻斷黑色素瘤轉移的新方法doi:10.1016/j.ccell.2019.12.007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ancer 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瓦倫西亞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有效阻斷黑色素瘤發生轉移的新方法;文章中,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特殊的遺傳物質,其或能防止皮膚上的癌細胞在遠處活動從而形狀轉移
  • 癌症演化樹:揭示癌症轉移機制
    這提醒癌症研究人員,與其專注於晚期突變,不如更關注原發性腫瘤(癌症樹的起源)中的早期基因突變。針對後者研發藥物,或許將增加癌症病人康復的概率。    數十年來,科學家一直使用一個線性模型來指導癌症研究。根據該模型,腫瘤的產生是由一系列特定基因的突變導致的。只有這些基因突變發生後,原發性腫瘤內部的一些細胞才會進一步發生一個或多個突變,獲得轉移的能力。
  • 癌症最致命的是轉移,最新研究揭開癌細胞的特殊保護膜
    在全世界範圍內,癌症是人類健康的一大殺手。然而,最初的腫瘤往往並非致命的關鍵。事實上,對於超過90%的癌症病患來說,是在癌細胞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以後才回天乏術。由於癌症的複雜性,我們很多時候並不清楚癌細胞在轉移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也就很難針對其擴散開發有效的治療方法。
  • Front in Oncol:開發出一種有效預防癌症轉移的新型藥物 或有望...
    2020年10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Frontiers in Onc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索爾福德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取得了一項重要發現,相關研究或能將癌症轉變為一種可治療的疾病,並能有效消除患者對癌症的恐懼心理。
  • 繪製癌症轉移圖譜,癌晚期的轉移與什麼相關?
    常見的癌症轉移主要有骨轉移、肝轉移、腦轉移、肺轉移、淋巴結轉移、惡性胸水、惡性腹水等,這個階段也被稱為轉移癌。90%的癌症患者死於癌細胞在病人身體的系統性擴散,這個階段也被稱為癌症晚期。這一階段也是學界攻關癌症的難點所在。
  • 研究揭示ILC2促進癌症肺部轉移的機制
    研究揭示ILC2促進癌症肺部轉移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4 21:12:04 英國劍橋大學Timotheus Y. F.
  • 靶向作用癌症周圍組織或有望抑制或限制癌症發生轉移
    2020年2月20日 訊 /生物谷BIOON/ --癌症取決於血液,就好像機體其它部位一樣,腫瘤的生長需要血管為其提供氧氣和營養物質,但癌症會以另外一種方式利用這些血管擴散到機體其它部位;當癌症開始發生轉移時,一部分癌細胞就會從原發性位點分離出來,並通過血液流動或血管網絡來進行擴散,如果條件合適的話,循環中的癌細胞就會被小血管捕獲,逃逸並在機體其它地方發展為新的腫瘤
  • 癌症的演變和轉移
    客座編輯:Christina Curtis 與Florian Markowetz 多組學大數據研究使我們漸漸轉變對腫瘤發生發展的看法
  • 首張「癌症轉移圖譜」問世!集合500個人類癌細胞系轉移規律
    圖|MetMap 示例(來源:https://depmap.org/metmap/)這是首次以如此大的規模確定人類癌細胞株的轉移潛力,也是首次以圖譜的形式對癌細胞轉移進行可視化,不僅有助於科學家的深入研究,對大眾來說這種展現形式也更加親民。
  • 癌症就怕轉移,若轉移了,會有什麼前兆?怎樣預防轉移?醫生講講
    因為這個癌細胞具有極強的轉移性和侵襲性,癌症的患者稍有不慎就會使起擴散、轉移。癌細胞其實在腫瘤很小的時候就會出現擴散、轉移的現象,這就是因為癌細胞沒有粘附性、腫瘤新生血管的原因。並且,癌細胞還會釋放出一種炎症的介質,這種介質也會導致發熱現象,體溫一般不會低於三十八攝氏度。如果你沒有感冒,沒有發燒,出現低熱的現象,一定要去醫院檢查一下,以防萬一。
  • 癌症轉移,是真實存在還是醫學騙局?醫生說了大實話
    可是抗癌兩年,他還是逃不過癌症轉移。接下來,劉欣又該如何應對癌症轉移呢?所以當癌症出現轉移的時候,患者可能會出現以下這些症狀: 淋巴腫大:癌症轉移前,患者淋巴結會變腫大,特別是腋窩、腹股溝、頜下等淺表淋巴結。這說明癌細胞數量增多,有轉移或復發的風險。
  • 癌症研究探秘:線粒體與癌症
    .2014.06.043轉移是腫瘤細胞常常用以形成惡性癌症組織的策略,腫瘤轉移往往會導致患者較差的預後,而設法阻斷腫瘤的轉移或者抑制惡性腫瘤組織的形成則是抵禦癌症的一種新思路。研究者Pierre Sonveaux的研究小組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新型的藥物化合物可以有效阻斷腫瘤的轉移,而正是由於研究人員對腫瘤細胞線粒體的深入研究才獲得了如今的研究結果,線粒體是細胞的能量工廠,當腫瘤細胞中線粒體的功能發生改變時就會促進細胞的遷移,最終導致腫瘤成功轉移。
  • 癌症為什麼會復發?為什麼會轉移?
    如今,幹細胞研究是科學研究的一大熱門。那麼什麼是癌症幹細胞呢?早在1889年,史蒂文·佩吉特(Steven Paget)發表的開創性論文首先提出了針對癌症的「種子和土壤假說」,其假設腫瘤內的癌細胞具有「播種」遠處器官轉移的內在能力。慢慢的,科學界提出了癌症幹細胞假說。癌症幹細胞假說指出腫瘤中的一部分細胞具有幹細胞樣特性。
  • 癌症轉移是「催命符」?醫生:牢記3個要點,或能阻止癌細胞轉移
    在醫院的腫瘤科經常會有患者這樣問醫生,醫生我最近總是渾身疼,是不是癌症轉移了?我還能活多久?癌症轉移好像是比患癌還要恐怖的事情,癌細胞出現轉移就意味著身體不再是一個部位出現惡性腫瘤,治療的難度也會更大。很多人說癌症轉移就是患者的「催命符」。
  • 癌症研究探秘:癌症如何進化?
    近年來,很多科學家將對癌症的研究目光轉移到了探索癌症的進化機制上來,有些研究者認為癌症或許是一種機體適應性的進化機制,而近年來關於癌症進化的相關研究也層出不窮,在此,小編對這些報導進行了匯總,供大家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