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遺傳學技術將酵母變成異丁醇生產工廠

2020-12-08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光遺傳學技術將酵母變成異丁醇生產工廠

來源:CAS BioInfo   發布者:ailsa   日期:2018-04-02   今日/總瀏覽:1/5156

《自然》期刊2018年3月21日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光來增加基因修飾的釀酒酵母產生異丁醇的能力,比先前報導的水平高出5倍,該研究也為科學家們提供了一個強大的新工具來探索細胞的代謝過程。

光在該實驗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它能轉換基因的表達。這些特定基因對光敏感,光可以觸發或抑制其表達,改造過的酵母可實現在生產乙醇和異丁醇之間交替。研究人員通過基因工程來抑制酵母的生長,產生大量的異丁醇,但高濃度的異丁醇會殺死酵母,因此研究者通過基因工程和光線組合來優化異丁醇生產。首先,研究人員將藍光可控制的海洋細菌的修飾基因置於酵母的DNA中,然後利用光線開啟反應過程,激活酵素,酵母消耗葡萄糖,分泌乙醇,自然地生長和繁殖。在此期間生產異丁醇的酶不起作用。將酵母轉向黑暗,關閉乙醇生產酶,為異丁醇的產生騰出空間。研究人員通過每隔幾小時發射一陣藍光來讓細胞生長,避免異丁醇的過度累積,來找到光明與黑暗的正確平衡點。

較之於基因工程或化學添加劑,使用光控制酵母的化學生產有以下幾個優勢。首先,光線比大多數的替代品更快、更便宜。光是可調節的,在發酵過程中可以隨時切換細胞的功能。另外,光可以作用於特定基因而不影響細胞的其他部分。

相關新聞

相關焦點

  • Nature:利用光遺傳學對酵母進行編程,導致更多的異丁醇產生
    2018年3月29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導致酵母產生更多的異丁醇的方法。異丁醇是一種可能用作生物燃料的候選物質。在他們發表在2018年3月29日的Nature期刊上的一篇標題為「Optogenetic regulation of engineered cellular metabolism for microbial chemical production」的論文中,他們描述了他們利用光遺傳學增加酵母的異丁醇產量。
  • 「細胞工廠」——未來主流的生產工廠?
    引言結合微生物強大且多樣的生化反應網絡,再對微生物的代謝路徑進行重塑和工程化,可以將其改造為以低價值、可再生的資源為原料生產各類產品的細胞工廠,這是生物製造的核心環節。,也能被認為是虛擬概念,它的功能與我們平常所熟知的「工廠」一樣,能夠生產工業化學品,具有不同生產階段的「車間」,如微生物的細胞器等;但細胞工廠的本質又區別於「工廠」,有時可能只是一類微生物,並不具備完善的流水線工程。
  • 「細胞工廠」——未來主流的生產工廠?
    引言 結合微生物強大且多樣的生化反應網絡,再對微生物的代謝路徑進行重塑和工程化,可以將其改造為以低價值、可再生的資源為原料生產各類產品的細胞工廠,這是生物製造的核心環節。
  • [市場動態]我國異丁醇市場缺口將長期存在
    近年來,由於西歐丁辛醇生產過剩使得世界一些生產廠商大幅減產或轉產,如歐洲羰基化學品公司2006年關停3.0萬t/a異丁醇裝置。預計到2008年前美國、西歐等地區新增異丁醇生產能力可能性不大,國外異丁醇生產能力將維持在47.3萬t/a左右。
  • 基因編輯康克酵母知識科普-源井生物
    第一種酵母起源於數億年前,目前已鑑定出1,500種。據估計它們佔所有描述的真菌種類的1%。大多數酵母通過有絲分裂無性繁殖,也有許多通過不對稱分裂過程(即出芽)進行繁殖。通過發酵,酵母物種釀酒酵母將碳水化合物轉化為二氧化碳和酒精。啤酒,葡萄酒和麵包的歷史與酵母發酵有關。它也是近代的細胞學,原代細胞研究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模型生物,並且是研究最深入的真核微生物之一。
  • 異丁醇出現極端下跌 弱勢特性延續
    近期異丁醇呈現出較為極端的下跌走勢,再度逼近年內低點。據卓創資訊監測數據顯示,國慶節後異丁醇加速下行。以華東市場為例,短短2周時間,異丁醇跌幅接近700元/噸,跌幅比例超過10%。近期異丁醇呈現出較為極端的下跌走勢,在關聯產品丁辛醇仍處於緩跌的時候,異丁醇已經再度逼近年內低點。
  • 異丁醇的合成及用途介紹
    異丁醇,易燃,具刺激性,無色透明液體,有特殊氣味,沸點107℃,自燃點426.6℃,微溶於水,易溶於乙醇和乙醚。1.羰基合成法丙烯與合成氣為原料,經羰基合成製得正、異丁醛,脫催化劑後,加氫成正、異丁醇,經脫水分離,分別的成品正、異丁醇。 2.異丁醛加氫法異丁醛在鎳的催化下,進行液相加氫反應,製得異丁醇。
  • Nat Methods:光遺傳學——細胞生物學新研究利器
    光遺傳學方法過去多應用於神經系統的研究。然而,全新的方法拓展了光遺傳學應用範圍,幾乎可以用於所有組織器官的細胞生物學研究,這一全新的技術可能會細胞生物學研究帶來新的曙光!傳統對細胞信號研究幾乎都是線性的,而光遺傳學可能提供了立體、空間,以及動態的細胞信號特徵,也可能為人類認識細胞信號轉導提供了完全不同的視野!
  • 科學家將藻類細胞浸泡在含糖液滴中 將其變成微型氫氣「工廠」
    然而,大多數生產都需要使用化石燃料,這促使人們對清潔方法進行大量研究。一個致力於這一領域的研究小組有了一項發現,可以幫助這些努力的進行,展示了如何通過將藻類細胞浸泡在含糖液滴中,將其變成微小的氫氣「生產工廠」。
  • 科學家將藻類細胞浸泡在含糖液滴中變成微型氫氣工廠
    然而,大多數生產都需要使用化石燃料,這促使人們對清潔方法進行大量研究。一個致力於這一領域的 研究小組有了一項發現,可以幫助這些努力的進行,展示了如何通過將藻類細胞浸泡在含糖液滴中,將其變成微小的氫氣「生產工廠」。
  • 光遺傳學技術提高人工耳蝸的精準度
    the Journal of Neural Engineering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Bionics Insitute的研究人員已經確定,通過光遺傳學方法將光添加到人工耳蝸提供的現有電刺激中,可以改善神經激活的準確性,從而有可能改善
  • Koch為美國Gevo可再生燃料工廠提供工程服務
    中國石化新聞網訊 據ICIS網站1月4日消息 美國異丁醇生產商Gevo周一表示,已選擇Koch項目解決方案公司為其正在融資的一些擴建項目提供前端工程和設計(FEED)服務。    Koch還將提供項目執行管理服務。
  • 張學禮:合成生物學促進微生物細胞工廠構建
    生物製造的核心技術是構建高效的微生物細胞工廠,將生物質原材料轉化為各種終端產品。然而,自然微生物能生產的化學品種類很少,遠不能滿足生產能源、化工、材料和藥物領域各種化學品的需求。另一方面,自然微生物即使能生產某些化學品,其產量也很低,不具備經濟可行性。如何拓展微生物細胞生產化學品的種類和如何提高細胞的生產效率是限制細胞工廠產業化的兩個關鍵技術問題。
  • 微生物所酵母菌遺傳學研究的開創——蔡金科先生訪談|朝花夕拾
    所以酵母遺傳研究是我們所開創的。很奇怪,我們這4個基因中,有兩個基因在一起時發酵力比原來的還強,4個基因在一起保持原來的發酵力,另外兩個在一起時發酵力還更差了。所以並不是所以的基因在一起就行了,其中有對發酵力有利的,有不利的基因,還有附加的。遺傳學研究對於育種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所的酵母菌很多,都是方先生收集的。
  • 把微生物變成「超級工廠」,合成生物學在深圳將如何發展?
    但種植大麻在許多國家受到嚴格管制,而且大麻素通常只聚集在大麻的樹脂腺中,提取後還需要經過分離提純,才能得到不同的成分,因此用大麻生產大麻素成本較高。這些因素都為大麻的應用造成了阻礙。而用酵母製造大麻素可以很好地避免這些問題。
  • 藍光調控lac操縱子以實現細菌生產蛋白質和化合物
    Avalos團隊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發表了題為「Optogenetic control of the lac operon for bacterial chemical and protein production」的文章,介紹了使用藍光就能控制IPTG誘導型啟動子基因表達的OptoLAC調控,並將其應用於異丁醇、甲羥戊酸合成以及重組蛋白YFP和FdeR的表達。
  • 細菌+酵母=?
    SCOBY就宛若是一座座發酵工廠,可以生產乙醇、纖維素、醋酸等,賦予康普茶以獨特的風味。 研究人員想要創造一種類似康普茶的微生物種群,來發展出大規模生產ELM的潛力。
  • 工業酵母與天然酵母、以及野生酵母的區別與用途
    1846年,在奧地利維也納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酒精酵母生產廠,同時生產酒精和壓榨酵母。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期約50年期間,壓榨酵母的生產在歐洲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生產工藝和生產裝備逐步完善,生產原料從糧食改為廢糖蜜,使麵包酵母的生產水平大幅度提高。
  • The Scientist:2015四大技術突破(成像、光遺傳學、單細胞分析...
    12月24日,The Scientist評選出了「Top Technical Advances 2015」,成像、光遺傳學、單細胞分析以及基因編輯技術CRISIPR入選。那麼,我們就一起看看這四大技術在過去的一年中都取得了哪些進展吧。
  • 抗體技術的未來:畢赤酵母表達系統的「春天」還有多遠?
    Eptinezumab是採用巴斯德畢赤酵母表達系統生產的,這也是繼Ablynx公司的Caplacizumab獲EC、FDA批准上市後的又一款採用畢赤酵母表達系統生產的抗體藥物。但是,CHO細胞仍然存在一些缺陷,比如較長的細胞株構建周期、較長的細胞倍增時間導致的較長發酵周期、有限的生產規模、遺傳學的不穩定性、培養成本高、培養條件難掌握等,這些問題需要一系列複雜的工程化改造才能解決,那麼是否有更好的表達系統可以替代CHO細胞呢?近年來,畢赤酵母表達系統開始嶄露頭角,Eptinezumab是首款採用畢赤酵母表達的抗體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