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吼媽」「甩鍋爸爸」相繼誕生。輔導孩子寫作業竟成為影響親子關係、夫妻關係的社會問題。近日,小猿口算與丁香醫生根據平臺小學生家長行為數據,整理髮布了《2018年十大輔導作業「後遺症」》。數據顯示,輔導小學生家庭作業的主力軍是30到40歲的媽媽,全國家庭中僅有10%的爸爸會主動承擔孩子的輔導任務。在遼寧省,小學生家長年齡段分布比例為:25至30歲佔13%,30至35歲佔42%,35至40歲佔34%,40至45歲佔4%,45歲以上佔7%。
超八成夫妻因子女教育曾互相埋怨
數據顯示,84%的夫妻在孩子進入學齡期之後會因為孩子的教育問題互相埋怨,進而引發爭吵影響夫妻關係。爭吵的主要原因,是在輔導孩子的過程中,爸爸投入的時間精力太少從而引發了媽媽的不滿情緒。在遼寧省,過去一年因為孩子教育問題吵架的夫妻佔比達87%。全國數據看,一、二線城市爸爸輔導孩子的比例略高於三、四線城市,但北京爸爸以2%的輔導比例成為全國「最懶爸爸」。
「白天上班,晚上陪寫作業」是很多家長的生活狀態,根據對家長的輔導行為及狀態追蹤,在《十大輔導作業「後遺症」》中,因輔導作業導致的生悶氣、夫妻爭吵、勞累過度、親子關係緊張等問題非常普遍,其中超過2成的家長會因為焦慮子女未來產生抑鬱傾向、食欲不振,甚至還有22%的家長出現高血壓、14%的家長出現心臟不適等嚴重不良反應。
2019年,最後一批80後也步入了30歲,成為小學生家長的主力軍。數據顯示,在小學生家長中已有24%來自90後,61%是80後,8%是70後,7%是60後。不過,遼寧小學生家長中,90後僅佔10%。
遼寧42%小學生家長每天輔導一至三小時
報告顯示,我國超過7成的小學生家長每天下班之後輔導孩子的時間超過2小時,其中上海地區有35%的家長每天輔導孩子的時間在5小時以上,被評為全國最勤奮家長。遼寧家長每天輔導孩子作業的時長佔比為:1小時內的佔34%,1至3小時的佔42%,3至4小時的佔15%,5小時以上的佔9%。
輔導時間過長、壓力過大直接導致小學生家長中亞健康人群比例較高,建議家長在輔導孩子過程中可以適當藉助科學的輔導工具,減少重複性勞動。此外,小學生家長也應注意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找到一個情緒釋放的窗口。大數據顯示,西南地區、尤其是四川、重慶的家長,焦慮情緒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原因在於西南地區的家長休閒娛樂活動比較豐富。
瀋陽晚報、沈報融媒記者王月
2018十大輔導作業「後遺症」
TOP 1:因輔導作業生氣-----------------87%
TOP 2:因輔導孩子作業引發夫妻爭吵--------84%
TOP 3:每天輔導作業時間超過2小時--------74%
TOP 4:因輔導作業導致親子關係緊張--------60%
TOP 5:因輔導作業出現胸悶、頭疼----------40%
TOP 6:因輔導作業出現高血壓------------22%
TOP 7:因輔導作業出現抑鬱傾向-----------21%
TOP 8:因輔導作業食欲不振--------------20%
TOP 9:因輔導作業出現心臟不適-----------14%
TOP10:因輔導作業二胎媽媽產後抑鬱、回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