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人陪葬,這聽起來是一件比較殘忍的事情,即直接將活人放入墳墓(殉葬,就是在人自願/不自願死亡後,再放入墳墓,兩者不同),但是,在商朝的時候,卻是件很常見的事情。古人覺得,人死後的亡魂,也是需要福分的,將生前所享用的東西,不管是錢財也好,嬌妻美妾也罷,死後都一一帶去墳墓,這樣,即便是在死後,也依舊可以享用。這種制度發展到秦漢的時候,就漸漸開始「人性化」了,那時候,會用陶俑,或者是木俑來替代活人。
從遼開始,人殉的風氣便又死灰復燃了,公元926年9月6日,在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去世之後,他的皇后述律平百年強迫了100多個大臣殉葬。一直到明朝的明英宗,才將這個制度給廢除,隨後,在清朝的初期,滿人又再一次將這個制度帶入,雖說在康熙時期就將皇室硬性規定的殉葬制度廢除,但是這種風氣卻一直都在,即便是在民間,也經常有婦女因為所謂的「貞節」等殉葬。這種風氣一直到辛亥革命後,才真正意義上,以法律條文的形式被禁止。
1976年的冬天,在河南的殷墟,便發現了一處陪葬的墓穴,當時,當地的一個村民在田裡鋤草的時候,便意外發現了這座墓。整座墓穴還是很講究的,在墓穴中,清清楚楚地記載了死者的信息:「辛巳卜,貞,登婦好三千,弇旅萬,乎伐羌」。原來,這個墓穴中的主人,便是商王武丁60多個妻子中的一個——婦好。但是,有一點卻相當的奇怪,在婦好的墓穴之中,還有好幾具相當高大的骸骨,相關的研究人員通過DNA的提取,發現這幾具人體的骸骨原身竟然是雅利安人。
雅利安人是白種人,最開始的時候是發源於烏拉爾山南部,在當時建立了相當強大的波斯帝國,那麼,為何在商朝的墓穴中,會有雅利安人的骸骨存在?
在相關的史料中有記載,在當時「貞王勿乎婦好往伐鬼方」,「婦好率軍西出,斬白首兩萬餘」,由此便可以清晰的知道,這雅利安人,是婦好在率兵隊西徵的時候帶回來的。當時,因為雅利安人所生存的環境惡化,加上種族的發展,他們便逐漸向各地遷徙,當時位於東方的商朝,不管是在環境還是物產上,相對而言都是極好的,於是,雅利安人便將目光鎖住了商王朝。當時, 婦好親自率兵,將雅利安人的入侵粉碎。
原本那麼繁盛的文明,最終卻頹圮如此,落得個「入坑」的後果,那麼,為何中華文明卻可以屹立幾千年,依舊熠熠生輝呢?現當代的著名學者餘秋雨在考察古籍後總結了8個理由:
一,是因為我們國家地大物博又人廣,擁有著相當大的文明滋生地,在某個區域難以生存的時候,便可以通過遷徙讓文明繼續發展;二,因為我們國家向來都是守在自己的疆域內,不會去遠徵,這樣,留在很大的程度上保證了文明發展的穩定性;三,我們國家一直都是大一統的趨勢,歷代的君主也好,百姓也罷 ,基本上都形成了一種「民無二主」的觀念,因而,我們國家很少有分裂的情況;四,我們國家在秩序上有著高要求,不管是在哪個朝代,都會有嚴格的秩序,像「三綱五常」等,很是講究,這也保證了文明的一脈相承;
五,簡化思維,在我們國家,古籍中的很多事情,像《老子》等思想性書籍中,將事情和問題都描述得很簡潔,所以在傳承的時候,也沒有那般困難;六,競爭淡化,在我們國家,自古以來就是講究「禮」的,人們首先注重的是倫理綱常,所以,也減少了很多無謂 的競爭對抗;七,中庸之道,所謂中庸,便是不把事情做到極致,剛柔並濟,這正是我們民族的特點,所以,這也很好地保障了文明的可持續發展;八,科舉制度,這個制度不僅僅是幫助國家選取了優秀的人才,更多的是,它將很多的精英集中在一起,專門為國家服務,這也就避免了知識分子獨自成隊帶來風險。
綜上8點,正是中華文明歷久不衰的緣由,也是雅利安人文明中斷最後「入坑」的緣由。
餘秋雨在《行者無疆》、《文化苦旅》、《千年一嘆》和《中國文脈》這幾本書中,也都有解答中華文明的各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