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實現振動能的傳輸和集中從而促進異構化反應

2021-01-20 科學網

科研人員實現振動能的傳輸和集中從而促進異構化反應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5 16:40:43

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生物物理化學Alec M. Wodtke研究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經過不懈努力,他們的最新研究實現了振動能的運輸和集中,並以此促進了異構化反應。 該研究於2021年1月11日發表於國際一流學術期刊《自然》。

據悉,可見光的吸收和由此產生的電子激發通過螢光共振能量轉移(FRET)傳輸到反應中心對於生物光合系統的運行至關重要,並且用於多種由合成染料、聚合物或納米點組成的人工系統。

用於描述FRET的基本方程和描述振動態-振動態(V-V)能量轉移的方程相似,意味著振動能量的傳輸和局域化在理論上應該是可能的。儘管振動激發能夠促進反應進行是已知的,傳輸和集中振動能量還未被報導過。

課題組研究人員最近展示了通過在NaCl(100)表面上的CO吸附物層中的振動能量池實現的定向異構化。基於這項工作,該團隊展示了當有一個厚的12C16O覆蓋層時,更多中紅外光子被吸收並通過V-V能量轉移到13C18O-NaCl界面,使得反應更有效地進行。界面上可達到的共振能量密度比通過直接激發界面間的CO要高30倍。

研究人員預期,通過細緻的系統設計,這些概念能夠用於驅動其他化學轉化,為凝聚態化學提供新的方法。

附:英文原文

Title: Transporting and concentrating vibrational energy to promote isomerization

Author: Jascha A. Lau, Li Chen, Arnab Choudhury, Dirk Schwarzer, Varun B. Verma, Alec M. Wodtke

Issue&Volume: 2021-01-11

Abstract: Visible-light absorption and transport of the resultant electronic excitations to a reaction centre through Forster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1,2,3 (FRET) are critical to the operation of biological light-harvesting systems4, and are used in various artificial systems made of synthetic dyes5, polymers6 or nanodots7,8. The fundamental equations describing FRET are similar to those describing vibration-to-vibration (V–V) energy transfer9, and suggest that transport and localization of vibrational energy should, in principle, also be possible. Although it is known that vibrational excitation can promote reactions10,11,12,13,14,15,16, transporting and concentrating vibrational energy has not yet been reported. We have recently demonstrated orientational isomerization enabled by vibrational energy pooling in a CO adsorbate layer on a NaCl(100) surface17. Here we build on that work to show that the isomerization reaction proceeds more efficiently with a thick 12C16O overlayer that absorbs more mid-infrared photons and transports the resultant vibrational excitations by V–V energy transfer to a 13C18O–NaCl interface. The vibrational energy density achieved at the interface is 30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btained with direct excitation of the interfacial CO. We anticipate that with careful system design, these concepts could be used to drive other chemical transformations, providing new approaches to condensed phase chemistry.

DOI: 10.1038/s41586-020-03081-y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03081-y

相關焦點

  • 自由基異構化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慧眼探視微觀秘境
    我們的研究就好比使用由實驗和理論組成的『眼睛』看微觀世界中自由基的運動過程。」24日,四川大學原子分子所教授馬建毅對記者表示。  馬建毅參與的科研成果《亞乙烯基異構化過程的光電子譜編碼》在世界著名科學雜誌《科學》上發表,這項成果為從量子態層面理解和調控化學反應提供依據,對理解化學反應中自由基的異構化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 Brown炔基異構化反應
    1,3-丙二胺基鉀作用下,非端基炔通過丙二烯中間體異構化為端基炔的反應。
  • CCS Chemistry | 新型自由基催化環化異構化反應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汪義豐課題組和北京大學餘志祥課題組合作,利用氮雜卡賓-硼自由基的獨特反應性能,實現了一類新型的自由基催化環化異構化反應,為喹啉酮類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全新的策略。通過機理研究,證實了該轉化歷經了一個罕見的碳-碳三鍵重組的過程。
  • 老反應的新Science——光碟機動的烯烴順反異構化
    受此啟發,合成化學家開發了非酶催化的類似反應,即通過一種構型烯烴的異構化來獲得另一種構型的烯烴。從原子經濟性和步驟經濟性來講,通過能量轉移實現烯烴的異構化進而發散性合成烯烴異構體非常符合綠色化學原則,因為該過程不需要額外的當量化學試劑或合成步驟。
  • PVDF傳感器和WSN的振動信號測量系統
    該系統包含振動信號採集模塊及主控單元,前者集成了振動信號調理電路、ATmega8A微處理器以及nRF24L01無線傳輸模塊,用於採集來自PVDF傳感器的振動信號以及實現信號調理和無線傳輸功能;後者包括Cortex—M3微控制器、SD卡和無線接收模塊,用於實現傳感器數據的接收和存儲。
  • 長慶石化C5/C6異構化裝置開車
    中國石油網消息 (記者陳青 通訊員朱虹 閆泊宇 邊江寬)9月 8日,長慶石化年20萬噸C5/C6異構化裝置一次開車成功,產品辛烷值達到84,完全符合項目設計要求。至此,該公司汽柴油產品全部具備了國Ⅵ標準生產能力。
  • 研究人員觀察到谷間傳輸,有望促進谷電子學的發展
    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UCR)的科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觀察到了一種新型電子谷間過渡的光發射,被稱為谷間傳輸。這項研究提供了一種讀出谷間信息的新方法,有可能導致新型器件的出現。目前的半導體技術利用電子電荷或自旋來存儲和處理信息;相關技術分別稱為電子學和自旋電子學。
  • 美科研人員開發出昆蟲飛行器 利用翅膀振動發電
    研究人員利用綠花金龜開發出可自行發電的昆蟲飛行器據美國《大眾科學》網站9月1日報導,美國研究人員近日開發出利用昆蟲飛行時翅膀振動發電的技術,這一成果將對微型飛行器的研製大有幫助。研究人員將數枚壓電發電機安裝在一隻經過特殊處理的綠花金龜的翅膀上,利用綠花金龜翅膀的振動發電。實驗數據顯示,綠花金龜飛行中的輸出功率約為45微瓦;並且研究人員預計,如果將發電機直接與綠花金龜的飛行肌相連,發電功率還可以再提高一個數量級。這樣一來,昆蟲翅膀振動產生的電能足以讓安裝在昆蟲身上的神經控制系統運轉,從而實現對昆蟲飛行動作的人工控制。
  • 進展|利用選擇性振動激發實現單分子解離反應的動力學研究
    掃描隧道顯微鏡技術可以直接將非彈性隧穿電子注入到表面單個分子的電子激發態和振動激發態,並通過控制非彈性隧穿電子的能量和注入位置,實現單分子在表面的選擇性激發,同時具有原子級的空間解析度和高能量解析度,是研究表面單分子解離反應的理想手段。
  • 為什麼要進行量子通信協議的異構化
    中國實現量子計算最難攻克的一道難關:全新異構並行處理和異構通信協議。量子計算在真正應用上困難眾多,其中一大障礙是異構架構並行化。關於異構架構並行化,google已經付出了近10年的艱辛努力。bernstein認為,傳統的半導體能滿足架構簡單和量子通信的需求,但是如果是異構化,傳統材料就沒有太大作用了。近年來全球產業對量子通信有興趣,但是真正從背後推動量子計算應用的一批企業幾乎沒有,因此量子技術產業發展緩慢。
  • 九江石化海外項目異構化裝置開車成功
    中國石化(600028)新聞網訊 6月30日,九江石化承接開工的哈薩克斯坦阿特勞煉油廠石油深加工項目3211異構化裝置一次開車成功。這是該公司繼石腦油加氫裝置、柴油加氫裝置之後,在海外技術服務方面達成的又一項重大節點。
  • 科研人員實現甲醇制烯烴分子篩催化劑內反應與擴散過程成像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甲醇制烯烴國家工程實驗室研究員葉茂、中科院院士劉中民團隊和分子探針與螢光成像研究組研究員徐兆超團隊合作,採用多尺度反應-擴散模型與超分辨結構照明成像技術結合,實現甲醇制烯烴工業級別SAPO-34分子篩晶體內反應與擴散過程成像,可直觀獲取反應過程中客體分子、積碳物種以及酸性位點的時空分布與演化。
  • 川大魏強《先進材料》自增強的粘附力水凝膠促進細胞機械轉導
    【科研成果】細胞外基質(ECM)在組織再生和疾病進展過程中經歷動態重塑和進行性硬化。但是,大多數人工ECM和體外疾病模型在機械上都是靜態的。11月,四川大學魏強研究員團隊開發了一種模仿自然ECM動態特性的自增強聚合物塗層用於研究細胞對動態生物物理線索的反應並促進細胞機械敏感性反應。螺吡喃(SP)被用作動態錨定基團以調節細胞粘附肽配體的強度。
  • 河北工業大學科研人員提出抑制電抗器振動的新方法,減振效果好
    減振降噪是電抗器在製作和應用過程中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但目前的減振方法多集中在被動減振方面,無法從根源上減小電磁振動。目前,電抗器的減振措施主要集中在隔振與噪聲屏蔽等方面,但目前的這些減振方法多集中在被動減振方面,無法從根源上減小電磁振動。
  • 電機的振動、結構噪聲和空氣噪聲的傳輸路徑有哪些?
    傳輸路徑是振動從電機傳遞到我們聽覺或觸覺的路徑,它從振動源作為結構噪聲延伸到振動源表面,並從那裡作為結構噪聲穿過安裝系統進入驅動裝置,延伸到外部設備外殼表面,電機表面會產生空氣噪聲。在安裝電機時,這種噪聲衝擊外殼的內表面,並作為附加結構傳播的噪聲從外殼壁傳遞到設備的外表面。
  • 論文推薦|黃恪等:Pt-MOR/ MCM-41 催化劑製備與加氫異構化評價
    (2)討論了不同鹼處理條件對複合材料及加氫異構反應的影響,為加氫異構化新型催化劑的合成及提高加氫異構選擇性提供了借鑑意義。作 者黃 恪1,朱 超1,師 楠1,溫福山2,王韶華3,吳 雷3,劉 東1作者單位1.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重質油國家重點實驗室 2.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3.
  • 人體對汽車振動的反應和平順性評價
    共3個輸入點、12個方向的振動頻率加權函數和軸加權係數評價方法Law和aw與人的主觀感覺之間的關係頻率加權函數和軸加權係數Europeran轎車上振動測量結果它能更好地估計偶爾遇到大的脈衝引起的高峰值係數振動對人體的影響。此時採用輔助評價方法——振動劑量值。
  • 野依良治:如何在促進基礎科學研究和國家科研戰略之間取得平衡?
    2001年,他與威廉·諾爾斯和巴裡·夏普萊斯一起,因「在手性主要學術成果:催化加氫反應方面的工作」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野依良治引用牛頓「如果我能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的經典名言,表示出對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創辦初衷的肯定和認同,匯聚頂尖智慧,啟發青科探索,推動科學發展。
  • 野依良治:如何在促進基礎科學研究和國家科研戰略之間取得平衡?
    2001年,他與威廉·諾爾斯和巴裡·夏普萊斯一起,因「在手性主要學術成果:催化加氫反應方面的工作」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 野依良治(Ryoji Noyori)參加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圖|WLF獨家面對促進基礎科學研究和國家科研戰略這兩個看似迥然不同的主題,野依良治清晰地指出其相關性:人類命運互聯,科學與人類互聯。
  • 原子系統間可實現遠距離量子隱形傳輸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6月7日報導,幾年前,科學家們就成功地實現了光與光系統間的量子信息隱形傳輸。2006年,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尼爾斯·玻爾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成功地實現了光和氣態原子間的量子信息隱形傳輸。現在,他們又實現了量子信息在兩團氣態原子云間的隱形傳輸,且已取得了穩定的結果,數次嘗試均告成功,這被研究人員視為非常重要的一步。論文發表在《自然·物理學》雜誌上。研究人員在實驗中用到了兩個相互獨立的玻璃容器,每個容器內包含有由數十億個銫氣態原子組成的雲團。他們首先朝第一個玻璃容器內發送雷射,接著,奇異的量子現象發生了:光和氣體相互糾纏在一起,這意味著它們已經建立了某種量子連接。