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表彰在智能交通領域做出卓越成就和巨大貢獻的科技人才,由科技部高技術司、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指導,中國智能交通協會主辦,主題為"新基建時期的ITS創新融合發展"的第十五屆中國智能交通年會在深圳開幕。東南大學交通學院教授、江蘇省城市智能交通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王煒教授被授予"2020中國智能交通年度人物"稱號,成為第6位獲此殊榮的人。
王煒,東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東南大學土建交通學部主任。歷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交通運輸工程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國家重點學科負責人,全國城市交通"暢通工程"專家組組長,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交通規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交通與能源學部副主任。
主持國家重點研發、重大專項項目、國家"973""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科技支撐計劃等國家級科研項目近30項;研究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省部級一、二等獎17項,第一發明人專利授權47件、軟體著作權18件,出版著作10部、教材3部,發表SCI、EI收錄論文500餘篇;
提到王煒,許多學生總會想起那本入門教材《交通工程學》。從專業的角度看,王煒一直都是學生們的行業引路人。
"科研和實踐都很重要,但是我從來沒有忘掉我是一名老師。"談起"導師"的內涵,王煒感觸頗深。早年在德國訪學期間,他驚異於國際級大師仍能做到每學期親自給本科生上課。回國後他卻發現,學不知師的現象普遍存在,這種差距深深觸動了他。
1998年擔任院長後,王煒制定了教授必須為本科生上課的"規矩"。從此,他以身作則,為每一屆本科新生上專業課程,從未缺席。正是這樣的付出與努力,王煒教授為國家、為交通行業持續培養與輸送了一批批具有家國情懷的創新型人才,他們有的已成為各大高校的骨幹教師和著名學者,有的肩負著改善中國交通實踐的使命,還有的已成為政府管理與企業研發的中堅力量。
"王老師今年已經61歲了,但他仍然堅持每天的理論學習與實踐創新。"2018級博士生鄭永濤說:"我經常看到王老師長時間伏案工作,更讓我敬佩的是王老師還堅持編寫程序。王老師已經有這麼豐碩的成果了,還如此拼搏,我也要向王老師學習,為我國交通事業的發展而努力,為我國創新實力的增強而奮鬥"。
學生們總把王煒當作偶像,也作為他們奮鬥的目標。"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對於學生而言,王煒已經成為了大家各方面發展的領軍人。
從1985年留在東南大學任教起,王煒先後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全國高等學校教學名師、國家萬人計劃、全國創新爭先獎、"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等榮譽。他連續主持四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交通工程學科發展戰略研究,創建了東南大學交通規劃二級學科,並在十年內將其建設成國家重點學科,實現了東南大學交通運輸工程一級學科在全國學科評估排名從第五到全國第一的跨越,他提出的交通規劃高層次人才培養體系等教學成果三次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從教35年,王煒教授創建了一套理論體系(城市交通系統供需平衡理論體系)、研發了一個技術平臺(跨部門智能協同的城市交通分析平臺"交運之星")、突破了四項技術瓶頸(網絡建設優化、交通科學管控、公交效能提升、系統虛擬仿真),為推動我國城市交通領域的理論體系創新、工程技術突破、高層次人才培養作出了傑出貢獻。
時至今日,王煒教授已培養研究生219名,指導的學生多次獲教育部博士生學術新人獎、省優秀博士、碩士學位論文,畢業生中有19人次獲國家科技進步獎、40多人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0多人主持國家重點研發項目課題,多人入選萬人計劃、教學名師、長江學者、教育部新世紀人才等。今年王煒教授61歲,一個甲子的歲月帶走了他的青春,卻沒有消磨他的鬥志,在為祖國培養交通高層次人才的道路上,王煒教授永不停步!
中國智能交通協會是科技部、交通運輸部、公安部、住建部等聯合發起成立的全國性社團組織,協會主辦的中國智能交通年會是我國智能交通領域規模最大、範圍最廣、影響力最強的綜合性行業交流活動之一。自2015年起,年會每年舉行中國智能交通年度人物評選,旨在表彰和鼓勵我國智能交通領域的傑出開拓者和耕耘者,目前已有5位在中國智能交通事業發展中做出突出貢獻者獲此殊榮。
關注"東南大學本科招生"頭條號,獲取更多精彩資訊!
本文素材來自東南大學微信公眾號、江蘇教育廳最美教育人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