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導讀
在香港屯門,有這麼一家上個世紀的「老士多(Store)」,不賣汽水,賣故事;不賣香菸,賣人情。這裡是孩子們的童話世界,而家長們也在溝通交流中重拾最為純粹的街坊情。
放下手機,回歸到最原始的本真,一起共學、共建、共享,連人、種情、惜地。不信?跟著小友的腳步,帶你到街角一秒穿越回童年!
(本文的數據和信息來源於桌面研究,不是一手資料。)
本文長度約4382字,閱讀全文大概需要5分鐘
「小朋友在家裡是不是一定要聽大人的話?想不想家裡所有事情都由小孩子決定?」
「想!我不想做暑假作業,我不想收拾房間!」
「如果小朋友自己管治學校,你會定什麼新規矩?」
「少些暑期作業,考完試要即刻放暑假!」
「每天都有體育課!」
面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孩子們正嘰嘰喳喳地表達著自己的見解。可當老師問他們願不願意做財政司司長時,只有一位六年級的小女孩自信地舉起了手。
其他的孩子,都覺得自己沒有這個能力。
也許你會好奇,學校課堂上少有如此開放性的討論,孩子們這是在哪裡上課?
士多!What?士多不是賣零食飲料的嗎?
其實,這裡是香港屯門的百好繪本士多,只賣故事,不賣汽水。
Aim:
缺乏親子教育空間,自己動手
創造!
說起香港,大家都會想到維港璀璨的燈火,國際大都會的繁華,教育理念先進資源豐富,其實,遠離市區的屯門、元朗和天水圍,又是另一番景象。
從右往左讀的店鋪招牌、賣各種糧油雜貨的舊街鋪、市井味十足的魚菜檔販和茶餐廳……這些舊區裡少有連鎖超市和便利店,也沒有車水馬龍的大馬路,但卻獨有一份溫暖的人情味。
可是這些散落在城郊的舊區,沒有大型圖書館、親子活動和室內遊樂場,想帶著孩子參加親子活動?
那就要花一個多小時山長水遠地跑到九龍、香港島或尖沙咀等中心區,也就是說,為了參加一次50多分鐘的親子活動,要來回搭車兩個小時。
小朋友舟車勞頓過後,已經累的不行,哪還有精力學習玩樂?
既然這裡如此缺乏讀書會、工作坊等親子教育資源,我們能不能自力更生,共創一個讓孩子們聽故事、玩耍的活動空間?
Helen萌生出這個想法後,就和其他家長商量:「附近不乏新型高密度屋苑,但鄰裡之間卻非常冷漠,大家整天都關著門,我們70、80後經歷過的溫暖的鄰裡關係,下一代真的不能有嗎?」
是的,他們不僅僅想給基層的孩子一個做親子教育的活動的場所,更想透過空間的營造,將社區裡的人連結起來。
然而,哪裡有場地能給他們長期做活動?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許多業主都是利字當頭,要搞一個非營利空間,難上加難。
但讓Helen意想不到的是,一次舊朋友聚會,就把這個大難題給解決了。
她朋友的父母生前曾在藍地大街盡頭經營一家士多,一做就是十幾年,如今這家店卻一直閒置著。(註:廣東和港澳地區將「小賣部」稱為「士多」,這種說法源於英文’store』.)
朋友聽了Helen的想法後,非常認同她的理念,願意以友情價把「士多」租給她辦繪本故事館。
Helen和另一位家長付了兩年租金,把店面租了下來,然後在網上發帖,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一同把空間建起來。
「剛巧去年初自己要動手術,從忙碌的節奏中停下來,忽然覺得大家只是想生活輕鬆一點,溫柔一點,而孩子們的世界也不應只剩下螢光幕。再忙碌,都不要忽略「家」,家不只是關了大門的一夥幾口,更是我們的社區,我們日夜出入的地方,不要讓它變得似近還遠。」
Approach:
活化舊士多,共創親子活動空間
2016年9月,Helen和籌委會的家長從零開始,將「百好士多」活化,自己空間自己造。
剛開始,只有四、五位家長響應支持,後來通過網絡宣傳招募和媒體的報導,短短幾個月內,就有70多人加入團隊當義工!
在清理改造士多的過程中,對那些有著集體記憶的歲月痕跡,他們都一一保留。
「百好士多」這塊老牌子不僅高懸在門面上,還被家長們以新的方式延續,給活動空間起了一個情懷滿滿的名字:百好繪本士多。
斑駁的鐵閘門上依稀的「英記」字樣,還告訴大家,「百好士多」的前身是一間單車鋪。算起來,這家老店已在藍地大街上陪伴了居民半個世紀。
「士多」裡的窗花、紅藍相間的老地磚和外牆上殘留的廣告海報,似乎都在訴說著舊日的故事:「如果想給孩子們講以前的事情,就要保留點舊事物,有點歷史故事痕跡。」
進駐士多後,家長們先給牆壁刷上新的油漆,看到屋子前面的地面有些凹凸不平,就有忙著研究混水泥鋪地。
既然這是一個繪本閱讀空間,就少不了書櫃。不過,家長們並不打算買現成的家具,而是想到了紅酒箱。
「一方面資金不足,另一方面,希望親身實踐『無用之物改造後能再變得有用』的理念。」
幾位家長在網上發起徵集後,義工團隊就幫忙把紅酒箱運回士多,再花好幾個星期時間,一個個細細打磨。
恰好這時,一位老木匠路過士多,得知他們正在給孩子們打造活動空間,二話不說就加入了義工隊。
他發揮自己的技術優勢,把幾十個紅酒箱固定在牆上,做成一排排五尺高的書櫃。老木匠看到還有回收來的卡板等木料,略施巧技,就打造出一張張小木凳和一架木頭車。
擔心孩子們在士多外空地玩耍時會衝出馬路,家長義工們便找來舊鋼管,砌出一道鐵圍欄,並用從回收場裡拿回來的卡板裝飾。
為了讓這些卡板能夠防水防蟲,家長們就在木匠指導下,將其拆件、打磨、火燒再上色。
兩個廢棄的大車胎,交錯著綁上五顏六色的繩子,就成了小朋友的彈床。
連看起來平淡無奇的黑板和粉筆,也都大有來頭。
籌委會成員之一的Vee說:「院子裡的黑板原本是一位藝術家的畫作,他把木板捐贈給我們後,家長就在上面塗上黑色油漆,而粉筆也是別人捐贈的,用菜渣、馬鈴薯等製成,不含化學成分。」
士多裡的各種玩具、文具和最重要的繪本,也都來自家長、學校、出版社或文具公司的捐贈。
「原來只要出聲,就有很多人願意幫忙,社區內好多臥虎藏龍!」各位家長義工們一起使出十八般武藝打造「百好繪本士多」,讓Helen驚嘆,原來閒置資源竟有這麼多,換一種方式,它們就能有第二次生命。
更重要的是,父母一手一腳打造「繪本士多」,孩子們都看在了眼裡。「當他們自小看見父母工作不假手於人,也會相信自己能自理。」
對了,還有外牆上的漂亮彩繪,是自閉症障礙人士和社會各界人士在「繪出我本色」活動中,共同完成的哦。
空間打造好了,重頭戲「親子繪本閱讀活動」也在親子閱讀推廣組織「綠腳丫」的幫助下上線啦!
「綠腳丫一直嘗試開發這些平臺,讓更多被視為素人的人,可以籌劃社區活動。希望他們有了這些經驗之後,能夠在自己的社區裡舉辦親子活動。」綠腳丫發起人柯佳列說。
看!一位年輕媽媽正在拉動繪本的開關,給孩子們打開了一片綠色的世界~
Action:
聯結鄰裡情:連人、種情、惜地
「可有一天,森林外來了不少推土機,樹木被一棵棵推倒、連根拔起,森林越來越小,人們和動物都跑光了,只剩下走得最慢的樹懶還在睡。」
媽媽Titania翻開立體繪本,一邊講一邊帶著孩子們「走進」森林裡。當聽到最後一棵樹消失時,原本興致勃勃的孩子們漸漸沉默了。
「幸好有人想再看見森林,撒下種子,大家瞧瞧,樹苗長大了!」隨著Titania的講述,小朋友們輕輕拉動繪本的機關,看著各種小樹苗緩緩升起,開心地笑了。
Titania通過這個繪本故事告訴小朋友們,全世界被砍伐的森林面積,相當於5億多個標準足球場,而樹懶等野生動物也頻臨絕種。精美的圖片、生動的講述,讓保護森林的意識潛移默化地在孩子心中萌芽,這比硬生生的課本灌輸有力得多。
在給孩子們講繪本故事時,媽媽們不僅不要求小朋友必須坐著聽,還提醒其他家長,不要擔心小孩聽不懂而一直在他們耳邊說話。
這也正是「百好繪本士多」和外面playgroup親子活動所不同的地方,playgroup學費比較高而且形式單一,家長也期望孩子們能夠每節課都有所收穫。
但在屯門藍地,他們的心態就完全不同了:「百好的親子活動,提倡不只是單向參與,大家可以相互交流、分享、帶動,而家長本身也再一次感受童年。」
還記得開篇中孩子們的踴躍討論嗎?那是綠腳丫創辦人柯佳列在給孩子們上「繪本哲思課」。不同於傳統的填鴨式教育,在這裡孩子們可以自由發揮。
柯佳列會給孩子們講繪本故事《如果我是市長》,以家庭為出發點,再到學校,引至社會,探討兒童可不可以自治。
打架就一定是負面的嗎?見義勇為而動手,又算不算打架?柯佳列希望能通過探討培養孩子們的批判思考能力,讓他們明白到不能從單方面看待事情,而是要想想,大人講的是不是就一定正確:「孩子也有發聲的權利,他們現在就是公民,不是未來公民。」
每一期讀書會,都有不同的主題,從而引導孩子認識不同的社會議題。結束後,孩子們就在士多裡盡情自由玩樂,堆城堡、推玩具車……
以音樂為主題的繪本活動,家長們請來兩位音樂家哥哥,給孩子們義務演奏大提琴和小提琴。聽完音樂,孩子們跟著腦洞大開,用羽毛、棉球等裝飾自己用紙皮做的「小提琴」。
對這些基層孩子來說,音樂廳裡幾百上千的演奏會他們幾乎很少能機會欣賞,而且讓他們一聲不響地坐上兩三個小時也不太現實。
而經典廣東話兒歌音樂會,更是從講故事和小朋友的生活經驗出發,引領孩子們進入不同時期的廣東話兒歌的精彩世界,傳承粵語童謠文化。
士多裡的演奏會,反而更符合孩子們的天性,就如在Titania所說:「小朋友純粹在一個輕鬆的環境下享受音樂,用眼睛觀察,耳朵細聽,這樣的體驗才立體。」
每個月「百記繪本士多」都設立「桌遊日」,父母帶著桌上遊戲來到士多裡和其他人分享,先介紹遊戲,再交換玩。
眼看士多恢復了往日的生氣,Titania更是信心滿滿地說:「以前士多、涼茶鋪等地方,是社區聚焦點,大家都喜歡在這裡聊天,建立人際關係,現在城市的發展反而讓彼此關係疏離,我們很想讓這裡像社區中心似的,令街坊變得如往日般親密。」
現在,Helen五歲的女兒更是不時跑到對面找小朋友:「Nana,過來玩吧!」
每一次活動開始前,家長都會提前帶孩子來,一起幫忙準備、布置場地,結束後,孩子們都會主動收拾好玩具,將繪本放好,甚至還懂得將吃完的果皮放進廚餘回收箱裡。
「百記繪本士多」的活動多種多樣,而家長們,也在這裡和小朋友們一同成長。
用商家辦完活動捐出的上萬個波波,淹沒整個士多,讓小孩盡情地在這片色彩斑斕的海洋裡浮沉暢遊。
通過「碎念工房」等工作坊,將日常瑣碎的廢物變成美美的東西,回饋社區。
比如聖誕前夕,他們就利用從天水圍撿來的木頭做小樹人,孩子們製作的兩個小樹人,一個帶回家送給最愛的人,另一個則會讓它回歸到原本撿拾的地方,讓更多人關注香港綠化,並將讓這份溫暖的喜悅傳遞給更多人。
而回收的木頭,還可以打造成「街坊漂書車」,讓圖書更好地共享。
有的活動更是鼓勵孩子走出士多,滿大街找紅色的東西體味新年氣息,或指引他們畫下自己眼中的社區地圖。
「百記繪本士多」每逢二、三、五,士多都會舉辦寶寶讀書會,而周末則會不定期舉辦音樂會、棋會和工作坊等。每場活動,會象徵性地收取10-50港幣的費用,用來支持士多的日常運營。
分享故事、食物,體味自然,學習美感,一場場活動或工作坊,讓孩子們以豐富多彩的方式看世界。而家長們也在一次次陪伴中,找回了往日濃濃的街坊情。
如今,不僅僅是屯門,連元朗、天水圍等地的家長帶著孩子慕名而來當義工,做活動。
在Helen看來,希望透過繪本士多,透過繪本作媒介,能將養分給予孩子,讓生活正面一點,友愛一些。
就像一位士多義工所說:「我們常說,我們服務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我們參與得越多,收穫就越大。我們還在親子共樂的同時,嘗試如何帶出一點點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