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森林覆蓋率再次提升,幾乎番了一倍,對生態的貢獻居全球首位

2020-09-11 一切交給時間

地球是人類的生存家園,是一顆美麗的生命星球。我們身處地球很難真正看到地球的美麗,可如果站在太空中,你就會發現,地球美得讓我們炫目,即使在幾億公裡之外,地球已經小到一粒塵埃,可這粒塵埃仍舊是與眾不同的藍色塵埃。

地球能夠有如此美麗的景象,除了表面有71%的海洋面積之外,更重要的則是有一個重要的森林生態系統。對於森林,相信大家不會陌生,地球能夠誕生生命,除了水的功勞之外,另一個更重要的因為就是誕生了大量的植被,森林。遠古時期的地球,森林面積更廣,更大,正是有豐富的廣闊森林,才能夠形成物種豐富的生命世界。

可是隨著人類的出現,人類的活動開始不斷破壞樹木,森林的面積也在不斷減少。尤其是到了工業革命之後,科技時代的到來,對樹木的需求增大,再加上人們毫無節制的亂砍亂伐,40年前全球的森林面積已經到了快要枯竭的地步。

好在人類及時醒悟過來,科學家通過研究終於知道了森林在地球整個生態系統的重要性,開始不斷種植樹木,並有了每年的植樹節。我國的國土面積佔世界第三,由於我國是一個資源豐富的國家,除了其它各種礦物資源之外,森林面積自然也是非常廣闊的。

可由於我國人口更多,對資源,樹木的需求也大,40年前我國的森林面積也是大幅減少,也到了快要枯竭的地步。那個時候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只有12%,可是經過40多年的大力發展植樹,現在的森林覆蓋率已經提高到了22.96%,幾乎番了一倍。這是一個非常了不得的成績。

根據前不久國際衛星數據顯示,全球從2000年到2017年新增綠化面積中,約1/4來自中國,貢獻比例居全球首位。保護森林,大力發展植樹其實就是在保護人類生存的家園,保護人類文明的延續。可能有人會說了,森林如此重要嗎?全球的森林都消失了,難道人類也會跟著消失?事實上,還真有這個可能。

森林是陸地上分布面積最大、組成結構最複雜、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生態系統,被譽為大自然的總調節器和「地球之肺」,維持著全球的生態平衡。森林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抵禦災害、吸塵殺菌、淨化空氣、調節氣溫、改善氣候、保護物種、保存基因、固碳釋氧等多種生態功能,是維護地球生態安全的重要保障。科學家斷言,如果森林從地球上消失,全球90%以上的生物將滅絕,人類將無法生存一年。

可能有人會覺得,科學家的斷言有點誇大了,可事實上真實的情況可能比預付的還要嚴重,想知道為什麼科學家敢發出如此大膽的斷言?下面我們就來一起來看看森林到底是哪些作用,看完之後,相信你就會明白了科學家所言並沒有誇大。

一,森林是一個強大的「吸塵器」,相信大家都知道,地球有風雨雷電,狂風每年都會發生,同時將大量的灰塵吹散到大氣層。如果沒有森林,這些灰塵就會將天空遮蓋,讓世界陷入灰濛濛的狀態之中。這種情況如果長久持續,對生命有著超強的殺傷力。

6500萬年的恐龍滅絕就是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後,激起的大量灰塵和火山灰將大氣覆蓋,讓地球長久陷入不見太陽的狀態之中,隨後迎來了生物大滅絕事件。現在每到春節,沙塵暴天氣在北方瘋狂,主要的原因就是森林面積減少導致的。

森林有著非常不錯的吸塵功能,1公頃松林每年能吸附灰塵68.4噸。同時林帶還能在25倍林高範圍內明顯降低風速。只有有了大量的森林覆蓋,地球大氣才能夠保持晴朗健康的狀態,而不是被灰塵覆蓋。最後危及到人類的生存。

二、森林是良好的「制氧廠」,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釋放氧氣,相信大家都知道。地球大氣能夠有現在穩定豐富的含氧量,最大的功勞其實就是森林,如果沒有了森林,地球大氣的氧含量就會大幅降低,那個時候依靠氧氣生活的生物就會呼吸困難,最後不斷滅絕。1公頃森林每天消耗1噸二氧化碳,釋放0.73噸氧氣。這些氧氣可供1000人使用一天。

三、森林是不錯的「蓄水池」,森林除了有防風固沙,釋放氧氣的功能之外,它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可以蓄水,1萬畝林地的蓄水能力,相當於一個蓄水量100萬立方米的水庫。這一點,從森林多的地方,雨水也較多就可以看出來。北方一些地區為什麼會長久乾旱,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森林非常少的緣故。沒有豐富的蓄水量,大氣中自然也會缺少水分,自然就無法形成良好的水循環系統。

四、森林是「隔音牆」和「貯碳庫」,40米寬的林帶可降低噪音10-15分貝,而超過70分貝的聲音對人的腦神經就會造成傷害。森林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碳水化合物,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貯存下來,這個過程叫碳匯。

而碳這種元素對於人類的重要性,相信很多人都明白,可以說地球生命就是碳基生命,只有有了豐富的碳元素,不讓它們流失,地球生命以及人類才能夠長久生存延續下去。

五、森林是「吸毒機」,大氣中除了有人們必需和有利的氣體之外,同樣也會有一些危害人體健康的氣體。而且工業生產難免釋放出一些有毒氣體,這些天氣進入大氣之後,相當一部分會被植物吸收,尤其是森林。比如二氧化硫這種有毒氣體,森林的吸收能力就特別強,,1公頃柳杉每年可吸收720公斤二氧化硫。而垂柳、油茶等植物對氟化物、氯化物有較強的吸收能力。

六、森林還是重要的「調溫儀」,森林具有龐大的林冠層,在地表與大氣之間形成一個綠色調溫器,森林內冬暖夏涼,夜暖晝涼,使林區夏季氣溫比非林區低3—4℃;冬季林區氣溫比非林區高1一2℃。

森林能產生對人體健康十分有利的負氧離子。一般的林子1立方釐米空氣中至少有700個負氧離子,而松柏林可達數萬個。森林植物能分泌植物精氣—芬多精,可促進免疫蛋白增加,達到抗菌、抗腫瘤、抗炎等生理功效。森林植物還能分泌萜烯、酒精、有機酸等殺菌素,這些物質能殺死細菌、真菌和原生動物,1公頃的櫸、楊、槐等樹木,一晝夜能分泌30公斤殺菌素。

看完這些,相信朋友們應該明白了,森林的功能原來如此強大。地球能夠有生命的誕生和延續,離不開這些森林的功勞。而地球環境的好與壞,未來人類能否在地球一直延續下去,保護森林,多造林會是一個重要因素。只有地球的森林覆蓋率越來越高,地球的生態系統才能越來越美好。

當然,有植樹就會有破壞,由於人類現在的生活,已經離不開樹木,因此每年全世界消耗的木材是一個無比龐大的數字。如果損失掉的這些樹木不能及時補上,地球的樹木將越來越少。等到森林枯竭的那一天,可能也是人類末日的那一天。

小夥伴們,你們對此有何看法?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

相關焦點

  • 我國唯一沒有霧霾城市,森林覆蓋率全國首位,被譽為國家級氧吧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家越來越關注環境問題,而在眾多環境問題中,最受人們關注的恐怕就是霧霾了,霧霾不僅影響人們的生活,也對我們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今天小編要說的是我們唯一敢說自己是無霧的旅遊城市,森林覆蓋率居全國首位,被稱為國家級天然氧吧!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我國人工林規模居世界首位
    人工林是全球森林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緩解採伐天然林資源、提供木材供給的有效補充,同時還在生態修復、景觀重建和環境改善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幾十年來,世界各國通過人工造林或再造林,發展工業用材林、生態公益林等各種不同用途的人工林。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不斷加劇並成為世界上最為關注的重大環境問題,在此背景下,人工林建設的目標也從以木材生產為主逐漸轉向木材生產和充分發揮生態功能並重。
  • 遼寧森林溼地草原生態服務功能評估完成 森林覆蓋率達40.9%
    東北新聞網訊(記者王恩重)12月24日,遼寧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由省林業和草原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遼寧省森林、溼地、草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的情況。據介紹,為更好的評價新形勢下全省森林、溼地、草地生態系統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突出貢獻,更深入的貫徹「兩山論」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遼寧省在中國林科院的大力支持下,於2020年完成了《遼寧省森林、溼地、草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的編制,在全國率先實現了森林、溼地、草地「三位一體」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
  • 森林:全球減5625萬畝,中國增18992‬萬畝,我國更綠了
    萬公頃即5625萬畝),中國卻在植樹造林方面對世界貢獻突出,具體是怎樣的,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中國大地更綠了NASA根據衛星數據的報告顯示,在全球森林面積不斷減少的背景之下,中國和印度對植被的貢獻最大,其中中國表現特別突出,在已經過去的17年內,植被的增長量佔到了全球增長量的25%,從這數據反映出的是中國背後的努力。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三北防護林工程。
  • 我國綠化出好消息,森林面積增長18%,地圖顯示中國越來越綠了
    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年,都會通過光合作用來製造大量有機物,並且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為人類產生供其呼吸的氧氣。所以森林被人們形象地譽為「地球之肺」,但是因為人類的亂砍濫伐,森林的處境已經是水深火熱。根據聯合國環境署所給出的數據顯示,因人為原因,全球森林數量已經減少了一半,而且每年還正在以近千萬公頃的速度消失。
  • 德國衛星瞄準各國森林,繪製世界森林地圖,我國植物覆蓋率極高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上升了不少,但人類在發展的同時也在破壞地球環境,如亂砍亂伐,破壞植被,破壞了生態環境,近日德國宇航局就發布了一張森林面積的覆蓋地圖,很清晰地看到全球森林植被的基本情況。這張全球森林面積覆蓋圖是由TanDEM-X衛星拍攝的,這顆衛星在一個高達514公裡的軌道上運行,主要是觀察世界各地森林的基本情況,然後進行分析,拍攝,最後統計數據發送回本部。我們都知道如今的世界因為之前的亂砍亂伐,所以森林元氣大損,世界各地的森林植被一年一年的在減少,甚至有相關的媒體報導,全球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的森林面積被覆蓋了。
  •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生態系統保護與恢復的中國經驗
    通過工程的實施,改善和恢復了重點區域野生動植物生境條件,生態聯通性顯著增強,促進了生態系統質量的整體改善和生態系統服務供給能力的全面提升,在有效控制生態退化、保障區域生態安全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森林保護與恢復。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中國森林面積和蓄積量連續30年保持「雙增長」。
  • 西安榮獲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森林覆蓋率實現48%
    9月19日,在延安市召開的2016年中國森林城市建設座談會上,西安市榮獲國家森林城市稱號,又增添一張靚麗的「國字號」名片,標誌著西安市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工作邁上了新臺階。國家森林城市是一座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最高榮譽,也是目前我國對城市生態建設成就的最高評價。由國家關注森林活動組委會舉辦的中國城市森林建設評選活動自2004年開始,每年評選一次,宗旨是「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
  • 世界銀行數據:過去25年中國森林面積增加全球第一
    原標題:世界銀行數據:過去25年中國森林面積增加全球第一「過去25年,哪些國家的森林面積在增加?哪些在減少?世行的一篇文章顯示:中國是森林面積增加最多的國家。」10月1日,一組數據引起了網友@牛津-小裁縫的注意。
  • 全球森林覆蓋率排名:日本68.4%位居世界第一,中國和巴西呢?
    相信大家都是極為清楚森林覆蓋率在全球環境當中所佔據的重要性,現如今的地球在經歷了人類幾個世紀的燒殺掠奪之後,全球環境已然是破敗不堪,地球上的冰川正因為溫室效應而導致了融化,這樣一來的話,全球的海平面將會上升,對於地勢地平的島嶼這是一個致命打擊,或許整個島嶼都會被淹沒,另尋家園。
  • 我國天然草原面積居世界首位 鮮草總產量連續7年超10億噸
    原標題  我國天然草原面積居世界首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草原保護建設,全面推動草原事業發展,2017年全國天然草原鮮草總產量10.65我國天然草原面積達3.928億公頃,約佔全球草原面積12%,居世界第一。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草原監理中心副主任劉加文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強化草原合理利用,加強生態建設,實施生態獎補。2017年全國重點天然草原的家畜平均超載率為11.3%,較2010年降低18.7個百分點。
  • 雲南3項森林指標居全國第二
    森林康養產業、休閒遊蓬勃發展近年來,雲南省在創新生態修復機制,紮實推進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石漠化綜合治理、防護林建設等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中,取得驕人成績。目前,雲南省林地面積、森林面積、森林蓄積量均居全國第二。
  • 救了北京,奠定半個中國的生態基礎
    2、建國初期缺林少綠,北京險些被沙埋了建國初期,我國剛剛經過兵荒戰亂的年代,林木凋敝,綠色消退,森林覆蓋率僅為全民綠化的效果也十分喜人,我國的森林覆蓋率逐漸上升,北京的沙塵暴天數也逐漸減少,北京城也保住了。可以說,楊和柳樹為挽救當年被沙塵暴狂虐的北京立下功勞。在華北、黃淮和北方沿海的楊、柳、榆、槐四大用材樹種當中,楊樹毋庸置疑地居於首位。楊樹是楊柳科楊屬植物落葉喬木的通稱,全屬共有100多類品種,其中中國有50多種,又可分為胡楊派、白楊派、青楊派、黑楊派、大葉楊派五個派。
  • 深圳基本形成健康城市森林生態系統
    截至2015年底,深圳林地面積為6.8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40.92%,佔全市國土面積的34.76%,各項森林資源和生態指標均位列國內大中城市前列。 深圳依山面海,北枕連綿群山,東鄰大亞灣和大鵬灣,西瀕珠江口和伶仃洋。自然稟賦的山海格局,蘊含了極為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守護生態珍寶,深圳正向世界級森林城市邁進。
  • 探索適合蒙山森林生態系統修復模式 臨沂全面實施森林質量提升試點...
    為全面推進國有林場省級林長示範點暨林長科技創新示範區森林質量提升改造工作,實現沂蒙生態林業從「綠起來」到「好起來」,再到「強起來」的轉變。今年3月中旬,臨沂在蒙陰縣天麻林場召開的省級林長示範點暨林長科技創新示範區森林質量提升推進會,正式吹響了省級林長示範點森林質量提升的號角。
  • 這個世界「第一」竟和螞蟻森林有關?你有貢獻嗎?
    近十年中國森林面積年均淨增加量全球第一,且遠超其他國家。2010年—2020年亞洲地區森林淨增加面積最多,主要集中於東亞地區,這得益於中國年淨增約194萬公頃森林。10年中國森林面積增加全球第一。儘管《2020年全球森林資源評估》報告中體現了人類為保護森林所做出的努力,但遠遠無法抵消人類破壞森林所帶來的負面效應。森林的價值眾所周知,森林被譽為「地球之肺」,足可見它對我們的重要性,那麼對我們百利無一害的森林為人類貢獻了怎樣的價值呢?
  • 生物多樣性保護 專家談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生態系統保護與恢復...
    通過工程的實施,改善和恢復了重點區域野生動植物生境條件,生態聯通性顯著增強,促進了生態系統質量的整體改善和生態系統服務供給能力的全面提升,在有效控制生態退化、保障區域生態安全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森林保護與恢復。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中國森林面積和蓄積量連續30年保持「雙增長」。
  • 地理資源所在森林生態系統功能評估與結構優化研究中獲進展
    贛江流域是我國森林尤其是人工林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區域森林類型複雜多樣,受土地利用變化和氣候變化等全球環境變化的影響脅迫日益劇烈。因此,在贛江流域及其典型區開展區域和景觀尺度上的生態系統服務權衡/協同效應研究,對區域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優化和功能評估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 煙臺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達578億元
    經評估,全市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量達到578.421億元/年,每公頃價值量為11.21萬元/年。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是以貨幣化形式評價森林生態效益、衡量林業生態建設成效的重要指標。煙臺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自2017年7月啟動,歷經1年時間,在省林業廳的指導幫助下,採集了130多個外業樣點的調查試驗數據,並匯集崑嵛山森林生態站的連續監測數據,遵循行業標準,對森林的8項生態功能進行了價值研究。8項生態功能價值研究結果首次公布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價值研究,是算清「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本帳的關鍵。
  • 三明森林生態系統與全球變化野外科學研究站獲批國家級野外科學...
    近日,科技部公布了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擇優建設名單,福建師範大學 「福建三明森林生態系統與全球變化野外科學研究站」入選,這是該校國家級平臺建設的重大突破,也是設在三明市的首家國家級研究平臺。目前,全國正式納入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序列進行管理的野外站有97個,其中我省另外一個是依託「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建設的「福建廈門海水環境材料腐蝕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福建省是我國首個國家級生態文明試驗區,森林覆蓋率全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