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季,炎熱擋不住人們進影院觀影的熱潮,而且一部名為《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動畫片票房的一路飄紅。當年,我們稱為動畫片,如今叫動漫。
隨之而火的就是這個史上最難讀的主人公的名字。
其實,大家都知道,這個名字應該讀「nezha」第二個是輕聲。
可是,喜劇演員楊迪爆出他的母親說「哪吒」是「拿抓」,他笑噴了,然後糾正母親,可是,母親總是說不好這個名字,就像當年趙麗蓉演的小品《英雄母親的一天》中那位母親,任憑侯耀華怎麼糾正,她都把「司馬光砸缸」說成「司馬缸砸缸,砸光。」她越是一本正經地說,大家越是笑得前仰後合。
而楊迪的媽媽近些年來開始走紅網絡,是被兒子黑的,兒子經常在綜藝節目中講母親的糗事,而且模仿得惟妙惟肖的。
在《天天向上》中,楊迪曾經以家鄉寶藏推薦者的身份回到故鄉汶川,攝製組還採訪了他的父母,他母親一口川普,說話聲音嗲,很搞笑。
你可以腦補一下成都女娃兒或者嬢嬢們嗲聲嗲氣地說:「拿抓」的情景,再腦補楊迪著急地糾正母親的口音,最後卻被母親成功帶偏的情景,活脫脫喜劇啊。
因為楊迪母親的口音,我似乎才發現,原來我們對哪吒一直有著如此接地氣的稱呼。就像那年在看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第一季中,田亮面對一袋麵粉嘟囔著:「灰面,灰面,我一個藍方人,讓我做灰面。」一下感到好親切啊,好像回到小時候。
而楊迪媽媽一聲「拿抓。」也有一種讓人回到小時候的情景。
記得童年時代,我們看電影《哪吒鬧海》,我們的老爹就是叫哪吒為「拿抓」的,我們也是糾正多次,他依然叫拿抓,後來也就不糾正了。
我們也習慣了哪吒的普通話正確打開方式。哪吒
然後在網上看到全國各地方言中 對哪吒的叫法,哈哈,哪吒一定會一臉懵。
拿抓」「拉雜」「挪炸」「呢扎」「鬧趙」……無奇不有,朋友圈大型搞笑現場就是他了!
我們大成都鏗鏘有力叫一聲:「拿抓。」
自貢的:「羅渣」哪吒的心碎成渣渣,這不是說我渣嗎?
還有「辣砸」「鵝扎」「落咋」「泥渣」「娜扎」「梨漬」等稀奇古怪的發音版本。
娜扎,不是一個新疆籍女明星的名字嗎?長得很漂亮的,她也懵了,「叫我?」。
有個福建網友腦洞大開,「哪吒不是太乙真人用蓮藕擺成人形復活的嗎?咱們閩南話『蓮藕』的發音就是『哪吒』。」閩南話裡「哪吒」叫「蓮藕」?
如果說前面一連串方言讀音起碼還能在文字上有跡可循,那「蓮藕」就真的要靠想像力了,只能說中國方言博大精深。
《哪吒之魔童降世》強啊,不但炸出這麼多方言,而且讓楊迪的媽媽又火了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