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進江第一次覺得點心捧在手裡完全不忍心吃掉,是在日本逛和果子店時。
作為一名新銳設計師,他對事物的外觀和色彩有天生的敏感。那天逛商場,他專門去看了深受中國遊客喜愛的和果子。商場裡整整一層全是各種造型精美、做工別致的和果子,讓人目不暇接。
於進江1975年出生於河南周口,從小吃著街邊小攤上賣的饊子、江米條、蜜三刀等傳統河南點心長大。不管做工還是造型,它們都和黃土地的農民一樣粗獷樸實。與眼前這些價格不菲、論個賣的日本點心相比,「差距簡直就是科幻小說《北京摺疊》中的第一空間和第三空間」。
「都說中國點心沒日本做得好,但和果子又起源於遣唐使傳回去的『唐果子』。那中國古代的點心究竟是什麼樣呢?」看著中國遊客在櫃檯前排起長隊,於進江突然冒出這樣的疑問。
此後,他開始有意收集古代點心模具。隨著唐代、明代、清代、民國的模具越攢越多,他也就此闖入「一座中國古代點心文化大寶庫」。尤其是解讀出模具上鑿刻的圖案和紋飾背後的含義時,會有種與古人心有靈犀的愉悅。迄今為止,於進江一共收藏了7000多個形狀不同的點心模具,他也仿佛和7000多位古人進行了對話。
於進江把模具背後的故事和對它們的文化解讀寫了出來,就有了新書《小點心大文化》。
不被重視的點心模具收藏
於進江有收藏習慣,小時候愛收集錢幣,到北京後對石刻感興趣,又收集了上千個石獅子。5年前從日本回來後,借著在國內旅行和出差的機會,每到一個地方,就會去古玩城或周邊古鎮、鄉村尋找中式點心模具。
從資金投入來說,點心模具的收藏成本並不高。剛開始,幾十元或者幾百元就能買到一個模具。這幾年市場價格有所上漲,但一套精品模具頂多也就是一萬多元,與動輒上百萬、千萬的字畫、金石收藏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在收藏市場,中式點心模具的地位很尷尬,很多人認為就是農民家的東西,登不上大雅之堂,很少有人關心它。」
於進江就有過主人得知他的愛好後主動找出點心模具的經歷。有一年,他去晉南旅遊時到了一個村子,和大多數中國鄉村一樣,那個村莊的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留下老人和小孩。一位老太太找出來的月餅模具是夫家從清代傳下來的,上面刻有玉兔和嫦娥,還有三角形的廣寒宮和枝繁葉茂的桂花樹。當時他就覺得圖畫很別致,有現代插畫的感覺。「家裡沒人再吃這個東西(手工月餅)了,你們要拿走就拿走吧。」遞過模具時,老太太有些無奈又惋惜。
作為「鎮館之寶」的唐代陶瓷月餅,也是他在西安碑林附近一個古玩小店無意發現的,當時它就和破損的陶罐堆放在一起。店主說,東西是鹹陽農民挖出來的,原本放在陶罐裡,後來陶罐被丟棄,看到這塊圓形的東西形態比較奇特,就留下了。
關於唐代點心,詩文都有記錄,但流傳下來的實物不多。1972年,新疆吐魯番出土過唐代點心。不過於進江說,新疆出土的點心主要是普通人在生活、旅途中食用,做工很粗糙,外觀與現代點心相差無幾。而這塊陶瓷月餅不一樣,上面環繞著唐代流行的西域連珠紋,裡面嵌著連理枝,造型精美華麗,反映出大唐文化的包容性。
「我當時非常激動。」於進江想起中國古人有視死如生的傳統,《唐會典》裡有記載,皇帝會把食物賞賜給貴族和大臣。他大膽推測,這塊陶瓷月餅很可能是當時難得一見的皇家點心,主人生前必定為獲此殊榮而備感榮耀,去世後家人便把月餅做成陶瓷模型用作陪葬。這個唐代陶瓷月餅,店主開價只要1000多元。於進江欣喜若狂,二話不說就趕緊付錢走人,生怕店家反悔。
多年來,在大陸不被重視的中式點心模具,卻一直有臺灣的藏家在悉心收藏。深受漢文化影響的日本和韓國,不時也有藏家來淘寶。於進江收藏的點心模具中,最貴的一套就是在潮州從日韓藏家那裡「搶」來的。
這個模具有40多釐米寬,是非常罕見的清代早期製作的大模具,上面有四層圖案,每一層都分別精心雕刻有寓意文武雙全、琴棋書畫、子孫昌盛等內容的圖案,是難得一見的精品。第一次去時主人還不肯賣,試圖在同樣看中模具的日本和韓國藏家那裡要個好價錢。於進江和對方磨了好幾次,最後才以一萬多元的高價買下。
這些年,去的地方越多,於進江認識的古玩店家、收藏者也越多。後來他建了微信群,裡面活躍著全國各地上千名古玩界的人。正是通過他們,最終收集到來自四川、雲南、陝西、河北、江蘇、浙江、福建、西藏、甘肅等地的7000多套式樣各異的點心模具。
點心刻字中看出時代變遷
於進江沒想到自己會扎得這麼深。不管是兒時關於周口當地上好點心「顧家饃饃」的記憶,還是後來在中國大街小巷看到的中式糕點,整體印象都是造型比較簡單,形狀以「團團圓圓」為主,上面綴有花邊或者印些圖案。他一度認為,中式點心模具主題無外乎就是「福」和「壽」。看了7000多塊模具後,他才發現此前對傳統中式點心可謂一無所知。
相傳,「點心」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東晉時期。當時有位大將軍看到將士在沙場英勇血戰,十分感動,就下令烘製民間美味糕點送到前線犒勞,以表「點點心意」,此後「點心」一詞就流傳開來,一直傳承至今。「可以說,中國點心從誕生那一刻起就和吃飽沒有關係。」
正因為點心代表祝福,贈送者的心意就會在外觀或圖案上得到體現。於進江有一對清代河南唐河縣製作的點心模具,是一份陪嫁禮物,圖案分別是一隻漆金立體兔子和猴子。模具造型富麗堂皇,幾乎沒有使用過,看得出女主人對這套嫁妝的愛惜。
店主告訴於進江,從前,當地在孩子成人時會做這種模型的點心,意思是今後會像兔子一樣聰慧、猴子一樣活潑。從唐河縣這戶人家為女兒添置的這套嫁妝上,就能看出他們對女兒婚後生活順利、美滿的祝福。
與別的國家相比,中式點心還有一個非常獨特的地方,就是中國人喜歡在上面刻字,直抒胸臆。通過對糕點上文字的解讀,也會發現裡面折射出來的時代背景。
一般來說,傳統的刻字有「百子千孫」「福壽康寧」「福祿雙全」等,近代以後內容更加豐富。於進江有塊月餅模具上刻有「抗戰勝利」四個字,並有模具製作者的名字。通過刻下名字這個細節,就能看出抗戰勝利時的喜悅。「收集到這塊月餅模型時我也特別感動。一個普通不過的中國人,用這樣的方法刻下一個時代不可磨滅的記憶。」
還有一對來自山西的連體石榴喜餅點心模具,上面分別刻有「自力」和「更生」,具有鮮明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特色。石榴喜餅在中國傳統中寓意多子多福、好事成雙,再加上「自力更生」,無疑是希望新人能在饑饉匱乏的年代努力勞動、豐衣足食。
對比之下,現在很多中國人逢年過節送禮時,都喜歡捎上一盒蝴蝶酥或曲奇餅乾,但對方並不知道這些西式點心背後送禮者的心意。「中式糕點就不同,通過不同的刻字和紋飾,可以讓這些材料原本比較接近的點心出現在不同場合,食物更具有儀式感,這也是中式糕點裡很有文化智慧的地方。」
複製日漸消失的中式點心
2017年國慶,於進江精選了100多個點心模具,在北京798藝術區做了個展覽。他還從中式點心模具中常見的葫蘆形象汲取靈感,重新設計了一個卡通呆萌版「福祿娃」放到展覽現場。整個展覽由「福祿娃」作為指引,帶領觀眾欣賞古老模具。這也是國內設計師第一次以當代藝術手法,重新解讀中國古代傳統點心模具。
就像當初他在日本被和果子吸引一樣,很多觀眾也在點心模具前流連忘返,「看了展覽才發現,原來古人吃的東西造型那麼豐富多彩,生活也非常雅致」。「可能我們的文化出現過斷層,改革開放這麼多年又以抓經濟為主,很多傳統生活方式就消失了,大家都陌生了。」展覽結束後,於進江有了出書的念頭,希望自己的收藏能讓更多人看到,感受中式點心的傳統之美。
這些年在收藏點心模具過程中,除了目睹模具本身不被重視,在很多農村都被當柴火付之一炬外,於進江還發現,會做中式點心的手藝人也在不斷消失,直接結果就是終有一天,傳統製作技藝會消失在歷史迷霧中。他不禁想,既然已經有了7000多個「古代設計師」給自己提供靈感來源,何不嘗試著復原一下傳統中式點心呢?
寫作《小點心 大文化》的過程中,於進江轉向中式點心設計。他用那塊唐代模型及一塊清代模具,複製出月餅圖案。為了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又在複製清代月餅圖案時加入了再創作。
於進江分析過,傳統中式點心的生存空間逐漸被西式點心擠壓,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幾乎一成不變的味道讓人失去了食慾。在點心行業,漸漸有了共識:利用傳統食材配料,重新進行低糖、低油的製作,才能讓中式點心新生。
「文化的回歸一定要回溯到能夠掌握這門技藝。」於進江強調。他專門研究過日本和果子怎樣在現代社會重新適應和發展,很多店家都開闢了專門針對年輕人的點心製作課程,讓年輕人在參與動手製作的過程中,既學習了傳統文化,又紓解了都市生活的壓力。「隨著越來越多人關注中式點心和背後的生活方式,相信未來他們也會願意加入這種新體驗。」
於進江說,每當摩挲著那些流傳了千百年的中式點心模具,就感到有種使命感。他的期盼是,在積極推動下,有朝一日中式點心能像日本和果子、丹麥曲奇一樣走向世界。
《小點心 大文化》
於進江 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9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