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的一路飄紅,「哪吒」也成了「史上名字最難讀的電影男主人公」。連日來,朋友圈瀰漫著一個世紀之問——「哪吒兩個字,你們那裡的方言怎麼念啊?」
「拿抓」、「拉雜」、「挪炸」、「呢扎」、「鬧趙」……無奇不有,朋友圈大型搞笑現場就是他了!
來源:微博截圖
前段時間,曾有一個短視頻段子很火,一個小朋友看書上的哪吒故事,他讀出來的是「那坨」。當然,這只是一個文字錯讀的搞笑段子,其實,哪吒這個經典人物,很多人小時候在不識字的時候,就開始聽大人講故事了,以至於念書後看到哪吒兩個字,會有點奇怪,原來是這麼寫的啊!
所以,哪吒兩個字怎麼念,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牽涉到各地方言,就熱鬧了。相信很多人都會帶入自己的家鄉話念一下,然後好奇地問朋友:
「你家鄉怎麼念?」
全國方言讀「哪吒」
堪稱大型搞笑現場
哪吒普通話讀[nézhā],這個發音已經非常普及了,但說起各自的家鄉話,就不一樣了。
微博截圖
成都人說「那抓」,廣東有人說「拿砸」,浙江人有人說是「挪扎」或者「拿扎」,江蘇人說「鬧趙」。
@成都的朋友這麼說:
雖然《哪吒》導演餃子也現身說法,說四川方言念「luoza」。但還是有許多可愛的四川人民因為發音「疑惑不已」。
當然!還有
「辣砸」「鵝扎」「落咋」
「泥渣」「娜扎」「梨漬」
等稀奇古怪的發音版本
有個福建網友腦洞大開,「哪吒不是太乙真人用蓮藕擺成人形復活的嗎?咱們閩南話『蓮藕』的發音就是『哪吒』。」閩南話裡「哪吒」叫「蓮藕」?如果說前面一連串方言讀音起碼還能在文字上有跡可循,那「蓮藕」就真的要靠想像力了,只能說中國方言博大精深。
《哪吒之魔童降世》海報
家鄉話念哪吒是一回事,用普通話念哪吒是另一回事,同樣搞笑。特別是對很少在書面上接觸這哪吒兩個字的老人和小孩,「哪」是個多音字,但很多人不知道,會直接把「哪」讀成「那」。「吒」又是一個非常用字,不小心的話,很容易看成「託」或者「坨」,所以,真的有人把「哪吒」念成「那坨」也不奇怪。
「哪吒」兩個字為什麼難讀?
兩個原因:梵音舶來品和文白異讀
跟朋友聊這個話題。很多人開始自信滿滿,最後都陷入「應該是這樣吧」的自問自答中。「要不是最近這個電影熱映,很多人可能好多年都沒用方言發過『哪吒』這個音了。」
有人說,無論用普通話還是方言,「哪吒」都不是很好讀,因為「哪吒」本身是從印度舶來的梵音啊。類似還有梵語舶來詞「般若」,讀音「bo re」,是大智慧的意思。
《哪吒之魔童降世》海報
哈佛大學文學博士、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東亞系教授夏維明認為:「哪吒是印度神話中兩位神的合體,其一是《羅摩衍那》中的夜叉,那吒俱伐羅。另一個原型是克利須那神。」在印度佛教裡,「哪吒」的全名是那吒俱伐羅(或那羅鳩婆,梵文 NalaKūvara),是佛教四大天王中的北方護國天王毗沙門天王的第三個兒子。他的樣子是三面六臂的鬼王,其職責是護衛佛法、掃除邪惡、保護世人。
喜歡研究民俗文化的胡先生卻認為,方言哪吒難讀,主要是文白異讀惹的禍。
什麼是文白異讀?這是漢語方言中一種特有的現象,一些漢字在方言中有兩種讀音。一種是讀書識字所使用的語音,稱為文讀,又叫讀書音。另一種是平時說話時所使用的語音,稱為白讀,又叫做說話音、白話音等。
在中國,吳語、閩語、甌語的文白異讀現象最為頻繁複雜。舉個杭州人都懂的例子,上海話中「大衣」的「大」念做 [da],是文讀,接近普通話;但「大人」中的「大」念做 [du],是白讀。再比如上海話中,上海人的人讀[niŋ] ,到了人民廣場中的人,它又讀[zəŋ],這些都是約定俗成讀法。
哪吒[nézhā]偏偏是從梵文轉過來的特殊發音,轉成方言裡的文讀就特別尷尬,怎麼讀都覺得舌頭打結,不大「合適」。
全民搶「哪吒故裡」
古人也愛寫哪吒?
除了全民家鄉話說哪吒外,不少地方的人還在爭做「哪吒老鄉」,想讓自己的家鄉成為「哪吒故裡」。
比如電影裡提到的「陳塘關」,被四川人認為是哪吒的故鄉,遺址在今天的南廣古鎮,據說3000年前,李靖就駐守在那裡。這次的電影製作團隊正好來自四川,特地安排太乙真人說了一口四川話。
視頻截圖:李靖和太乙真人
此外,哪吒這種逆天設定無論古今都會成為關注焦點,更是文人們感興趣的描寫對象。
有一種說法稱,哪吒名字的由來與佛教中的那吒有關,而那吒的父親是毗沙門天王,母親是吉祥天女,師傅是如來。
不過,哪吒這個人物及其身世來歷等許多故事,卻是中國文人創造的。古籍《三教搜神大全》裡有一個比較完整的傳說,把哪吒塑造為一個神勇將軍,只是細節還不夠生動。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後來,哪吒的傳說成功引起了明代文人們的注意。他們紛紛從此取材,合理想像,共同完成了一段精彩演義。《西遊記》中,哪吒的武器基本齊全,還講出了李靖託塔的原由。
在《封神演義》裡,作者集中描寫哪吒的故事,包括靈珠子轉世、大鬧東海、蓮花再生、父子交惡等,情節更為豐富,將哪吒塑造成一個腳踩風火輪、手持火尖槍的小英雄模樣。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根據《封神演義》片段改編創作了《哪吒鬧海》,至今仍被奉為經典,哪吒頭上梳著兩個髮髻,臂纏混天綾,為老百姓除去作祟的妖龍,善良又勇敢,其天真爛漫的形象從此深入人心。
由於模樣太過可愛,哪吒一度引起過性別之爭。其實,《西遊記》裡「哪吒三太子」的名號就已明確交代了他的性別,《封神演義》中也多次提到哪吒是男孩,太乙真人來道喜時便把哪吒稱為公子。
圖片來源:《封神榜》視頻截圖
其實,不管是在《封神榜》等一系列影視作品中,還是在《哪吒傳奇》等動畫片中,哪吒的形象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演繹,愈加豐富和具象化,在觀眾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信《哪吒之魔童降世》對哪吒故事的講述,也不會是終點。
責任編輯:張琳(EN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