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至名歸!江蘇教授突破4項技術瓶頸,做出突出貢獻,如今榮獲這項重磅稱號!

2020-11-15 東南大學本科招生

為表彰在智能交通領域做出卓越成就和巨大貢獻的科技人才,由科技部高技術司、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指導,中國智能交通協會主辦,主題為"新基建時期的ITS創新融合發展"的第十五屆中國智能交通年會在深圳開幕。東南大學交通學院教授、江蘇省城市智能交通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王煒教授被授予"2020中國智能交通年度人物"稱號,成為第6位獲此殊榮的人。

王煒,東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東南大學土建交通學部主任。歷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交通運輸工程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國家重點學科負責人,全國城市交通"暢通工程"專家組組長,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交通規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交通與能源學部副主任。

主持國家重點研發、重大專項項目、國家"973""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科技支撐計劃等國家級科研項目近30項;研究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省部級一、二等獎17項,第一發明人專利授權47件、軟體著作權18件,出版著作10部、教材3部,發表SCI、EI收錄論文500餘篇;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提到王煒,許多學生總會想起那本入門教材《交通工程學》。從專業的角度看,王煒一直都是學生們的行業引路人。

"科研和實踐都很重要,但是我從來沒有忘掉我是一名老師。"談起"導師"的內涵,王煒感觸頗深。早年在德國訪學期間,他驚異於國際級大師仍能做到每學期親自給本科生上課。回國後他卻發現,學不知師的現象普遍存在,這種差距深深觸動了他。

1998年擔任院長後,王煒制定了教授必須為本科生上課的"規矩"。從此,他以身作則,為每一屆本科新生上專業課程,從未缺席。正是這樣的付出與努力,王煒教授為國家、為交通行業持續培養與輸送了一批批具有家國情懷的創新型人才,他們有的已成為各大高校的骨幹教師和著名學者,有的肩負著改善中國交通實踐的使命,還有的已成為政府管理與企業研發的中堅力量。

"王老師今年已經61歲了,但他仍然堅持每天的理論學習與實踐創新。"2018級博士生鄭永濤說:"我經常看到王老師長時間伏案工作,更讓我敬佩的是王老師還堅持編寫程序。王老師已經有這麼豐碩的成果了,還如此拼搏,我也要向王老師學習,為我國交通事業的發展而努力,為我國創新實力的增強而奮鬥"。

建設者,創新驅動服務國家

學生們總把王煒當作偶像,也作為他們奮鬥的目標。"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對於學生而言,王煒已經成為了大家各方面發展的領軍人。

從1985年留在東南大學任教起,王煒先後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全國高等學校教學名師、國家萬人計劃、全國創新爭先獎、"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等榮譽。他連續主持四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交通工程學科發展戰略研究,創建了東南大學交通規劃二級學科,並在十年內將其建設成國家重點學科,實現了東南大學交通運輸工程一級學科在全國學科評估排名從第五到全國第一的跨越,他提出的交通規劃高層次人才培養體系等教學成果三次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從教35年,王煒教授創建了一套理論體系(城市交通系統供需平衡理論體系)、研發了一個技術平臺(跨部門智能協同的城市交通分析平臺"交運之星")、突破了四項技術瓶頸(網絡建設優化、交通科學管控、公交效能提升、系統虛擬仿真),為推動我國城市交通領域的理論體系創新、工程技術突破、高層次人才培養作出了傑出貢獻。

時至今日,王煒教授已培養研究生219名,指導的學生多次獲教育部博士生學術新人獎、省優秀博士、碩士學位論文,畢業生中有19人次獲國家科技進步獎、40多人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0多人主持國家重點研發項目課題,多人入選萬人計劃、教學名師、長江學者、教育部新世紀人才等。今年王煒教授61歲,一個甲子的歲月帶走了他的青春,卻沒有消磨他的鬥志,在為祖國培養交通高層次人才的道路上,王煒教授永不停步!

延伸閱讀

中國智能交通協會是科技部、交通運輸部、公安部、住建部等聯合發起成立的全國性社團組織,協會主辦的中國智能交通年會是我國智能交通領域規模最大、範圍最廣、影響力最強的綜合性行業交流活動之一。自2015年起,年會每年舉行中國智能交通年度人物評選,旨在表彰和鼓勵我國智能交通領域的傑出開拓者和耕耘者,目前已有5位在中國智能交通事業發展中做出突出貢獻者獲此殊榮。

關注"東南大學本科招生"頭條號,獲取更多精彩資訊!

本文素材來自東南大學微信公眾號、江蘇教育廳最美教育人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魏冬青榮獲「上海市微生物學會抗疫突出貢獻優秀會員」稱號
    「抗疫突出貢獻優秀會員」稱號,以表彰他建立的人工智慧藥物篩選平臺及其研究成果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做出的積極貢獻。曾榮獲橫山亮次(Yokoyama Ryōji)獎、上海交大科學技術獎、中華醫學獎、上海市科學進步一等獎、計算機協會自然科學二等獎和上海市優博導師等稱號。
  • 我校副校長程博聞教授榮獲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科學與技術獎
    11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在京舉行,52位傑出科技工作者被授予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獎勵。天津科技大學副校長程博聞教授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這是我校首次獲得該項重大科技獎勵基金。
  • 西南交通大學何正友教授榮獲四川省先進工作者稱號
    西南交通大學何正友教授走上領獎臺,榮獲四川省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何正友教授在西南交大從教以來,始終在教書育人與科技創新的第一線。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所帶班級中有2個班級分別獲得「全國先進班集體」和「全國高校示範團支部」;他專注於人才培養,注重研究生科研能力、創新能力培養,始終以需求牽引和前沿引領為導向,指導研究生選題與科研工作,累計培養了80餘名碩士/博士畢業生,其中1人獲全國優博提名、5人獲西南交通大學竢實揚華獎章、50餘人次獲國家獎學金;他結合多年研究生培養經驗,積極開展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參與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
  • 範建偉、程國良同志榮獲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
    近日,臨沂市蘭山區人民政府公布2020年度「蘭山區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名單,表彰為蘭山區建設、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個人,魯南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範建偉、程國良入選。、項目負責人及厚普七車間技術副主任,近年來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科研論文20餘篇,其中第一作者6篇、通訊作者3篇及SCI論文3篇;申請國家發明及實用新型專利19項,其中授權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
  • 北京科學技術最高獎「突出貢獻中關村獎」首次頒發
    記者從會上獲悉,2019年,北京市科學技術獎首次設立突出貢獻中關村獎、傑出青年中關村獎、國際合作中關村獎。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與龍芯中科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研究員胡偉武榮獲北京市突出貢獻中關村獎,摘得北京科學技術最高獎桂冠。
  •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召開,首次設立突出貢獻中關村獎
    薛其坤和胡偉武2人榮獲突出貢獻中關村獎,摘得北京科學技術最高獎桂冠;文再文、江穎、郭玉國、衛彥、徐燁烽、陳鵬6人榮獲傑出青年中關村獎;喬斯特·喬納斯、馬克·梵·洛斯德萊特、歐利偉3人榮獲國際合作中關村獎。
  • 姚天順教授榮獲「NLPCC 2019傑出貢獻獎」
    2019年10月9日-14日,由中國計算機學會(CCF)主辦的中文信息技術專業委員會(TCCI)第八屆CCF國際自然語言處理與中文計算會議(簡稱「NLPCC 2019」)在甘肅敦煌舉行。會議上,國內資深計算語言學專家、東北大學自然語言處理實驗室的創始人姚天順教授榮獲NLPCC2019傑出貢獻獎。
  • 山東大學這5位教授獲評「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近日,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了2019年度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名單,山東大學數學學院胡錫俊教授、前沿交叉科學青島研究院黃性濤教授、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蔣奇教授、經濟學院解堊教授、齊魯交通學院王琦教授入選。
  • 首頒北京科學技術最高獎——突出貢獻中關村獎,彰顯北京科技創新風向標
    薛其坤和胡偉武2人榮獲突出貢獻中關村獎,摘得北京科學技術最高獎桂冠;文再文、江穎、郭玉國、衛彥、徐燁烽、陳鵬6人榮獲傑出青年中關村獎;喬斯特•喬納斯、馬克•梵•洛斯德萊特、歐利偉3人榮獲國際合作中關村獎。
  • 東雲榮獲「2020年度信息安全突出貢獻獎」
    本次大會上,憑藉前瞻的產品理念和深厚的技術積累,東雲技術有限公司榮獲「2020年度信息安全突出貢獻獎」。  作為業界領袖匯聚的重要年度盛會,中國ICT趨勢年會已經成功舉辦多年,通信世界全媒體年終都會推重磅盤點,總結一年行業在技術、時長、產品等各方面取得的成績,並發布「ICT行業龍虎榜」,評選行業優秀解決方案,推動ICT產業更好發展。
  • 重磅!江蘇四位科技專家捧得「中國工程界最高獎項」
    今年,全國範圍內共產生了296名有效候選人,核動力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彭士祿獲得光華工程科技成就獎,新增設的光華工程科技特別貢獻獎頒發給了為抗疫作出重大貢獻的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另有39位專家因在各自領域取得突出成績而榮膺光華工程科技獎。
  • 實至名歸!「中國血小板之父」阮長耿榮獲2020年吳階平醫學獎|...
    阮長耿院士的學術口碑與創造性地科研工作,詮釋了吳階平醫學獎所倡導的勇攀醫學科學技術高峰的精神,這次獲得吳階平醫學獎乃實至名歸。阮長耿院士學生、江蘇省血液研究所副所長、國家血液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戴克勝教授代替阮長耿院士領獎,並代表阮長耿院士向吳階平醫學基金會表達了謝意。阮長耿院士的獲獎必將激勵血液病學的後輩們奮力前行,為我國血液病學事業發展貢獻力量。
  • 這位985教授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產品已被華為應用!
    12月2日,四川省人民政府發布《關於表彰四川省第八屆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的決定》,電子科技大學校長助理鄧龍江教授榮獲"四川省先進工作者"稱號。現任電子科技大學校長助理、國家電磁輻射控制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多頻譜吸波材料與結構重點實驗室主任。鄧龍江教授自1990年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從事電磁功能材料與技術領域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工作,帶領團隊在電磁功能材料機理、製備技術、工程應用及產業化等方面開展了系統性研究,為我國該領域關鍵技術自主創新、提升行業競爭力做出了突出貢獻。
  • 華農女教授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華南農業大學獸醫學院教授、溫氏股份副總裁兼肇慶大華農公司董事長陳瑞愛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出席大會接受表彰。全國勞動模範稱號是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做出重大貢獻者的榮譽稱號。陳瑞愛從事動物疾病防控科研二十餘年,在病毒免疫和致病機理、疫苗研製、成果轉化與推廣應用方面都取得重大突破,尤其在成果產業化研究方面成績突出。
  • 祝世寧院士榮獲江蘇省基礎研究重大貢獻獎
    日前揭曉的2019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首次增設了基礎研究重大貢獻獎,以表彰在基礎研究領域和應用基礎研究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我校祝世寧院士獲此殊榮。此外,我校還有12項成果獲得江蘇省科學技術獎,其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葉保留教授牽頭項目「面向雲端融合的大規模分布式數據處理支撐平臺及產業化應用」,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李曉昭教授牽頭項目「淺層地熱能高效可持續開發關鍵技術及應用」,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錢邦平教授牽頭項目「成人胸腰椎後凸/側凸畸形軀體平衡重建的基礎及臨床研究」和劉寶瑞教授牽頭項目「基於分子標誌的胃癌精準醫療新發現及其轉化研究
  • 鍾南山院士獲得此項殊榮是實至名歸,當之無愧
    我想來想去,只不過還是個醫生」——鍾南山為了隆重表彰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中作出傑出貢獻的功勳模範人物,弘揚他們忠誠、擔當、奉獻的崇高品質,授予下列人士國家勳章、國家榮譽稱號: 一、授予鍾南山「共和國勳章」。 二、授予張伯禮、張定宇、陳薇(女)「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
  • 突破MRAM技術瓶頸,臺灣地區團隊成果全球首創
    臺灣地區清華大學團隊以電子自旋流操控磁阻式隨機存取存儲器(MRAM)中的磁性,突破瓶頸,成果全球首創,並預計4年後要做出下世代MRAM,盼為國內產業帶來關鍵影響。 臺灣地區「科技部」今天舉行「不失憶的存儲器—全球首例自旋流解密MRAM關鍵瓶頸」研究成果發表記者會,由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系教授賴志煌與物理系教授林秀豪組成的研究團隊,成功以電子自旋流操控磁阻式隨機存取存儲器(MRAM)中的磁性,也創下全球首例。這項成果在今年2月刊登在國際頂尖期刊「自然材料」。
  • 14位儀器儀表人榮獲「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
    全國勞動模範是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做出重大貢獻者的榮譽稱號,目的是弘揚勞模精神,弘揚勞動精神,弘揚中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的偉大品格。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全國勞模表彰大會每5年召開一次,累計表彰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超30000人次。
  • 「我是最早知道這個重大突破的人之一」,新晉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校友...
    來自法國的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Emmanuelle Marie Charpentier)和珍妮弗·道德納( Jennifer Doudna)兩位女科學家,因在「開發基因組編輯方法」方面做出的變革性貢獻,榮獲諾貝爾獎。
  • 北大4人榮獲「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
    北京大學共有4人獲獎,其中高原寧院士榮獲「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陳興、關啟安、肖雲峰(按姓氏拼音排序)3位教授榮獲「2020年度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由高原寧創建並領導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LHCb實驗國際合作組中國團隊在強子譜和重夸克偶素產生機制等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對首次實驗發現五夸克態作出了突出貢獻。五夸克粒子的發現是對傳統強子組成的重要突破,對其結構的研究為探索強相互作用非微擾性質打開了一扇新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