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風景的思政課|解碼紅色基因:百年之間,嘉中的青春和紅船隔空相系

2020-12-06 錢江晚報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陳偉斌 鄭琳

距離嘉興南湖紅船僅僅兩公裡之外的嘉興市第一中學,自1902年創辦伊始,就已開始生成一段無法磨滅的革命基因。

辛亥革命時期,彼時的嘉興府學堂是革命黨人集聚地,其中浙江省辛亥革命主要領導人、同盟會成員褚輔成來自該校;1919年爆發五四運動時,其倡導者之一、著名思想家錢玄同來自該校;抗戰時期,西遷至麗水碧湖的嘉中人,曾迎來周恩來總理的看望和演講……

這段革命基因,不斷被塑造、進化、成長、傳承,歷經時勢,依舊葆頤青春,至今都搏動著強勁的力量。

我們試圖從嘉興一中的成長曆程,解碼的這段紅色基因,探究代代相承的精神與信仰。

青春與紅色

百年之前就已隔空相系

每一位進入嘉興一中的同學,他們的第一堂課,都是在校史館上的。而進入校史館第一件事,便是圍在紅船模型旁,重溫紅船歷史與紅船精神。

順著校史館的時間軸,可以走入嘉興一中的百年校史。重溫完紅船故事,該校政治教師殷樂帶著一眾學生來到展牆的起始處:「我們的學校為何能與那段紅色歷史架起千絲萬縷的交集?這份交集以及後來延伸而來的精神,又如何代代傳承?」

展牆上,是嘉興一中的簡史:嘉興一中於1901年由嘉興府知府奉命籌備,1902年冬校舍落成,同年12月2日始業,定名「嘉興府學堂」。

此後的一百多年裡,這所名校見證了中國跌宕起伏的近現代史——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抗日戰爭……但無論哪個階段,人們都可以從中找尋到清晰的紅色脈絡,以及至今搏動著的青春力量。

殷樂向學生講述黨史和校史「這段紅色基因,在1921年前,便已和紅船隔空相系。」殷樂對此有著自己的解讀,並將這份解讀,分享給身邊的學子們——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南湖的一艘紅船上宣告誕生。而在那前後,嘉中人也早已開始融學先進思想,在各地投身革命、引領潮流、救亡圖存。

1918年,五四運動的倡導者之一、著名思想家錢玄同就已經成為《新青年》的輪流編輯之一。他把反帝和反封建兩項戰鬥任務結合起來考慮,主張一面積極反抗帝國主義的政治經濟侵略,一面用民主、科學思想和現代文化知識「喚醒國人」。

褚輔成受孫中山之託任同盟會浙江支部長後,執教於此校,不斷開展革命活動、宣傳革命思想、培養進步人才……

「在每個時期,這所百年學校都有輩出的名士,沈雁冰(茅盾)的回憶文章、鬱達夫的修業文憑、金庸的題詞亦在校史館裡熠熠生輝。」殷樂說,這段紅色青春的基因,似乎在那時就已悄然形成,並傳承於一代代師生。

殷樂向學生講述黨史和校史危難之時選擇西遷

守住了精神和信仰

「正因擁有這樣一段紅色青春基因,讓嘉中人能在最艱難的時刻做出最堅定的決定。」來到學校西遷展牆前,殷樂告訴同學們,在烽火漫天的抗戰時期,西遷的嘉興一中為了保存住青年先進力量,做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

1937年11月,日寇登陸金山衛,嘉興告急。時任嘉興中學校長的張印通先生毅然帶領彷徨無主的嘉中師生走上了流亡辦學之路,沿途還有許多其他學校的師生陸續加入隊伍。他們經餘杭,過於潛,抵蘭溪,越永康,最後到達麗水碧湖。西遷過程中條件異常艱苦,但嘉中人依舊堅持辦學,傳播先進思想。這也吸引了大量浙西淪陷區失學青年紛紛冒險越過日寇封鎖線,輾轉匯合求學。

在校史館裡一處醒目位置,有一張周恩來總理的肖像照片。照片旁的牆面上,印著80年前周恩來總理的手稿——那是1939年3月24日,周恩來視察浙江前線時,特別來到戰時的浙西一中(抗戰勝利後,整體復員到嘉興一中),進行了一場精彩的演講。

殷樂向學生講述黨史和校史周恩來在演講中說:「在最前線的天目山竟能集中整千青年受教育訓練,這真不但東南各省少有,就是全國各省,都是難能可貴的偉大奇蹟」、「在此寇蹄蹂躪遍地、炮火連天中,浙西中學乃有如此規模,為國家民族作育英才,誠教育界前途之好現象。」

嘉興一中辦學理念中的「作育英才」這四字,便是取自於此。

紅色基因,亦是如此般不斷進化、成長。

「如果沒有超常堅毅的精神支撐,是無法支持到最後的。」為學生們講解這段校史的同時,殷樂自己也在不斷解讀這份精神,「同樣,如果沒有那份精神,也不可能在那個極端困難的階段吸引那麼多青年志士前來投依。」

在整個抗戰時期,浙西一中堅持在浙江抗日前線,搶救失學青年,培育了數以千計的有用之才,使他們在後來的抗戰、解放戰爭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中做出重要貢獻。抗戰勝利後,才恢復浙江省立嘉興中學校名並回到嘉興。

青春的那一抹紅

百年之後依舊鮮豔

重溫完那段歷史,殷樂身後的學子們,對於「紅色青春」有了新的解讀和認知。

戴淑欣同學回望著那艘紅船,告訴殷樂自己內心的想法:「我們是青年人,青年人最該有的是活力。我們不僅要理解這份精神,『遺傳』這段基因,更要為它注入時代的、青春的、創新的信息。」

作為「00後」,戴淑欣覺得可以嘗試用一些獨特、新穎的方式,把紅船精神融入到年輕人的生活中,使它滲透得更深。

「我平時喜歡在黑板報上用繪畫的方式來傳遞紅船精神,嘗試儘可能地畫得有趣生動,加一些自己的理解,希望藉此吸引大家來看、來讀、來思考。」杜庭軒同學是班裡的宣傳委員,經過這次重溫後,再回望當年的那些「00後」們的故事與精神,更給了她創作的靈感。

另一位同學徐銳則在和大家交流時說,作為學生,要踐行「紅船精神」中「開天闢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的話,他覺得可以和所學的專業結合,「我們國家在很多科學領域都達到世界領先水準。但同樣還有很多領域依舊需要我們這些青年學子去攻堅、創新。科研工作沒有很光鮮亮麗的外表,需要幾十年的埋頭苦幹,這是很艱難的。但作為生長在紅船旁的青年學子,我們更應去擔起這份責任,去傳承紅色基因。」

「這種傳承是紅色的,這份精神,擁有永遠的青春。」殷樂望著身邊的學子們,學子們又回望著百年之前的一幕幕,那段紅色的青春基因,將代代相傳。

南湖隨想

當婆娑的樹影隱沒遊人匆匆的腳步

當日暮的清風攜去白日的喧響

當如血的殘陽染紅淡褪的船楣

我依舊行走在這寂靜的湖畔

將那迷惘的心靈投向歷史的風塵

當百年前列強的爪牙蹂躪著母親的肌膚

當千百萬無措的民眾沉淪在愚昧的懷抱

當那如今淡褪的船楣剛染上鮮紅的底色

我看到那十三個青俊的身影

將那未來的藍圖縱情構畫

我看到那沸騰的青年的血

將那萬裡冷漠的大地溫暖

我看到那輪西下的殘陽中

一個復興的中國冉冉升起

我俯身輕觸那微涼的碧水

一如求實湖畔金柳拂動的微波

我側耳傾聽那風在葉間的低吟

一如明倫堂前飄蕩的書聲

我轉身走向那熟悉的校園

新的徵程

正從這裡再起航

——嘉興一中216班 徐銳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傳承紅色基因 西南政法大學500餘名新生同上一堂特色思政課
    ……對我們新同學們來說,這是走進西政的第一堂特殊思政課」 展演開始前,西南政法大學黨委書記樊偉在登臺致辭中表示,西政前身是誕生在紅巖村旁的西南人民革命大學,西政的發展在歌樂山下,因此,西政精神正是對紅色基因的傳承和弘揚。
  • 龍江高校思政行|牡丹江師範學院:讓紅色文化成為思政課的「活教材」
    牡丹江師範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教師王雅馨。牡丹江師範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教授張應力講述用藝術融入思政課程。牡丹江師範學院充分利用牡丹江地區豐富的紅色資源,把弘揚東北抗聯精神與推進育人工作有機結合起來,以紅色東北抗聯精神培育時代新人,引導學生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愛國意識和愛國情感。
  • 有風景的思政課丨安吉魯家村小火車上的「兩山」理論課
    3月29日,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杜加友老師,在浙江安吉魯家村的小火車上,為學生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思政課。安吉魯家村有最美鄉村美譽,這堂最美鄉村的「最美思政課」,不僅在魯家村最火爆的小火車上進行,還邀請了兩位當地村民現身說法,講述魯家村這幾年的變化。經過一下午的交流和參觀,這些零零後大學生切身體會到習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
  • 校長思政課開講啦!青島八大峽小學邱琳校長:知行合一 打造有風景的...
    青島八大峽小學邱琳校長認為,「只有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思政教育才能入腦入心」。學校紮實推進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改革,通過生活體驗、實踐參與、動手合作等多種方式,根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倡導從實際出發、立足生活的教學實踐,打造有風景的思政課。為此,邱校長帶頭為學生上好思政課,宣傳垃圾分類的環保理念,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 ...踐行濟民初心——北京大學經濟學院2020暑期思政實踐教育工作紀實
    100多位思政課教師、專業教師等擔綱思政實踐課任課教師,25個開課院系書記或院長全部參與帶隊,在革命老區、城鎮鄉野、田間地頭開展實踐課教學;100多位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各院系研究生黨員擔任思政實踐課助教;3226名選課學生正在生動的社會大課堂中學思踐悟總書記回信,讀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追尋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足跡,觸摸新中國的發展脈絡,在抗疫主戰場感受戰疫精神,在改革主陣地見證發展力量
  • 實驗室裡的一堂思政課
    這次活動,不僅讓他們在實踐中鞏固知識,更讓他們在奉獻中找到了價值感。一次別樣的實驗課成了一堂生動的思政課。 「因為疫情,上個學期的實驗課都是在線上完成的,學生幾乎沒有親自動過手。」南農理學院輔導員老師周玲玉介紹,為了讓大二大三剛剛返校的學生趕緊對實驗熟悉起來,同時更好地迎接新同學,她想到了讓學生們到實驗室動手做特色禮物迎新的點子,並且通過實驗課的課程思政潤物無聲。
  • 思政課變身文藝匯演——阜師大打造讓學生終身難忘的思政「金課」
    安青網訊 1月4日晚,阜陽師範大學由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生工作處主辦,音樂舞蹈學院、體育學院協辦的思政課文藝匯演,在該校西湖校區正行樓二樓報告廳舉行。教務處、學生工作處和相關學院負責人到場觀看,亳州學院、亳州職業技術學院、阜陽職業技術學院、阜陽幼兒高等專科學校等皖北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應邀觀摩交流。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研室李方、黃寶等教師,以「四個自信」為主題,以「四個選擇」為主線,發揮音樂舞蹈學院和體育學院學生的專業特長,創新實踐教學模式,組織開展本次思政課文藝匯演。
  • 重慶市武隆區軍地合力上好思政課
    11月12日,初冬的陽光暖暖地灑在紅巖文化展覽室,來自重慶市武隆區武隆中學的數百名學生正在聆聽一場生動的紅色思政課。「70年前,300多名革命志士壯烈捐軀,踐行和光大了偉大的紅巖精神……」正在為學生熱情講解的講師名叫彭小兵,是一名退伍軍人。
  • 2020思政實踐課 | 哲學系赴甘肅靈臺開展「聚焦基層發展,聆聽時代...
    100多位思政課教師、專業教師等擔綱思政實踐課任課教師,25個開課院系書記或院長全部參與帶隊,在革命老區、城鎮鄉野、田間地頭開展實踐課教學;100多位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各院系研究生黨員擔任思政實踐課助教;3226名選課學生正在生動的社會大課堂中學思踐悟總書記回信,讀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追尋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足跡,觸摸新中國的發展脈絡,在抗疫主戰場感受戰疫精神,在改革主陣地見證發展力量
  • 黨委書記舒歌群為中國科大2020級本科新生講第一堂思政課-中國科大...
    9月15日上午,中國科大黨委書記舒歌群以《練就過硬本領 投身強國偉業 做新時代的「六有」大學生》為題,在東區大禮堂為2020級本科新生上第一堂思政課。在這堂思政課上,舒歌群書記帶領同學們牢記初心使命,了解當代科大,感悟抗疫精神,放眼世界格局。校黨委副書記何淳寬主持報告會。2020級全體本科新生現場聆聽了報告。
  • 堅定文化自信 傳承紅色基因
    在他看來,這種寓教於樂的「樂教」方式,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  「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靠的就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因為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 用紅色文化築牢立德樹人之魂
    內容摘要:今年5月,常州大學精心組織首次「紅色五月 鑄魂育人」系列活動,旨在打造具有常大特色的紅色基因傳承工程,此舉也是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的重要舉措。  近年來,常州大學矢志不渝、牢記使命,在推動高質量、內涵式發展條件下,統籌推進「思政課程、課程思政」,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和紅色文化育人內涵,以紅色基因傳承為抓手,探尋更貼近時代特點、更貼近青年學生思想實際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著力構築以紅色基因傳承為主線的思想精神高地,努力打造以紅色文化為特色的教學教育平臺,將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
  • 從思政課程轉向課程思政 橫影學院思政教育「很有戲」
    不斷推陳出新的思政教育,則讓它實現了青春力量的有效集結、高效轉化,使得從這裡走出的每位師生,都擁有講述好、傳播好中國故事的「高手」潛質。課程思政「出圈」,思政教育全滲透枯燥乏味,愛聽不聽,可有可無,這是幾年前橫店影視職業學院思政教育中面臨的共性問題。與此對應的是,學生黨建工作很難推進,育人工作難以突破。
  • 西安區「啟明星」紅色思政教育工作室成立
    近日,西安區「啟明星」紅色思政教育工作室在區黨群服務中心成立。區教育體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張鑫代表局班子向首期特聘研究員頒發了聘書。「啟明星」寓意希望,代表成長。啟明星升起,朝霞滿天,江山遍地紅,用「啟明星」命名即代表了工作室成立的初心和主導思想。
  • 與家國同心 偕時代同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新生思政第一課
    地大是一所傳承紅色基因的大學,愛國、報國、強國是地大人艱苦奮鬥的精神支柱,她將賦予新生們揚帆起航的指南針。地大是一所充滿卓越細胞的大學,追求卓越已成為地大人砥礪前行的執著堅守,她將幫助新生們緊握攀登高峰的地質錘。地大是一所流淌求真血脈的大學,求真務實已成為地大人開拓進取的鮮明本色,她將幫助新生們獲得探尋真理的放大鏡。
  • 思政元素融入職業教育課堂-光明日報-光明網
    「1953年夏,青年鉗工倪志福發明的三尖七刃麻花鑽至今在業界有重要地位。倪志福身上體現的就是『工匠精神』。只有秉承『工匠精神』,才能打造出本行業最優質的產品,才能在長期的競爭中獲得成功。」在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系「金屬切削方法與設備」課程的「刀具刃磨」課上,專任老師馬紅英通過講述「倪志福鑽頭」故事讓學生感受到愛國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力量,贏得了在場學生的陣陣掌聲。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召開思政課與課程思政改革創新工作推進會
    下一步工作中,要提高政治站位,準確把握中央和市委有關精神,樹立新時代教育理念,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推進「三全育人」綜合改革,深化思政課和課程思政改革創新。王傳亮強調,學校黨委、各級黨組織和領導幹部、廣大教職員工要切實強化「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政治使命,人人都有責任,人人都要參與,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
  • 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教授於歆傑:連通課程思政的...
    連通課程思政的「最後一公裡」——「電路原理」課程建設的三點體會「電路原理」是一門典型的理工科「硬課」,量大面廣,課程的教學內容比較穩定,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係嚴密,需要學生投入較多時間和精力才能掌握。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與教學組同仁一起,將信息技術深度融入課程教學,繼推出全國首門「電路原理」慕課後,率先開展翻轉課堂和混合式教學改革,在抗疫在線教學中進行遠程實驗。學生們紛紛反映「這門課引入了大量工程思想和解決工程問題的方法,對之後的學習很有啟發」「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對科研產生了興趣和探究欲望」……通過這些實踐,加深了我們對課程思政的理解。
  • 看井岡山大學「爆款」思政課是怎樣「煉」成的?
    不久前,作為井岡山大學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改革舉措之一,該校舉辦的「講述紅色故事 傳承紅色基因」大賽的決賽現場,一個叫王摩西的留學生格外引人注目,他以流利的漢語和聲情並茂的演講,憑藉著《李美群託孤》這一故事獲得了三等獎。這名來自盧安達的留學生因為對紅色故事特別感興趣,曾因為經常到思政課堂「蹭課」而在校園走紅。
  • 平羅縣多維度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
    「遇到有人溺水,要高聲呼救,並迅速報警尋求幫助……」這是一節以《安全記心上》為主題的思政課。只見兩名學生走上講臺,用手指在電子屏幕上對安全和不安全的行為進行分類,臺下的同學們為其出謀劃策,在遊戲中潛移默化地讓孩子們掌握防溺水小知識。「我們把難懂的理論學習運用『網際網路+』設計成遊戲的形式,變成學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