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研製出「神奇」水泥

2020-12-06 中國青年報

通訊員 楊凡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王磊 王海涵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徐鑫教授課題組採用一種簡單的方法,製備出具有自清潔、超疏水、高氣孔率,隔熱和隔音性能皆佳的輕質混凝土。相關研究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應用材料與界面》上。

現代建築,特別是城市裡高層建築,通過高空人工吊繩的方法清洗外牆面,既耗費大量的人力和水資源,又存在著安全隱患。有沒有一種新型建築材料,能夠像荷葉一樣可以抵禦汙漬,一場雨過後,讓整個建築煥然如新了呢?中國科大課題組的方法就有望實現上述建築物自清潔的設想。

從池塘裡的荷葉到壁虎的腳,自然界有許多自我清潔的表面。水滴撞擊這些超疏水或極度憎水的表面,會形成水滴,在滾下來的同時清除灰塵顆粒和汙染物。因此,開展超疏水建築材料的研究是實現自清潔的有效途徑。目前超疏水材料主要通過表面塗覆有機矽來實現,雖然可以起到自清潔效果,但其修飾層局限在材料表面,倘若受到機械磨損,很快會失去疏水性能,也限制了材料的長時間穩定應用。

推行建築節能環保,是形成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關鍵之一。其中,輕質混凝土在外牆保溫領域得到了越來越大重視,它可以降低熱量的損耗,同時替代傳統的有機泡沫又能起到防火的效果。預計到2022年,我國外牆保溫材料市場規模將超過2000億元。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單一的保溫性能已不能完全滿足需要。具有自我清潔的建築材料引起了研究者的廣泛關注,它可以為家庭和企業節省大量時間和勞動力,又能降低醫院等場所的疾病風險。

多年來,中國科大徐鑫和陳初升教授課題組合作進行多孔陶瓷的表面疏水改性研究,並將其用於膜蒸餾海水淡化,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基於最近在乳液法成型技術和有機前驅體陶瓷上的研究成果,徐鑫課題組在製備混凝土時加入了油相、乳化劑和少量的聚二甲基矽氧烷,製備均勻疏水修飾的3D輕質混凝土塊體。在乳化劑的幫助下,形成許多含有聚二甲基矽氧烷的微小油滴。隨後對混凝土進行乾燥和加熱,實現微小油滴對孔隙和陶瓷粉體的均勻修飾。

由於原始粉體粒度小,修飾過程中的熱處理使疏水基團均勻包覆在粉體的表面。水滴滴在這種混凝土試樣表面會迅速彈開。通過調節油水比例,可大範圍調整試樣的孔隙率、抗折強度、體積密度。由於所得多孔混凝土的氣孔尺寸只有30微米左右,遠小於目前市場上銷售泡沫混凝土的1毫米氣孔,因此其雖重量輕,但機械強度強,抗壓耐磨損。

據悉,這種具有荷葉般自清潔的輕質混凝土能排斥灰塵顆粒,以及牛奶、啤酒、醬油、咖啡和染色的水等液體。即使將這種材料浸泡在液體中,也不會留下任何汙漬。更為神奇的是,經過機械磨損、高溫熱處理和化學腐蝕,這種材料仍然能夠保持超疏水特性。此外,這種多孔混凝土還能隔熱和吸收噪音。

本研究的相關成果引起國際媒體的廣泛關注,美國化學學會、每日科學、趣味工程、國際財經時報等多家媒體進行了報導。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研製出新型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陰極催化劑
    中國科大研製出新型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陰極催化劑 2018-12-04 15:38:00來源:央廣網
  • 中國科大團隊研製出一種新型燃料電池陰極催化劑
    中新網合肥1月11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11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曾傑教授團隊與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鮑駿教授團隊合作,研製出一種新型氫氧燃料電池陰極催化劑。該催化劑為超立方體框架結構,在氫氧燃料電池陰極反應中表現出高活性和高穩定性,為今後相關電催化劑的設計提供了新思路。
  • 中國科大研製出低成本高性能雙極膜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徐銅文教授和吳亮教授團隊在低成本高性能雙極膜開發及產業化方面取得突破進展,他們採用原位生長思路,研製出一種具有優異穩定性和水解離產酸鹼能力的高性能雙極膜。該成果於1月4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
  • 中科大研製出高性能導電水凝膠纖維
    自然界中,神奇的蜘蛛絲具有多層次的有序結構,可以拉升到原有長度的數倍,且具有優異的力學性能。記者9月6日從中科大獲悉,該校馬明明課題組受蜘蛛絲的有序結構和紡絲方法的啟發,研製出一種高性能和低成本的彈性可拉伸導電水凝膠纖維,可用於開發基於紡織材料的可拉伸電子器件。該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著名期刊《自然·通訊》上。  彈性可拉伸導電纖維,是製備可拉伸電子器件的關鍵材料。
  • 華中科大研製成功首臺高精度量子重力儀
    近日,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團隊在量子重力儀研發上再次取得突破,研製出實用化的高精度銣原子絕對重力儀裝備,並成功交付給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這是中國首臺為行業部門研製的量子重力儀,意味著將打破高精度重力儀國外技術壟斷的局面,為我國高端量子裝備的發展提供新途徑,也為行業部門的儀器使用提供了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選項,更能夠保障核心數據的安全。華中科技大學研製的量子重力儀正在進行測量。
  • 中國科大成功研製單光子頻率上轉換量子測風雷射雷達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竇賢康課題組夏海雲與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課題組張強經過三年的合作,在國際上首次研製了單光子頻率上轉換量子測風雷射雷達,實現了大氣邊界層氣溶膠和風場的晝夜連續觀測,在國際光學期刊《光學學報》(Optics Letters)和《光學快報》(Optics Express)上發表了一系列成果。
  • 打破技術壟斷:華中科大研製首臺高精度量子重力儀,已交付使用
    近日,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團隊在量子重力儀研發上再次取得突破,研製出實用化的高精度銣原子絕對重力儀裝備,並成功交付給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這是中國首臺為行業部門研製的量子重力儀,意味著將打破高精度重力儀國外技術壟斷的局面,為我國高端量子裝備的發展提供新途徑,也為行業部門的儀器使用提供了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選項,更能夠保障核心數據的安全。
  • 長沙研製出全國首輛磁懸浮列車
    晚報見證   1995年6月4日,《長沙晚報》刊髮長篇通訊《中國磁懸浮》,講述了1995年5月11日國防科大人通過數年努力研製出的我國第一臺單轉向架磁懸浮列車並試車成功的新聞,同時講述了國防科大人艱辛又勵志的科研故事與中國磁懸浮交通的「夢想」。
  • 中國科大研製出直徑1納米的納米線催化劑—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教授曾傑課題組與湖南大學教授黃宏文合作,研製出一種兼具優異的催化活性和穩定性的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陰極催化劑
  • 【中國科學報】中國科大等研製出新型氫氧燃料電池陰極催化劑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曾傑團隊與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教授鮑駿團隊合作,研製出一種新型氫氧燃料電池陰極催化劑。該催化劑為超立方體框架結構,在氫氧燃料電池陰極反應中表現出高活性和高穩定性,為今後相關電催化劑的設計提供了新思路。該成果日前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  燃料電池是一種化學電池,它利用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時釋放出的能量,直接將其變換為電能。
  • 中國科大研製出一種仿生木材 多項性能優於天然木材
    中新社合肥12月15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15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研團隊成功研製出一種仿生木材,其極限抗壓強度、抗壓硬度、抗衝擊性、阻燃性等多項性能均優於天然木材。據了解,這一通過深入解析生物質微觀結構而構築成無需任何粘合劑的一種高性能人造木材的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ScienceReview)上。
  • 中國科大研製一種可替代塑料的仿生可持續結構材料
    【中國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ID:USTCIF),全球最活躍的科大校友組織,實時發布科大要聞與校友資訊】以下新聞來源於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科研部塑料製品給現代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正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大多數塑料來自於石油產品,由於其極端的穩定性,廢棄後在環境中長時間也難以降解,最終造成持續性的環境汙染問題。
  • 中國科大研製出輕質高強韌納米纖維素仿生結構材料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通訊員 楊凡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磊 王海涵)材料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物質基礎。航空航天等高技術領域對工程結構材料性能的提升不斷提出新的需求,研製全面超越工程塑料、陶瓷和金屬材料等傳統結構材料的新型輕質高強材料,對相關領域的實際應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 中國科大俞書宏院士團隊研製出有望替代塑料的仿生新材料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使用「定向變形組裝」方法,研製出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材料,具有比石油基塑料更好的機械與熱性能,有望成為其替代品。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運用仿生結構設計理念,發展出一種被稱為「定向變形組裝」的新材料製造方法,將纖維素納米纖維和二氧化鈦包覆的雲母片複合,製備出具有仿生結構的高性能可持續結構材料。
  • 中國研製出可調控的新型量子模擬器 可實現任意的相位消相干過程
    來源:科技日報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成員李傳鋒與國外研究小組合作,成功研製出光子頻率和相位均可調控的量子模擬器,通過編程控制即可實現任意的相位消相干過程。該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上。
  • ...中國科大研製出輕質高強韌納米纖維素仿生結構材料,有望替代...
    據《全省新聞聯播》5月25日報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院士團隊近日在新型納米纖維素高性能仿生結構材料研製中獲重要進展,成功研製了一類天然納米纖維素高性能結構材料,具有輕質、高強韌等優異的綜合性能。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進展》期刊上。
  • 中科大研製出新型氫氧燃料電池陰極催化劑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記者1月11日從中科大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曾傑教授團隊與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鮑駿教授團隊合作,研製出一種新型氫氧燃料電池陰極催化劑。該催化劑為超立方體框架結構,在氫氧燃料電池陰極反應中表現出高活性和高穩定性,為今後相關電催化劑的設計提供了新思路。
  • 要領先就領先美國:湖南女博士為中國飛行器研製「神奇外衣」
    今天我們要跟大家介紹的,就是一個為中國飛行器研製出「神奇外衣」的女博士,她的名字叫範景蓮,是湖南人。在高溫材料領域,她的研究填補了多項空白,真是巾幗不讓鬚眉。因而想要研製高超音速飛行器,耐高溫材料是首當其衝的攔路虎。在這種情況下,範景蓮只能在這一領域苦苦鑽研。一般來說,材料科學所追求的,一個是材料本身的純淨,另一個就是各色合金。將現有材料通過某種方式進行融合的話,或許會有神奇的反應,但是世間材料如此之多,化合的辦法更是不計其數。
  • 科大資訊 | 近期科研成果速覽
    目錄1、中國科大在「神威?太湖之光」上首次實現千萬核心並行第一性原理計算模擬2、中國科大研製一種可持續生物合成仿生多層級太陽能蒸汽發生器3、中國科大找到量子磁力儀測量磁場矢量的最終理論精度極限4、誰如何「順」走了我的白金?
  • 靈感來自北極熊毛髮 中科大團隊研製新型保溫材料
    6月10日,記者從中國科大了解到,中國科學家已經研製出這樣一種保溫材料,仿照單根北極熊毛髮的中空結構,並將其擴展到由許多毛髮組成的塊體材料上,該項研究可能在未來建築和航空航天領域得到廣泛應用。該成果於6月6日發表在細胞出版社旗下期刊《化學》上。「北極熊的毛髮經過進化完善,使其具有在寒冷潮溼的環境中保溫的效果,這使它成為合成保溫材料的理想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