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名稱:《常見的天氣系統》(中國地圖出版社、中華地圖學社出版的《高級中學課本地理第一冊》第三篇「大氣與天氣、氣候」專題11:《颱風、寒潮和梅雨》)
設計教師:趙磊(上海市文來中學高級教師)
創課主張:以複習課的課堂活動設計為抓手,基於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立足課堂,為學生的發展奠基。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指出:地理核心素養是地理學科育人價值的概括性、專業化表述,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與提煉,是學生在學習本課程之中所形成的、在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所表現出來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地理核心素養由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組成。
作為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可以以教學內容為抓手,立足課堂活動,促進核心素養落地生根。本文以「常見的天氣系統」複習課為例,基於核心素養的培養設計課堂活動,以期實現知識課堂向活動課堂、開放課堂的轉變。
「常見的天氣系統」複習課的課堂活動設計主要有三個:
「朋友圈」的故事——創設情境,重組教材,打造知識課堂
活動設計:首先展示圖片,教師提問:我們班有位同學的媽媽發了一張朋友圈圖片並配文字「一場秋雨一場寒」,這位媽媽的話有沒有科學道理?結合這兩天的天氣,說說你的想法?
設計背景:傳統複習課往往是梳理知識點,以針對性練習為主。然而,本節課的新授課是在高一開設,複習課是在高二開設,時隔一年,如果教師直接梳理知識點,學生會覺得簡單機械,缺乏興趣。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需要創設以生活化情境為內容的課堂活動,學生由身邊的感知來發現問題到地理事物的成因來解釋問題,再回到生活中的地理現象來論證問題,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教材上從生活中「颱風、寒潮、梅雨」的天氣現象入手,學習「氣旋、反氣旋、鋒面」天氣系統。然而,生活中也有其他天氣現象,如果教材內容創設生活化情境,與新授課相似,沒有新意。而藉助本班學生家長的朋友圈,「故事」正好又是發生在開課的前一天。正值秋季,窗外淅淅瀝瀝又下了小雨,涼颼颼的風透過窗戶吹入教室,似乎為教學創造了絕佳情境。
實施效果:接地氣的活動設計答案開放,學生各抒己見。有學生認為「一場秋雨一場寒」有道理,這幾天的天氣就是最好的印證,並指出該現象屬於「冷鋒天氣」,及時幫大家複習了「什麼是鋒」「什麼是氣團」等概念,用生活化的語言解釋了地理現象。也有學生表示「一場秋雨一場寒」不科學,有時候下雨會很悶熱,比如梅雨,其他同學立即糾正「那不是秋雨」。還有學生認為這句話在上海成立,在熱帶雨林氣候區就不成立了。根據學生開放式的回答,教師及時引導學生理解天氣與氣候的區別,不同地區降雨的成因不同,未來的天氣也不同。
學生在活動中實現了教學目標:天氣現象貫穿於我們的生活之中,結合這幾天的天氣分析「一場秋雨一場寒」的原因,學生紛紛運用地理知識解釋生活中常見的天氣現象,學以致用,提高地理學習實踐力;秋雨過後,氣溫下降,學生從時間尺度理解地理要素的變化,培養綜合思維。
頭腦風暴——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打造活動課堂
活動設計:閱讀圖片,用思維導圖的方式比較冷暖鋒的異同點(至少各3點)。要求採用頭腦風暴的方式自主學習,3分鐘內書寫儘可能多的相同點與不同點;3分鐘後可以查找資料或與同桌交流;書寫條數最多的小組,給大家反饋交流。
設計背景:複習課的教學活動要將梳理知識與培養地理技能相結合,將突破難點與培養核心素養相結合,將智能訓練與完善學習方式相結合。
在學習地球運動、大氣物理變化等相關知識的基礎上,能否將抽象的大氣現象和基本運動規律以可視、形象的方式予以表達,是大氣相關知識和原理學習的關鍵,也是教學的難點。而地理原理示意圖,成為學生學習過程和原理學習的內容載體。本節課選取「冷鋒、暖鋒示意圖」,把大氣運動規律和特徵形象表達出來。然而,選好了合適的載體,如何設計活動、採用何種方式?如何多視角解讀原理性圖表突破重點?如果直接採用合作學習的方式,分組討論冷鋒與暖鋒的區別和聯繫,有的學生學習能力強,任務難度有區別,可能導致學習分配不均,也可能出現「假合作」現象,活動看似熱鬧,實則混亂。
頭腦風暴,又稱智力激勵法,沒有拘束的規則,可以自由思考探究。但有時間和任務的限定,用最短的時間書寫更多的條目,讓更多的學生積極投入進來;再通過合作交流查漏補缺,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建構新的知識。
實施效果:在3分鐘自主學習活動中,教師不是完全放任學生,而是適時給予學法指導,提醒學生注意觀察示意圖,關注細節,挖掘有效信息以解決問題。每個學生都根據教師的指導仔細閱讀示意圖,歸納整理冷鋒與暖鋒的區別和聯繫。教師也在時間過半的時候提醒學生,不要僅停留在「相同點」上,可以考慮書寫「不同點」了。
在與同伴的合作學習交流中,學生首先關注「寫了幾條」「為什麼有這一條,怎麼看出來的」,教師再次指導學生「再觀察一下示意圖中冷暖鋒的坡度」「示意圖之外,書本上也介紹了一些冷暖鋒的特徵差異,可以補充到你的思維導圖中」。
交流之後,班中書寫條數最多的小組進行反饋,並畫思維導圖。在反饋中,教師不斷提問他們「這一點是如何得出的」?學生的回答極少出現「書上寫的」,而是「看圖」,並能說出如何從圖上獲取信息。經過學生自主的「思維碰撞」,學習積極性得到激發,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所學的地理知識。
採用思維導圖的方式讓學生的思維可視化,筆記結構化,把龐雜的示意圖分解為有簡單符號和文字並符合自己認知的思維圖;「課堂活動單」上大量留白,為學生的創作留下空間。
學生在活動中實現了教學目標:通過觀察、比較、歸納等方法,探究地理多要素組合的時空及強弱變化,造就了冷鋒暖鋒天氣的不同,培養了綜合思維素養;在自主學習中學生獨立思考、在合作探究中激發潛能、在成果交流中探究事物的區別與聯繫,學會解決問題,培養地理實踐力。
繪製示意圖——難點突破,實踐拓展,打造開放課堂
活動設計:
(1)在以下四幅圖中,畫出水平氣流的方向,說明哪些是氣旋,哪些是反氣旋?你能否總結出氣旋與反氣旋的水平氣流的特徵?
(2)實踐探究
【練習】:當13號颱風(杜鵑)的中心位於廣州以東100千米時,廣州的風向為( )
A.東北風 B.西北風
C.東南風 D.西南風
【練習】:颱風中心位於A時,臺北吹______風;颱風中心移動到B時,臺北吹______風。
(3)拓展討論
大家「來找茬」:找出三幅新聞圖片中不合理的一幅,說出原因?
快速識別衛星雲圖所處是南半球還是北半球,說明原因?
颱風是一種災害天氣,有何危害,如何減災?颱風到來,我們在生活中如何應對?
颱風有沒有「溫柔」的一面,也會給生活帶來好處嗎?
課後搜索「天氣圖」「衛星雲圖」等,判讀天氣系統,預測其控制地區的天氣狀況。
設計背景:氣旋與反氣旋水平氣流示意圖的閱讀與繪製是教學的難點。複習課的目標設計需要在原有知識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地理原理,運用和解析地理現象。於是,教師設計了學生自己繪圖的活動,在活動中自主探究與交流合作相結合。
繪圖及交流之後,教師又設計了情境化的「實踐探究」。通過「練習」「思考」活動,學生親身感知知識,不僅把理論運用於實踐,而且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了不同的學習情境。
複習課的教學內容來源於課本但不拘泥於課本,課本上介紹了寒潮的危害與好處,那麼颱風是不是也有危害與好處?教師設計的「拓展討論」豐富了學習素材,凸顯了地理學科特點,更體現了地理學科的綜合性及育人價值。
實施效果:在地理活動中,學生各自繪製自己的氣流圖,要求保留製圖痕跡,以便理解地理事物的形成過程,關注知識習得的過程及細節。教師巡視繪圖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找出典型錯誤,讓這些學生板演。板演結束,由其他學生找出錯誤,說明原因。找出錯誤後,學生自己進行修改。整個活動都是由學生完成,體現了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
然而,學習了理論後,在實際生活中「實踐探究」卻不一定能學以致用。不同學情的學生,理論用於實踐、解決問題的能力差別很大。在講解完「練習」之後,部分學困生也可以順利完成「思考」。課堂活動設置有梯度的習題,是深化課堂活動有益的補充。
學生對於拓展討論涉及的內容非常感興趣,不僅能迅速「找茬」,還能說明大家公認的原因。大部分學生均可以用「左右手定則」來快速判讀不同半球的颱風雲圖。在師生共同歸納和總結下,學生可以從監測預報、生態建設、防災意識培養等角度說出颱風防禦的措施。
學生在活動中實現了教學目標:一是閱讀颱風雲圖,用左右手定則的方法判讀雲圖所處半球位置,並通過區域比較,培養地理實踐力與區域認知力。二是在理論運用於實際生活的實踐中解決實際問題,學生體會颱風路徑的變化,導致風向的變化,並從空間尺度理解地理要素的變化,培養綜合思維能力。三是繪製氣旋不同方位的風向,保留製圖痕跡,以便觀測思維結構,並能說明製圖過程,培養動手能力和邏輯表達能力,提高地理實踐力。四是認識自然災害發生與分布的規律,形成對自然災害的科學認識,樹立科學的災害觀與減災意識,提高生存能力。
「創課·教學設計」案例徵集
有一種課叫創課;有一種設計叫課改立場。
創課有多種形式:創設新理念、落地新教材、設計新教法、組織新教學、開展新評價、撰寫新反思;創課是基於教師的獨立思考,從學生的興趣和需求出發。
教學設計以教學效果最優化為目的,以解決教學問題為宗旨;是提高學習者獲得知識、技能的效率和興趣的技術過程。它的核心指向高質量的學習,圍繞著學生學習而設計。
課堂教學需要設計,有價值的創課首先從「設計」開始。改革新時代,如何堅守課改立場,以「設計」思維,為教學編制一份科學高效的方案?怎樣從創新教學設計開始,改造我們的課堂,彰顯以人為本的教育主張?
《現代課堂周刊》特別發起百佳「創課·教學設計」徵集活動。每篇教學設計需要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清晰的課堂流程、獨特的設計思想、創新的課堂主張等;教學設計不超過4000字,徵集活動8月30日截止,統一發送至121339364@qq.com,周刊將擇優刊發。
《中國教師報》2018年06月20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